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說 --南懷瑾 第一章

2021-02-09 琉璃光養心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琉璃光養心齋」,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繼續免費收看更新後的文章了。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經》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也是連串貫通全書八十一章脈絡的線索。而且也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

頭頭是道

現在我們也來湊熱鬧,講《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長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學者們,道歉萬分,以外行人妄說內行話,濫竽充數,不足為憑。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把傳統文化中的「道」字與「天」字先講清楚,才好開始。

讀中國書,認中國字,不管時代怎樣演變,對於中國文字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不能不留意。至少,讀古代文字章法所寫成的古書,必須具備有《說文》六書的常識。

在古書中,「道」與「天」字,到處可以看到。但因上古文字以簡化為原則,一個方塊的中文字,便包涵人們意識思想中的一個整體觀念;有時只用一個中文字,但透過假借、轉注的作用,又另外包涵了好幾個觀念。不像外文或現代語文,用好幾個,甚至一二十個字,才表達出一個觀念。因此,以現代人來讀古書,難免會增加不少思索和考據上的麻煩。同樣地,我們用現代語體寫出的文字,自以為很明白,恐怕將來也要增加後世人的許多麻煩。不過,人如不做這些瑣碎的事,自找麻煩,那就也太無聊,會覺得活著沒事可做似的。

例如「道」字。在傳統的古書中,大約便有三種意義與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猶如元人馬致遠在《秋思曲》中所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古道西風瘦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說文》意義的注釋就是:「道者,徑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子產在《左傳》中所說的:「天道遠,人道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便同於佛經上所說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測了!

有人解釋《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個「道」字,便是一般所謂「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說話的意思。其實,這是不大合理的。因為把說話或話說用「道」字來代表,那是唐宋之間的口頭語。如客家話、粵語中便保留著。至於唐宋間的著作,在語錄中經常出現有:「道來!道來!」「速道!速道!」等句子。明人小說上,更多「某某道」或「某人說道」等用語。如果上溯到春秋戰國時代,時隔幾千年,口語完全與後世不同。那個時候表示說話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等,如此,《老子》原文「道可道」的第二個「道」字是否可作「說」字解釋,諸位應可觸類旁通,不待細說了。

講到這裡,順便也把古書上的「天」字提一提。古書上的「天」字,大約也概括了五類內涵:(一)天文學上物理世界的天體之天,如《周易》乾卦卦辭「天行健」的「天」。(二)具有宗教色彩,信仰上的主宰之天,如《左傳》所說的「昊天不弔」。(三)理性上的天,如《詩經·小雅·巷伯》中的「蒼天蒼天」。(四)心理性情上的天,如《泰誓》和《孟子》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五)形而上的天,如《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首先了解了這些用字,那麼,當我們看到古書的「道」與「天」,甚至在同一句中,有時把它當動詞或形容詞用,有時又把它當名詞用,就不會混淆不清了。

假定我們要問,《老子》本書第一章首句中兩個「道」字,應當作哪種解釋才恰當?我只能說:只有親見老子,來問個清楚。不然都是他說老子,或我說老子,姑且備此一格,別成一家一言,能說到理事通達,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執成見,追究不休呢!你千萬不要忘記老子自說的「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有無主賓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上與形下問題,以西洋哲學的治學習慣來說,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

假定宇宙萬物確是從本無中而生出萬有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問題。以宗教神學的立論,從無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發生。但在佛學中,既不承認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認有一情緒化的權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認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說「因中有果,果即為因」的因果互變,萬有的形成,有生於空,空即是有,因緣和合,「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此,與老子的有、無互為因果論,恰恰相近。所以後來佛學輸入中國,與老莊學說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這個有無互為生滅的觀念,從周末而到現代,幾千年來,一直成為中國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歷代的文學詩詞或學術史上,到處可見,尤其明、清以後有名的小說,如《紅樓夢》、《西遊記》等等。《紅樓夢》開頭的一僧一道的開場白,與有名的夢遊太虛幻境,以及「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乃至假託林黛玉的筆下反罵賈寶玉:「無端弄筆是何人?剿襲南華莊子文。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醜語詆他人」等等老莊與禪道思想,幾乎俯拾皆是。難怪後人有強調《紅樓夢》是一部道書。甚至趕上現代的時髦,又說是一部禪學了!

