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說 --南懷瑾 第二章

2021-02-08 琉璃光養心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琉璃光養心齋」,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繼續免費收看更新後的文章了。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首章既提出「道」與「名」的涵義,但同時又相同於「因明」的法則,能建能破,自說了一個道,自又推翻了道的名相。也如同正反合的「邏輯」辯證,不自立於不變的肯定與否定形態。如珠走盤,無有方所。所謂的「道」,乃「至道」的定名,都是為了表達的方便,姑且名之為「道」而已。「道」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名相只是人為意識的塑造而已。叫它是「道」,已經是頭上安頭,早已著相了。要想明白這個不可見、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體會,才能了解有無同出而異名的道妙。因此第二章便推出美與善的道理,加以闡發。美與善,本來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極力追求的境界。如西洋文化淵源的希臘哲學中,便以真善美為哲學的鵠的。中國的上古文化,也有同樣的標榜,尤其對人生哲學的要求,必須達於至善,生活與行為,必須要求到至美的境界。甚至散於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中,也都隨處可見,不須一一列舉,另加介紹。現在從後世道家所標榜的修道,與學術思想上的應用兩面來講,也便可以知道它的大要。至於進而多方發明,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各個觸角,那就在神而明之,無往而不自得了。先從修道方面來講,無論後世哪一種宗教,或教育哲學,都會樹立一個美和善的架構(標的)。殊不知變生於定,二由一起。凡是人為所謂的美與善的道,一落痕跡,早已成為不美不善的先驅了。修道的人,大多數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觀觀念,建立起一個至真、至善、至美的構想。也可以說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個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實,一存此念,早已離道太遠了。因此老子便說:「美之為美,斯惡已」。「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隨老子之後,後來從印度傳來的佛家學說,也同樣有此理論。例如大乘佛學所謂道體的「真如」,這個名詞本身便自說明只是名言的建立,不可認為確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真如」存在。真者如也,如其真也。如果把「真如」確定在美善的範疇,這個真也就不如如自在了。這是許多修道者在思想觀念與見解上難以避免的大問題。因此佛學以解脫「見惑」——理解上的困擾;「思惑」——觀念上的困擾,為無為法,為見道的重心所在。譬如五種「見惑」中的「見取見」與「禁戒取見」,就都屬於思想見解上的迷惑。由此可見佛家學說與老子相提並論,並非偶然。老子是用歸納方法來簡單指示,佛家則用演繹方法來精詳分析。無怪宋儒中的反對派,就佛老並稱,同時排斥了。從人類的經驗來講,天地萬物的從有還無,是很自然的事實。但是要說到萬物的有,是從無中出生,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因此,古今中外的崇信唯物論者,除了絕對否定無中生有之外,便給老子加上頂「虛無主義」的帽子。尤有甚者,把老子歸到唯物思想的範圍。斷定老子的「無」便是沒有,更不管他「相生」兩字的內涵。不過,真要指出有與無是怎樣相生的道理,綜合東西文化數千年的哲學,也實在做不了一個明確的結論。除非將來的理論物理與哲學匯合,或者會有個明確的交待。如果勉強用現代物理知識來解釋,認為質能互變的原理,便是有無相生的說明,那也是並不透徹,而難以肯定的說明。況且物理學上的定律,還是未定之義,它隨時在再求深入。倘使只從傳統道家觀念來說明「有無相生」的原理,自莊子、列子等開始,都是用「神化」、「氣化」來作說明。至於「神」與「氣」的問題,究竟屬於物質?或是物理功能的作用?便又牽涉到另一問題上去了,暫且不說。在道家中,比較接近理論物理思想的,應當以五代譚峭的《化書》為首。其中的《道化》說: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合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洩於七竅,真氣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譚子的「道化」學說,也可以說是代表了歷來道家的一貫思想,如果說他是唯物論,但他所提出的神,非物理。神與物是有明顯的界說。如果說他是唯心論,神與心的關係,究竟如何?神與心是一或二?亦成為後世佛道兩家爭端的癥結。可是這些講來講去,到底都牽涉到「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的形上學,而且都是幸或不幸去做神仙們的大事。至於一般凡夫俗子們對老子的「有無相生」等道理,卻老老實實反用為帝王術的萬靈丹,因此千古以來,便使老子背上陰謀與欺世盜名的大黑鍋,那是事實俱在,證據確切的。現在我們再迴轉來看看這位先聖——老子的哲學大道理,如何被歷世的大國手——帝王們用到大政治、大謀略上去。三代以上,歷史久遠,資料不太完全,姑且置而不論。三代以下,從商湯、周武的徵誅開始,一直到秦漢以後,凡是創業的大國手——建立統一世系的帝王,沒有哪個不深通老子,或暗合黃老之道「有無相生……前後相隨」的路線的。