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疏部——法華玄義釋籤

2021-02-08 經典佛學文化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一

  天台沙門湛然述

  昔於臺嶺,隨諸問者籤下所錄,不暇尋究文勢生起,亦未委細分節句逗,晚還毗壇,輒添膚飾裨以管見,然所記者莫非述聞兼尋經論,但識用暗短而繁略頗馴,呈露後賢敢悕添削。

  「私記」者,章安尊者於江陵自記大師所說,不與他共,故名為私。「緣起」者,述所記之興致,序教法之所由,此中先序師德及傳述之意,名為總序。次正序玄文,不過五義及本跡奧旨。

  初序分二:初序師德,次「幸哉」下明傳述之意。初文又二:初列十德,次「唯我」下結歸我師。

  初十德中初雲「大法」者,通指佛教以為大法。「東漸」者,自漢明夜夢迦竺初臨,洎乎隋文御㝢臺衡誕應,諸有習禪、義解、翻譯之徒,漸被此方弘宣教法,僧史所錄未有不曾聽講自解佛乘。「佛乘」者即是今典,永異餘教,不同三五七九等乘,仍開會之使歸乎一極,故云佛乘。言「僧史」者,如宋文宣王記室王簡棲所集百卷,如俗史書,左史記事、右史記言。《禮》云:「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凡所集者不出言之與事,今亦例之,故云僧史。又嘉祥皎法師所集《高僧傳》十三卷,開為十科,終無不聽自解如天台大師,此不聽自解即是今文十德中之一也。及從「縱令」已下九德並在大師《別傳》,章安撮之用序師德。初德之中「詎」者正雲無也。下之九德,德德之中皆雲「縱」者,謂與而言之。縱有第一終無第二乃至第十,故下結雲「唯我智者具諸功德」。

  「發悟」者,謂於大蘇法華道場三昧開發悟解一乘,代受法師,講金字《大品》。「陀羅尼」者,此雲總持。從三昧起以證白師,師雲此是法華前方便陀羅尼。

  「縱具定慧」者,發悟屬慧,入定是定。「盛席」者,盛弘定慧二法。「謝遣」等者,自省不能益他為謝,推眾不受曰遣。隱居華頂佛壟唐溪。

  「避世」等者,舍名利為「避世」,進己道為「守玄」,陳少主再敕頻迎,隋文帝有敕請住,故云「被徴為二國師」。

  「太極殿」者,陳朝正殿名為太極。「三禮」者,陳少主敕雲,國家一年舊有仁王兩集,仰屈於太極殿開講,法式處分一聽指揮。初開法筵,主上親於眾中三禮。

  天子為萬乘之主,故云「萬乘屈膝」。言「萬乘」者,《論語》包氏引王制云:「古者井田,方裡為井,十井為乘,百裡之國適千乘也。諸侯之國千乘,天子之國萬乘,故云萬乘之主。

  「道俗」等者,百高座為道,百官為俗。「玄悟法華圓意」者,五義釋經,統收五味,故名為玄。非兼非帶開廢諸典,名為圓意。

  「樂說辯」如《止觀》第一記。「晝夜」等者,舉譬也。如懸河流瀉晝夜不竭。此之十德通舉悟解弘經之相,故初德雲「自解佛乘」,最後德雲「晝夜流瀉」。諸有託胎靈瑞誕育徴祥,髫齔精誠從師訪道,臣主珍敬緇素歸心,臨終示相滅後應驗,具如《別傳》。

  次傳述中分三:初述嘆所受功微,次「並復」下正明傳述以益當,三「或以」下述己添助以勸信。初自斤己名謙恭所學。

  「幸」者,自省之詞。「建業」亦云建康,即晉宋等稱為業都,今江寧是也。舊稱揚州,隋滅陳後移揚州名額過京江北,江陵即荊州也。故下句雲「荊揚往復途將萬裡」,「將」猶當也,謂依俙仿佛將一萬裡。漢南曰荊,自漢南至衡山之南。江南曰揚,自京江至南海已來。「臺嶺」「鶴林」,具如《止觀》第一記。

  「非但未聞不聞」等者,嘆恨不聞者絕分,如《止觀》、《禪門》、《淨名疏》等,各有餘分說未終者,名為不聞。

  「亦乃」已去,謙己聞者未能盡意。「卷舒鑽仰」者,章安總嘆再治再讀理堅意高,如孔子諸弟子嘆孔子智深,如窺其宮牆,鑽之彌覺其堅,仰之彌覺其高,如飲大河水飽腹而歸不測深淺。

