【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點筆記

2020-09-14 YoungMoon的歷史課

1、什麼是歷史?

義大利歷史哲學家克羅齊的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的意思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往往會以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眼光 回眸歷史、審視歷史。

時代直接影響著史學研究。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歷史是勝利者的宣傳。我本人是經常意識到有必要降低勝利者宣傳的重要性」。他認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是被勝利者裝扮過的故事,我們學習歷史應該要努力消除歷史文獻與官修史書中被裝扮的部分,雖然這並不是簡單的事情。湯因比的警示鞭辟入裡。

湯因比《歷史研究》

英國歷史學家卡爾說:「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這種說法與荷蘭歷史學家蓋爾所說的「歷史是一場永無休止的辯論」,都極富機智與精闢的思辨意味。只有藉助於現在在我們才能理解過去;也只有藉助過去,我們才能充分理解現在。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作為歷史的定義,似乎不能令人滿意。

大英百科全書

在《大英百科全書》中,對「歷史」做了如此解說:「『歷史』,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指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情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在希臘文中,「歷史」這個詞的最初含義是「調查與研究」。

比利時歷史學家皮朗說「歷史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社會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發展」。

在我們中國,歷史學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科。殷墟甲骨文中的「史」字,其字形仿佛人的手在握筆記事。

甲骨文:歷史

我們常說中華文明是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我們對於中華文明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無比驕傲。

西方記者坦普勒的《中國——發現與發明之邦》中說:當代世界文明是由中國文明和歐洲文明綜合而成的。當17世紀西方傳教士向中國皇帝敬獻鐘錶時,中國人感到驚奇;殊不知最早發明機械錶的正是中國人自己。歐洲的農業、造船、採油、多級火箭、大炮、降落傘、造酒、造紙、印刷、象棋、蒸汽機原理、天文、十進位數學、算盤等,都是文藝復興以來從中國進口的。

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沒有中國的造船技術、指南針和其他發明,歐洲17世紀以來的各種發明創造和產業革命都根本不可能產生也不會有英國騎士時代和殖民帝國時代。

讀了這一段出自西方人對中國歷史與文明高度評價的話,作為一個中國人,在自豪之餘,我們應該很多的去花時間學習歷史了解我們的歷史。

陝西省博物館(唐)鎏金鐵芯銅龍

其實,中華的文明是沒有5000年歷史的。我們的文字有7000年的歷史,但是漢字是一種文化,出土的玉器也是一種文化。那我們就需要思考去研究中華文明的開端到底是什麼時候。

2、什麼叫文明?

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出現最早的四大文明。

大體而言,在傳說中的炎帝和皇帝時代之前,出現埃及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埃及文明:金字塔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印度「海岸神廟」,供奉著印度教最重要的兩個神:溼婆和毗溼奴

恆河水葬:印度人給老人送葬很少看到流眼淚,他們相信靈魂不死生命輪迴

在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之前,出現了印度文明。

恆河夜祭

我們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中最年輕的,但是光彩照人。美國歷史學家所寫的《世界文明史》說得好:大約在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繁榮了一千年之後,中國才開始出現高度的文明。然而,當這個遠東文明一旦出現,它就延續到20世紀,仍然是現存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紫禁城

故宮

萬裡長城

世界歷史學界公認的文明,有三個要求:

第一,有成熟發達的文字體系。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始於公園前16世紀,中國是商代中期滿足了這個條件,因為這時有了成熟的足夠數量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

第二,有定居的生活狀況和一定規模的建築群,遊牧部落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定居的生活狀態。我們已經確認的部分是商,考古出土了商代的都城遺蹟和宮殿群。

殷墟

第三,要有形成規模的金屬的工具、器皿,比如青銅器,中國也是商代中葉有大規模的冶鑄青銅器。

西周早期何尊 尊底銘文12行,112字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成周」的故事。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錄

世界公認的三大標準擺在這裡,那麼中國的文明能被公認的開端就是商代中葉,之前的時期都是傳疑時期。

3、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觀,社會歷史劃分為5個階段,一個是漫長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了奴隸制文明,奴隸社會在世界各地紛紛出現。奴隸社會末期,我們進入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對於世界各地而言,有長有短,之後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中國在1840年到194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我們沒有完成的資本主義,但我們還是昂首闊步進入了社會主義),而資本主義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並向共產主義發展。