大舜起自田間,赤手空拳,以重孝道德行的成就,繼承帝堯而有天下。大禹是以為父贖罪的心情,胼手胝足,治河治水的勞苦功高,又繼大舜之後而有天下。這當然都是無中生有,「難易相成」白手創業的聖帝明王行道的大榜樣。跟著而來的,湯以一旅之師,文王以百裡之地,以積德行仁為大謀略,因此而「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而揜有天下,開啟德治的長遠規模。從此以後,劃分時代的春秋霸主們,都是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權術紛爭的路線,互爭雄長。所謂上古的道化與德治,早已成為歷史上的陳跡,學術上的名詞,徒有空言,皆無實義了。因此都享國不久,世系也屢易不定。等次以降,秦始皇的蠶食吞併六國的謀略,漢高祖劉邦的手提三尺劍,起自草莽,降秦滅楚。甚至曹操父子的陰謀篡位,劉裕的效法曹瞞,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的反隋,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忽必烈的聲東擊西,朱元璋的奮起淮泗,多爾袞的乘機入關,康熙的帝王術,都是深明黃老,用作韜略的大原則,師承老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原理而建立世系基業。在這些歷來大國手的創業名王當中,最坦率而肯說出老實話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曹丕,一個是唐太宗的父親李淵。當曹丕硬逼劉邦的末代子孫漢獻帝禪位的時候,他志得意滿地說:「舜禹受禪,我今方知。」我到現在,才真正知道上古舜禹的禪讓是怎麼回事。同一道理,當年李世民再三強迫他的父親李淵起來造反,甚至不擇手段利用女色迫使他父親上當。李淵只好對李世民說:「破家亡軀,由汝為之。化家為國,亦由汝為之。」要把天下國家變成李氏的世系,只好由你去做主;或者把我們弄得家破人亡,也只好由你去負責了。其實,老子雖然說的是天地間因果循環往復的大原則,但很不幸的,被聰明狡獪者用作欺世盜國的大陰謀,實在和老子毫不相干,老子實在不應負此責難的。總之,歷史上這些代代相仿的陰謀或大謀略的哲學內涵,早已由莊子的筆下揭穿。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次,在唐代詩人們的詞章哲學中,也可見其梗概。如唐彥謙的《過長陵》:「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抔。千古腐儒騎瘦馬,灞陵殘日重回頭。」章碣的《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又有《毗陵登高》:「塵土十分歸舉子,乾坤大半屬偷兒。長揚羽獵須留本,開濟重為闕下期。」好的詩詞文學,都富於哲學的啟示,所以孔子要兒子孔鯉學詩,並非是要他鑽牛角尖去做個詩人而已。了解了這些道理,當然也讀通了《莊子·雜篇》中的《盜蹠》篇,並非諷刺。同時也可知石達開的「起自匹夫方見異,遇非天子不為隆」的思想,同樣都是「乾坤大半屬偷兒」的偷兒哲學所演變出來的。此外在西方如羅馬的愷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屋大維大帝、拿破崙等,也都不出此例。雖然他們不知道東方有道家的老子,但東方有凡人,西方有凡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出一轍。如果說這些都是人類歷史的榮耀,或者認為是人文文化的悲哀,也都無可無不可。但總不能叫老子背此黑鍋,加以欺世盜名的罪過吧!(一笑。)其實,由道的衍化而為德,德再衍化而為仁、義、禮、樂,再由仁義禮樂衍化而為權術,正表示人類的心路歷程,每況愈下,陷溺愈深。但所謂「術化」的妙用,亦是「有無相生」,「同出而異名」。譚峭的《化書》論「術化」,便是很好的說明。如云:水竇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療噎。斯物也,始制於人,又復用於人。法本無祖,術本無狀,師之於心,得之於象。陽為陰所伏,男為女所制,剛為柔所克,智為愚所得。以是用之則鐘鼓可使之啞,車轂可使之鬥,妻子可使之改易,君臣可使之離合。如果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本義來看老子,他所說的,完全相同於周文王、周公(姬旦)、孔子等祖述傳統文化的思想。在《周易》的卦、爻辭中,再三申述宇宙的一切法則,始終不離循環往復的因果定律。有與無,是彼此互為因果,相生互變的。它的重點,在相生的這個「生」字。當然也可以說是互為相滅,但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採用生的一面,並不採用滅的一面。難與易,本來互為成功的原則,它的重點在難易相成的這個「成」字。天下沒有容易成就的事,但天下事當在成功的一剎那,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凡事的開始,看來都很容易,做來卻都大難。但「圖難於易」,卻正是成功的要訣。高與下,本來就是相傾而自然歸於平等的。它的重點,在相傾的這個「傾」字。高高在上,低低在下,從表面看來,絕對不是齊一平等的。但天地宇宙,本來便在周圓旋轉中。凡事崇高必有傾倒,復歸於平。即使不傾倒而歸於平,在弧形的迴旋律中,高下本來同歸於一律,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也便是同此意義。《易經》泰卦九三爻的爻辭上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也同此理。音與聲相和,才構成自然界和諧的音律。因此又有「禽無聲,獸無音」的說法。《禮記》中的《樂經》說:「感於物而動,故形為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前與後,本來是相隨而來,相隨而去,沒有界限的,無論是時間的或空間的前後,都是人為的界別。它的重點,在這個相隨的「隨」字。