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惡,不美,即醜。
陳鼓應說:「一般人多把這兩句話解釋為:『天下都知道美之為美,就變成醜了。』老子的原意不在於說明美的東西『變成』醜,而在於說明有了美的觀念,醜的觀念也同時產生了。下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同樣說明相反相因的觀念。後面『有無相生』等六句,都在說明觀念的對立形成,並且在對待的關係中彰顯出來。」(《老子注釋及評介》)
譯: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醜也就誕生了,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善,惡也就誕生了。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有無:這裡的有無是指現象界的存在不存在而言的,不同於第一章用來稱呼「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的「無」、」有「。
盈:通「呈」(盈聲、呈聲之字古多通假)。「呈」與「形」義同,」高下相盈「,即高與低是在相對的關係中才顯現出來的。
音聲相和:樂器的聲音與人的聲音相互調和。
譯:有跟無相互生成,難跟易相互促就,長跟短相互顯現,高跟低相互顯現,音跟聲相互調和,前跟後相互連接。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道家的聖人跟儒家的聖人是不一樣的,儒家的聖人是典範化的道德人,道家的聖人是能效法「道」的人,具體來說就能自然無為,內拓展內在的生命世界,摒棄一切影響身心自由活動的束縛。錢鍾書說:「老子所謂『聖』者,盡人之能事心效天地之行所無事耳。」(《管錐篇》)
無為:福永光司說:「老子的無為,乃是不恣意行事,不孜孜營私,以捨棄一己一切心思計慮,一依天地自然的理法而行的意思。在天地自然的世界,萬物以各種形體而出生,而成長變化為各樣的形態,各自有其一份充實的生命之開展。河邊的柳樹抽發綠色的芽,山中的茶花開放粉紅的花蕊,鳥兒在高空上飛翔,魚兒從深水中躍起。在這個世界,無任何作為性的意志,亦無任何價值意識,一切皆是自爾如是,自然而然,絕無任何造作。」(陳冠學譯福永著《老子》)
不言之教:言,指政教號令。「不言之教」,不發號施令,不用政令,而是潛移默化地引導。
譯:所以聖人用無為的態度來處理政事,採用不發號施令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民眾。
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萬物作而不為始,通行的王弼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陳鼓應據傅奕本、敦煌本、簡本等版本,校為「萬物作焉而不為始」。這一句意為不作為萬物興起的事端。
恃:,通「持」,把握,控制。《說文》:「持,握也。」
譯:不作為萬物興起的事端,生養萬物而不佔有,作育萬物而不去控制,功業成就而不居功,正因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滅。
【闡發】
這一章是闡發老子樸素的辯證哲學,很接近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觀。
現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高下等觀念都是對方形成的,正因為如此,所以聖人無為,因為你的肆意妄為,很有可能讓事物的發展走向了反面。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其實已經被現代的社會生活所驗證。
比如說,網紅臉是一種很標準的美,天下都知道網紅臉很美,於是所有女人都以網紅臉為標準,化妝,美顏,甚至整容,以至於網上所見,儘是網紅臉,於是引起人們對網紅臉的反感,這就不美了。
天下都知道慈善是善良的行為,於是網民天天盯著公眾人物,看他們捐了多少錢,某公眾人物捐錢少了,或沒有捐錢,便口誅筆伐,用道德綁架他人,如此便不善矣。
老子思想綜述: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老子為什麼說「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