馬克思的這五種社會形態說,是以歐洲歷史來劃分的,尤其是奴隸制與封建制這是與中國的歷史社會形態是對不上的。因而,馬克思自己也說,我沒有研究過東方,東方的結構他不提。但我國的歷史學家在政治的影響下,直接把馬克思的學說套在了中國歷史的架構之上,馬克思的有些結論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定要與時俱進。

(1)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

人類從古猿分化出來,大約經歷了1000萬年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在中國古代的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之前,一個氏族十幾個人,居住在一起,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可以相互通婚。就是由有血緣關係的人結合起來的,相同血緣的人構成一個氏族,若干氏族構成一個部落,若干部落構成一個部落聯盟。人們主要靠採摘採集漁獵來謀生,採摘的主要是一些果類還有各種野菜,原始人用這些來做食物,一般來講,婦女主要去採摘。 到了約1.8萬年前,山頂洞人時期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到了約0.5——0.7萬年前,河姆渡時期進入母系氏族公社。以母系血緣為紐帶,女子在生產中起主要作用,當時主要是靠婦女採集食物來養活氏族公社,男子主要是狩獵,面對當時的老虎獅子各種猛獸但是男人當時大多數時候是被獵物狩了。而且婦女是氏族的管理者,開始實行族外婚制。

我們聽說過的堯、舜、禹,並不是我們說的國王也不是皇帝,他們是氏族部落聯盟首領。

大約距今1萬年,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畜牧業產生,磨製石器以及陶器、紡織的出現,標誌著人類進入到生產經濟階段。

從採集食物到生產食物,被稱為「產食革命」 。相對於以後的工業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農業革命最明顯的影響是產生了「定居」這種新生活方式。遠古人類經歷了從建房、熟食、漁獵、農耕的發展過程。

到了約0.4——0.5萬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大家來看,由於生理身體的不同,田裡面的主要勞動力是男人,「男」是一個田一個力,在原始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出現之後,男子逐漸佔主導地位。到了約4000多年前,進入到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傳說中,黃帝時代發明了銅器、曆法,使農業生產能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

傳說中原始社會末期有三位特別優秀的統治者,就是堯舜禹。

堯、舜、禹那個時候他們也談不上什麼國王,都屬於部落聯盟酋長的級別,只不過特別文明,不穿孔不吃人肉,統治者之間也和平共處,大公無私,採用禪讓制的方式,交接權力,部落聯盟由參加聯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領組成聯盟議事會,討論重大事務,推舉聯盟首領,叫做禪讓制。形式上,禪讓是在位領導自願進行的,通過多方綜合考評,誰有能力,就選擇誰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現任者和繼任者之間往往沒有血緣關係,堯跟舜沒什麼關係,充其量也就是同事兼上下級的關係。堯看中的是舜在處理家庭矛盾方面的本事,在暴戾的「頑父」、後媽「囂母」和用心歹毒的弟弟「傲象」三人聯合起來通過縱火焚屋、掘井填埋這些挖空心思的方法要害死他的環境下,舜是屢屢逃脫,證明了他智商突出;第二是既往不咎,仿佛事情沒發生過一樣孝悌兩全,從而證明了他情商超卓。再加上政務功績斐然,名聲大好,舜在未被推舉為首領時,已是擅長農業,堯覺得他是塊好料,就把他給提升了。於是唐堯和虞舜成了禪讓制的第一實踐者。其後的虞舜跟夏禹也是這樣,當舜年老的時候,就把一把手的位置讓位給了治水有功眾望所歸的禹。

(2)夏朝的建立,夏啟的「禪」終

不過這種友好的制度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當時禹正處在由部落聯盟的首長在向國君過渡的這麼一個階段。