前去後來,後來又前去,時空人物的腳步,永遠是不斷地追隨迴轉,而無休止。總之,老子指出無論有無、難易、高下、音聲、前後等現象界的種種,都在自然迴旋的規律中相互為用,互為因果。沒有一個絕對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認識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則,不執著,不落偏,不自私,不佔有,為而無為。所以他便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所謂「處無為之事」是說為而無為的原則,一切作為,應如行雲流水,義所當為,理所應為,做應當做的事。做過了,如雁過長空,風來竹面,不著絲毫痕跡,不有纖芥在胸中。所謂「行不言之教」,是說萬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說不做,或做而後說,往往都是徒費唇舌而已。因此,如推崇道家、善學老子之教的司馬子長(遷),在他的自序中,引用孔子之意說:「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都是同一道理。引而申之,老子又說:「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比如這個天地間的萬物,它們都不辭勞瘁地在造作。但造作了以後,雖然生長不已而並不據為己有,作了也不自恃有功於人,或自恃有功於天地。它們總不把造作成功的成果據為己有。「弗居」的「居」字,便是佔住的意思。正因為天地萬物如此這般,不自佔為己有的在作為,反而使人們更尊敬,更體認自然的偉大,始終不能離開它而另謀生存。所以上古聖人,悟到此理,便效法自然法則,用來處理人事,「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為上智。

相關焦點

  • 老子他說 --南懷瑾 第一章
    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便同於佛經上所說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測了!有人解釋《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個「道」字,便是一般所謂「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說話的意思。其實,這是不大合理的。因為把說話或話說用「道」字來代表,那是唐宋之間的口頭語。如客家話、粵語中便保留著。至於唐宋間的著作,在語錄中經常出現有:「道來!道來!」「速道!速道!」等句子。
  • 《老子他說》(上)觀後感
    我說,看過兩遍,他說,那你看《老子他說》吧,咱們辦公室的書櫥裡有,你自己拿就行。於是乎,我把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上)、(下)拿回了家。南懷瑾先生是享譽國內外的國學大師,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深的造詣,精通儒釋道、歷史、詩詞歌賦,是一位文化大家,根據他的講述整理而成的《老子他說》也是融合儒釋道三家之學的奇書。我讀完了《老子他說》(上),不禁為南懷瑾先生的才華所折服。
  • 老子他說 --南懷瑾 第七章
    但是,老子用了一個天地與生命「不自生」,又播弄得後世的推理猜測,頭昏腦漲,不堪紛擾了。「不自生」,難道說,天地是由他生而來嗎?如果天地真由他生而來,那麼,與一般宗教學說中天地是神所創造的,便是同一論調。即如我們先民的傳說,盤古開天地,也不是無稽的神話了。那麼,可見天地之上,或者說天地之外,還另有一個能主宰天地的主人了。
  • 南懷瑾先生:老子的「三個兒子」
    這章是上經第十七章下面的解釋。    老子的道與三寶    「天下皆謂我道大」,他說,天下人都說我講的「道」很大,包括了中國先民傳統所講的「道」,「似不肖」,好像不大對。「夫唯大」,就因為太大了,大到沒有邊際,摸不著,看不見,「故似不肖」,所以好像不大對。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對此哲學家有兩派見解:一種是唯物思想,他說宇宙開始先有水,由水變成火,而後冷卻逐漸形成現在的大千世界。印度也有一派講地、水、火、風的四大是天地開始的根源。相當於中國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道理。這些理論慢慢演變成後世的唯物思想。另一派是講唯心的,認為宇宙有一個超越物質的精神主宰,物質是由他所創造產生的。這牽涉到哲學問題,解說很多。到了後世,提出了問題,問及哲學家怎麼知道宇宙從何而來的?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1-49章)
    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麼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翻譯: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
    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麼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翻譯】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 《南懷瑾選集》推薦
    閱讀先生的著作,仿佛時時在先生身邊受教,先生的學貫中西和融匯古今的淵博深刻,他的悲憫世人的胸懷,都可以回饋讀者,給人以啟迪。閱讀先生的黃黃著作,是幸運的,也是必須的。《南懷瑾選集》(復旦大學出版社)共十二卷,我買了一套。
  • 《白話老子》連載第19期:【絕智棄辯】章
