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導學案

2020-12-12 k12教學資料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2、探究道家哲學思想的思辨性,分析老莊的哲學之道對當今社會所起到的積極意義

【學習過程】

一、導入

名言: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④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這些名言涉及到了哪兩位古代文化名人?依據是什麼?

明確:老子和莊子

二、走進老子和莊子

要求:速讀材料,標畫人物和人物思想的關鍵點

老莊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幹涉,要尊重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末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他主張「天人合一」 和「清靜無為」。莊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於他提出的「逍遙處世」之說,莊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飄逸靈新的一種灑脫。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像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

三、走進文本:

學習活動一:誦讀吟詠,整理文言現象

1、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行者( ) 然( ) 之( ) 洴澼絖( )

技( ) 手( )

2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意思。

自是者不( )自者無功( ) 行者有志( )我之成( )

吾為其無用而之( )今一朝而技百金( )

3、翻譯下列句子。

(1)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3)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明確:(1)所以,「有」給人便利,正是「無」使它發揮了作用。

(2)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來輔助萬物自然不加以幹涉。

(3)現在你有可容五石東西的大葫蘆,為什麼不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遊於江湖呢?卻擔憂它大而無處可容納。

學習活動二:解讀文本,探究老莊思想

1、 再讀《五石之瓠》,概括故事內容,分析莊子所闡述的思想。

明確:「大用」「小用」會相互轉化,對待事物,人們要更善於去發現這個事物的最大價值,從而完美地利用它。眼界開闊,見識通達的才能不拘於一時一地的有限之用,才能達到逍遙之境。

2、 找出《老子》四章中第十一章與《五石之瓠》觀點相近的句子,並探究第十一章所表達的思想。

明確:事物由有與無兩部分組成,其「有」的部分只有藉助「無」的部分才能產生實用價值。表達了老子「有無相生」的觀點,同時辯證地看待問題。

3、 比較一下《五石之瓠》和第十一章在藝術特色方面有哪些不同?

明確:

4、 分組討論,深入探究其他三章體現了老子的哪些思想?

明確:第二十四章:「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行為令人厭惡,為有道之人所不齒,有道之人不會彰顯自我。

第三十三章:一個人能「自知」「自勝」「知足」「強行」,才能延續他的精神生命,雖然身體消亡了,但是精神不朽,因此要加強自我修養。

第六十四章:告訴人們要始終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規律,要有堅定的毅力,耐心的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時,引出「無為而治」思想的具體做法。

5、 學習活動三:繼承發揚,讓思想與思想碰撞火花。

學以致用,走入生活 :列舉日常生活中能夠體現老莊思想的事例。

合作探究,各抒己見

語言運用,升華情感 :道家思想給了你哪些啟示,用下面的形式去解讀老莊思想,提升精神境界。

示例: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我想到了「自 知者英,自勝者雄」,了解別人,戰勝別人容易,認識自己,戰勝自己卻很難 只有客觀地認識自己,突破性地戰勝自己,才能成為真正的英雄!

課堂總結: 如果說儒家思想是生存的通行證,那麼道家思想便是清心的良藥方。老莊思想教會我們怎樣看待這個世界,教會我們如何審視自己的內心。學會用思辨的思維解讀萬物,順應自然規律,進而找到屬於自己安身立命於世間的正確方式。 不悲觀,不畏縮,不盲目,不卑微,即使生活千瘡百孔,遍地枯枝敗葉,也能夠從中汲取濡養內心的養分,擁有屬於自己的精神原鄉。智哉,老莊 !課後作業:

