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什麼樣的人薄德少福?世間邪知見的來源(17)

2020-12-14 經典悅讀

人生在世,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是福慧具足、富貴雙全的。但是,真正能夠具足這些的人少得可憐,因為迷失在世間相中,本身就是薄德少福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痴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

佛陀教導眾生以無上覺悟之道。但沒有智慧的眾生卻於錯亂中迷惑,根本不能受教。這是因為這個眾生過去沒有修淨善根本,故而堅固執著於五欲六塵,因痴愛而常生煩惱,反而以為這是生活的正常。

比如,貪愛大房子的人成為了房奴,喜歡美食的人甘願受美食驅使。這類情形在世間常見。而世間人聚到一起,往往談論的也都是這些。不著相見的大乘法在這些人心中,很難生根發芽。

這樣一類的眾生因為這些欲望因緣,下墜而墮落在三惡道,輪迴於六趣之中,備受種種苦毒。受胎之微形識業,世世常增長。在《楞嚴經》裡,佛陀曾詳細而全面的講過六道輪迴。如果說佛法是解結,那麼凡夫法就是增加結縛。而每一個結縛業種,在因緣和合下都會演繹成相應的生命形態。凡夫的一生無非是不斷地受報和不斷地造業兩件事而已。

一個人一旦悟透了這些,就有可能變得比較沉默,不那麼願意折騰了,生命開始變得簡單而純粹。

【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世間人以相見為標準,所謂的薄德少福人通常是以金錢、名利、地位等為標準來衡量的,以金錢少、名位低者為薄德少福人,以錢多地位高為富貴人。但是,世間的富貴幻相併非定相,要因人而異,古今中外不願意為王侯者也屢見不鮮。

而佛教裡的薄德少福人是指不住相見的淨德薄、淨福少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迷惑在世間相上的人而不願意出離的人,都是薄德少福人。但是,有的人對這個結論可能會嗤之以鼻,認為是瞎說。這就要看是什麼層面了。這就好比井底有富貴蛙、貧窮蛙。井底的富貴蛙再怎麼富貴,相對於廣闊的天空,依然是薄德少福的。只有那些願意打破井底相見的蛙,才有可能成為擁有天地的大富貴者。

·世間邪知見的來源

世間薄德少福人在業力的輪轉中,常常感受到眾苦的逼迫。貧窮者缺衣少食,受飢餓寒冷逼迫;富貴者想要長命,受生死逼迫,等等。為了擺脫種種苦,他們需要一種理論的支撐,由此而產生了種種邪知見。

比如說,有的人很努力,但就是不能擺脫貧窮。看見同輩者當官了,很有錢的樣子。就產生妄見說,一定是利用權勢,以不正當手段得來的。似乎有了這種仇富邪知見支撐,能夠讓他的心平衡好過一些。但他不知道,既然仇富,就是與富對立,反而又造了貧窮的因。

世間種種邪知見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類。一類偏有,比如外道之常見者,他們認為世間就是這個樣子的,人死後為人,鳥死後為鳥,他們以世間諸有為法為究竟法。另一類偏無,比如外道之斷見者的斷滅空。

由偏有和偏空這兩種邪知見為出發點,又延伸出六十二種邪知見。關於六十二見,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是三世五蘊的說法。

過去五蘊之有常、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四見,成二十見;

現在之五蘊之有邊、無邊、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見,成二十見;

未來之五蘊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見,成二十見,

合為六十見,再加神與身一、神與身異等斷、常二見,總成六十二見。

第二種是我見、邊見的說法。

「我見」有五十六。欲界之五蘊各有即、離等四見,為二十見;色界亦同,為二十見;無色界之四心各有四見,為十六見。

「邊見」有六,即欲、色、無色三界各有斷、常二見。

以上總計六十二見。

第三種是圍繞五蘊之法、我相對照的說法。

圍繞五蘊,關於法與「我」有四種邪知見。以色蘊為例,分別為:

