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說知見

2021-02-19 佛海明慧

有一位專心學習戒律多年的同參道友,以非常友好和禮貌的文字提出一些關於佛教「持戒修行」和佛法「留惑潤生」的不同理解。我仔細閱讀並在得到這位「律師」的同意之後,現將自己的「個人知見」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知見比戒律重要

簡單來說,佛教界所有戒律之中的最早出現的「比丘戒」,不僅是在佛陀成佛、說法和教化出家僧眾和在家弟子多年之後,甚至是在很多佛弟子聞思修證得法眼淨、走入法流和證得阿羅漢果之後,這是南北傳承的佛教界和學術界公認的歷史事實。

詳細來說,佛教「比丘戒」的最初出現,是佛陀成佛之後的第五年冬天,佛陀帶領弟子們住在跋耆國毗舍離城的迦蘭陀村裡面,因為當時的佛教僧團之中的長老須提那子(迦蘭陀子耶舍)回到俗家裡面和自己出家前的妻子「如俗法共處三日」致使妻子成功懷孕和「月滿生子」,從而引起了世人議論和譏嫌,於是作為導師的釋迦牟尼佛陀才根據這起因緣事件正式制定了佛教界裡面的第一條戒律。然後又過了七年時間,佛陀根據「隨犯隨制、有犯方制」的原則,直到成佛之後的第十二年時間(也有說直到佛陀般涅槃之前),才制訂完成了今天佛教界裡面的比丘戒內容。

知道了這些最基本的事實經過,即使我們不去考證這位長老須提那子(Sudinna、迦蘭陀子Kalandaka-putra、耶舍Yasa)是不是佛教歷史上的那位當佛陀在鹿野苑度化最早的五位比丘成為阿羅漢之後,就緊接著在波羅奈城出現並且帶著自己的五十四位朋友一起出家的那位長者(Setthi)之子耶舍Yasa(因為印度佛教歷史上,同名的出家僧眾太多了),至少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四點無需爭論的常識:

1.佛陀教授「聞思修證」在先,佛陀制訂「比丘戒律」至少也在成佛之後的第五年時間,也就是人間的三寶(佛陀、佛法、僧團)正式出現五年之後。

2.在佛教的任何戒律都沒有出現和問世之前的至少五年時間裡面,當時的很多跟隨佛陀聞思修證的出家僧眾和在家弟子,都能得法眼淨、斷除結縛、走入法流之中和證得沙門聖果,甚至是證得「無學、無生」的阿羅漢果。由此可知,佛弟子持守戒律,充其量也就是保障自己能夠成功走向解脫的一種重要幫助或者輔助,但並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直接關係到修行能否解脫的最重要的因果。

3.佛法知見(解脫正見)的建立與否,遠遠要比嚴格持戒更為重要。因為嚴格持戒只是減少修道路上的障緣,而佛法知見卻能直接導向斷結、生信、入流和證果。

4.即使按照大乘佛教和漢傳佛教理論,任何持戒嚴謹但是卻陷入「常見、斷見、戒禁取見」裡面,甚至是已經走入「邪見」之中的出家僧眾和在家居士,無論他/她們有多麼虔誠(長年堅持素食、經常買生放生、每天早晚功課、佛前燃頂燃指、刺血抄寫佛經等等),他/她們真實的聞思修證功夫也遠遠不如一位每天「犯戒」但是卻能夠斷除三類結縛的佛弟子。

綜上所述,與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時間用在諸如每次上衛生間之前都要認真地脫鞋和換鞋進去,用完衛生間出來之後再認真地脫鞋和穿鞋,或者是每次燃香之前都要恭恭敬敬地雙手持香齊眉、虔誠祈禱和真心祝願一番,還不如認認真真地先把常見、斷見、戒禁取見這些結縛的概念、定義、表現和斷除方法等等聞思一段時間。

 

二、留惑潤生,邏輯不通

佛法知見的建立和生起,「常見、斷見、戒禁取見」的破除、斬斷和清理等等,嚴格來說就是一個「即見即斷、只要看到就能斬斷、看不到就不能斬斷」的純粹就是在自己的頭腦和心靈裡面完成的「聞思修證」過程,而不是類似於社會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多專業技術,需要理論知識培訓、設備工具條件和手眼大腦四肢的熟練配合才能應用完成。例如,已經學會開車、裁剪、烹調、車床操作和水電安裝技術的人們,把技術學會了之後還可以「故意」地隱藏起來不去使用或者不去運用。

