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2020-12-14 人文光影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道德經》

今天對「大音希聲」這句話進行詳細解讀。如果僅僅是從字面意思理解,「大音希聲」,這裡的「希」不是沒有聲音,聲音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和萬物融為一體,聽起來好像沒有聲音一樣。

同時對「大音希聲」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是遠遠不夠的。要全面認識這句話,至少有3個層面需要了解。

老子提出「大音希聲」藝術理論

一、老子提出「大音希聲」的時代文化背景

在《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曾說,「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那些嘈雜喧囂的音聲會使人聽覺失靈,五彩繽紛的色彩會令人眼花繚亂。

在那個禮樂崩壞的亂世年代,老子這些話顯然是針對聖人說的,不要醉心於禮樂的感官享受,多關心天下蒼生,含有勸諫的意思。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眾所周知,老子的觀點和孔子有很大的區別,道家主張「出世」,和自然相融合,追求「無為」,儒家主張「入世」,要建功立業,要有所作為。

這裡道家思想,以老子和莊子為例,雖然有消極的成分,但也不是說他們完全不關心時事, 而是從另一個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在以民為本,順應民意方面,二者是有相通性的。

「道法自然」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基礎

二、「大音希聲」和「道」的關係

老子提倡的道,簡單地說,就是自然萬物。關鍵是這個「道」和「大音希聲」有什麼關係呢?

管子在《管子》中提出: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這就把二者的關係說清楚了。

只有那些和自然相融合的聲音,才是完美的音樂。因此欣賞音樂需要和修心養性一樣,用心體悟和感受。在大自然中,才能感受真正的音樂之美。

這和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是相吻合的。那些遠離自然的不只是音樂,很多東西其實往往都是有悖於自然規律,甚至是破壞自然的。

道家主張萬物源於自然

三、「大音希聲」和老子辯證法之間的關係

老子思想除了「道」,還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例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等,講究事物都具有相對性,凡事都有一個度,否則過猶不及。

「大音希聲」也是這個道理,藉助老子的辯證法,就能夠理解「大」和「希」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糾結於有沒有聲音的問題。

老子把他的辯證法思想運用到了他所有關於道家思想的闡述中,如果不了解他的辯證法,有時會陷入生搬硬套,又難以領會其中真正內涵的困境。

道家追求人和自然和諧相處

四、「大音希聲」的美學意義

「大音希聲」在美學意義上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①這是一種音樂理論。有些形式複雜多樣,或刺激激烈的音樂,不一定就是好的音樂。比如市場上的各種叫賣聲,很難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只要那些能夠讓人的內心得到安寧,讓人的心靈得到淨化的音樂,才是偉大的音樂。

②音樂雖然是人創造出來的,但音樂的最高境界,也是回歸自然。就像道家養生講究「天人合一」,好的音樂也要達到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

由此來看,老子在《道德經》關於藝術的各種論述,被譽為是古代美學的開端和典範,是有道理的。

道家講究融合自然,音樂也是如此

總結:

