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作家鄭淵潔說過一句名言:
「有錢人貪得無厭,
連艱苦樸素也不放過。」
作家鄭淵潔說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都知道,艱苦樸素、慈善大方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善良」是所有美德中層次最高的,然而在現代這個社會上,卻被一小部分人越來越多的歪曲使用。
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並說出了說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的名言,真可謂是洞察人心的智者!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句話出自《道德的》第二章的第一句話,我們先讀《道德經》的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當打開《道德經》這本書讀到第二章,你會發現老子洞查世事的智慧相當高,如同電閃雷鳴般的能震撼人的心靈。
當你平心靜氣的來感悟「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句話是,會不會想到法國大革命時期羅蘭夫人的一句名言:
laquo Ocirc;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raquo;(「自由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因此我們讀老子《道德經》時,一定要正襟危坐,屏息靜氣的讀,去感悟其中的人生智慧。
同樣要帶著不解、帶著好奇,一遍遍地翻閱《道德經》才能慢慢悟出「道」。
老子《道德的》的現代解釋是: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老子《道德經》的譯文,說出了老子的的思想是對立而且統一的。
所以社會中任何兩個對立的面,都可以構成了一個統一體,它們是這個統一體有一分為二的結果,這就是老子「道」思想的精髓。
老子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句話中,說明了「美」和「惡」都只是一種人為制定的規則罷了,那麼誰能保證大家都老老實實的遵守這種規則呢?
給大家舉個例子:
2014年4月22日,實名認證為「中國知名的時政思想評論類網站」的四月網發布微博,質疑某明星貪汙雅安地震捐款三個億。該微博上指出,截止到2014年4月20日8點02分,全國219家基金會參與雅安地震募捐,接收社會捐款16.96億元,目前已支出款物6.45億元,佔總收入的38%。某基金一家獨大收了近4個億的捐款,目前撥付4千多萬,僅佔9%。
大家的「」善」心捐款,最後成就了某些明星和基金會的「惡」,這說明「善」的規則一旦確立,就一定會有人玩弄「惡」的規則,說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法律一旦建立,就一定有人鑽法律的空子。
而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中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正是說明了這一現象。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句話的解釋更能說明這一現象,比如:
第一種現象是:
為什麼我們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呢?
是因為醜的存在。
第二種現象是:
當人們有了美這的個觀念,於是惡也就產生了。
老子的思想精髓是講究辯證法。
美醜、善惡、真假都是對立統一的,美是相對醜而言的,如果世界上沒有所謂的「醜」,比如所有人都長得一模一樣,也就無所謂美了。
所以說老子所著《道德經》,雖然僅僅只有五千字,可謂是大道至簡,更符合他所說的「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