在此先不去討論菩薩道行者能不能故意地留下一分「生相無明」為了在輪迴之中普度眾生的心願而不去斷除,僅僅是按照普通常識和邏輯進行觀察,只要是屬於「知見」這一類的個人頭腦和心靈之中的認知,其實就只有兩個區別:第一是已經能夠清晰地覺察到;第二是暫時還沒有能力覺察到。

對於「已經清晰覺察到」某些能夠引起輪迴再生的知見(見惑、思惑、無明)等等的菩薩道行者來說,他/她想不要斷除(故意保留)這些可以導致輪迴的知見都不可能。因為只要是屬於頭腦和心靈裡面的知見這一類的無明迷惑,無論是粗重的還是微細的,在「已經清晰知見」的前提之下,都是「即見即斷,見到的同時就已經斷除和清理乾淨。」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已經清晰地知道某些食物裡面生起的黃麴黴菌,只要吃下去之後就能夠在體內產生對肝臟的嚴重傷害,那麼一般來說這個人都不會主動服食含有黃麴黴菌的任何食物。

與此同時,對於「暫時還沒有覺察到」某些能夠引起輪迴再生的知見的菩薩道修行人來說,「暫時還沒有覺察到」就是現在不僅不知道眼前的這些食物裡面已經生長了黃麴黴菌,甚至都不知道吃下這些食物會對自己的肝臟造成哪些傷害,因此根本就不存在「故意留下一些迷惑、故意不去斷除」的預設前提。

簡單來說就是,佛法聞思修證裡面的「見、思、無明」,只有「能見」和「不能見」的區別,沒有「能見」之後卻「不能斬斷清除」或者是「故意留惑潤生」的可能。

以登山來說,除非是自己實在是沒有能力登到頂峰了,否則怎麼可能在已經距離峰巔只有一步的距離就故意不上去,甚至連續無數次地放棄登頂而走到山下重新攀登呢?

據說這些在距離山頂只有一步的故意不登上頂峰的登山者,他們是想幫助、鼓勵和引導無數的登山者順利登上山頂。

可是,只剩下這最後的一步距離就登頂了,您先登上去,然後立即就走下來幫助大家登頂,這樣不是更有「明行足」的智慧和經驗嗎?