「大音希聲」是老子針對當時周禮分崩離析的現實狀況,提出音樂優劣的一個標準。同時還是老子安居樂業思想的一種隱蔽性表達。

這些認識不但是具體的音樂或事物形狀,還包含著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對古代音樂,以及其他藝術的創造和理解都有深刻影響。在指導藝術鑑賞方面,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論意義。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裡的音聲相和、大音希聲該怎麼理解?
    我們接著看《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裡的一段:「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可以看出,這裡聲和音也是不同的概念。那麼什麼是聲,什麼是音呢,它們的區別在哪裡?
  • 道德經賞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善始善成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下面就談談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所謂大音希聲是指耳不能聽,因為五音亂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聲音。大道的聲音才是最真實、最動聽、最感人的。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些出自《道德經》的雙胞胎名字內涵深厚!
    他所創作的《道德經》是集其一生智慧的大成之作,足見《道德經》的內涵有多麼深厚。本文由江南易林原創。希望能讓孩子樂於觀察、樂於學習的父母大可通過閱讀《道德經》來改善教育方式中的不足之處,這將會帶來很大的改善。取名有出處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了,但是從出處便能看出這個家庭的文化涵養,《道德經》是能夠讓人為之驚豔的一種。
  • 大音希聲!為什麼我們讀不懂傳統經典?
    為什麼我們讀不懂《道德經》?解讀一下「大音希聲」,就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查字典:音——信息;聲——聲波。聲音——通過聲波傳遞的信息,即「音聲相和」。
  • 《道德經》中的十個「大」字成語,個個都是至理名言!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著作,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另外,它也是除了《聖經》之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出版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近日,小編懷著無比景仰的心情再次翻閱了《道德經》,也正是這一次偶然的翻閱,小編忽地發覺了一個較為有趣的地方,這就是《道德經》裡竟隱藏著十餘個皆以「大」字起頭、且深意相通的四字成語,個個都是至理名言。大智若愚智,智慧;愚,愚蠢。
  • 《道德經》中的名言,道盡人生之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道德經的經典名句。
  • 《道德經》的理工科生的解讀
    解讀《道德經》吃專業飯的100%是文科生。大家都知道,一般智商,悟性,分析,判斷,邏輯推理能力都不是文科生的強項。而《道德經》又比較艱澀難讀,所以理工科生作為業餘愛好者,正好發揮這方面的特長,為大家貢獻一個理工科生的《道德經》解讀方案。《道德經》討論的問題本身其實很簡單,但已經有成見的人很難明白。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一、「大」非「至」,而為「道」這裡有個概念需要先辨析一下,即文章中的「大」。「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常常被認為說的是「至高的音樂」和「至尊的道」是「無聲」「無形」的。——《道德經》第二章從這段話可以得知,老子有種相反相成的哲學觀,莊子思想中的相對觀,應當也是來源於此。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這是更古不變的道理,老子發現了這個真理,並加以思考,保留在《道德經》中,實在是莫大之功。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240個道德經裡的男孩名,個個禪意無限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有些人會說,我們的正統思想不是儒家思想嗎,道家思想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道德經》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對傳統哲學、政治、科學等都有深刻影響,更是除了《聖經》以外在國外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中的15大成語,個個大境界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鵬飛解讀《道德經》(連載二)
    《道德經》之「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能知古始,是謂道紀」1、這是《道德經》兩段相關內容放在一起理解了。看看趙本山小品《忽悠》或許理解什麼是恍惚,象,物,精,信,真更通透寫,這兩段實在不好解釋!2、能勉強為道描述形狀,已經很難得了!                     十二、鵬飛解讀《道德經》之「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 精選《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做人生格言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裡面有很多經典的語句,耐人尋味,發人深省。下面是《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以做我們的人生格言,掛在牆上,讓人敬仰。5、《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看別人總是很容易,但是認清自己卻是很難。
  • 道德經解讀
    」道德經」第一次看到這本經書之時應該是我十五六歲的時候,通過朋友張氏看到的,當時我年紀還小,不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閱讀這部經文之時是在韓國初遇異類
  • 宇宙組成:老子的《道德經》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老子的《道德經》是要通篇閱讀的。否則,想破腦袋也不會真正理解,到底什麼是「大方無隅,大音希聲」這句話真正的含義】# 道德經在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中,有以下這句話:「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 如何正確理解「道德經」三個字
    按語:本文分兩部分對「道德經」三個字進行解讀道德訓義我們要講《道德經》,首先,需要理解道到底是指什麼,德到底是指什麼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0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給出我的釋義。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句子
    ——老子《道德經》8、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9、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道德經》1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11、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老子《道德經》15、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1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在緊張的逆推解讀《道德經》的過程中,為了使自己能夠有一個更開闊的思路,也為了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映《道德經》中每一個漢字的含義,我不僅查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