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專心學習戒律多年的同參道友,以非常友好和禮貌的文字提出一些關於佛教「持戒修行」和佛法「留惑潤生」的不同理解。我仔細閱讀並在得到這位「律師」的同意之後,現將自己的「個人知見」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知見比戒律重要
簡單來說,佛教界所有戒律之中的最早出現的「比丘戒」,不僅是在佛陀成佛、說法和教化出家僧眾和在家弟子多年之後,甚至是在很多佛弟子聞思修證得法眼淨、走入法流和證得阿羅漢果之後,這是南北傳承的佛教界和學術界公認的歷史事實。
詳細來說,佛教「比丘戒」的最初出現,是佛陀成佛之後的第五年冬天,佛陀帶領弟子們住在跋耆國毗舍離城的迦蘭陀村裡面,因為當時的佛教僧團之中的長老須提那子(迦蘭陀子耶舍)回到俗家裡面和自己出家前的妻子「如俗法共處三日」致使妻子成功懷孕和「月滿生子」,從而引起了世人議論和譏嫌,於是作為導師的釋迦牟尼佛陀才根據這起因緣事件正式制定了佛教界裡面的第一條戒律。然後又過了七年時間,佛陀根據「隨犯隨制、有犯方制」的原則,直到成佛之後的第十二年時間(也有說直到佛陀般涅槃之前),才制訂完成了今天佛教界裡面的比丘戒內容。
知道了這些最基本的事實經過,即使我們不去考證這位長老須提那子(Sudinna、迦蘭陀子Kalandaka-putra、耶舍Yasa)是不是佛教歷史上的那位當佛陀在鹿野苑度化最早的五位比丘成為阿羅漢之後,就緊接著在波羅奈城出現並且帶著自己的五十四位朋友一起出家的那位長者(Setthi)之子耶舍Yasa(因為印度佛教歷史上,同名的出家僧眾太多了),至少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四點無需爭論的常識:
1.佛陀教授「聞思修證」在先,佛陀制訂「比丘戒律」至少也在成佛之後的第五年時間,也就是人間的三寶(佛陀、佛法、僧團)正式出現五年之後。
2.在佛教的任何戒律都沒有出現和問世之前的至少五年時間裡面,當時的很多跟隨佛陀聞思修證的出家僧眾和在家弟子,都能得法眼淨、斷除結縛、走入法流之中和證得沙門聖果,甚至是證得「無學、無生」的阿羅漢果。由此可知,佛弟子持守戒律,充其量也就是保障自己能夠成功走向解脫的一種重要幫助或者輔助,但並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直接關係到修行能否解脫的最重要的因果。
3.佛法知見(解脫正見)的建立與否,遠遠要比嚴格持戒更為重要。因為嚴格持戒只是減少修道路上的障緣,而佛法知見卻能直接導向斷結、生信、入流和證果。
4.即使按照大乘佛教和漢傳佛教理論,任何持戒嚴謹但是卻陷入「常見、斷見、戒禁取見」裡面,甚至是已經走入「邪見」之中的出家僧眾和在家居士,無論他/她們有多麼虔誠(長年堅持素食、經常買生放生、每天早晚功課、佛前燃頂燃指、刺血抄寫佛經等等),他/她們真實的聞思修證功夫也遠遠不如一位每天「犯戒」但是卻能夠斷除三類結縛的佛弟子。
綜上所述,與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時間用在諸如每次上衛生間之前都要認真地脫鞋和換鞋進去,用完衛生間出來之後再認真地脫鞋和穿鞋,或者是每次燃香之前都要恭恭敬敬地雙手持香齊眉、虔誠祈禱和真心祝願一番,還不如認認真真地先把常見、斷見、戒禁取見這些結縛的概念、定義、表現和斷除方法等等聞思一段時間。
二、留惑潤生,邏輯不通
佛法知見的建立和生起,「常見、斷見、戒禁取見」的破除、斬斷和清理等等,嚴格來說就是一個「即見即斷、只要看到就能斬斷、看不到就不能斬斷」的純粹就是在自己的頭腦和心靈裡面完成的「聞思修證」過程,而不是類似於社會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多專業技術,需要理論知識培訓、設備工具條件和手眼大腦四肢的熟練配合才能應用完成。例如,已經學會開車、裁剪、烹調、車床操作和水電安裝技術的人們,把技術學會了之後還可以「故意」地隱藏起來不去使用或者不去運用。
在此先不去討論菩薩道行者能不能故意地留下一分「生相無明」為了在輪迴之中普度眾生的心願而不去斷除,僅僅是按照普通常識和邏輯進行觀察,只要是屬於「知見」這一類的個人頭腦和心靈之中的認知,其實就只有兩個區別:第一是已經能夠清晰地覺察到;第二是暫時還沒有能力覺察到。
對於「已經清晰覺察到」某些能夠引起輪迴再生的知見(見惑、思惑、無明)等等的菩薩道行者來說,他/她想不要斷除(故意保留)這些可以導致輪迴的知見都不可能。因為只要是屬於頭腦和心靈裡面的知見這一類的無明迷惑,無論是粗重的還是微細的,在「已經清晰知見」的前提之下,都是「即見即斷,見到的同時就已經斷除和清理乾淨。」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已經清晰地知道某些食物裡面生起的黃麴黴菌,只要吃下去之後就能夠在體內產生對肝臟的嚴重傷害,那麼一般來說這個人都不會主動服食含有黃麴黴菌的任何食物。
與此同時,對於「暫時還沒有覺察到」某些能夠引起輪迴再生的知見的菩薩道修行人來說,「暫時還沒有覺察到」就是現在不僅不知道眼前的這些食物裡面已經生長了黃麴黴菌,甚至都不知道吃下這些食物會對自己的肝臟造成哪些傷害,因此根本就不存在「故意留下一些迷惑、故意不去斷除」的預設前提。
簡單來說就是,佛法聞思修證裡面的「見、思、無明」,只有「能見」和「不能見」的區別,沒有「能見」之後卻「不能斬斷清除」或者是「故意留惑潤生」的可能。
以登山來說,除非是自己實在是沒有能力登到頂峰了,否則怎麼可能在已經距離峰巔只有一步的距離就故意不上去,甚至連續無數次地放棄登頂而走到山下重新攀登呢?
據說這些在距離山頂只有一步的故意不登上頂峰的登山者,他們是想幫助、鼓勵和引導無數的登山者順利登上山頂。
可是,只剩下這最後的一步距離就登頂了,您先登上去,然後立即就走下來幫助大家登頂,這樣不是更有「明行足」的智慧和經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