閒話不說,書歸正傳,由《老子》第一章的「有、無」與「有名、無名」問題告一段落。跟著而來的,便是「常無、常有」的附帶問題。我們既已認可首章的「無」與「有」兩個字各自標成一句,構成一個觀念。當然文從字順,下面句讀,也便承認是「常無」與「常有」,而不照一般傳習,讀成「常無欲」與「常有欲」了。不過,以一般從事學習修道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認定「常無欲」與「常有欲」的句讀才是對的。那也不錯,反正增增減減,都在尋章摘句之間玩弄文字的把戲,如以老子看來,應當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經說到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萬物萬有的來源。因此,他跟著就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故」字,當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詞,也就是現代語文慣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這句話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玄元之妙

好了,到此我們已經看出《老子》本書在第一章中的三段要點。真有一語中具備三玄門,一玄門具備三要義的深不可測。

首段,他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後語中又附帶說明,在不得已的表達中,提出了一個「道」字;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其次,便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係,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

第二段,告訴我們,在形而下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道體。但是如要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第三段,再反覆說明有無之間的互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復。因此而說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講到這裡,又要讓我們慢慢來,先解決其中一個字和一個句讀的問題了。

古書的「玄」字,在宋代和清康熙元年之後,往往與「元」字混用互見,很多年輕人大為困惑。其實,「玄」字是正寫,「元」字是替代品,是通用字。因為在家族帝王專制時代的歷史上,作興對皇上名字的尊敬,人們不可隨便直呼,也不可低寫。不然,就犯了「大不敬」的律令,甚至會殺頭。殺了頭,當然不能說話吃飯了。宋太祖的父親趙弘殷字玄朗,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3年)以後,所有書寫「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以免犯「大不敬」的忌諱。因此後世所見的古書,「玄」「元」不分,或者「玄」「元」同用了。

再者,有關這幾句的句讀,從前我有一位老師對我說:「此兩者同」應讀成一句,「出而異名」讀成一句。不可讀作「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問老師為什麼要這樣讀?他說,這種句讀才能顯出有無同源的妙用與深意,而且在文氣來講,透徹而有力。如此云云,當然有他的獨到見解。後來,我也看到經古人圈點過的幾本古本《老子》,也是這樣句讀。但我卻認為這是習慣作古文文章的手法,意義並無太多差別。要同便同,要同出也可以。這裡我沒有固執定見,學老子的語氣說一句:「無可無不可。」

交代了這些意見,再來講老子首章原文的第三段。他再說明有無相生互用的道妙。便說「無」之與「有」,這兩者是一體同源,因為作用與現象不同,所以從無名之始而到有名之際,必須要各以不同的命名加以分別。如果要追溯有無同體,究竟是怎樣同中有異的?那便愈鑽愈深,永遠也說不完。所以,在它同體同源的異同妙用之際,給它下個形容詞,便叫作「玄」。說了一個玄,又不是一元、兩元可以窮盡的,所以又再三反覆地說,玄的裡面還有玄,分析到空無的裡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由這樣去體認道的體用,有無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極點更有妙處。

但也有不走哲學思辨的路線,只從文字結構的內涵去了解,也就可通它的大意了!「玄」字的本身,它便是象形字,包括了會意的作用。

依照古寫,它是[插圖]形態,也等於一個環節接連一個環節,前因後果,互為因緣,永遠是無始無終,無窮無盡。因此,後世由道家一變而成為道教的道士們,手裡拿著一個[插圖]連環圈在玩,等於佛教和尚們手裡拿著的念佛珠,一念接著一念,同樣都是代表如環之無端,永無窮盡的標記。

又有隻從「玄」字訓詁的內涵作解釋,認為「玄」字是極其細小的生物,幾乎細小到渺不可見的程度。因此又有加上現代的新觀念,認為「玄」字的內涵,等於是細胞或微生物的形容字,便把已出函谷關以外的老子,輕輕一扯,向西方的唯物思想去歸隊,硬說老子的《道德經》基本上是建立在唯物哲學的基礎上的。