  「猶恨緣淺」下明私記緣起。今雖欲記,但恨一聞而已,屬大師滅度不獲重聞,諮決無從如犢思乳。

  「並復惟念」者,自惟及念彼,故云「並」也。自惟不足、念彼未聞,若不記其所聞,念彼當來有不聞佛乘之苦,故云「可悲」。「若樹若石」等者,如《涅槃》雪山童子,聞半偈已傳於石壁。又如今經〈隨喜品〉初,隨其所聞,聚落田裡為父母宗親隨力演說。「聿」循也。「聖典」者,依今經及《大經》等皆令傳授。

  「甘露門」者,實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死之藥。今釋妙法能通實相,故名為門。初總序竟。

  次正序玄文,總有三序:初一是大師別行經序,次「私序王」去是記者所序,三「此妙法」去玄文本序。

  初中雲「王」字,去聲,謂起也、初也。序起眾文之始,故云「序王」。就初序為二:初總攬五義以釋名,次「記者」下就總名以別解。

  初文又三:初釋妙法,次釋蓮華,三釋經。初文又二:先妙、次法。下文廣釋先法次妙者,從義便故,今既略解且從名便。

  初釋妙者,但舉一不思議,則已簡於可思議也。彼止觀為成觀故,乃以相待為可思議粗,唯一絕待為不思議妙。今則不爾,圓中約時待絕俱妙,餘味約部或妙或粗。若前三教時之與部一向為粗,至法華被開方稱為妙。止觀相待義似於別,故判為粗。今此妙名兼於本跡,彼文妙觀獨在於圓,雖異而同,細尋可了。下文廣釋不俟多雲。

  次釋法者,略舉界如具攝三千,廣如後釋。妙嘆於法,法只是妙,權實之言兼於施等,三義不同,譬中復論故未別出。

  次釋蓮華又為六:初總立;次用譬意;三從「一為」下別釋;四「是以」下結法譬先後,以明法譬意;五「蕩化城」下探取經旨,以顯法譬;六「一期」下總結用譬本意,以示結歸。

  初文者,妙法不出權實,故蓮以譬實、華以譬權。次意者,「良」者發起之端,何以立華譬法?為難解法故。「假」謂假藉,彰猶顯也。若非蓮華無以顯於妙法故也。譬之所顯曰「況」,具顯本跡十妙十粗,總含因果體宗用三,故云「乃多」。今此序文未暇廣述,略況本跡以攝多途,擬亦譬也。所對前後,只是本跡二門各十四品,前三後三故云「合六」。

  次廣釋中二:先跡、次本。一據經文次第故爾;二據化儀,必先垂後拂;三據機緣,則先淺後深。若以華譬於跡、蓮譬於本,未可辨其前後。何者?從本垂跡則本前而跡後,由跡顯本則跡前而本後,約機雖爾,約佛終以本居於初,則蓮前而華後非譬次第。然望劫初種子皆從化生,等是化生蓮之與華皆可為始,故並順二義,跡中權實取譬蓮華。跡亦非實無以施權、非權無以顯實,然終以理實為本而一體權實前後同時,蓮華前後比說可知。今從事說現蓮為譬,以順譬故先施後開。又先開後廢亦且順喻,據其法體開廢俱時,此據最後開廢而說。若中間迭廢,則唯廢無開非今喻意,具如下說。

  今初雲「為蓮故華」者,約時且寄華嚴頓後而說,頓中之別理實教權且置未論。鹿苑施小、方等般若已為開廢而作方便,如此說者且在於小。若約教者,通前四時三教皆權二乘,唯在法華,菩薩處處得入,而今文引且從引小,小難引故,故寄說之。「知第一寂滅」約佛自行,自行即是理實,「以方便力故」正明施權。應云為五比丘說,文中略者為欲即說施權意故,即以下句種種之言兼之。從「雖示」下明施權意也。雖復施權,本為於實。「種種道」者,即兩教因人別教教道,五時八教故云種種。

  次明開者,指實為權、權掩於實,名方便門閉;今指權為實、於權見實,名方便門開。「示」謂指示,示其見實之處,故云也。

  第三「廢」者,「舍是廢之別名」,開已俱實、無權可論,義當於廢,權轉為實所廢體亡。若留逗後緣,復屬於施,非此中意。若爾,開廢何別?答:約法乃開時即廢,約喻必義須先開。若爾,法喻差違,何成喻法?答:據理似與喻有違,據事似先開後廢,如先示方便即是真實,既識實已永不用權。若約理者開廢俱時,開時已廢故也。

