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早期國家,國家觀念,傳統文化
課程內容由淺入深在很多學科都不是問題,但在歷史學科卻屬頑症。從夏朝建立國家到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初中課程與高中課程的基本內容相差不多。能不能改變?選擇一些13歲的初一學生容易接受的、貼近他們經驗的知識?夏、商、西周大約經歷了1300年,距今約2800年,但是三代給我們這個民族遺留下來的烙印至今可見。而教材中有些表述缺乏足夠的證據,有些解釋所依據的理論過於教條,與目前學術認識的差距太大。
一、國家的概念與我國早期國家的特點
國家產生標誌是什麼?教材一直用階級鬥爭的理論解釋。即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實行專政的暴力組織,主要由軍隊、法庭、監獄等組成;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用這種理論闡述夏朝,於是言之鑿鑿地說:「夏朝修建了城堡、宮殿,建立了政府機構,組建軍隊,並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夏朝的城堡和宮殿,有考古依據(二里頭遺址顯示了一個國家權力中心的存在);夏朝有政府機構?都是什麼機構?有軍隊?軍隊規模有多大?有刑法和監獄?監獄是什麼樣子的?沒有直接證據,沒有考古發現能夠證明這些結論。這些描述以《左傳》《禮記》《尚書》《周易》《史記》等文獻為據,其實這些書都是遠離夏朝七八百年至一千多年之後出現的,是後人根據自己所處時代的一些稱謂,對夏朝的擬設。比如司空、司徒、太史令,很難設想夏朝就出現了這些官職。戰國時期才出現兵役制度,夏朝不可能有常備軍。文獻中說夏的軍隊由「眾」組成,其實就是族眾,不打仗時都是部族平民。這樣的「軍隊」與維持專制政權的軍隊不能相提並論。《左傳》所記「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目前所知僅此而已。至於禹刑是成文法還是習慣法?是指刑法還是指刑罰?都不清楚。夏朝有監獄也是學者的推測,文獻中沒有令人信服的詳細記載,考古更不可能發現「監獄」的建築物。《史記·夏本紀》主要記述了禹的事跡,禹即位之後到桀亡國這一大段歷史,只寫了幾百字。這說明兩點:一是禹的傳說豐富,再次印證了層累造成說;二是夏存在了大約470年,但禹之後夏朝的歷史在司馬遷那個時代就很模糊了。因此當年范文瀾敘述夏的標題就用「夏代傳說」。層累造成說告訴我們,禹的事跡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斷豐富,夏朝肯定存在,但它的樣子大概只是一個帶有氏族特徵的國家雛形,屬於早期國家。用成熟的國家觀念為夏朝「國家」做歷史的注釋,是教條的以論帶史。無視早期國家與成熟國家的區別,無視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徵,既違背了經典理論關於國家形成標誌的本意,也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國家的形成到完善同樣有一個歷史過程,不可能一開始就與國家的定義相吻合。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兩次提到國家形成的標誌:「國家和舊的氏族組織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它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第二個不同點是公共權力的設立。」從戰國到秦統一全面推行郡縣制,古代中國才實現了「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而夏、商、周的國家基礎都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家族組織,這是三代的基本國情。沈長雲教授指出:「作為早期國家的我國夏商周三代與古希臘羅馬國家的最大差異,是三代國家並沒有打破居民的血緣組織,也沒有像古希臘羅馬那樣對居民實行按地區行政區劃的劃分。」