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在種族歧視的相關議題上,美國著名鷹派、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向來緊跟總統川普的節奏,他曾因在《紐約時報》發文力挺「出兵鎮壓反種族歧視抗議者」,而導致編輯辭職。26日,他又因為在一則與《紐約時報》相關的採訪中援引了一句所謂的「美國國父引言」,稱「奴隸制是美國聯邦建立的必要之惡」,而被罵上了推特的趨勢榜。
科頓隨後在推特上回應此事稱,這是典型的「假新聞」,很多罵他的人是斷章取義。但也有不少人批評稱,科頓引述這句話,實際上就是贊同這句話。此前,科頓還因《紐約時報》刊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文章,專門發推抱怨。
截至發稿,「湯姆·科頓」的標籤仍佔據推特趨勢榜前十,有6.26萬餘條推文的熱度
26日,科頓在接受《阿肯色民主黨公報》(Arkansas Democrat-Gazette)採訪時,再度批評了《紐約時報》和它開設的學校課程「1619項目」。上周,科頓剛剛提出一項議案:任何接受「1619項目」課程的學區,都將被削減聯邦資金。
「1619項目」是《紐約時報》雜誌於2019年8月發起的一項互動項目,時值美國奴隸制誕生400周年之際,旨在重新審視美國奴隸制的影響和美國黑人所做出的貢獻,重新定義美國對奴隸制歷史的理解。項目名稱中的「1619」指的是,1619年首批運奴船抵達美洲。
項目創作者、撰稿人尼克爾·漢娜·瓊斯也因此獲得了2020年普利茲新聞獎的評論獎。但也有不少人批評這一項目中的部分主張為典型的「歷史修正主義」。例如,這一項目曾稱,美國的獨立戰爭是為「保存奴隸制」。17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批評了「1619項目」,還無故將中國牽扯其中。
科頓26日也明確表達了對「1619項目」的不滿。他在採訪中稱,「1619項目」是一種「左翼宣傳」。「《紐約時報》的『1619項目』在歷史事實上存在缺陷,它建立的前提在於,美國從根本上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系統種族主義國家,無可救藥。但美國是一個偉大而高貴的國家,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我們一直在努力實現這一承諾,沒有哪個國家為此付出更多。」
他還認為,奴隸制在美國的歷史上「不可被忽視」,也正是這句話,在社交網站上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他聲稱:「我們必須研究奴隸制的歷史,以及它對美國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否則我們就無法了解美國。正如國父們所說,這是聯邦建立的必要之惡,但正如林肯所說,聯邦的建立是為了將奴隸制置於最終消亡的道路上。」
針對科頓的這一引言,《衛報》援引歷史資料網站「DigitalHistory」給出了故事背景。1858年美國南北戰爭的前夕,正在競選總統的亞伯拉罕·林肯,與對手史蒂芬·道格拉斯就奴隸制的存續進行了一場辯論。
林肯否定了道格拉斯「奴隸制應當延續」主張,並表示:「我要說的是,在美國政府剛成立時,國父們的政策就是禁止奴隸制在當時不存在的新領土上傳播。我在任何地方所要求的,只是把奴隸制恢復到我們政府剛成立時建立起的基礎上。我毫不懷疑,如果我們重新採取國父們的政策,把它限制在已經覆蓋的範圍內,但在新開拓的領土上限制它,最終就會使奴隸制消亡,永遠消亡。」
科頓也因此主張,應該通過議案,削減任何接受「1619項目」學區的資金。「對任何公立學校的『1619項目』來說,哪怕是一分錢都太多了。《紐約時報》不應該教我們的孩子美國歷史。」
這篇採訪一經刊登,立馬引起了社交媒體上的強烈討論。「1619項目」的創作者漢娜·瓊斯就此在推特上發表評論:「如果真如科頓所言,這種能讓人合法強姦、拷打、販賣人口盈利的遺傳性、世代性、永久性、種族性的奴隸制是一種『必要之惡』。如果這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很難想像還有什麼是不可被辯解的。」
與此同時,「湯姆·科頓」的標籤也衝上了推特趨勢榜的前十。截至發稿,相關標籤已有6.2萬餘條推文的熱度。
美國《國家》(The Nation)雜誌法律記者伊萊·米斯塔爾(Elie Mystal)在推特上批評稱:「科頓太種族主義了,他認為奴隸制是必須的。這不是一個笑話,這是科頓真這麼信。」
但科頓隨後轉發瓊斯的推特,回應稱:「這是來自已被揭穿的『1619項目』的更多謊言。描述國父們的觀點,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一邪惡的制度帶往消亡(這也是林肯常常引用的觀點),並不是讚賞或為奴隸制辯護。這也難怪『1619項目』無法得出正確的事實。」
隨後,他又轉發了政治新聞網站「政治連線」(Political Wire)出版人特甘·戈達德(Taegan Goddard)的推特,並將該網站的報導稱為「典型的假新聞」。
儘管如此,科頓的這兩條推特下,仍舊有大量網民批評他。一名網民指出:「歷史記錄並不同意你的主張,湯姆。美國國父們並沒有解放他們的奴隸,給他們權利,對他們平等相待。19世紀,國父們生命的末期,奴隸的數量還在增加。我們不是傻瓜。」
另一名網友表示:「國父們並未將它(奴隸制)帶往消亡,相反他們把罐頭(奴隸制)踢到了路上,為了在法律上根除這一邪惡,一場血腥的(南北)內戰打響了,顯然這場戰爭現在仍未結束。」
戈達德也再度回應稱:「你對你說的話,一點也不真誠。當你在說『某某某』在說什麼的時候,你其實是在堅持自己的主張。你是在用這個『某某某』作為修辭的一部分。」
其實,《紐約時報》此前已經因科頓攤上事了。6月3日,在美國國防部以及兩黨多數議員反對「出兵鎮壓示威」的情況下,《紐約時報》網站在當地時間6月3日刊登了美國著名鷹派、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的評論文章,題為《湯姆·科頓:派遣軍隊》。
該文力挺川普此前動用軍隊結束騷亂的說法,他表示和平的抗議者不應該與暴力抗議者混為一談,「這些暴徒如果不被制服,不僅會破壞守法公民的生計,還會奪走更多無辜的生命。」最終,這一事件以科頓被輿論圍攻,負責刊發該篇文章的《紐約時報》評論板塊編輯詹姆斯·班納特(James Bennet)辭職收場。
不過,科頓並未收手。22日,《紐約時報》刊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文章,他用自己家人的親身經歷比較了中美兩國抗擊新冠疫情的表現,直言美國「不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對此,科頓不高興了,在推特上抱怨自己被「區別對待」。他宣稱,《紐約時報》寧肯發中國的「宣傳」,可共和黨參議員發一篇「得到大多數美國人支持」的文章時,「(負責刊發的)編輯就被炒了!」
對於科頓的這則推特,不少評論網友也不買帳,表示饒毅講到的情況屬實,科頓「太看得起自己的熱度」,白宮與共和黨應該停止在新冠疫情上「甩鍋」中國的做法。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