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弗遜與奴隸制:蓄奴的事實不足以概括他對奴隸制的看法全貌

2021-01-10 澎湃新聞

近期美國大選臨近,政治議題進一步激化,反種族歧視和反警察濫暴的抗議示威活動此起彼伏,美國內戰時南方蓄奴邦政治人物的雕像被紛紛推倒,以示對美國奴隸制歷史遺產的極大不滿。且這股風潮還持續延燒到美國開國一代諸人,六月間即已有抗議者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推倒了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託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的雕像。傑弗遜雕像之被推倒,一大核心理由是他曾蓄奴,這一點是鐵板釘釘、無可辯駁的,而傑弗遜作為一個以提倡「人人皆享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快樂的權利」而知名的政治家,卻一生在其莊園中大量蓄奴,也確實不能不說是其人生重大汙點,難以洗刷乾淨。不過事情總是複雜的,把傑弗遜直接等同於美國內戰時南方蓄奴邦的政治人物,可能會導致對另一部分歷史事實的視而不見。

被推倒的傑斐遜像。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奇蒙市。事實上,傑弗遜不僅對奴隸制本身多有批評,說其是道德上的墮落 (moral depravity) , 並且從長線上講,傑弗遜其實是贊成逐步廢除奴隸制(gradual emancipation)的。傑弗遜曾明確譴責奴隸制給他所認為和所珍視的所謂「美國特殊性」帶來了巨大的包袱,他曾明確說奴隸制會帶來一種類似於傳統世襲的貴族體制,而且這種「貴族制」毫無高尚的一面可言,在這種扭曲的貴族體制下,權利得不到尊重,道德感崩壞,對國家的熱愛被侵蝕,而生產力也被削弱,甚至埋藏下通往暴政的種子(參閱Brian Steele: Thomas Jefferson and American Nationh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111-112)。甚至有學者認為,在傑弗遜眼中,奴隸制與共和體制的政治是完全兩不相容的(參閱Dustin Gish等人相關研究)。更有學者指出,在傑弗遜《獨立宣言》第一稿中確曾明確承認奴隸也是人,並攻擊英皇,說是英皇侵犯了黑奴作為人本應享有的所謂天然的自由權利,只是後來這些話並未出現在《獨立宣言》最終定稿裡(參閱Jean M. Yarbrough相關研究 )。按照美國政治學者Lee Ward的看法,傑弗遜一生在擔任公職執行公務時若碰到奴隸制相關議題,他對奴隸制度往往是給予反對的。正如筆者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樣,美國早期政治思想史的一個弔詭之處是:從自由-保守政治光譜而言,傑弗遜偏於自由派和進步主義一側,漢密爾頓政治思想偏於保守派一側,但是當來到奴隸制議題,則傑弗遜明顯處於保守和實際蓄奴一方,漢密爾頓則相對較為開明。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漢密爾頓所代表的北方商業及金融勢力並不特別依賴於奴隸制,但傑弗遜背後的南方種植莊園主勢力則大量使用和依靠奴隸經濟。不過,從總體層面而言,如果要以左、右來粗略界分,則漢密爾頓可說是美國右派思想早期的一個源流始點,而傑弗遜曾逐漸成為自由派的淵藪之一 (儘管當代保守派有時偶爾也會引用傑弗遜)。