1996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推算出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雖然世界不承認中國的夏朝。但我們中學課本上還是要講,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部落聯盟首領也正式升級成了君王。禹年老時沿用禪讓的慣例,選舉繼位人,他想把位子傳給皋陶(gao yao)的兒子伯益。皋陶是我們中國司法的創始人。伯益最終在首領位置爭奪中輸給了啟,被啟殺了。加上啟也是個很有能力的人而且當時的人民懷念禹的功績,擁戴了啟繼位,最終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並傳位給自己的後代。這樣,政治權力由「傳賢」變成「傳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從此演變成了王位世襲制。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國家的誕生,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學說解釋,列寧說「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外一個階級的工具」。我們繼續了解,從國家誕生開始,國家如何用暴力機器來統治人民,每一個朝代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制定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3)商朝的建立:

商朝建立後,王位有時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

夏朝的最後一個帝王叫夏桀,他與商代的最後一個帝王商紂王,是我們中國古代兩大暴君。桀紂是諡號。

夏桀,統治非常殘暴,夏朝統治下的商部落的首領湯,起兵伐夏,最後流放了夏桀,死在了「外國」外地了,湯就建立了商朝。湯建立商朝以後,多次遷都,在公元前14世紀的時候,盤庚遷殷,在今天的河南安陽,通過考古發現了商朝的都城殷的宮殿群遺址,出土了許多甲骨、青銅器,充分的證明了商朝的存在,以前的時代還是傳說時代。

甲骨文就是佔卜中的卜辭。商朝人十分迷信,凡事常會以佔卜的方式來決定,比如:國之大事,在祀與伐。當碰到大事,就把龜甲獸骨磨平了,鑽一個孔,放在火上面烤,會出現裂縫,根據裂縫上的花紋來判斷事情能不能做。

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王權具有了神秘色彩,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西周早期何尊 尊底銘文12行,112字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成周」的故事。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錄

商王武丁妻子:婦好墓

(4)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禮樂制、井田制

夏朝大概還是一個部落聯盟為主體的過渡形式,商朝時期,初具國家的規模,但是也不完善;武王伐紂建立西周以後,它有一個大規模的重建國家的過程,它開創了中國古代統治的許多基本原則,比如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井田制等。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把商朝推翻,建立了周朝,史稱西周。但是武王只做了兩年周天子就去世了,傳位於成王,但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來攝政,周公名旦叫周公旦,他姓姬名旦叫姬旦。

周公輔成王圖。周公死後,成王為表彰周公的功績,將他葬在文王墓旁。

西周的整個禮樂徵伐制度是周公旦創立的,核心的幾個制度就是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

4、分封制、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禮樂制

(1)分封制

西周建立以後,還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它統治下的周部落,沒有統治過這麼大的地方,據說,西周國土面積有150萬平方公裡,人口據推算是1371萬人,總之面積很大,人很多。周滅商的時候,各部落方國向武王臣服的據說有六百五十二國。為了穩定被徵服的地區,周朝實行大規模的分封制,當時稱為「封建」,即「封邦建國」有些地方原來是商統治的,或者說和周一樣是商的附屬國。於是周將領土分成了兩類性質,一類是由王和中央直轄的,叫做王畿,就是王直接管轄的地方。

另外一類,分封給主要的諸侯,諸侯有三類人,王族為主,佔3/4(姓姬的,燕國召公奭封國;魯國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周公自己是創造這個制度的人,沒有受封,他在中央)、功臣(齊國,功臣姜子牙的封國)、古代帝王后代(宋封殷商後代微子;),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周公鑑於武庚和管、蔡的叛亂,營建了洛邑,把「殷」的頑民遷到那裡,派軍隊鎮守。從此,周朝有了兩個都城,西部的鎬(hao)京稱為宗周,東部的洛邑稱為成周。

西周分封示意圖

但是,分封制規定,諸侯對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一不朝,貶其爵,公侯伯子男;二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師移之諸侯中實力最強最大的可以有三師,三支軍隊,周天子有14師,宗周8師,成周6師。在一開始,諸侯對天子是沒有抗爭能力的)的義務。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的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等級森嚴、層層分封。