  次「又蓮」下,本中譬者,初句總標,次「從本」下正明垂跡。

  「跡依於本」者,示跡不孤立,即垂跡之意本擬顯本,是故今雲跡依於本,跡非究竟。

  「文雲」下引證者,初先明本。

  言「若斯」者,指壽量塵點。

  「但教」下正明垂跡。

  「作如是說」者,總舉所說。「我少」等者,別示說相。十九喻城,三十成道,不說爾前,故云「我少」。

  次開跡中引文,初述迷跡故云「皆謂」。

  「我成佛」下正明開跡。

  不可具彰,略雲「無量」等。

  三廢跡者,如後如前。

  引文中,初「諸佛」下引同。

  「為度」下正明廢跡。廢已無跡故云「皆實」。實只是本、權只是跡,若辨同異,廣如第七卷明。

  四結中雲「是以先標」等者,總結六譬。非蓮華無以譬於權實本跡妙法,非此妙法無以取喻於蓮華,如《金剛經》則喻先法後,今且順此故云「是以」等也。

  五以經旨釋者,一部之旨不出本跡。「蕩化城」者,譬前法譬,初蕩化城至記莂釋跡門也。從「又發眾聖」至「鄰大覺」釋本門也。且就跡門三周攝盡。三周次第,法說居初,今從屬對二喻先說。言「化城」等者,化城是導師權說,故經雲「今此大城可於中止」,是故屬教。草庵是行者所執,故經雲「猶處門外止宿草庵」,是故屬情。蕩執教本為除其滯情,遣滯情本令不執權教。化城述昔、草庵譬現,時機不同,故互舉耳。「開方便」者,開於五乘。初文是開方便三乘。從「會眾善」去是會人天小善。蕩是廢之別名,開廢會三同異之相具如下文。本跡用中各有十義。又開方便近理故云「妙理」,對人天小行故云「大乘」,小行非不歸理,方便亦入一乘,綺文互對其意恆通。理者單從體說,乘者從事以明,事以體為所依,體必藉事方顯。人天本在於事,從事開事為便;三乘已證權理,從理開理易明。是以經開人天,但云佛道;若開三乘乃雲實相。若爾,何故經文二乘卻雲菩薩道等耶?答:道名則通,義理則局,局故二乘開已授八相記,人天但約過去通論。又若按位開者,二乘得在似位,人天但在觀行,故授記二乘更經若干劫數供養,人天無此是故不同,同乘佛乘是故不異。「上中下根」等者,前蕩化城是為下根作宿世譬,前廢草庵是為中根作譬喻說,前開方便是為上根但作法說,三周說竟各授記莂,具如疏文。三根互轉得利鈍名,具如疏第四卷十門解釋。

  次「又發」下,本門又二:初正明開跡,次「故增道」下授記。初文者,本門開其所覆,故名為「發」,佛及弟子名為「眾聖」。頭角聲聞本是菩薩,如富樓那等,菩薩本是古佛,如文殊等,並屈曲施設,故云「權巧」。寂場已來為跡所覆,今始拂之故曰「顯本」。昔未曾說,故曰「幽微」。

  次授記者,分別功德位至一生近於妙覺,故名為「鄰」。大只是妙。六總結中,始自寂場終乎鶴樹,故曰「一期」。誘物入實,故云「化導」。顯本為事圓,開權為理圓。又化事已周名為事圓,本跡理顯故云理圓。不以餘華為喻者,以蓮華六譬元譬本跡,故一代教法鹹歸實本,非蓮華無以喻之,故云「意在於斯」。「斯」,此也,此謂本跡。

  三釋「經」字者,五味教法並稱為經,故云「都名」。具在第八,故云「如後」。

  次就總別解者,從「記者」去章安釋大師序意。然大師所序,似但釋名而已,意含別故。章安所釋,具體宗用,以釋名是總、體等是別,別別於總、總總於別,故於總中所釋兼具五章。當知體等三章只是三德,乃至只是一切三法,故下文雲「釋名總論三法」「體等開對三法」,故總名中通冠一部,一部終始不出二門,是故二門以文心立號,如《止觀》發心初雲「積聚精要名之為心」。今之法聚,以本跡為要。又本中體等與跡不殊,故但於名以分本跡,餘體宗用直釋而已。故章安述大師意、得經文心,故《玄義》五章莫過本跡,如釋妙字,本跡各十。本跡二體,其理不殊。昔日因果名為本宗,中間今日所論因果名為跡宗,本跡二用不論粗妙及以廣狹,但據近遠以判。本跡教相但是分別權實久近相耳。故知經心不過本跡,仰觀本跡之旨,三世設化文義冷然。「冷」謂冷冷,覽而可別。