①儘管禹傳位給兒子啟實現了「家天下」,但是,早期的「家天下」與秦以後的「家天下」有很大區別。夏商都是由一個強大部族通過對其他較小的部族形成統治而形成國家。較小的邦國(方國)上頭有了一個世襲的王權,它們要接受這個世襲王權,但他們自身的血緣組織結構沒有發生變化。也就是說,新的王權仍然要依靠各個邦國的首領,實現對普通庶民的控制。所謂內外服,「服」就是服事的意思。無論內外邦,邦君對王都是服屬關係。西周的分封制在本質上改變了內外服制度。西周制度的創新在於,分封的諸侯國已經不是自然生長氏族,而是由多個血緣不同的氏族組成一個新的共同體,從而改變了過去內外服全部為地方土著的格局,使中央對地方的統治發展到一個新水平。西周分封對我國早期國家向成熟國家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夏商保留著血緣組織,地域組織尚未建立起來,國家行政還要依靠血緣氏族,這是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徵。「公共權力」指社會全體成員公認的並對之有約束力的權力。禹在履行公職的過程中逐漸樹立了自己及自己家族的權威,為兒子繼位打下基礎,實現了以家天下為特徵行使公共權力。但是,行使公共權力的國家公共機關,在夏朝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家天下不等於一個人掌握了公共權力。《左傳》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夏商西周時期,貴族和平民都有參與「國之大事」的權利,尤其是戰爭,奴隸不被信任,沒有參戰的資格,士和平民是主力。祭祀包括祭祖,是政治活動,能夠參與表明社會身份是正式的、全權成員。政治決策往往在祭祀場合進行,參與祭祀活動的人員尤其是主祭人員,往往就是決策參與者。而佔卜則說明決策要遵從神的旨意,而非王權。這樣的政體具有民主政治的特徵。②夏商時期公共權力也保留了氏族公社的傳統,這種傳統也是在西周發生變化。周王自稱天子,嫡長子繼承制完善了「家天下」的國家制度,禮制將整個社會等級化,不同等級享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政治思想逐漸擺脫了原始類型,政治制度逐漸完善,向成熟國家過渡。
基於學術界對三代屬於早期國家的認知,中學教材應該改變。「家天下」應該保留,但敘述國家的特徵要實事求是。由於初中學生太小,也不宜採用早期國家的理論,重點在於認識三代遺留至今的傳統觀念。
二、我們的國家觀念從何而來
中外學界對夏朝的歷史還有很大分歧,但是夏朝的存在及其歷史影響十分明顯。至遲在東周時期,人們已普遍相信歷史上有一個夏王朝。華夏最初叫諸夏,諸夏的夏就是指夏朝。夏原指禹所領導的部族。夏族佔據的中原地帶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是先進的代表。周族原是西北的部族,統治中原後自稱諸夏,可見夏的影響。禹原來只是夏族的祖先,商、周佔據中原後才將禹奉為人神先祖。禹傳位兒子,開啟了家天下。《禮記》追述:禹之前叫「大同之世」,特點是「天下為公」,禹之後叫「小康之世」,特點是「天下為家」。在血緣部族組織基礎上建立的早期國家,禹從部族首領轉化為國家家長,天下由「公」變「私」,國和家最初就是這樣聯繫在一起。
商朝以商族為國家核心。商族原活動在今河南東部、山東西南和河北南部地區。商朝的國土基本就是商王的直轄地區,大約是商族的地盤再向今河南中西部擴展,佔據了夏朝的核心地區。直轄地以外的部族臣服於商王后,依然如故,處於獨立、半獨立狀態。西周仍以本族為中心,但是直轄區以外臣服的部族地區,則分給諸侯管理,受封諸侯以周王的同姓宗親和姻親為主體,這樣,整個國家以家族為經緯編織在一起,親戚套親戚,如同一個大家庭。周天子是大家長、也是國家中央政府的首腦;諸侯是周王的子侄兄弟,也是地方政府首腦,諸侯的身份地位都是周王給的,因此諸侯遵從周王。諸侯在他的「國」內也是家長,大夫都服從諸侯;大夫在自己的領地內也是家長,平民(國人)與諸侯、大夫、士等貴族是同族關係,打仗時平民當兵,領兵的是貴族。奴隸來源於戰俘,是不被信任的,打仗基本不用他們。那時的戰爭普遍用戰車,只有貴族有能力置備戰車和青銅質地的武器。貴族中的士是武士,忠誠、重榮譽、敢擔當;吃喝不愁,平時練武、學舞、習禮,還要學音樂。平民也喜歡習武,古代民間一直有尚武風氣。貴族子弟一般都要接受武士教育,射箭是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西周分封鞏固了家國一體的國家觀念。