相關焦點

  • 如實知見的深入 ——《如實知見破身見》學習總結體會
    如實知是見法的關鍵條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實知的涵義看似簡單,實則所囊眾多,意義深遠。在《五蘊六處的無我》中,如實知契入聖流有兩個契入點:五蘊無常,六根無我。這兩個契入點固然重要,然對如實知的真正內涵來說,實為拋磚引玉,管中窺豹。●如實知與緣起法世尊菩提樹下證悟,悟的是空相應緣起法。為五比丘初次講法,卻未提緣起,講的是四聖諦。
  • 世間邪知見的來源(17)
    就產生妄見說,一定是利用權勢,以不正當手段得來的。似乎有了這種仇富邪知見支撐,能夠讓他的心平衡好過一些。但他不知道,既然仇富,就是與富對立,反而又造了貧窮的因。世間種種邪知見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類。一類偏有,比如外道之常見者,他們認為世間就是這個樣子的,人死後為人,鳥死後為鳥,他們以世間諸有為法為究竟法。另一類偏無,比如外道之斷見者的斷滅空。
  •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古德說:「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就是學佛初步的因—「為什麼來學佛」先要搞清楚,不清楚,將來結果就不得圓滿,非但修行時要走彎路,還有誤人歧途的危險。所以知見正是學佛的第一要事。現在這個時代,魔法橫行,不知道有多少邪惡的人使用種種花樣來騙人,榨取錢財,引人入邪路。所以知見第一要正,免得上當受騙,非常重要。今天我們還是要再講知見正的重要。第一種是人天乘。
  • 知見詩社|《天使恩情永不忘》
    四戰勝病魔迎曙光,武漢人民心歡暢。聲聲謝謝說不完,天使恩情永不忘。【作者簡介】尹祥林,四川省紀委退休幹部,業餘時間喜歡詩歌創作,先後在報刋發表過多首詩作。曾獲過成都市第二屆杜甫詩歌大賽獎,四川晚霞雜誌應徵詩一等獎。【畫家簡介】宋立新:字魯夫,號醒廬,知風堂、大方齋主人。1971年4月生於山東省寧津縣。
  • 知見詩社|《玉隆牧場秋景》
    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見車已爬上山坡,正駛過一座小石橋。「這座橋就是甘孜同德格的分界線」,全神貫注開車的小劉側過頭來補充一句。「喔!」我邊應聲邊透過車窗往外看。天色早已放睛,碧空如洗,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晶瑩可愛,點點欲滴。眼前一條飄帶似的小河自西向東流去,消失在遠處的崇山峻岭之間。小河兩岸寬闊無際、緩緩起伏的牧場上秋草正黃,潔白的綿羊和黑色的犛牛蠕動其間,仿佛萬千珍珠撒落在河灘和山梁上。
  • 精品課程 | 什麼是知見(願景)心理學(POV)
    知見心理學不僅是一個心靈療愈的模式,更是一個匯聚志同道合,喜歡傳授和實踐這個模式的人士之全球性社群。知見心理學建立在轉化性原則和非宗教的基礎之上,其有效實用的工具和技巧是從30多年的教學與應用經驗中發展出來的。基於愛、寬恕、恩典、連繫、友誼、社群、平等和相互依靠的核心價值,知見心理學指向一個全新的方式,讓我們活出美好人生。
  • 【經文短錄】修行中的四正知
    對於修行而言,有益正知不僅是審察自己將要實施的言行是否利益眾人,還應審察這一言行是否利於心生起善法,是否利於朝向解脫的目標;適宜正知行處正知則主要側重於將心時刻系在業處上,無論行、住、坐、臥,都不離自己行者的本職工作。業處是指心工作的目標。如果你是修念佛的,那麼心要時刻系在佛號上。如果是修觀呼吸的,那心要時刻系在呼吸上。比丘出去託缽乞食時,都有一項要求,必須把心繫在自己的業處上,不能左顧右盼到處看的,這就是行處正知最早的意思。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心經得起考驗,虛情遲早會顯現。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遇事懂朋友,患難見真情。從今以後,不猜不煩惱,不氣不憂傷,心簡單,知足常樂,心放寬,遠離災禍。
  • 楞嚴經五十番顯見39:不是以佛的知見演講佛法,這個罪很大的,它叫做誤導眾生
    義貫:[佛告大王:汝]觀[見]自身之[變化]念念[遷改不停],因而[悟知汝]之色身終將殞[滅];然而你[亦於]觀身念念[滅時,汝知]覺現前色[身]之[中有]常住[不滅]之性[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覺[知。佛言:]那麼[我今]便顯[示]於[汝]你現前身中之[不生滅性]。詮論:[於滅時,知身中有不滅者]這一句話最關緊要,為什麼要學佛?就是要拯救自己的靈魂。
  • 知見詩社|《成都竹風景》
    唐朝詩人劉希夷在《蜀城懷古》一詩中說:蜀土繞水竹,吳天積風霜。成都竹類繁多。舉凡慈竹、斑竹、文竹、綿竹、剛竹;或麻竹、紫竹、楠竹、棕竹、琴絲竹……棵棵翠色清朗,簇簇畫卷天成。正如杜甫詩歌所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雨後,浣花溪畔的竹林裡,無數春筍從肥黑的泥土裡鑽出來。放眼望去,潔白如玉的筍尖密密攢攢,讓坐在草堂裡的杜甫滿心歡喜,頓時將「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憂憤一掃而光。融融春陽中,他情不自禁地站起來,對著窗外的景色深深凝視:成都如此養人,真想在此終老。
  • 知見詩社 |《​百花潭詠》——作者:秦剛,誦讀:楊愛珍
    詩作雖求韻律,更重於意境,"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詩云: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今有老鳳,棲於浣花,偶鳴濁聲:杜翁茅屋秋風破,波濤不驚歲月歌;拜問詩聖何處去,年華如水看天河。
  • 莊周出遊,見一婦人在用扇子扇墳,莊周:知人知面不知心