約翰·特魯姆布爾的畫作《獨立宣言》那麼,傑弗遜對奴隸制的看法全貌究竟是怎樣的呢? 首先是他對黑人群體並非特別友善,評價也不高,他對於印第安人更看得起些,認為其孔武驍勇,基本可以說達到平視的態度,但是他對於黑人群體則是明顯輕視和看低,他給出的理由之一是認為黑奴經常在白人主人旁邊生活,卻沒能充分學習到白人的所謂「儀態」和「風度」,因此是難以被教化與啟迪的一群人(參閱Gordon Wood相關研究)。不過,傑弗遜也曾很坦率地承認,若黑奴在美國得到的境遇和被對待的態度都更好一些的話,也許黑人在他的看法中的形象也會得到一些「進化」,亦即,他也承認,對於黑人在他眼中不佳的形象,白人奴隸主對黑人奴隸的凌虐態度可能要負一部分的責任(參閱Max Lerner 的研究)。筆者在參加研究生層級的傑弗遜政治文獻讀書班,和為本科生講解傑弗遜思想時,發現很多當代美國學生讀了傑弗遜對黑人狀況的描述後,都會認為傑弗遜的措辭在今日視角下,確有一些種族主義的傾向色彩。傑弗遜的確贊成在長時段上設置廢奴為目標,但卻一再地強調不能由聯邦政府單方面出面宣布廢除奴隸制,而是應由廣大奴隸主們自發地同意去主動廢除奴隸制度。因此,在現實立法層面傑弗遜為廢奴做的工作非常的少,其中最主要的是在1778年,他曾經為維吉尼亞州撰寫了一部法律,希望能禁絕從非洲進口奴隸。此外,這還關切到人口統計上的問題。美國初建時代裡,憲法所定統計人口的規則是將奴隸的實際人口乘以五分之三來計算(直到內戰後才被廢除),這樣的措施安排自然是對蓄奴的南方比較有利。有當代學者曾認為若刨去蓄奴州多出來的票,傑弗遜將根本無法贏得18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不過,學界對此亦有不同意見)。其實,早在傑弗遜當總統時,他的政敵們就已一再地批評傑弗遜是一個虛偽的人,宣稱人人平等、皆有權利的人又怎麼會去蓄奴呢?傑弗遜在此點上無法自洽;而且傑弗遜的政敵們還指出,傑弗遜之贏得1800年大選,完全是基於五分之三條款上的,否則他根本贏不了,也就是說,是奴隸制把傑弗遜抬進了白宮(參閱Robert M. S. McDonald 研究)。因此,當代學者對傑弗遜的批評其實並不新穎,而是早已有之,且是否真的完全成立,亦存有疑問。不過,有一點應是可以確信的,即由於五分之三條款的存在,傑弗遜和南方政治勢力作為潛在受益方,確實並無馬上迅速廢除奴隸制的動力。

傑弗遜亦曾有為黑人主持公道的時候。在他擔任維吉尼亞州長的時候,一次有一名黑人被定罪為叛國,傑弗遜認為判決不公道,於是動用州長權力給予該名黑人緩刑,待到議會結束休假重開時再行審理。傑弗遜做出這個決定是需要一定政治勇氣的,因為當時他的州長任期很快就要屆滿了,而且他也沒有一個諮詢委員會能幫他的決定背書,但傑弗遜還是堅持這樣做了(參閱Jeremy D. Bailey: Thomas Jefferson and Executive Pow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42-43)。此外,傑弗遜提倡在維吉尼亞州內減少需要大量奴隸進行勞作的作物產業,特別是菸草業,轉而提倡推行種植需要奴隸數量較少的小麥、稻米、葡萄和橄欖樹等,希望能藉此減少維吉尼亞對奴隸的需求。

法國大革命期間發生的海地革命,黑人奴隸暴動,白人奴隸主遭殃,這一事件極大地觸動了傑弗遜,與其說他是因為同情法國大革命進而同情到海地的黑奴(其實他並沒有太多同情,反而是對逃難到美國的海地白人奴隸主階層頗有慰問),不如說傑弗遜是被黑人群起反抗時所釋放的巨大能量,及與此相伴隨的流血事件所深深震懾到了。他深刻意識到大量使用黑人奴隸本身所帶來的巨大隱憂。