  「妙法」已去,牒前序文以示五義。故知敘名通冠始末,如前一序,但敘於名。體等三義,合在名中,體既屬理,理豈無宗?一乘屬宗,宗豈無體?蕩化是用且據實邊,據理立化亦在用攝。尋文可見。

  從「私序王」去章安私序。又為二:先序,次釋序。初又為二:先譚始末,次釋經題。大師序中總以經題含於始末。大師從義,題中義必含於體等;章安從說,說必體等與釋名異,文義因依故復重釋。初文者,法譬二周略而不敘,且寄宿世以為興致,法譬二周得益之徒,莫非往日結緣之輩,以退大流轉故惑寂理而耽無明酒,以失大悲心故迷妙因謂生死曠遠,世尊憐愍接其小機,小尚昧初故猶倒惑,觀宿種故體業付財,妙行復初故現瑞駭動,故此序中「愍斯」之言其意該括。

  初言「夫」者,發語之端。「理絕」等者,既開顯已絕偏圓名,為形華嚴方等般若偏圓對明,往結法華絕待之緣,今寄圓珠而譚絕理。「極非」等者。然一極至理,非凡小之近、非佛果之遠,託五百由旬,引化城之近,說寶渚之遠。「極會」等者,凡譚圓說遠為接近廢偏,若冥真契極事理寂然,化周為事寂,顯實為理寂。又寄圓珠以顯理,冥其理故為理寂。託寶所為譚事,會其事故為事寂。此之二解義意大同。寶渚本為廢於化城,化城若廢名化儀畢。衣珠本譬昔聞實相,實相若顯名契寂理,此明中間已入實者。

  「而不寂者」去明退大後流轉五趣,耽障中道微細無明,故失於大志。復耽現行粗欲無明忘本所受。

  「迷涅槃道」去明流轉後忻樂小乘,如人迷故謂東為西,則東西俱失。三德涅槃即理而具,謂理為遠、背大取小則大小俱迷,謂大為遠為迷大,謂小為極為迷小。

  「聖主」去明今日開顯,先以四味調熟來至法華。跡序四華六動先表四位六番,至流通中變土地裂表顯實相,實相通被故云「一切」。睹瑞聽法故云「見聞」。

  從「發秘密」去次釋經題,初「妙法」兩字通詮本跡,「蓮華」兩字通譬本跡。今以久本喻蓮,會圓譬華。「發秘密等」者,「發」者開也。昔秘而不說,故部皆屬粗,昔權實相帶、權實隔異,是故不明權實正軌,本果久成但為跡覆,今但指本名之為顯。法是現在,受者計異故須會之。位猶在因,故名為道。聲為佛事且據佛世,義通滅後故名為經。色唯滅後故且置之。前大師序雲「有翻無翻」指第八卷,初則唯在於色,次則遍於六塵,故大師序意一往似局而實通;章安序意一往似通而猶局。「圓詮之初」等者,且從跡說,具存應雲本跡詮初。前大師序不釋序品第一者,雖在題名之下,自屬品之次第,非題中之義,故缺不論。故玄文末亦不釋之,至疏文初方乃略解;章安承便,故略論之。「序類相從」等者,一往亦且釋品所以,若有品之由具在文句,此不合論。「眾次」等者,二十八品生起不雜、生起非一,故云「眾次」。於中最初故云「之首」。「第一」可知。

  「譚記」者恐誤,應雲「譚託」,謂託寶所譚理極也。圓是妙之別名,極是妙法之果。今寄果法以嘆妙,如經「唯佛能知」,故云「敘名」。作此「敘」字者,敘謂敘述,申作者之意。作此「序」者,序謂庠序,如六瑞等為正說庠序,此非今意,故不書之。「會冥」者,謂得經體也。通則遍為諸法諸經諸行等體,別則唯在因果所取見於實相方名得體。今置通從別,故云「會冥」。以會冥故名宗家體。聞法系珠是為圓因,得記示珠名為圓果,故以珠敘宗。又若論珠體非系非示,還約於珠以論系示,故成體家之宗,化周理顯法華之力,故云「俱寂是敘用」也。良以權實雙運,故調機入寂乃成於宗家之用。四華六動居一經之首,故云敘教。通序別序鹹皆敘教,通由通漫,故略通從別,別序具五餘四尚寬,現瑞表報其相最切。就六瑞中餘四尚寬,未若四位天華、六番破惑動地,教意在此,故略引之。前開方便門引意故爾,本跡但是遠近之異,大師所釋其義已顯,故云「可知」。

  次從「此妙法」去一序是譚玄本,序得下文意,此序不難。於中亦二:初序、次釋。初文者為三:初敘有經之由,次正明今經,三「所言」下釋題。初由本證,故能說之。跡中雖說,推功有在,故云「本地」。