1、背誦《老子》四章。

2、閱讀姚淦銘的《老子智慧》 劉厚琴的《莊子品讀》

要求:寫一篇老莊思想的感悟。

相關焦點

  • 《五石之瓠》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翻譯莊子的《五石之瓠》,注意積累文言常識。2、莊子不僅從日常使用的功用上考慮大葫蘆的使用價值,而且超越了世俗的眼界,指出了大葫蘆的獨特價值,我們要學習莊子善於從別人認為沒有價值的事物中發現價值的境界。
  • 《莊子·逍遙遊》第七講—大瓠之種,不龜手之藥,浮乎江湖
    大瓠之種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一天惠子與莊子坐在一起聊天,惠子就是惠施,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名家,曾經做過魏國的宰相。
  • 四年級上冊《走月亮》導學案
    四年級上冊《走月亮》導學案【學習目標】1.會認7個生字,會寫15個生字xiū bǔ( ) ( ) ( ) ( )jiāo guàn cán dòu shuǐ dào shǎn shuò( ) ( ) ( ) ( )2.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月光 ( )的月盤 ( )的點蒼山( )的小路 ( )的月亮 ( )的鵝卵石( )的夜晚 ( )的傳說 ( )的溪岸四、
  • 四川嫘祖實驗中學:「導學案下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有效性探究
    初中英語「導學案下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有效性探究·開題報告問題提出(研究背景)在我國雖然課程改革已進行好多年了,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等互功的學習方法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沒有得到有效實施設計了導學案下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並在鹽亭縣嫘祖實驗中學進行教學改革實驗研究。研究綜述「基於課堂―高於課堂―回歸課堂」是「導學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研究的基本準則。
  • 【陳立教育圓桌】導學案全解讀
    第二個部分叫自主學習,第三個部分叫合作探究,第四個部分叫檢測反饋或者什麼當堂檢測之類的,我不知道我們學校是不是這樣操作的?但是我們會看到大部分的導學案是將習題裝入了這幾個板塊當中,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知識連結,是大段的文字,然後這個自主學習是幾道題,合作探究依然是幾道題,綜合檢測還是幾道題,實際上只是把不同的題裝進去,教師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完全沒有這樣一個思路。
  • 老子他說 --南懷瑾 第一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經》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也是連串貫通全書八十一章脈絡的線索。而且也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1-49章)
    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太平之理。老子·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注釋: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證明老子用「道」來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這種解釋不確切。這句話裡的「帝」,顯然並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說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這是不對的。
  • 《白話老子》連載第15期:【古之善為士者】章
    他有四個特點,叫做:微、妙、玄、通。我們現在就把微妙玄通四個字當成一個詞組,但實際含義呢?它要一個字、一個字來講。 什麼叫做微?14章講:「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微就是,把握到非常細微、精微。 妙,第1章講:「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老子的慈心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道者萬物之奧"。
  • 基於「主問題」的初中英語 導學案設計 ——範例、要求與思想
    導學案的框架結構要求從上面的導學案案例可以看出,一份導學案一般可以分為學習目標、預習體驗、問題導學、拓展探究、達標檢測、整理反思等幾個部分。在實際的導學案設計中,根據課型的不同,導學案的這幾個部分還可以進行適當調整。預習體驗部分用於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養成預習習慣。問題導學和能力探究部分是導學案的主體部分,筆者通常將互相關聯的幾個「主問題」串聯起來。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 48帛書《老子》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
    事實上,老子從頭到尾都在講如何理解「天之道」,進而把這個原理應用當下。老子不只是「形而上」的論述一下「道」的高深,顯擺一下自己的學識而已,他明確的告訴我們,這些是拿來用的,明白了你就能用。所以我們今天在學習「老子」的過程中,就要儘可能的將學習和體悟 應用於生活工作的實踐中。
  • 導學案被忽視環節同樣重要,做好這三點,讓導學案成為學習利器
    導學案是如今比較盛行的教學模式,老師們為了指導學生主動學習編制出遊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的學習活動方案,慕斯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導學案是以學生為本,將原來的「填鴨式教學」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意義解讀
    在研讀老子的過程中,我一直對第二十章的經文內容懷有特殊的感情,我感覺這是老子的自白,是老子對自己為學態度與為學宗旨的一個概要的述說,我們可以將這篇文字看作是他再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志向,他之所以選擇了與眾人相反的治學目標,是為了找尋人類終極社會的根本法則
  • 《老子他說》(上)觀後感
    我說,看過兩遍,他說,那你看《老子他說》吧,咱們辦公室的書櫥裡有,你自己拿就行。於是乎,我把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上)、(下)拿回了家。南懷瑾先生是享譽國內外的國學大師,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深的造詣,精通儒釋道、歷史、詩詞歌賦,是一位文化大家,根據他的講述整理而成的《老子他說》也是融合儒釋道三家之學的奇書。我讀完了《老子他說》(上),不禁為南懷瑾先生的才華所折服。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筆者按:我們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提出「道」。
  • 江西南昌「私塾學堂」 四歲學童熟背《老子》
    【同期】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同期】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 《白話老子》連載第19期:【絕智棄辯】章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智和辯,放在《道德經》81章的語義當中來看,它都不是好的名,比如說「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智慧出有大偽」。那麼樸,老子就重新做了一個定義,在32章他指出來「道常無名,樸」,也就是他把道重新命名為樸。在28章就講:「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為什麼呢?因為,樸在生活當中的含義就是原木,它可以割裂、散開,切成木板,木條,然後做成木器。這就是樸散則為器的原義。那《易經》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結合《易經》我們就知道啊,原來「樸散則為器」,就是道生萬物的含義。
  •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他說 --南懷瑾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首章既提出「道」與「名」的涵義,但同時又相同於「因明」的法則,能建能破,自說了一個道,自又推翻了道的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