一、色即是我。眾生常著身見,認為肉團身是「我」。

二、色不是我。眾生認為色身不是我,靈體是我。

三、色大我小。認為心臟即「我」之所在,而心臟在色身中,比色身小。

四、色小我大。外道以靈體出竅的經驗,認為色身小,而「我」的實際範圍比色身大。

色、受、想、行、識五蘊分別與此四種邪知見,共計二十個邪知見。把這二十個邪知見分到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六十個邪知見。再加上斷見、常見這兩個根本邪知見,就是「具足六十二」了。

無論選擇哪種理解,這六十二中邪知見都是概括了世界一切的邪知見。眾生深著這些虛妄知見,堅固受持而不肯捨去。在這種我慢自大的諂曲妄心中,根本找不到真實相。在千萬億劫中,聞不到佛名,亦聞不到正法。

·「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的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當此一生,真的沒有聽到過佛的名字。

比如,佛教在現代雖然號稱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但在地球上沒有聽說過佛名字的人還是不少的。國外就不說了,就是在中國的偏遠山區,也總有人窮其一生,連「阿彌陀佛」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第二層含義是,聽到過佛的名字,但把佛認錯了。

比如,現代很多人雖然聽到過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佛菩薩名字,但他們心目中的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頂多就是神通廣大的護佑者。根本不能從如來十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來理解佛,更不明白他們自己就是佛。

他們念佛菩薩的名字,只是想能不能求佛菩薩讓我升官發財,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像佛菩薩一樣,成為一個究竟覺悟的人。

有的人說學佛這麼多年,佛說的那些好處我怎麼一個也沒有得到,反而越學越差了?這裡就有一個比喻。想找張三幫忙,結果按照李四的模樣去找,找得到嗎?既然沒找到張三,還怪張三不幫忙,冤枉人家,更造惡因。這樣哪裡是學佛,分別是著貪相學魔。

同樣的,「亦不聞正法」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既然連佛的名字都不知道,就更不可能知道佛法教義了。

第二層含義,雖然讀佛經,但不是為了覺悟,而是為了謀私利。比如,有的人被學佛的好處吸引,念經是為了和佛菩薩做交易。意思是,我念了你的經,你就要保佑我。又比如,有的人學佛是為了求神通,研究佛經是為了尋找特別的方法,令自己一下子很有神通,成為人上人。等等。

佛的正法是不著相見的。這些著相見法都不是佛法,是魔法。佛說:「如是人難度」,著相見的人是很難度的。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正因為五濁惡世的眾生,染相習氣深重,非常難度,因此佛設置了方便法,來救度這些眾生。

世間人厭患世間種種苦,佛陀就為他們說窮盡一切世間苦的方法,開示眾苦涅槃道。但是,諸法本來就從恆常寂滅的自性中來,無所謂滅苦不滅苦的。佛陀只是以涅槃這個名相方便說,並非實質有所謂的苦可以滅。

就好比《楞嚴經》中的虛空華比喻。瞪視虛空,眼睛疲勞而見到的虛空華,沒有什麼滅不滅的。眨眨眼睛,休息一樣,自然就見不到這種幻相了。而世界諸苦相就好比是這個虛空華,本來就是妄覺中而產生的幻覺,恢復真覺後,這些幻相自然就消失了,哪裡有什麼滅度可言。

佛子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沿此道而修行,來世就能夠作佛。這裡的「作佛」,含義廣泛,從明心見性乃至究竟成佛。

方便品第二(17)