葛兆光說:「從歷史上說,古代中國很多關於國家的觀念和社會的制度,都是從家庭、家族、宗族這裡引申出來的,這種合理性認同來自人們對於身邊的家庭、家族和宗族秩序的理解,人們覺得這個秩序有道理、可以依賴,所以被逐漸放大,就成了普遍倫理和國家制度。」①世界上唯有我們的祖先將一個國叫做「國家」,國是公有的,家是私有的,原本應涇渭分明,但古人卻將其混同。「國家」是把「國」與「家」連接在一起,國是一家一姓的大家,也是小家及其家族的放大。國和家只是一大一小而已,秩序是一樣的。家有家長,國有國君;長幼有序與尊君卑臣是一樣的道理。這同西方人的國家觀念不同,英文country,nation,state,有鄉土、家鄉、共同體的意思,沒有family的含義。歐洲最早民族國家誕生在14世紀,而且與再早的國家形態完全不同,沒有連續的繼承性。歐洲民族國家建立的基礎是居民自治的共同體,後有國家政權。阿拉伯世界似乎是先有宗教,後有國家。只有中國在血緣宗族基礎上建立的國家連續不斷地發展了兩千多年。因此,我們的國家觀念自然而然地形成家國一體,這是獨特的傳統觀念。
三、我們的親戚觀念、敬老傳統都是三代遺留的烙印
夏商以血緣家族為基礎,西周以家族的血緣關係作為國家體制的紐帶,延續千年的制度造就了中國人特殊的親戚觀念。中國人最重「宗親」,即:祖父母(爺爺奶奶)、父親的兄弟姐妹及父親的兄嫂、姐夫妹夫,這是同姓氏中被看做血緣關係最近的親人。晚輩稱呼父親的哥嫂為:大爺、大娘,或大伯父、大伯母;稱父親的弟弟、弟媳為:叔父、嬸母,或老叔、老嬸。稱父親的姊妹及其配偶為姑姑、姑父。爺爺兄弟的後代,與父親同姓,都在一個祠堂裡祭祖,因此被稱為堂兄弟或叔伯兄弟,也算是比較親近親屬。其次是母親方面的,叫「姻親」,較之父系那邊「內外有別」。晚輩稱母親的父母叫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爺、姥姥;母親的兄妹叫舅舅、舅媽、姨媽,他們是血緣關係第二重要的親人。最後是自己結婚後妻子方面的直系親屬,前兩方面的人一般不將後輩姻親看做自己的親戚。而祖母一方的兄弟姐妹和外祖父母一方的兄弟姐妹,親戚關係就比較淡一些。姑父、姨父實際上也被看輕一些,因為不同姓。還有表親之類的稱呼,不再一一列舉。親戚稱謂反映了血緣關係,這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改不掉的傳統,時下中國農村仍然重視有加,在喪禮的孝服上,女婿、外孫子一定有不同於兒子、孫子的標誌。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西方人沒這些講究,一個uncle可以稱呼叔叔也可以稱呼舅舅,aunt可稱呼嬸嬸、舅母、姨,grandpa\grandma即可稱呼爺爺、奶奶,也可稱呼姥姥、姥爺。
西周家國一體的結構還固定了中國人的姓氏。姓產生於血緣家族,最初貴族才有姓,周初分封的諸侯大部分都姓姬。諸侯國內再行分封,一個支脈再出幾個分支脈,氏為姓的支系,是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用以區別子孫之所由出生。一姓分出來的氏通常採用國名、邑名或官名,比如武王的另一個兒子姬叔虞被封於晉,晉國在多年之後,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韓、趙、魏三家就是以封地為氏,姓韓的如果追根溯源,根子都在這裡。同姓氏意味著同一個祖先,俗語說「五百年前是一家」。鞏固和凝聚一家人的形式是建宗廟(祠堂),宗廟的祖宗牌位是祭祀、祈求的對象,諸侯繼位、大夫受命、接待外人、出徵打仗等大事,都要告慰祖先、祈求保佑。對祖先的尊崇一是感念先人創業,二是昭示族人團結,互信互助。青年到20歲要在宗廟舉行表示成年的「冠禮」,青年先打扮成孩童,然後主持人為他戴上帽子,穿上成人服裝,再為他取姓後的「字」。以前他有小名、大名,冠禮之後有字,是成人資格的標誌。如曹操小名阿瞞、大名操,字孟德。對人稱字為尊。冠禮後,加冠的青年要帶著禮物去見族內的老輩人。
