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筆記,方便學習

2020-12-16 教育知了鴨

人教版高一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講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的國家,課文分為三大部分學習。

歷史是以前發生的事,學習歷史必需重實物研究,考古求證。因而第一課學習重視實物,圖片的對比學習。

第一部分: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讓學生找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有什麼不同。

提示:形狀,是否經過加工

2、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對比學習如下表:

3、新石器時代也叫新石器革命,也是農業革命。

(1)、陶器的使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穩定,人們由群居的生活逐漸走向定居生活。

(2)、文化遺址:

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小結: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比較,工具的改進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原始農業發展使人們走向定居生活,出現剩餘產品,產生了私有制。

第二部分:從部落到國家

1、三皇五帝說傳說,炎黃部落,「禪讓」,「萬邦」時代,這些內容還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簡單了解。

2、學習聚焦

禹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的國家。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學思之窗:關於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寫道:「益讓帝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關於啟的繼位,為什麼會出現不同說法?

給時間讓學生去討論,討論學習引發學生興趣。

小結:建立一整套國家機構和管理制度是國家的基本特徵。

第三部分、商和西周

1、商朝是信史時代的開始。

史書中有關商朝的記載,得到了考古挖掘的驗證。甲骨文證實了文獻中關於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一帶發現殷墟遺址,在遺址出土了大批龜甲、獸骨上刻有文字。

2、西周的分封宗法制是學習的重點。

(1)、分封制的定義、內容、影響

(2)、宗法制的概念、嫡長子繼承、大小宗的關係

歷史縱橫:西周時期,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合。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

小結:信史時代重文獻資料的考證。

第四部分,問題探究

人無於水藍,當於民藍。——《尚書·酒誥》

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尚書.梓材》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麼樣的思想觀念?有什麼歷史意義?

結束語:第一課內容比較多,圖片豐富,要結合圖片來比較學習。

時間跨度大,掌握時間線索便於學習。

多閱讀,包括添加小字部分,在閱讀中找到有效的信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

相關焦點

  •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大牙說歷史。今年我們這邊高中歷史教材改版,新加了好多新內容,每課的內容很多,有的學生就感到記得很吃力,所以我就給大家總結了高中歷史統教版的每課的知識點,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給大家,方便各位高中同學更快的學習歷史。
  • 中外歷史綱要(上)課件|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國家
    中華文明在這之中有什麼不同?(連續性)講授新課:提問:中國石器時代可以分為哪兩個階段?(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我們先來學習舊石器時代。學生閱讀教材,教師依次提問:(1)什麼叫舊石器時代?(2)舊石器時代有哪些代表性遺存?(3)舊石器時代有哪些社會特徵?
  • 高一開學第一課:高中統編歷史教材,如何強化學生歷史時空觀念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通過歷史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學科是建構在時間基礎上的學科,時序觀念和空間觀念是進行歷史的思維活動和發展歷史意識的基礎。高中統編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從縱向和橫向的學習專題設計中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學科本質的體現。
  • 新教材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課
    一、內容分析《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這一課是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的第2課內容。基於《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課的學習,學生對於我國早期原始文明和早期國家--夏商周的歷史已經有了基本認識。
  • 【教材解析】統編高中《歷史》教材第1冊部分介紹
    統編高中教材歷史必修目錄出爐了新高中《歷史》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外歷史綱要》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3冊。重點學習內容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教材內容涵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歷史文化名人100餘位,思想、科技、文學、法律等著作80餘部,四大發明、天文曆法、醫學、數學、農學、地理學、水利工程等重大發明創造50餘項,書畫、音樂舞蹈、雕塑、器物等藝術作品40
  • 學術引領 | 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叢書•中國古代史——早期中華文明
    一、揭開文明的神秘面紗(一)文明的內涵探討中國古代早期的文明及其起源,王震中在《中國文明與國家起源研究中的理論探索》(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年第3期)一文中認為,首先必須對「文明」的含義有個明確的認識,然而有關文明的概念卻眾說紛紜。
  • 山西師範大學建立「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
    1月6日,山西師範大學「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掛牌儀式暨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發展論壇開幕式在第一會議室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建文、吉琨璋應邀參加會議。校黨委書記張曉永出席會議並致辭,校長楊軍、副校長車文明共同為「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揭牌。
  •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為了回答種種問題,2000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  目前,探源工程第三階段工作即將開始,經過多年的工作,在大量考古發現的基礎上,最早的中國正在一點一點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 賀雲翱: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與三位考古大師的殊途同歸
    他把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始點放到蒙古人種形成和舊石器時代,他指出鏟形門齒是蒙古人種區別於其他人種的一個特徵,而這種特徵從更新世早期或舊石器時代早期直到現在也從未中斷,為此,他說「究竟是哪個民族的人創造了古代中國文明?很顯然,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直到新石器時代乃至今天一直生活在東亞土地上的先民」,他特別認為,「討論早期的中國歷史應自新石器時代開始,新石器時代的華北從精神上和經濟上為定居文明提供了背景」。
  • 特別推薦·戴向明:文明、國家與早期中國
    與早期國家起源題目下的研究相比,近些年有關「最早中國」或「早期中國」的討論更加熱烈一些。早期中國的含義比較寬泛,但近年考古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早期中國的形成問題上;最早的中國則是特指「中國」的起源,此問題包含在前者之中。這方面的討論爭辯在學界和公眾當中都引起了相當多的關注。首先還是要對「中國」這個概念有個基本界定。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填補世界文明史空白
    (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本報記者 史一棋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文明階段;從社會分工、階級分化、中心城市、強制性權力等方面,豐富了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知;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5月28日,「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
  • 考古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因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無可辯駁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等人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 統編新教材教案: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愉快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6堂直播課,5次答疑課,5次作業點評課,我們的潤商導師團對每一次課都精心準備,學員也積極熱情地提出問題,認真完成作業。(了解課程詳情請戳上圖)同時,我們的30天知名商業作家陳潤寫作實戰營已正式招生,1位總導師
  • 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的要求,站在新時代的高度,從歷史發展的邏輯、學科發展的邏輯,用唯物史觀來總結和認識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和內涵,認識中華民族走過的歷程,研究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認真學習、系統思考考古學的成就及其對國家發展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要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的四點要求,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加強考古能力和學科建設,堅定文化自信。
  • 解「崑崙丘」之謎 專家學者齊聚山西晉城探討中華文明起源
    解「崑崙丘」之謎 專家學者齊聚山西晉城探討中華文明起源 2020-12-09 1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同時進入「三省三市」高中新編...
    與此同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高一數學》和《歷史》(中外歷史綱要)高中版中,也都加入了關於良渚古城遺址的描述。這兩個版本的高中新編數學、歷史教材,目前已經在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山東、海南「三省三市」使用,預計在2022年,會在全國各個城市推廣使用。
  • 重磅新聞 |國慶前夕, 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就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集體學習,中華文明溯源工程上升到國家戰略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28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成果,揭開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面紗,書寫華夏兒女共同的「家譜」。
  • 2021國考面試熱點:做好考古工作,認識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文投研學遊|走進中華始祖堂 探訪中華文明精神標識
    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探索黃帝文化脈絡。將課堂移到場館裡,不但結合教材重點知識講解,同時還提供互動體驗項目,如:文物尋寶探秘、古代祭祀禮儀體驗、「最初的中國」館內課、活字印刷體驗、姓氏打卡籤到等,啟迪學生思維、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參觀中華始祖堂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能親自觸摸文化,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