相關焦點

  • 老子他說 --南懷瑾 第二章
    《老子》首章既提出「道」與「名」的涵義,但同時又相同於「因明」的法則,能建能破,自說了一個道,自又推翻了道的名相。也如同正反合的「邏輯」辯證,不自立於不變的肯定與否定形態。如珠走盤,無有方所。所謂的「道」,乃「至道」的定名,都是為了表達的方便,姑且名之為「道」而已。「道」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名相只是人為意識的塑造而已。叫它是「道」,已經是頭上安頭,早已著相了。
  • 《老子他說》(上)觀後感
    我說,看過兩遍,他說,那你看《老子他說》吧,咱們辦公室的書櫥裡有,你自己拿就行。於是乎,我把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上)、(下)拿回了家。南懷瑾先生是享譽國內外的國學大師,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深的造詣,精通儒釋道、歷史、詩詞歌賦,是一位文化大家,根據他的講述整理而成的《老子他說》也是融合儒釋道三家之學的奇書。我讀完了《老子他說》(上),不禁為南懷瑾先生的才華所折服。
  • 老子他說 --南懷瑾 第七章
    但是,老子用了一個天地與生命「不自生」,又播弄得後世的推理猜測,頭昏腦漲,不堪紛擾了。「不自生」,難道說,天地是由他生而來嗎?如果天地真由他生而來,那麼,與一般宗教學說中天地是神所創造的,便是同一論調。即如我們先民的傳說,盤古開天地,也不是無稽的神話了。那麼,可見天地之上,或者說天地之外,還另有一個能主宰天地的主人了。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筆者按:我們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提出「道」。
  • 南懷瑾先生:老子的「三個兒子」
    這章是上經第十七章下面的解釋。    老子的道與三寶    「天下皆謂我道大」,他說,天下人都說我講的「道」很大,包括了中國先民傳統所講的「道」,「似不肖」,好像不大對。「夫唯大」,就因為太大了,大到沒有邊際,摸不著,看不見,「故似不肖」,所以好像不大對。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對此哲學家有兩派見解:一種是唯物思想,他說宇宙開始先有水,由水變成火,而後冷卻逐漸形成現在的大千世界。印度也有一派講地、水、火、風的四大是天地開始的根源。相當於中國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道理。這些理論慢慢演變成後世的唯物思想。另一派是講唯心的,認為宇宙有一個超越物質的精神主宰,物質是由他所創造產生的。這牽涉到哲學問題,解說很多。到了後世,提出了問題,問及哲學家怎麼知道宇宙從何而來的?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1-49章)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麼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翻譯: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 《南懷瑾選集》推薦
    閱讀先生的著作,仿佛時時在先生身邊受教,先生的學貫中西和融匯古今的淵博深刻,他的悲憫世人的胸懷,都可以回饋讀者,給人以啟迪。閱讀先生的黃黃著作,是幸運的,也是必須的。2018年暑假,大概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我認真拜讀了先生本版選集的第一卷《論語別裁》,以前我讀了好幾個解讀《論語》的版本,其他作者的解讀版本,大多是對《論語》的文本解讀,傾向於知識性解讀,但給人的感發力量有所欠缺。
  • 《白話老子》連載第19期:【絕智棄辯】章
    我們說,知和識不一樣,知與智也不一樣。那麼辯呢?81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41章有「大辯若訥」。我們經常講:可能你辯論贏了,但是感情就輸了。 絕智棄辯為什麼就會民利百倍呢?我們要看到這一章節的主語是誰,主語一定是當時的國家領導者。國家領導者,或者說當時的侯王放棄他的智慧,放棄他的辯才,那麼百姓一定會受利百倍。為什麼呢?絕智棄辯,作為上位者,你去跟百姓辯什麼?
  •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原文、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簡譯·第十九至二十七章
    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自古以來有幾人真正讀懂《老子》?有幾人透徹理解中國文化? 有幾人了悟人生之真諦?又有幾人尊道而行?研究與闡釋《老子》的確不乏其人,從無名之輩到知名學者、大師,其中有不少關於《老子》的闡釋明顯謬誤,有些見解從根本上就不能自圓其說。
  •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老子為何說不提倡「以智治國」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五章中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南懷瑾老師:「治大國若烹小鮮」,做人做事也是一樣
    如果完全不管,則火熄就不成功,所以是「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烹小鮮」的道理。 其實我們每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在遭遇任何煩惱問題時,在很困擾的時候,記住老子這一句話,治大問題「如烹小鮮」,冷靜地思考,慢慢地清理,不要怕艱難。大部分的人沒有這種修養,當問題來時就被煩惱困住,一下就被打倒了。
  • 南懷瑾嫡孫回應著作財產權案判決:不會佔為私有
    13日,針對日前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就南懷瑾著作權糾紛一案作出的判決,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嫡孫南品仁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回應。他說,南懷瑾的精神財富屬於天下人,也應由天下人傳承弘揚,南家子孫不會佔為私有。  南懷瑾先生1917年2月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縣,客居臺灣,2012年9月辭世,享年95歲。
  •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導學案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幹涉,要尊重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意義解讀
    在研讀老子的過程中,我一直對第二十章的經文內容懷有特殊的感情,我感覺這是老子的自白,是老子對自己為學態度與為學宗旨的一個概要的述說,我們可以將這篇文字看作是他再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志向,他之所以選擇了與眾人相反的治學目標,是為了找尋人類終極社會的根本法則
  • 老子說「四不」,佛陀說「四相」,孔子說「四毋」!道法自然而已
    《老子》書中講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其實「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好高騖遠容易看不到腳下和基礎、根本。老子說過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的見解對,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誇獎,不要驕傲。在體而言,四不同於佛說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用而言,又同於孔子所說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感悟】《道德經》的第一部分,是「五千言」的一個總論。第一章是進入《道德經》的大門,是《道德經》的靈魂所在。《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是要告訴大家什麼是「道」,如何理解「道」,用什麼方法認識「道」,認識「道」有什麼用處,認識「道」的重要性。作為全書的開始,老子全章就講了一個字「道」。
  • 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
    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一、用氣功理論全面破解《道經》第一章所含內容:老子就跟佛陀在菩提樹下「禪定」默思48天後突然開發出特異功能看到了世界的另一種存在形式而頓悟得道成了正果一樣,他所看到的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的十分神奇且深奧的東西,那就是世界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即「宇宙多維空間」,俗稱「陰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