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對美與善的省思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老子》第二章開篇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裡,「已」通「矣」。歷史上大多以為這是在講概念對子相互依存,有則俱有,無則俱無。元代吳澄的詮釋頗具代表性:「美惡、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惡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現在也普遍將其理解為美與醜、善與不善的相對性,就像其下文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相對待一樣,並由此認定其中體現出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進而對之加以捧揚。但這種最普遍的看法其實經不起推敲,我們且先提一個問題:這裡的「惡」指的是醜嗎?

細加揣摩可發現,這裡的「惡」就是「不善」。「惡」並非與「美」相對,「不善」亦非與「善」相對,它們其實都是針對「知」而言,「知」是整句話的句眼。此句可化約為「知……,斯惡已;知……,斯不善已」。這樣一來就很明顯,「惡」就是壞,而不是美的對立面(醜),而「不善」就是不好。老子要說的是,知美本身便是惡,知善本身便是不善,不是別有所謂惡與不善。此句在郭店《老子》中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其意更為顯白而不容歧解。病在一「知」字!「惡」「不善」都是對「知」的反省和價值判斷。老子在此不是不痛不癢地談概念對子的相互依存、相互彰顯,如果他只是為了表達這層意思,那麼誠如劉笑敢所言,老子只需仿照下文說「美惡相較,善惡相生」就是了,完全不必用這麼囉唆的句式。

老子主張「無知」,莊子也感慨道:「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真知可以讓我們走出洞穴,但有些「知」卻是妄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善之為善,即屬妄知。人們接受這種妄知,就會一窩蜂地盲目跟進。其實世人應該駐足想一想:所謂美且善者,果真美且善嗎?春秋時期的貴族們紛紛追逐一種譁囂之美,「煩手淫聲,慆堙心耳」(《左傳·昭公元年》),「聽樂而震,觀美而眩」,「匱財用,罷民力,以逞淫心,聽之不和,比之不度,無益於教,而離民怒神」(《國語·周語下》)。這本質上已不是審美,而是耽於聲色刺激,誇耀等級地位,而且這種特權生活建立在暴奪百姓衣食之財的基礎之上,其實就是惡。如此看來,所美者未必美,所善者未必善,追求這種「美」「善」也就成了一種惡。

只要區分出所謂的美、善,相應地也就有所謂不美與不善,隨即便生出愛憎之情和取捨之見。以美醜為例,如果我們把某種美醜觀固定下來,將其作為標準來丈量一切,那麼就會對某些事物趨之若鶩的同時,將其他事物推拒於千裡之外。這種價值歧視會對未被選取的對象造成傷害,嚴重情況下還會引發興一方、滅一方的做法,因而是惡的、不善的。事實上,不合標準不一定就不美、不善,我們的標準也許只是偏見。為了反對價值歧視,莊子大講「惡」之美。他讚頌了許多「不近人情」的形象,如不中繩墨規矩的散木、相貌怪得離譜的支離疏,以及惡人哀駘它、叔山無趾、甕大癭等。這類形象通常為世人所鄙棄,而莊子故意將圓滿寓於殘缺,為的就是啟示人們不要停留於外在表象,而要努力去發現另一種美。《莊子·德充符》指出:「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世人把不該忘記的「德」忘了,而念念不忘於應該被忘掉的「形」,這才是真正的遺忘。《齊物論》云:「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以道觀之,醜陋的癩頭與美麗的西施沒有什麼分別。《知北遊》篇又說:「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這些都在提醒世人對萬物作平等觀照,不要刻意區分善惡美醜,正如《大宗師》篇所言:「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被樹為標準者也許的確是美的、善的,但一經刻意提倡,以之為美、善的普遍標準,就不好了。仍以美為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就會競相追逐這種作為標準的美,而不要本真的自己。這種舍己效人的做法在崇尚自然的老子看來是愚蠢的。《莊子·秋水》說,舍己效人如同邯鄲學步,「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更何況,美被標準化之後,就會蛻變成一種暴力。17世紀歐洲女性流行束腰,但束腰會使肋骨變形、內臟移位,阻礙呼吸和血液循環,導致腸胃蠕動頻率降低與消化功能衰退,因而是對人體的極大摧殘。樹立標準化的美,天下從此會變得紛紛擾擾,永無寧日,而且紛紛擾擾過後,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單調蒼白、毫無特色,也沒有多大意趣的世界。老子反對同質與做作的美,肯定異質與本色之美,有利於提醒個體自尊自立,發現自身獨特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在自然的情況下,不同個體的價值標準是有差異的、多樣化的,因此談不上「天下皆知」。要做到「天下皆知」,必定是掌握話語權者通過刻意誘導乃至強制才能達成。但是,如果我們把某種美醜觀立為標準來要求一切,那就等於在宰割天下。《老子》第五十八章指出:「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這裡所謂的「正」「善」,其實就是邪,禍害委實不淺。我們應該認識到,美是多元的,並非只有一種,審美判斷也不存在絕對標準。我們需要的是「美人之美,美美與共」,而不是輕率地判定他者為「假惡醜」並取消它們的存在權利。

同理,老子認為《周禮》以來的「聖、知、仁、義、忠、和」的「六德」教化傳統也沒有必要,因為道德是不必也不可以通過仁、義、忠、孝等名目的樹立與表彰來進行督率的。仁、義、忠、孝越是被提倡,越容易淪為虛假的表演或虛偽的代名詞;而且若由統治的強力來推行,將使它們淪為管制天下的工具。老子強調道德的自發性、本真性,他一反常人對「善」的過分強調,轉而主張包容「不善」。《老子》第六十二章曰:「人之不善,何棄之有!」第四十九章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莊子亦反對臨人以德,主張虛而待物,也是為了防止道德教化蛻變為強制,同時突出寬容精神。