國家以家族為基礎,家族內無論窮富都是同姓宗親,對祖先的崇拜與尊老、敬老、養老的觀念是一致的。敬養老人在西周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西周稱貴族中的老人為「國老」,被供養在王宮之東的「東膠」,東膠是當時的高級學校。除奴隸之外的老人被稱之為「庶老」,供養於國之西郊的「癢」,癢是一般學校。《禮記·王制第五》記載:「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制度還規定,50歲以上免徭役,60歲以上免兵役,每長10歲免除一些不適合的活動。至80者,一個兒子可以免除一些義務。「八十,月告存」,即對8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要去慰問;「九十,日有秩」,即對90歲老者每天要送膳食。家有90歲的老人全家都免除義務,都跟著沾光。《論語》記載,孔子與鄉人一起吃飯,當席間的老人退席後孔子才退出,以示敬老。從西周時代傳習下來的鄉飲酒禮,在明清時異常隆重。禮儀由當政者主持,一年一次或兩次,明清時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初一舉行。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儀式中被尊為上賓,其中既有退休官員也有一般百姓。其他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面前的食品不同,越年長越多,以體現尚齒尊老之義。明清時這種儀式開始由司正宣讀:「恭惟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教,舉行鄉飲。非為飲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為臣盡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黨。毋或廢墜,以忝所生。」然後飲酒,再由學生讀律後正式開宴,主持官斟酒、敬酒,然後互敬三五次。
周天子帶頭敬老,他經常向國老敬獻禮品,後世帝王實行敬老措施的也不乏其人。漢文帝登基後下令,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米1石、肉20斤、酒5鬥,家人免兩口算賦,90歲以上子孫可免除一人徭役。漢武帝於元狩元年,賜90歲以上老人帛2匹、絮3斤;80歲以上者賜米3石。史書記載,漢宣帝、漢元帝、南朝宋文帝和孝武帝、唐太宗、宋真宗等,都有敬老的實在舉措。隋唐以來,朝廷還舉行「千叟宴」。隋煬帝大業五年二月,宴請耆老400人。唐玄宗開元二年宴請老人,未赴宴者送禮物至其家。宋真宗景德四年二月,會宴庶老500人。清代皇帝舉辦千叟宴最多、規模也最大。康熙帝60歲大壽宴請老人多達4240人。席間,由六七十名10至20歲的皇族子弟敬酒,以示皇家子弟對老人的禮敬。乾隆帝舉辦的千叟宴有800桌,以每桌8人計算共計6400人,超過了其祖父。嘉慶帝登基也舉行了千叟宴,與宴者3056人。①參加千叟宴的不僅是離退休幹部,平民老人不在少數。1860年清廷內外交困,但這年鹹豐帝30歲並繼位10年,於是正月開春下詔:凡70歲以上者,免一子雜役;80歲以上者,給絹1匹、綿1斤、米1石、肉10斤;90歲以上老人加倍,百歲老人再送旌旗(茅海建在《苦命天子:鹹豐皇帝奕詝》一書中提到這件事,以當時亂世情景根本做不到,但顯示了繼承傳統的一面)。皇帝敬老,上行下效,唐宋以來官方與民間在地方建有養濟院、普濟院、孤老院等機構,收養孤貧疾老。清朝時這種慈善機構最多,不僅京城、省城有,府、州、縣也很多。據《松江府志》記載,松江府所轄各縣每縣都有一兩所養濟院、普濟堂,按照艱難程度收養孤寡老人,對住家老人,定期送給錢、糧、衣物。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古代共同遵守的公德。路遇老人無論認識與否,給老者讓路;少年見老人,少年先施禮;宴席上將老者安排在上座,這些都成為中國人的觀念和行為。