相關焦點

  • 法華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60)
    有的人沒活到佛講法華的時候;有的人在佛講法華的時候,恰好不在當地;有的人甚至沒有聽說到這個消息,如此等等。因此說「此經難得聞」,它必須各種因緣具足。佛講完《法華經》後,他出現於世間的大事就完成了,因緣既已了結,他自然很快就進入涅槃。就好比世間人出差一樣,辦完差事後,就會馬上離開。
  • 2018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普降法雨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黑龍江省佛教協會會長、哈爾濱市極樂寺方丈靜波大和尚高升法座,為大眾作獅子吼,普降法雨甘露,做了精彩的示範講經。示範講經,依據佛教律儀如理如法地進行。僧俗四眾弟子的代表持燃香,在維那師引領下,恭恭敬敬地迎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大和尚高升法座。
  • 法華經與譬喻師|方便品
    寶唱合掌讚嘆道:「如來方便知見波羅 蜜皆已具足。此方便極端重要,能令所有眾 生,不管什麼根器,都能得到救度,併到達佛 的圓滿境界。因為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 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 就一切未曾有法。可以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 辭柔輭,悅可眾心。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 法,佛悉成就。
  • 法華經:偈頌細說當年事,妙華盛開為成佛(11)
    如果他明了一切法的無量義,就會明白,佛經本來就是無量義。每一個人都是站在自己修行角度對佛經進行詮釋的,而能夠幫助自己、幫助眾生從相見結縛上解脫出來的知見,都是覺悟的佛知見。令自己、令眾生更加糾纏於相見中的知見,就是不覺悟的魔知見。當日月燈明佛廣分別一切法的無量義後,就在法座上結跏趺坐入無量義處三昧。
  • 中佛協會長學誠法師:法華經中王,人法俱殊勝
    會三歸一含藏法身舍利 契理契機開顯佛之密意  一部經也好,一部論也好,或是世間的一切事物,如果想要流通傳揚,所必須具備的的幾個條件:首先,這個要流傳的經論絕對是最好的,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不然就沒有真實性和權威性,就不會有人相信,自然也不會得到流傳;其二,此經本身再好,如果不給受持之人帶來利益,也不會有人去看,去讀,更勿論去依此行持,當然佛教帶給人的的利益與世間的利益是不一樣的
  • 佛緣專欄:法華經與譬喻師
    「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 寶通從後走出來,聲如洪鐘道:「於諸怖畏, 衰惱患憂,無明暗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 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 方便。法 華經有七個譬喻故事,你們請多來觀聽。」「譬喻說是如來三周說法中的譬說周,是 為中根人說的,如迦葉、目蓮等,為下根人說 如富樓那等為因緣說周,將來會說到。從前為 上根人如舍利弗等說的是法說周。」寶通進一 步解釋道:「舍利弗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 知見。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 小乘法而見濟度?但卻謙卑終日竟夜,每自克 責,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 法華經中的殊勝功德名句
    佛經禪語《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 《法華經顯應錄》共二卷(卷下)終
    嘗出血和墨寫蓮經一部。其行斜點畫。勻如空中之雨。整如上瀨之魚。皆精進力之所成。知見香之所燻。不然何以微妙如此耶。又復於一毫相之間見萬八千佛土。於一剎那之中入無量義三昧。名報佛恩。經行語默莫非受用。餘自北還。睹其所寫之經。觀其施為。以與佛菩薩語言酬酢。豈復有世間之念耶。華嚴曰。念念不與世間心合。是大精進。光其以之(石門文字禪)。
  • 修煉有正法與邪法,如何去鑑別!
    常聽有人說什麼「法無正邪,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此話似是而非,屬於典型的混淆視聽。正法來源於道家或民間正宗法系,利用的是正性德能與靈信,修煉者自然會心性向正的方向轉化,即使個別人運用正法做壞事,邪的是人,而非法。而邪法多來源於邪性靈能,修煉使用後心性會向邪性方向發展,貪嗔痴疑謾膨脹,貪財好色,即使運用邪法做好事,也要承擔運用邪法的不良效應,有的邪法只要學了即使不用也會有不良後果。
