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是福慧具足、富貴雙全的。但是,真正能夠具足這些的人少得可憐,因為迷失在世間相中,本身就是薄德少福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痴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
佛陀教導眾生以無上覺悟之道。但沒有智慧的眾生卻於錯亂中迷惑,根本不能受教。這是因為這個眾生過去沒有修淨善根本,故而堅固執著於五欲六塵,因痴愛而常生煩惱,反而以為這是生活的正常。
比如,貪愛大房子的人成為了房奴,喜歡美食的人甘願受美食驅使。這類情形在世間常見。而世間人聚到一起,往往談論的也都是這些。不著相見的大乘法在這些人心中,很難生根發芽。
這樣一類的眾生因為這些欲望因緣,下墜而墮落在三惡道,輪迴於六趣之中,備受種種苦毒。受胎之微形識業,世世常增長。在《楞嚴經》裡,佛陀曾詳細而全面的講過六道輪迴。如果說佛法是解結,那麼凡夫法就是增加結縛。而每一個結縛業種,在因緣和合下都會演繹成相應的生命形態。凡夫的一生無非是不斷地受報和不斷地造業兩件事而已。
一個人一旦悟透了這些,就有可能變得比較沉默,不那麼願意折騰了,生命開始變得簡單而純粹。
【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世間人以相見為標準,所謂的薄德少福人通常是以金錢、名利、地位等為標準來衡量的,以金錢少、名位低者為薄德少福人,以錢多地位高為富貴人。但是,世間的富貴幻相併非定相,要因人而異,古今中外不願意為王侯者也屢見不鮮。
而佛教裡的薄德少福人是指不住相見的淨德薄、淨福少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迷惑在世間相上的人而不願意出離的人,都是薄德少福人。但是,有的人對這個結論可能會嗤之以鼻,認為是瞎說。這就要看是什麼層面了。這就好比井底有富貴蛙、貧窮蛙。井底的富貴蛙再怎麼富貴,相對於廣闊的天空,依然是薄德少福的。只有那些願意打破井底相見的蛙,才有可能成為擁有天地的大富貴者。
·世間邪知見的來源
世間薄德少福人在業力的輪轉中,常常感受到眾苦的逼迫。貧窮者缺衣少食,受飢餓寒冷逼迫;富貴者想要長命,受生死逼迫,等等。為了擺脫種種苦,他們需要一種理論的支撐,由此而產生了種種邪知見。
比如說,有的人很努力,但就是不能擺脫貧窮。看見同輩者當官了,很有錢的樣子。就產生妄見說,一定是利用權勢,以不正當手段得來的。似乎有了這種仇富邪知見支撐,能夠讓他的心平衡好過一些。但他不知道,既然仇富,就是與富對立,反而又造了貧窮的因。
世間種種邪知見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類。一類偏有,比如外道之常見者,他們認為世間就是這個樣子的,人死後為人,鳥死後為鳥,他們以世間諸有為法為究竟法。另一類偏無,比如外道之斷見者的斷滅空。
由偏有和偏空這兩種邪知見為出發點,又延伸出六十二種邪知見。關於六十二見,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是三世五蘊的說法。
過去五蘊之有常、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四見,成二十見;
現在之五蘊之有邊、無邊、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見,成二十見;
未來之五蘊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見,成二十見,
合為六十見,再加神與身一、神與身異等斷、常二見,總成六十二見。
第二種是我見、邊見的說法。
「我見」有五十六。欲界之五蘊各有即、離等四見,為二十見;色界亦同,為二十見;無色界之四心各有四見,為十六見。
「邊見」有六,即欲、色、無色三界各有斷、常二見。
以上總計六十二見。
第三種是圍繞五蘊之法、我相對照的說法。
圍繞五蘊,關於法與「我」有四種邪知見。以色蘊為例,分別為:
一、色即是我。眾生常著身見,認為肉團身是「我」。
二、色不是我。眾生認為色身不是我,靈體是我。
三、色大我小。認為心臟即「我」之所在,而心臟在色身中,比色身小。
四、色小我大。外道以靈體出竅的經驗,認為色身小,而「我」的實際範圍比色身大。
色、受、想、行、識五蘊分別與此四種邪知見,共計二十個邪知見。把這二十個邪知見分到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六十個邪知見。再加上斷見、常見這兩個根本邪知見,就是「具足六十二」了。
無論選擇哪種理解,這六十二中邪知見都是概括了世界一切的邪知見。眾生深著這些虛妄知見,堅固受持而不肯捨去。在這種我慢自大的諂曲妄心中,根本找不到真實相。在千萬億劫中,聞不到佛名,亦聞不到正法。
·「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的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當此一生,真的沒有聽到過佛的名字。
比如,佛教在現代雖然號稱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但在地球上沒有聽說過佛名字的人還是不少的。國外就不說了,就是在中國的偏遠山區,也總有人窮其一生,連「阿彌陀佛」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第二層含義是,聽到過佛的名字,但把佛認錯了。
比如,現代很多人雖然聽到過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佛菩薩名字,但他們心目中的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頂多就是神通廣大的護佑者。根本不能從如來十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來理解佛,更不明白他們自己就是佛。
他們念佛菩薩的名字,只是想能不能求佛菩薩讓我升官發財,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像佛菩薩一樣,成為一個究竟覺悟的人。
有的人說學佛這麼多年,佛說的那些好處我怎麼一個也沒有得到,反而越學越差了?這裡就有一個比喻。想找張三幫忙,結果按照李四的模樣去找,找得到嗎?既然沒找到張三,還怪張三不幫忙,冤枉人家,更造惡因。這樣哪裡是學佛,分別是著貪相學魔。
同樣的,「亦不聞正法」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既然連佛的名字都不知道,就更不可能知道佛法教義了。
第二層含義,雖然讀佛經,但不是為了覺悟,而是為了謀私利。比如,有的人被學佛的好處吸引,念經是為了和佛菩薩做交易。意思是,我念了你的經,你就要保佑我。又比如,有的人學佛是為了求神通,研究佛經是為了尋找特別的方法,令自己一下子很有神通,成為人上人。等等。
佛的正法是不著相見的。這些著相見法都不是佛法,是魔法。佛說:「如是人難度」,著相見的人是很難度的。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正因為五濁惡世的眾生,染相習氣深重,非常難度,因此佛設置了方便法,來救度這些眾生。
世間人厭患世間種種苦,佛陀就為他們說窮盡一切世間苦的方法,開示眾苦涅槃道。但是,諸法本來就從恆常寂滅的自性中來,無所謂滅苦不滅苦的。佛陀只是以涅槃這個名相方便說,並非實質有所謂的苦可以滅。
就好比《楞嚴經》中的虛空華比喻。瞪視虛空,眼睛疲勞而見到的虛空華,沒有什麼滅不滅的。眨眨眼睛,休息一樣,自然就見不到這種幻相了。而世界諸苦相就好比是這個虛空華,本來就是妄覺中而產生的幻覺,恢復真覺後,這些幻相自然就消失了,哪裡有什麼滅度可言。
佛子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沿此道而修行,來世就能夠作佛。這裡的「作佛」,含義廣泛,從明心見性乃至究竟成佛。
方便品第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