四、注重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改變以政治史為主線是擺脫歷史課程成人化的關鍵,尤其是中國古代政治,實在缺少現代意義。初中課程內容以中華民族的形成為主線,突出民族傳統文化,既接近學生的經驗,又有利於實現歷史教育目標。比如家庭的概念每個學生都有,從家庭、家族解釋中國人的國家觀念,學生容易理解。這樣選擇課程內容既符合歷史事實,又實現了由淺入深——到高中再了解制度。而側重政治制度的分封制,其實與秦以後也沒有太多聯繫,比如嫡長子繼承權,後世王朝大多沒有奉行這樣的死規定,唐太宗、宋太宗、明成祖都不是嫡長子,清朝皇帝也沒有幾個是長子。
教材敘述分封制大都習慣使用那幅「金字塔」式的等級示意圖,最底層的奴隸彎腰束手、倒二層的平民扛著鋤頭還能挺直腰板。解釋分封制的結論是等級森嚴、壓迫嚴重,社會矛盾激化引發國人暴動,西周滅亡。西周存在了275年,如果社會矛盾激烈,等級之間階級鬥爭不斷,那這二百多年是怎麼過來的?如果壓迫嚴重總是鬥來鬥去,生存就成問題了,社會生產也不會發展。學術上認為,宗法分封不僅是政治建制的原則,也是規範社會秩序、整齊生活習俗的指導思想。家族內敬老有教化民眾、維繫社會安定的作用,統治階級也不是作秀。以階級鬥爭史觀解釋歷史,不會承認敬老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階級鬥爭講究階級對立,敵對階級的老年人也是階級敵人,老地主更狡猾。「文革」初期用「天下烏鴉一般黑」來說明凡是地主都是黃世仁。地主中有黃世仁,但一個黃世仁不能代表整個地主階級。況且劃分地主與農民的界限並不科學。將歷史解釋為階級鬥爭的歷史,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依據。清除歷史課程中過分強調階級鬥爭的內容,是對現實政治的態度問題。
階級鬥爭史觀往往將一些現象放大到整體。以人殉為例,就目前考古發現和甲骨文的記載而言,商代曾將奴隸大批用於人殉、人祭,西周則減少。而秦漢直至明清,還有人殉的現象。西周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是平民,不是奴隸,這與古希臘、羅馬的奴隸制根本不同。社會主要生產部門從事勞動的人,他們的身份是判斷社會性質的主要依據。因此,有奴隸不見得是奴隸制社會。《紅樓夢》裡的丫環實際都是賣身的奴隸,滿族入關後,貴族都有家奴,但不能說清朝是奴隸社會。教師要明白這些道理。中外史學著作對古希臘羅馬的描述,並不以奴隸生活為主,而是講它的城邦制度、法律制度等這些至今被不斷研究的人類傳統文化。西周雖然沒有公民大會、沒有羅馬法那樣傳世的經典,但它創造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我們應該像講古希臘羅馬一樣,多講這些值得後世效仿的內容。我們總是強調歷史課程要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但課程內容又讓人感覺不到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往往以英雄人物為例,遠離一般人的生活。是不是這樣?請讀者思考。
西周社會留下很多影響至今的傳統,這些傳統已經成為中國人特有的觀念,絕大多數兒童都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課程理念追求「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其實就是要求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聯繫學生的經驗,讓他們理解歷史的傳統和現實的關係。這有助於形成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感。西周社會關係的特徵表現在很多方面,初中歷史課程應選擇那些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這是課程性質決定的。
三代的更替及以後各朝代更替的原因,其實不必一一道來,因為舊政權的垮臺與新政權的建立往往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簡單地說哪方面都偏頗之嫌
本文載於歷史教學(中學版)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