  • 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在佛門,有兩部非常屬於秘密中的秘密,就是法華經和藥師經。這兩部裡頭有修道的所有真相。包括為什麼中國會出現佛教和道教並列修行的場面。從這裡頭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我以前就很鬥膽地說,法華經是一部天書。在法華經修持中,從修行瑞相來講,法華經可以讓人色身莊嚴,同時讓人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展開來講,大家就要去看法華經裡頭的文字了。
  • 法華經:如來十號,每一名號都是明心見性的法門(8)
    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對彌勒菩薩等大眾說:「我想,這是世尊將要說大法了。我過去曾經在諸佛處見到過此等瑞祥。當佛放出這種光明後,就演說了大法。
  • 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 法華經:法華文字不住相,隨取一句都是指向一心三藏(24)
    一切法真如中來,皆是自性的顯現。如何「上」,超越一切分別,為最上。法華文字就是這麼有意思,隨取一句,都是一心三藏。【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
  • 049 法華經 信解品四 圓教一步登天不歷修證,為何難被眾生接受?
    時間長了以後漸漸地感到這種法門沒有什麼法味。就跟有些人念佛念了五十年,讀經一百多部,最後他想哭了,因為看不到成佛的希望,看不到盡頭,怎麼沒有一點點起色?心裡產生恐懼感。在這種情況之下,往往就造成一種入道的機緣。住立門側,遙見其父:這是表兩類根機的人。小根機之人他不敢正眼正視大法,叫「住立門側」。
  • 法華經:貧子認父記,為什麼聲聞法是最上乘的成佛法門(32)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謂是國王,若國王等。驚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見逼迫,強驅使作。思惟是已,馳走而去。借問貧裡,欲往傭作。】站在悲觀門內的人看樂觀者,怎麼也找不到樂觀的理由。一個世間人看出世間,又怎麼看得懂出世間?
  • 為什麼修法華經可以快速成道
    法華經是天台宗最重視的大乘圓教經典,是佛陀住世說法之極談,此經「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法華經告訴我們,每個眾生皆有圓滿的佛性,皆能成佛。且三乘佛法之聲聞、緣覺、菩薩乘非究竟,最究竟的乃是一佛乘。佛進而道出一佛乘之見地,諸佛出世,皆為令眾生開示悟入如來知見。同時還為在場與會的諸大羅漢一一授記,未來多少劫後,他們也將圓滿成佛。一時,大眾得未曾有。
  • 法華經:如來解讀三車譬喻,堪破此理破法執(26)
    除非有殊勝緣份遇到《楞嚴經》、《法華經》、《佛說阿彌陀經》等經典,並能從自心中產生深刻覺悟,方能超拔自己不墮惡道。天上、人間等善道是三界火宅中火比較小、相對安全的地方,但還是要受到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種種苦的煎熬。根據《正法念處經》,忉利天以下天人有貧富之別。
  • 《法華經》佛於世間只為一事,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生你呢
    今天我們講《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即當時會中有五個人等因不堪任受,退出法會。世尊即為與會大眾宣講「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之理。我曾經以種種方便法門,種種因緣法,種種的比喻言辭來演說諸法。但今天我所宣說的這種法門並非通過思維忖度進行分辨就能對其理解的,唯有諸佛才能真正知解這種法門的奧妙。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佛世尊都是因為一件大事的因緣才出現於世的。
  • 經疏部——法華玄義釋籤
    ,晚還毗壇,輒添膚飾裨以管見,然所記者莫非述聞兼尋經論,但識用暗短而繁略頗馴,呈露後賢敢悕添削。  「發悟」者,謂於大蘇法華道場三昧開發悟解一乘,代受法師,講金字《大品》。「陀羅尼」者,此雲總持。從三昧起以證白師,師雲此是法華前方便陀羅尼。  「縱具定慧」者,發悟屬慧,入定是定。「盛席」者,盛弘定慧二法。「謝遣」等者,自省不能益他為謝,推眾不受曰遣。隱居華頂佛壟唐溪。
  • 正法的衰滅與久住
    因為五濁的關係,眾生的善根退減,因此不易受持 佛陀施設的清淨戒律與善知識的教導。五濁中的煩惱濁,乃因為眾生種種的貪、瞋、痴煩惱不斷地現行,使自己攀緣執著於五欲境界;而且身口意行多與鬪訟、妄語等惡不善法相應,而被五蓋性障等遮障。這樣的心性,就很難安住於正法與淨戒之中,因此被煩惱濁所束縛,不僅產生自己與他人之痛苦,同時障礙自己的道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