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四不」,佛陀說「四相」,孔子說「四毋」!道法自然而已

2020-12-23 瑞讀

《老子》書中講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其實「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

好高騖遠容易看不到腳下和基礎、根本。

如果把最淺近的、基礎的都沒有做好,偏要向高遠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願自毀。

老子說過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的見解對,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誇獎,不要驕傲。

在體而言,四不同於佛說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在用而言,又同於孔子所說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老子的思想與印度的佛學對形而上道的表達有所不同,佛學到最後只以一個「空」字代表,而老子則用「寂」用「寥」。寂是絕對的清虛,清靜到極點,毫無一點聲色形象。「寥」是形容廣大,類同佛學的「無量無邊」。表達上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缺點。談「空」,難免有人會誤認為是斷滅思想;說「寂」說「寥」,又易使人執著一個現象,落在境界的窠臼中。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的確實含義又是如何呢?答案很簡單,「自然」二字,從中國文字學的組合來解釋,便要分開來講,「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近代中國翻譯西方典籍,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統稱為自然科學,這是借用老子的名詞,我們不能因此便認為老子說的「自然」,就等同物理範疇的自然。

道是本來如是,原來如此,所以謂之「自然」。

依中國傳統文化,始終將「天、地、人」三者並排共列,而人在其中。為什麼呢?因為中國文化最講究「人道」,人文的精神最為濃厚,人道的價值最被看重。

人道有方圓,據南懷瑾先生的研究,他說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講過地球是圓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轉,所謂「天道左轉,地道右旋」的觀念由來悠久,可後世的儒生卻信服天圓地方的觀念較多。

由方圓觀念牽涉到我國傳統對人才的觀念,有一句話叫「隨方逐圓,面面俱到」,可惜,這樣的人才畢竟少。

其實,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有的人,只可讀其文,不必識其人。有的人,大可識其人,不必論其學。人才到底是難兩全的。