從基本面上說,作為奴隸主的傑弗遜是贊成廢奴的。在傑弗遜看來,奴隸制最大的惡是其限制了被奴役人群的自然能力(natural capacities)的增長(參閱Ari Helo的研究)。但是他的贊成廢奴有著至少三重的附帶性條件,第一,他只同意漸進式的廢奴,而不同意一刀切的直接廢除,他強調奴隸主在廢奴時遭受的財務損失應由公共財政撥款(主要來自出售聯邦土地的相關利潤)來彌補;第二,他認為獲得自由的奴隸,應被送回非洲,或者被送到加勒比海島國上去;第三,在他看來,黑奴獲得解放之後造成的勞動力缺口應由引入歐洲自由勞動力移民(最主要的是德國新教徒階層移民)來填補。 傑弗遜本質上認為黑人不如白人,因此二者之間的通婚混血應被禁絕。傑弗遜又認為鑑於白人奴隸主對黑人的虐待和壓榨,一旦黑人獲得解放,必將極端仇恨白人,若不將其移出美國,黑白共存下勢將有無數針對白人的黑人暴動發生,因此這兩種人群不能被放在一處生活,被解放的黑人必須到美國以外的世界自尋其生活之所。傑弗遜另有一種非常奇怪,甚至可說是詭異的想法,他認為他自己對黑人問題的看法是有真知灼見的,因為他親身蓄奴過,和奴隸打過很多交道,而奴隸制在美國主要行於南方,很多美國人對奴隸制並無切身經驗,因此他們也就大概率地不會支持傑弗遜在奴隸制問題上的三點主張,那麼為了獲得他們的支持,就有必要把奴隸制普及開來,特別是在當時美國新拓展的西部疆域普及開來。於是,傑弗遜認為,使奴隸制在美國南方以外地區散布開來,然後人們皆切身體驗到其日常實施的狀況,然後人們應該就會普遍會同意採納傑弗遜提出的看法和解決方案。(關於此,參閱John P. Kaminski 及 William W. Freehling 相關研究和總結)傑弗遜對奴隸制在西部新拓疆域裡的傳播不設限制的態度立場,一直以來都引起很多人的質疑和批評(參閱Garrett Sheldon研究)。

《獨立宣言》最後,應該說明的一點是,儘管美國是近代人類歷史上最有名的蓄奴制國家,並因此受禍綿延不絕,不得不在廢奴和平權的道路上求索不止,但奴隸制和奴隸貿易重要肇始者之一乃是英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開篇時我們看到傑弗遜曾攻擊英皇)。縱觀大英帝國史,其雖於內部發展出高度成熟的政治文明和自由主義理念,1688年光榮革命後政局基本保持長期穩定,卻同時向美洲搞奴隸貿易,向中國搞鴉片貿易,在全球廣佔殖民地並以挑唆不同人群間矛盾為其治法,這種高擎的理念之旗和齷齪的現實手法之間巨大的落差,雖已隨帝國殘陽成為陳跡,的確仍值得吾人今日回顧時再三反思、檢視和批判。(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百年前,美國南方的奴隸制,若沒有戰爭,會退出歷史舞臺嗎?
    根據歷史學家關於奴隸制與美國資本主義關係的研究表明:在爆發內戰之前的數十年裡,奴隸制一直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活躍程度和彈性程度大大超乎了我們的想像。當時,很多研究都從經濟體制出發,去探究奴隸制究竟是否適應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命題。然而,年輕的學者馬修從「人」的角度出發,站在美國南方奴隸主的立場,思考奴隸制究竟有沒有未來?怎樣才能維繫奴隸制的生存發展?
  • 「美式奴隸制「的歷史神話
    他於1974年出版《十字架上的歲月:美國黑奴經濟學》,1989年出版專著《未經同意或契約:美國奴隸制度的興衰》,在學術界和媒體引發地震和海嘯。由於在計量史學和美國奴隸制領域做出的傑出成就,福格爾榮獲199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 方納北大講座|奴隸制與反奴運動下的19世紀美國政治
    漫長的蓄奴歷史維繫和加固了白人的種族歧視,至今無法完全消散,成為困擾美國種族關係的歷史根源。演講現場。雖然建國精英們不希望在1787年制訂的聯邦憲法中使用「奴隸」或「奴隸制」等字眼,而代之以「其他人(other persons)」等來迴避奴隸制問題,但他們並沒有禁止奴隸制,相反,還允許海外販奴貿易在立憲後繼續存在20年。
  • 奴隸制是一種經濟優勢嗎?