    莊周出遊,見一婦人在用扇子扇墳,莊周:知人知面不知心莊子是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姓莊名周,他的許多言論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極深的指導作用。這一天,莊周出去遊玩來到南華山下,見山下荒冢累累,一片荒涼的景象,嘆道:「老少俱無辨,愚懸同所歸」,說完他繼續往前走,這時新設的墳墓逐漸增多,突然,在這般荒涼的景象之下,他見到一位身穿縞素的婦人。這婦人坐在一個墳堆旁邊,手裡拿著一把大扇子,不斷的扇著新墳上還未乾的土,莊周感覺非常奇怪,便上前問道:「娘子,冢中所葬何人?
  • 微博的大數據挖掘:知著、見微、曉意
    在下午的一場分論壇演講中,來自北理工數據挖掘實驗室主任張華平發表了主題為《微博的大數據挖掘:知著見微曉意》的演講,其介紹了對大數據概念的理解,我們如何對大數據進行分析管理,以及張華平團隊自主研發的數據搜尋引擎JZSearch。
  •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錯,諸相非相是如來,但你何曾見到諸相非相,人家讚嘆你便歡喜,開罪你便發脾氣,甚至做夢時也還不知夢是非相,知道夢是非相就好了,但是任何一個人在夢中不知是夢,不知夢是非相,等到醒來時,才知夢是非相。
  • 四字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細細品味才見精巧
    四字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細細品味才見精巧 2019年07月24日 21: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我們經常可以見到書法家在給人寫字的時候,一般寫四個字的時候比較多,除非有了指定的詩詞內容,寫成四個字的內容是很常用的,四個字可以說明一個意境,或是一件事情,或是一個追求目標,所以深受大家喜愛。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是說悟道是講究方式方法的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節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聖人不走出家門卻可以知曉天下事,由何?憑藉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用自己的所思所想去推斷他人的想法,用自己家所做的事去推斷他人家的事。這正如我們平常所說的「利令智昏」。為了看清事物的本質,人應該放棄功利性和目的性,堅持無欲且客觀的態度,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譯為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從虛無的角度可以觀察到事物的本質,而從實有的角度僅能察看到事物的利益表象。悟道是非常講究方式方法的。
  • 第46集【法華經講記】其實很多事修都不著急,但是你的知見格局定了就很難改變.
    愚痴就是說你這個人內心不知道正法,但是你也沒有什麼太多想法,你叫做一片空白,所以你還可以教育。就是說,這個人沒有學佛,還好,沒有學佛還好;這個人信外道,完了!因為邪見,他本身已經不可教化,他有知見,而且邪見的問題他會怎麼樣?他邪見會越來越堅固,輾轉增盛。所以依佛法來說,因愚痴而造罪比較輕,因為他造了以後多少有慚愧心。那你說,這個人為什麼吃雞鴨魚肉呢?
  • 佛說海龍王經【原文】四卷第一
    何謂菩薩過於諸淨。何謂菩薩諸行清淨。何謂菩薩世尊授決。佛言。善哉善哉。海龍王。乃問如來如此之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龍王曰。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菩薩有四事棄諸惡趣。何等為四。菩薩無害心於眾生常護十德。不說人短亦不輕慢。自省己過不訟彼穢。是為四。復有四事超出諸難。何等為四。常嘆三寶佛法聖眾。有樂法者而不嬈亂。不造人疑。有猶豫者悉開導之。是為四。復有四事生天上人間。何等四。
  • 佛說:從真實心,悟真實見,入真實涅槃性海。此方為究竟正道!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有的善信講,禪宗之開悟是豁然頓然的事,不是於佛知見相融的事。不知這個「豁然頓然」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但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佛出世只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再者,佛之知見亦不同於「凡夫知見」,是可以思議稱量的。這是基本「概念」。《金剛經》名言:不可思議,不可稱量。
  • 佛說: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隨緣行善,方能收穫大福報
    佛說:「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行善是可以為我們積累功德福報的。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做了善事之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態產生,但是這些心態也就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做了善事,不求人知,是發自內心中的善;第二種,做了善事,喜歡廣而告之,希望所有人都知道。也恰恰是因為心態的不同,得到的果也就有了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