相關焦點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林語堂說,什麼使中國人成為哲學家的?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不是孔子,而是老子。誰製作廣傳在中國民間思想中最好的格言?不是孔子而是老子。……老子是世界上第一個深藏不露的哲學家,教人用質柔如水的力量。……老子的影響是大的,以心靈及才智而論,老子比孔子有深度。……老子則把他深奧的智慧擠入光輝密集的五千字裡……「北大哲學系教授張岱年認為,孔子奠定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老子開創了關於本體論的玄想。
  • 王中江:「道法自然」實義
    (《道徳真經注》卷四)再如,清代焦竑的《老子翼》這一章注,引蘇澈的《老子解》說:「道以無法為法者也。無法者,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沿襲這一思路,當今的一些《老子》注釋者和解釋者,如馮友蘭、張岱年、童書業、陳鼓應和許抗生等先生,大都一脈相承地認為老子的「道法自然」是說「道自己如此」,「道」無所效法。
  • 佛陀誕生,浴佛節由來,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教生根發芽5
    因為在這兩三百年的時間裡,東方中國誕生了老子、孔子等一大批的思想家,在印度呢,誕生了佛陀,在歐洲,誕生了柏拉圖、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等一批先哲,應該說我們今天人類社會幾個非常核心的思想體系,基本上都是從這個時代開始誕生的,也不知道是不是風水太好,反正這個時期真的是盛產偉人。
  • 《論語》中的四個「毋」,告訴我們很深的道理,值得深研細究
    曾經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有些荒謬,但是也足見《論語》在中國古代儒生心中的地位。《論語》中的很多名句耳熟能詳,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出自《論語·子罕》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
  • 《論語》晨讀,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錢穆在《論語新解》中對這一點體悟最深,他說:「毋,即無字,古通用。下文四毋字非禁止辭。孔子絕不有此四者,非在心求禁絕。」 我相對傾向於第二種解釋,就是將「毋」視為「非禁止之辭」,聖人壓根兒就沒有意、必、固、我。 郭小武:這是又一種重要的一家之言,以「毋」也作「無」為基點,根據《史記》就寫作「無」,使成「四無」,語意指向已然,而不是未然。
  • 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在那個禮樂崩壞的亂世年代,老子這些話顯然是針對聖人說的,不要醉心於禮樂的感官享受,多關心天下蒼生,含有勸諫的意思。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眾所周知,老子的觀點和孔子有很大的區別,道家主張「出世」,和自然相融合,追求「無為」,儒家主張「入世」,要建功立業,要有所作為。
  • 傅山《草書五律詩軸》筆勢迭宕雄奇,獨創「四寧四毋」書法理論
    傅山的草書整體豪放而又不失章法,非常值得我們書法愛好者臨摹和鑑賞。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草書立軸》、《草書孟浩然詩》、《右軍大醉詩軸》、《草書五律詩軸》等等,今天小編主要介紹傅山先生著名的《草書五律詩軸》的經典創作。
  •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導學案
    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④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這些名言涉及到了哪兩位古代文化名人?依據是什麼?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幹涉,要尊重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例如,我們難以把任先生前面一貫堅持的「兩者相對立而存在」的思維邏輯,直接引申到這裡說「所以做事情要無為,無言」;也看不出陳先生「兩者相互成就」的協調論,何以引申出做事情要「無言和無為」,看不出有這種思維邏輯聯繫。
  • 「道法自然」疏義,是道無所法,還是有所法?
    唐玄宗認為,道法自然,是說「道之為法自然,非復仿法自然也」。(《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北宋呂惠卿說:「道則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而以無法為法者也。無法也者,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道德真經傳》)北宋曹道衝說:「道無可法,自然而已。」(南宋彭耜《道德真經集注》引)北宋達真子說:「道也者,固無所法也,以其相因而相成,相繼而相用,固若其法爾。」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
    擁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各種民俗活動也是各種各樣,譬如已經臨近的春節,與其相關的活動還有貼春聯、吃年夜飯、熬年、拜年等,但是作為文化底蘊豐厚的中華民族,這些民俗活動只是一部分而已,除去民間傳統的習俗之外,還有一種特殊而低調的文化傳承,那就是民間的俗語。
  •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是看不出來的
    《道德經》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一個真正有上品德行的人,看起來好像沒有德;而整天把德行掛在嘴邊,表現給別人看的,其實是下德。有些人無法理解老子這句話的邏輯,我舉些生活的例子解讀。
  • 那年,老子對孔子說:你又不是聖人,幹嘛讀這本書?
    孔子見了老子,老子對孔子說:「善於經商的人雖然富有但卻像什麼也不擁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個愚笨的人一樣毫不外露。你應該儘快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因為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  有一次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  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呢?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
  • 四說知見
    然後又過了七年時間,佛陀根據「隨犯隨制、有犯方制」的原則,直到成佛之後的第十二年時間(也有說直到佛陀般涅槃之前),才制訂完成了今天佛教界裡面的比丘戒內容。知道了這些最基本的事實經過,即使我們不去考證這位長老須提那子(Sudinna、迦蘭陀子Kalandaka-putra、耶舍Yasa)是不是佛教歷史上的那位當佛陀在鹿野苑度化最早的五位比丘成為阿羅漢之後,就緊接著在波羅奈城出現並且帶著自己的五十四位朋友一起出家的那位長者(Setthi)之子耶舍Yasa(因為印度佛教歷史上,同名的出家僧眾太多了),至少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四點無需爭論的常識:
  •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道」,是老子提出的概念,既然是概念,那麼就是通過文字來定義命名,然後通過文字來描述,這樣,老子所提出的「道」才能被世人理解認知、然後接受。大道既然首先是形而下的實體存在,當然不可能靜止不動,而是始終運動轉化,道的運行轉化規律,老子用五個字,一言以蔽之——反者道之動。
  •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
    有人說,天下先就是第一。那咱們看是不是這樣?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且我們前邊都多次證明一就是無為,二就是有為,三就是德。四就是天下(萬物)。無為而無不為……上一篇問答裡面我們談三的道性時候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這一篇只做引出,不做重點分析。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四上。就是我們說的,三生出來的萬物,我們今天講的天下。
  • 老子他說 --南懷瑾 第二章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首章既提出「道」與「名」的涵義,但同時又相同於「因明」的法則,能建能破,自說了一個道,自又推翻了道的名相。也如同正反合的「邏輯」辯證,不自立於不變的肯定與否定形態。如珠走盤,無有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