由上可見,《老子》「天下皆知……」一語真可謂文約義豐,值得我們反覆咀嚼。它不是在談論善惡美醜等對立面的相互依存關係,而是在提醒我們不要一門心思地做善惡美醜等判分,不要把單一形態的美、善立為鵠的來加以追求或齊同天下,體現出對宇宙萬物的一種敬意與關懷。「甚美必有甚惡」,對美的過分強調會逆轉為惡。或許,一個人只有知「美」之惡,知「惡」之美,才能超越善惡美醜。當然,這不是說沒有善惡美醜,而是說不要偏執於一,儘量保持價值中立,以此防止價值歧視,避免舍己效人或強人從己。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可能的《老子》——文本對勘與思想探原(道篇)」(16FZX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汪韶軍

精彩推薦: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社科評論|提升職業教育扶貧精準度

宋明理學家推動中國文藝思想的會通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並說出了說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的名言,真可謂是洞察人心的智者!「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句話出自《道德的》第二章的第一句話,我們先讀《道德經》的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佛祖欲揚先抑眾生恍然大悟,老子巧設比喻醍醐灌頂,大智頓悟人生
    老子讓我們損的就是佛祖否定的此分前的二十二分佛祖是否定一切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佛也不是、相也不是、色也不是、欲也不是、食也不是;法也是非、念也是非、思也是非,佛祖之言讓人好不困惑,一切都不是,人應何往?佛祖否定一切就如老子「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一樣,老子讓我們損的正是如來否定的。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
  • 墨家裡的字,憫善、成美很唯美,如蘭、思追很內涵,細思極美
    憫善蘇涉這角色很有趣,他的配劍叫難平,字憫善,名字雖美卻行為完全相反,一如他自己的矛盾,對外人的殘忍和對瑤妹的守護,形成鮮明的對比。他本不算惡人,作為姑蘇藍氏的旁支,他的顏值讓我驚訝,一直生活在藍湛陰影下成長,極力模仿又超越不了,心胸狹窄的他瘋魔了,他又是金光瑤最忠實的追隨者,因一句肯定餘生誓死守護著他,他的憫善只給了瑤妹一人罷了!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只是老子比較讚美嬰兒無欲而質樸的狀態,覺得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不帶人為之「偽」的成分。但是老子讚美歸讚美,他也沒有說嬰兒這張白紙到底是善的抑或者是惡的。其實老子並不是特別贊成世人把人性之善惡分得一清二楚,因為在老子的思想體系裡面,看似相互對立的東西,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惡,又何來善一說,如果沒有善,那麼惡又如何存在。
  • 思辨、思便、思變——《道德經》中跨越時空的人生智慧
    這部思想聖典的作者——老子,是一位孤獨而又充滿智慧的老者,他將自己奇特而睿智的思想通過含蓄的言語表達出來,給予後人無限的智慧啟迪。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三大智慧,便是「三思」——思辨、思變與思便。而《道德經》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超越了二元對立的思想,獲得了「思便」的智慧。譬如,《道德經》裡有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就是,當天下人都知道美,這就變成了惡;當天下人都知道了善,就變成了不善。
  • 老子他說 --南懷瑾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首章既提出「道」與「名」的涵義,但同時又相同於「因明」的法則,能建能破,自說了一個道,自又推翻了道的名相。
  •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答:我們來解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為什麼會這樣呢?所以,老子就跟我們講:如果我們起了那些虛妄的分別心,在那裡立什麼標準,然後:這個叫做美,那個是醜;這個是好、那是壞;這是對、那是錯;這是善、那是惡。你用自我去界定的話,這個和諧的世界、完整的世界就被你切割得四分五裂。你就會活在很狹窄的世界,衝突、對立不斷的世界,這樣就形成苦,而且這個社會、家庭裡面也會衝突。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文/炳睿《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老子《道德經》這段話的意思是: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美,這裡面就有醜的一面了。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善,這裡面就有不善的一面了。所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些名相都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好尚取捨偏私之心假立的,所以也是互相依存的。
  • 100句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經》語錄集錦
    5、老子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老子名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7、老子名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8、老子名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9、老子名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 老子的道德經原文及譯文
  • 老子的智慧,體現在「正話反說」
    人都希望又聰明又有學問,可是真聰明又有學問的人卻往往對自己一去不回的童真歲月懷念不已、對平庸人的憨直淳樸豔羨不已,覺得無思無慮、不識不知、傻人有傻福反而挺美。這是已有學問者的一種心理,老子的書,大抵即是這種心理的理論化。所以他的發言情境跟孔子並不一樣。
  • 依據老子定理來看人類物質文明與科學文明的未來
    這個結論是按照老子的邏輯推論的。老子在其開篇就講到了一個「定理」,它的內容如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當我們為「美」這個詞彙下定義或制定標準時,根據「肯定即否定」這樣一個關係,那麼與該定義相反或者不符合作為「美」的標準的那些內容,便自然而然成為「惡」,即「醜」的定義和標準了。
  • 「不思善、不思惡」如何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濟群法師答:「不思善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我是朱賢敏,老子講「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道的本性,正是它構成了老子價值觀的核心。今天要講的就是無為的價值。「自然」在老子哲學中是個十分重要的範疇,它原指大自然本身的存在和變動,這種存在和變動是自然而然的。
  • 老子經典名句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