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原文及譯文

2021-02-08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老子道德經譯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取道於尋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恆久之道;取名於尋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恆久之名。取名於無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於有名,乃是萬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無所趨求,以便觀想那無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以便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為體的不同顯現,同樣深及於行為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循環運行,就是一切行為運作的微妙法門。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於是就有了令人嫌惡的醜;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於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與"無"相互突顯,"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顯現,"高"與"下"相依而存,"音"與"聲"相互陪襯,"前"與"後"相互照應——這些"名"相反而相成,遷延不居而不獨立自足。因此,聖人從事於無所成名的事務,施行無須仗名立言的勸教,坦蕩迎候萬物的湧現與流變而不牴觸畏避,生養了一切並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成就了事業並不矜居功名。就是因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會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崇尚賢才異能,使人民不至於炫技逞能而爭名逐利。不看重稀貴之物,使人民不做盜賊。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慾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於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犟執趨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慾,使那些"智者"不敢為所欲為。從事於無所成為的作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是虛無的,但它的作用卻似乎無窮無盡。它是那樣的幽深莫測,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歸。它消磨了鋒角,排解了糾紛,柔和了光芒,渾同於塵俗。它無形無跡呵,像是很不確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還能有什麼更本源的存在,只覺得它存在於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聖人也不執求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作"芻狗"來看待。天地之間,不正像是氣囊或空管那樣的大空泡嗎?它雖空虛但卻不會塌縮,運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於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虛而順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
不勤。
【譯文】:

虛神永遠存在,可以稱它為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這個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門徑,就是這個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綿延存在而又若有若無,它施展的作用無窮無盡。

德不孤,必有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弘揚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國人。請加qq:18326805519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詩歌翻譯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加關注【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原文、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閱讀前,請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道德經解析」,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原文、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道德經》第18章原文解析及譯文
    大道廢,有仁義【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譯文】大道被拋棄了,才彰顯出仁義。智巧出現了,才會產生虛偽狡詐。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時候,才會顯出孝慈;國家昏亂的時候,才會出現忠臣。
  • 老子《道德經》解析、導讀和譯文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老子·原文》於2011年出版,是首部由德國學者翻譯的簡本《老子》。由於作者薄弱的中文知識,改譯本與原文偏差較大,但是在《道德經》德譯第一階段,這部譯作卻獲得較大的認同並影響了許多後繼譯者,在1900年至1944年期間共在不同出版社發行了6次。  在肇始階段雖然許多譯本質量不盡如人意,但該時期也出現了最經典的《道德經》徳譯本:1911年出版的由衛禮賢翻譯的名為《老子·道德經·老子的「道」與「德」之書》。
  •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 幼兒讀經系列,道德經、帛書老子、大學、中庸、論語,H5原文
    幼兒讀經系列,道德經、帛書老子、大學、中庸、論語,H5原文、動畫領讀版為什麼要誦讀《帛書老子·德道經》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1-10章)(值得收藏!!)
    老子認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數: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⑥守中:中,通衝,指內心的虛靜。守中:守住虛靜。 第六章[原文]穀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注釋
    老子認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數: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衝,指內心的虛靜。守中:守住虛靜。  第六章原文穀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閱讀前,請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道德經解析」,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閱讀前,請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道德經解析」,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宜戒輕躁、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閱讀前,請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
    司馬光的《道德真經論》:「為士者以道德為上,爵祿為下。上案也,下辱也。中人乃寵榮辱,操之則粟,舍之則悲。」【譯文】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
  • 楊炳鈞║《道德經》英譯序
    第二,標題的譯法就隱含了譯者集中表現《道德經》自然觀的指導思想。上面已經提到,《道德經》很難,其難不僅在於理解,更在於原文本的不確定性,還在於中國語言文化尚未達到英語語言文化的全球滲透度。從這一點看,趙彥春先生把《道德經》譯為The Word and the World正是一種十分適合時宜的做法。另外,《道德經》中的思想可以用於各種迥異的領域,但最為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把《道德經》的思想用於闡釋自然界的發展及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