    我們說,知和識不一樣,知與智也不一樣。那麼辯呢?81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41章有「大辯若訥」。我們經常講:可能你辯論贏了,但是感情就輸了。 絕智棄辯為什麼就會民利百倍呢?我們要看到這一章節的主語是誰,主語一定是當時的國家領導者。國家領導者,或者說當時的侯王放棄他的智慧,放棄他的辯才,那麼百姓一定會受利百倍。為什麼呢?絕智棄辯,作為上位者,你去跟百姓辯什麼?
  •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導學案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幹涉,要尊重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宜戒輕躁、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在《道德經》的第二章和第十三章裡,老子曾經提出過美與醜、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寵與辱等對立統一的概念。這螋概念的提出,對於闡述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於是,老子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在分析重與輕的關係時,老子認為,重是輕的根本,輕是由重決定的,如果只注重輕而忽視重,就會失去根本。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筆者按:我們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提出「道」。
  •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老子為何說不提倡「以智治國」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五章中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南懷瑾老師:「治大國若烹小鮮」,做人做事也是一樣
    如果完全不管,則火熄就不成功,所以是「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烹小鮮」的道理。 其實我們每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在遭遇任何煩惱問題時,在很困擾的時候,記住老子這一句話,治大問題「如烹小鮮」,冷靜地思考,慢慢地清理,不要怕艱難。大部分的人沒有這種修養,當問題來時就被煩惱困住,一下就被打倒了。
  • 牟宗三《老子》演講的正確與錯誤(第二講)
    第二講《道德經》第一章頭一段,首先籠統地分成兩種道理,兩種真理。這個地方,「道」可以解作真理。兩種真理如何來規定呢? 以「可以道說」與「不可以道說」來規定。那麼,什麼叫做「可以道說」? 什麼叫做「不可以道說」呢? 這個我們現在可以用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上次所講的。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意義解讀
    在研讀老子的過程中,我一直對第二十章的經文內容懷有特殊的感情,我感覺這是老子的自白,是老子對自己為學態度與為學宗旨的一個概要的述說,我們可以將這篇文字看作是他再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志向,他之所以選擇了與眾人相反的治學目標,是為了找尋人類終極社會的根本法則
  • 《老子》簡譯·第十九至二十七章
    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自古以來有幾人真正讀懂《老子》?有幾人透徹理解中國文化? 有幾人了悟人生之真諦?又有幾人尊道而行?研究與闡釋《老子》的確不乏其人,從無名之輩到知名學者、大師,其中有不少關於《老子》的闡釋明顯謬誤,有些見解從根本上就不能自圓其說。
  • 老子說「四不」,佛陀說「四相」,孔子說「四毋」!道法自然而已
    《老子》書中講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其實「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好高騖遠容易看不到腳下和基礎、根本。老子說過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的見解對,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誇獎,不要驕傲。在體而言,四不同於佛說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用而言,又同於孔子所說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南懷瑾講演錄》
    南懷瑾先生關心國家統一、民族振興大業,一生致力於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以望九高齡,仍奔走各地,建立學堂,講解傳授,為弘揚、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盡心盡力,其成就貢獻,舉世稱譽;其執著精神,感人至深。
  • 48帛書《老子》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
    【概義】老子所說的「道」,就跟中國人說的「氣」一樣,讓西方人很是摸不著頭腦。道是虛空無為的,然而使用她又好像永遠也有窮盡的時候。道無比的深邃,好似萬物的宗主。在這一段文字中,老子明確的說「能用之又弗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