    Baptist)的採訪告訴我們,奴隸制是種極其現代而高效的商業實踐,幫助美國從殖民經濟轉型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這個話題十分敏感,左右兩邊都存在著修辭學和意識形態的關注。例如,如果事實證明奴隸制是一種效率低下的制度,讓黑人和白人(除了少數明顯例外)都更貧窮,那麼(左派)系統性賠償的理由就會瓦解。
  • 奴役與自由:「耶魯學派」如何討論美國奴隸制問題
    這本四百多頁的專著,探討了美國歷史中的一個核心悖論:「一個民族何以能在孕育出美國革命的領袖們所展現的那種對人類自由和尊嚴的獻身精神的同時,又發展了奴隸制這一無時無刻不在剝奪人類自由和尊嚴的勞動體制?」(pp. 4-5)維吉尼亞正是這一悖論的最典型代表。維吉尼亞長期是北美的主要菸草產地,存在大量的奴隸種植園,在建國之初,維吉尼亞州還是美國最大的蓄奴州。
  • 拋開背鍋的奴隸制,南北戰爭時代美國人為誰流血?
    奴隸制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因素之一,開戰的直接動機則是貿易問題。當英國獲知大洋彼岸出現動亂後,下院立刻開會討論,自由黨領袖威廉·福斯特介紹美國的國情,議員詢問內戰原因是否為奴隸制,他大聲說道:「不,不!是關稅!」
  • ——奴隸制何以引發史學爭論
    麥克弗森是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專攻19世紀美國軍事史、奴隸制和黑人的歷史,著述豐厚,是美國內戰史研究的權威。他的《林肯傳》、《火的考驗:美國南北戰爭及重建南部》兩部著作已經被翻譯為中文,在國內出版。
  • 19世紀美國的政治遺產:從反奴隸制鬥爭到「黑命攸關」
    他是當代美國最傑出的歷史學家之一,在美國內戰史、重建史、非裔美國人史、政治文化史等領域著述頗豐,成就斐然,兩度獲得班克羅夫特獎(Bancroft Prize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Diplomacy),一次獲得普立茲獎。
  • 西周,奴隸制?封建制?
    但在長期的初高中基礎歷史教學中,通常將西周歸為奴隸制社會,這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以下說的封建一詞都是來源於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概念,與上文之封建不同。首先,我想說說我們熟知的封建時代。中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始創於秦朝,但是一般認為從戰國時期開始至清朝滅亡為我國的封建社會時期。其代表是鐵製生產工具的使用和地主階級的出現。
  • 廢除奴隸制的倡導者
    他也是文學,音樂和藝術的批評家; 作曲家; 並且是廢除奴隸制的倡導者。桑喬的信件揭示了一位狂熱的讀者和多產作家,他的書信風格表現出對私人和公眾觀眾的深刻理解。即使在廢除奴隸貿易之後,大西洋兩岸的平等權利支持者繼續使用桑喬作為非洲人後裔的智力和道德能力的典範。
  • 中國什麼時候取消的奴隸制?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奴隸制,是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奴隸一般來源於戰俘、被佔領地區原住民、負債者和罪犯,近古和近代的奴隸多從非洲等地方拐賣到歐洲的殖民地。奴隸制一般出現在農業社會裡。
  • 財智歷史:奴隸制真的消失了?我信你個鬼!地主糟老頭子壞得很
    最近,我買了一本講述中國經濟史的漫畫給小衛看,他看得津津有味。昨天,他跟我分享,看到王莽新朝改革。他跟我說,王莽改革失敗了,是因為好心辦壞事,例如廢除奴隸制,結果反而讓那些奴隸生活無著,要餓死了......等一等,這話好像哪兒不對啊!在我腦海中,閃過了某雲的名言:「996是修來的福報。」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從封建制變成了奴隸制?
    不能說因為這個社會中有奴隸的存在,就視為奴隸制。大清是承襲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八旗制度本來是農兵結合的軍事和政治制度。每一個旗,都是一個戶口、生產、管理等於一體的機構。但是體現其奴隸制的表現也很突出,那就是:每個旗下的人口、資產、底盤等,都歸本旗旗主所有!也就是說,每個旗下的任何一切,都是旗主的!