但是,一旦出現王的土地或者軍隊出現問題的時候,分封制就會隨之出現問題。周幽王,不愛江山愛美人。幽,動祭亂常曰幽,經天緯地曰文。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而且想要廢了太子宜臼,太子姥爺家申國聯合犬戎滅了西周,最後國破人亡,太子宜臼東遷洛邑建立東周,周平王時期,周天子勢力逐漸衰弱,周天子去世按照王的級別,都沒有足夠的錢財來下葬。從周厲王到周幽王,分封制遭到破壞。西周后期到春秋戰國,

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分封制一方面是為了安撫有功或者有親戚關係的或者有傳統勢力的異性貴族,另一方面是為了利用異性諸侯貴族作為姬姓諸侯的屏障,控制東、北、南三方的蠻夷戎狄部落,從而鞏固和擴大周朝的統治地區。

(2)宗法制:依靠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法制(家國同構)

我們用同樣的原則來處理家事與國事,無論是權力、財產、爵位。家的原則就是縮小的國法。國的原則,就是放大了的家規。君就是父,父就是君。自古忠臣皆孝子。宗法制沒有像分封制一樣崩潰,而是直接將它的精神指引到了今天。

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裡,分公侯伯子男各級諸侯。

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為正妻所生的長子,為大宗;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他們對周天子來說是小宗,但是在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大。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其他兒子領有封地,成為卿大夫。卿大夫與士的關係,也是以此類推。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領袖。

宗法制的作用:

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禮樂制:

周公在攝政七年中成績斐然,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制禮作樂,禮樂制。

為了更好的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還制定了各種禮樂制度。禮樂制度就是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例如祭神、結婚、喪葬等,分為吉(祭祀)、兇(喪葬)、軍(徵戰)、賓(交際)、嘉(吉慶)五禮,每個貴族從出生到死亡筆記從人事到祭祀,從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動,都處在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禮當中,制定了一些規則和儀式,並配有特定的音樂。不同等級的貴族要進行不同的禮儀。這是一個處理等級社會人際關係的新倫理規範體系。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有利於統治秩序的穩定。

禮樂制

祭祀用的樂舞,本來只有天子才可以用八佾(yi,行列)64人,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後來,西周晚期,不僅魯公「八佾以舞大武」,連季氏也「八佾舞於庭」,無怪乎孔子要高喊「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由此可見,「禮」的本質或者說確切含義是「異」,是秩序,是用來確定社會中各等級之間——貴、賤、尊卑、長幼、親疏之間各有各的特殊行為規範。

