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書中講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其實「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
好高騖遠容易看不到腳下和基礎、根本。
如果把最淺近的、基礎的都沒有做好,偏要向高遠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願自毀。
老子說過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的見解對,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誇獎,不要驕傲。
在體而言,四不同於佛說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在用而言,又同於孔子所說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老子的思想與印度的佛學對形而上道的表達有所不同,佛學到最後只以一個「空」字代表,而老子則用「寂」用「寥」。寂是絕對的清虛,清靜到極點,毫無一點聲色形象。「寥」是形容廣大,類同佛學的「無量無邊」。表達上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缺點。談「空」,難免有人會誤認為是斷滅思想;說「寂」說「寥」,又易使人執著一個現象,落在境界的窠臼中。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的確實含義又是如何呢?答案很簡單,「自然」二字,從中國文字學的組合來解釋,便要分開來講,「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近代中國翻譯西方典籍,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統稱為自然科學,這是借用老子的名詞,我們不能因此便認為老子說的「自然」,就等同物理範疇的自然。
道是本來如是,原來如此,所以謂之「自然」。
依中國傳統文化,始終將「天、地、人」三者並排共列,而人在其中。為什麼呢?因為中國文化最講究「人道」,人文的精神最為濃厚,人道的價值最被看重。
人道有方圓,據南懷瑾先生的研究,他說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講過地球是圓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轉,所謂「天道左轉,地道右旋」的觀念由來悠久,可後世的儒生卻信服天圓地方的觀念較多。
由方圓觀念牽涉到我國傳統對人才的觀念,有一句話叫「隨方逐圓,面面俱到」,可惜,這樣的人才畢竟少。
其實,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有的人,只可讀其文,不必識其人。有的人,大可識其人,不必論其學。人才到底是難兩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