  • 「奴隸制是必要之惡」,美參議員湯姆·科頓引用這話被罵上推特熱搜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在種族歧視的相關議題上,美國著名鷹派、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向來緊跟總統川普的節奏,他曾因在《紐約時報》發文力挺「出兵鎮壓反種族歧視抗議者」,而導致編輯辭職。26日,他又因為在一則與《紐約時報》相關的採訪中援引了一句所謂的「美國國父引言」,稱「奴隸制是美國聯邦建立的必要之惡」,而被罵上了推特的趨勢榜。
  • 書摘|再造奴隸制:南北戰爭的棉花真空,誰來填補?
    當然可以聽到一些樂觀的聲音:波士頓棉產品製造商愛德華·阿特金森堅持他對包括棉花生產在內的自由勞動力的卓越生產力的熱切信念。其他人則認為,「匱乏」將「糾正」「有色人種普遍的懶惰」,並迫使他們回到棉田。然而,大多數看法更為悲觀。《南方種植者》(Southern Cultivator)預測:「南方此前大量種植的這種作物將必須被放棄。」
  • 諶洪果:奴隸制的幽靈一直在徘徊 | 《政治學》讀書系列(2)
    亞里斯多德之所以認為奴隸制合理,基於以下三重理由:第一,工具性理由。他分析道,人要生存,就要獲得財產;要獲得財產,必須具備專門的工具。在完成某項專業中,從屬者自然便是主導者的工具。第四,亞里斯多德所謂天然奴隸制的理論,意味著奴隸身上的低劣的奴性,是天生的、本質的、基因的。可是,大量的奴隸是否真的心智不健全,他並沒有提供經驗的基礎(更何況前面提過,即便有經驗基礎,也不證明是正當的)。事實上,大部分的「奴性」,並非如他說的是天生低賤,而是強制或薰陶的結果。
  • 《一個國家的誕生》獨家影評 直面奴隸制原罪 讓美國人有羞恥感...
    鑑於這部電影的歷史性主題——1831年,由納特·特納領導了一場奴隸反抗鬥爭,大約55到65位蓄奴的種植園主以及他們的家人被殺,這場反抗引發了後續更加殘酷的鎮壓,大約100到200名非裔奴隸被處死——這樣的反響其實是可以預見的。※注意!下文含有劇透。
  • 傑斐遜和海明斯:奴隸制下的談判是如何可能的
    海明斯的角色是照顧傑斐遜的衣服和房間,這可能會把她經常帶到主屋,非常接近傑斐遜和他的床。根據他們兒子麥迪遜的書面記錄,海明斯從1787年14歲開始陪同傑弗森夫婦前往法國。在那裡,她享有某些特權,看到了自己和未來孩子想要的那種自由。因此,兩年半後,當傑斐遜要求她和他一起回維吉尼亞時,她拒絕了。居住在法國的被奴役者有可能為了自由而起訴,因為美國的奴隸製法律在那裡沒有得到承認或支持。
  • 泰國最偉的大君主,一個故事讓他廢除奴隸制,打破國王不出國傳統
    他被稱為泰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聽了老師講了湯姆叔叔小屋,一舉廢除國內存在六百年之久的奴隸制。為改變國內的貧窮落後的狀況,主動打破泰國國內國王不能出國的傳統。從而,進行了國內改革,使國內經濟年當年收入達到六千萬株,相當於清朝當時年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九,人均收入是大清朝的十七倍。
  • 當今世界的新奴隸制時代是「一切向錢看」的時代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國作家哈裡特·比徹·斯託(斯託夫人)的一部反奴隸制的悲情小說,作品展現了世界上最殘酷的那一面,一幕幕令人揪心的慘景,一個個令人落淚的故事,向我們訴說了黑人的苦難。湯姆叔叔原是肯塔基州一個叫謝爾比奴隸主的黑奴,他最忠厚最能幹,忠心耿耿地跟著主人辛勞多年。可謝爾比欠下了債務,便將湯姆和女黑奴伊莉莎的兒子吉姆賣了抵債。伊麗莎攜子逃跑途中又碰到了丈夫,一家人輾轉逃至加拿大。之後湯姆被賣了好幾次,最後被賣到南方某種植園,期間因其不肯說出逃走的兩個女奴的下落,結果被狠毒的主人鞭打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