相關焦點

  • 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一第1課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的歷史中,人類正是通過政治制度的確立、改革和不斷完善,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在一輪複習的學習中,需要深入的理解政治制度發展、演變的影響性因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形成對政治文明歷程的全面客觀的認識。
  • 高中歷史必修一政治史課堂筆記,幫你清晰有條理地呈現重點
    同學們在做筆記的時候是不是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1.什麼是重點?2.我要怎麼記?3.自己記的筆記亂糟糟,重點不明顯4.沒記全,記錯知識點等如果有以上情況的同學不必擔心!學姐今天為大家整理了高中歷史必修一的課堂筆記,每一章、每一節都有清晰知識點整理,建議小夥伴們列印哦~也可以用作複習使用!
  • 人教版初一歷史(教學設計):4、夏、 商、 西周的更替
    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識記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及其實質、作用;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和公正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從國家誕生起,中國歷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國經驗,及其政治制度發展變化的線索之綿長、體系之完備、經驗之豐富、影響之深遠,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或民族所難與相比的。──摘自《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夏商周時期正處在中華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階段,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夏商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 【教材解析】統編高中《歷史》教材第1冊部分介紹
    統編高中教材歷史必修目錄出爐了新高中《歷史》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外歷史綱要》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3冊。中國人民鬥爭史和中國共產黨奮鬥史必修上冊介紹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侵略、謀求民族獨立的歷史,展現了近代中國不同階層救亡圖存的努力和鬥爭,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史實,重點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過程中提出的重要戰略方針、召開的重要會議、發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大勝利和湧現的英雄人物等,突出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
  • 教學指導丨任世江:初中夏、商、西周內容的討論
    夏、商、西周大約經歷了1300年,距今約2800年,但是三代給我們這個民族遺留下來的烙印至今可見。而教材中有些表述缺乏足夠的證據,有些解釋所依據的理論過於教條,與目前學術認識的差距太大。一、國家的概念與我國早期國家的特點        國家產生標誌是什麼?教材一直用階級鬥爭的理論解釋。
  • 高一歷史必修一複習提綱
    題目:  高一歷史必修一複習提綱(人教版)  按08年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的目錄來 從古代史到現代史··  中國史和世界史  順便給我提點分科建議最好  快分科了.
  • 高中歷史必修一提綱系列一
    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1.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總結:中國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是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法制。
  • 圖說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戴冠冕的夏禹》和《夏二里頭宮殿》禹在歷史上又稱夏禹、大禹、夏後禹等。在古史中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並稱"三王"。他的生平事跡與堯、舜分不開,是我國原始社會最後一位傑出聖賢首領,但又是我國階級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者。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高考重點筆記
    魏晉南北朝1、漢朝(1)初年:郡國並行制 郡國並行制這種一國「兩制」的制度,是歷史的倒退,不久就遭到吳楚七國之亂的懲罰。隋朝,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的大一統,結果也是38年,二世而亡,跟秦朝有一拼。秦朝15年,隋朝從統一到滅亡也才30年。2、唐朝:節度使,導致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 高一歷史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筆記,方便學習
    人教版高一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講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的國家,課文分為三大部分學習。歷史是以前發生的事,學習歷史必需重實物研究,考古求證。因而第一課學習重視實物,圖片的對比學習。《史記.夏本紀》寫道:「益讓帝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關於啟的繼位,為什麼會出現不同說法?給時間讓學生去討論,討論學習引發學生興趣。小結:建立一整套國家機構和管理制度是國家的基本特徵。
  • 高中歷史大綱版教案|課件|試題|試卷.高一到高三必修選修全套(word和ppt格式,可編輯可列印)
    高中歷史大綱版高一到高三必修+選修全套---高中人民版歷史必修1 高中人民版歷史必修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大全,政治史全解決
    政治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中國是較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也較早地走向完備和成熟。傳統的歷史慣性依然影響著近代政治生活。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多民族國家,政治制度發展歷史之長久,體系之完備,經驗之豐富,影響之深遠,都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不可比擬的。
  • 新教材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課
    一、內容分析《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這一課是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的第2課內容。基於《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課的學習,學生對於我國早期原始文明和早期國家--夏商周的歷史已經有了基本認識。
  • 高中歷史必修知識點完美總結筆記(25)
    意義:奠定了新中國的各項政治建設的基礎,規範了政府與人民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昭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屬於人民。(2)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意義:調動了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熱情,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3)民族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意義:少數民族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加強了民族團結,促進了國家的全面發展。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 高中歷史必修二測試題
    高中必修二歷史總結高中必修二歷史總結   歷史總結   第1課 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誌: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高中歷史的知識點是非常多的,而且還非常的分散,導致各位同學在複習時會非常的麻煩,雖然各位同學在上課時會有筆記,但是有可能因為記錄的原因導致用筆記複習也是非常複雜的,現在小編將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進行了總結,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同學。
  • 初中歷史 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認識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2.培養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3.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養成自學習慣。
  • 普通高中語文、歷史、思想政治統編教材有新變化,詳細介紹來了
    《歷史》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外歷史綱要》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3冊。其中,「單元導語」概述本單元所涉及的主要歷史內容和學習要求,「導入圖(語)」生動、簡潔地引出本課要講述的內容,「學習聚焦」提示學習重點,「史料閱讀」簡要補充拓展相關文獻材料,「歷史縱橫」對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等作進一步補充、擴展,「思考點/學思之窗」強化學生對正文涉及內容的思考,「探究與拓展」重在提升學生對相關材料、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此外,每冊教材各設一節活動課。
  • 高中歷史必修一該如何複習 知識點有哪些
    高中歷史必修一該如何複習 知識點有哪些有很多的同學是非常想知道,高中歷史必修一該如何複習,知識點有哪些,小編整理了相關信息,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高中歷史必修一的複習方法一、目錄複習法:歷史和政治一樣,都屬於文科,屬於記憶為主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