  「文雲」下引跡證本,約自證邊無法可說。

  「三世」下通舉證同。

  次「文雲」下正明說經。復先引文,以內證故而為他說。

  「大事」下明說本意,意在佛乘,故舉始終意在佛慧,中間調斥非佛本懷,故云「助顯」。

  次「今」下正說。

  次釋名中:初釋妙字,次「又妙」下釋法及蓮華並經,皆以「妙」字冠之,以無非妙故爾。釋中亦約一題之內而四義存焉。「六喻敘用」者,如下文雲「跡中斷權疑生實信為用,本中斷近疑生遠信為用」,故下文明本跡各十義不同。甘露是理,教是理門,故云「甘露門」也。

  次正釋五重玄義者,先列、次釋。釋中先判、次正釋。初判中二:初列、次判。判中又二:初通約諸經,次正約今經。初文三:初釋名,次「如此」下出體,三「例眾經」下引例。初二可知。三舉例中雲「例眾經之初」等者,舉經初通序五義以為例釋。

關注:經典佛學文化,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經疏部——維摩經略疏
    於解脫之法橫生繫纍。今尋經意趣傍經開科而非固執。夫佛說法雖復殊源而初中後善文必備矣。今約此三對序等三。仍為三意。一正開經。二約觀心。三異眾家。一正分經者經無大小例有三段。謂序正流通。序者大聖將欲說法必先現瑞表發以為由藉。如欲說大品即放支節雜色之光。表欲說般若以導諸行。欲說法華放眉間光。表欲說中道實相。今經合蓋現土。表欲說佛國因果。既由藉不同。正表教門。赴機有異。發起物情使鹹信慕歸宗有在。故曰序也。
  • 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要念法華經,先念觀音菩薩普門品和藥王菩薩本事品。把這兩品背誦下來,然後就能念法華經了。同時要念法華經,最好吃素,我個人看法是一定吃素。因為法華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在佛門,有兩部非常屬於秘密中的秘密,就是法華經和藥師經。這兩部裡頭有修道的所有真相。包括為什麼中國會出現佛教和道教並列修行的場面。從這裡頭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我以前就很鬥膽地說,法華經是一部天書。在法華經修持中,從修行瑞相來講,法華經可以讓人色身莊嚴,同時讓人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展開來講,大家就要去看法華經裡頭的文字了。
  • 法華經:法華經完整讀誦版
    相信大家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也都聽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聽著是那麼讓我們回味無窮,經典至極,但是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到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現在網絡非常發達,在電腦上很輕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還沒聽過的師兄可以去找找看。
  • 法華經中的殊勝功德名句
    佛經禪語《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 法華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60)
    行者應當常常讀誦法華經典,思維經義,以如來知見燻修自己,久而久之,自得心開,於不持而持中就受持了法華經。前面佛陀曾說「不受一切法」,這裡也可以理解為:菩薩以不受一切法故而得以受持法華經。【如人渴需水,窄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溼土泥,決定知近水。】
  • 經疏部——仁王經疏
    四般若波羅蜜經者。辨能護法。般若名智。波羅蜜者雲到彼岸。謂由智力到涅槃岸。經者素怛覽。此雲契經。契謂契合。契當道理。合有情機。經亦二義。一者貫穿。二者攝持。貫穿法相攝持有情。故名為經。就能所請及能所護。以稱經因。序謂由序。起正說之由致。品謂品類。或是義類。我聞等義類相從。攝義各別。名之為品。八品之內。此品最初。名為第一。故言。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序品第一。
  • 《法華經的受持感應——法華經持驗紀釋譯》出版
    佛教在線廈門訊 《法華經的受持感應——法華經持驗紀釋譯》一書經由福建省民宗廳批准,近日在廈門南普陀寺出版。《法華經》是中國佛教流通受持最為盛行的一部大乘經典,為了弘傳此經,歷代大德除了重視此經的印刷流通外,還編撰了一些相關的感應事跡廣為流通。
  • 《法華經顯應錄》共二卷(卷下)終
    本師授法華經。日念三紙。時驚宿習。為僧已後。學通此經。義極幽跡。由是撰法華經鈔三卷。劉氏據並汾。醋重其道。署為右街僧錄。處眾寬猛相參。無敢違拒。一朝示疾。述願生知足天。終後頂熱。半日方冷。闍維次。舍利瑩然。遠近爭請供養(大宋僧傳)。
  • 法華經與譬喻師|方便品
    因為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 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 就一切未曾有法。可以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 辭柔輭,悅可眾心。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 法,佛悉成就。但我也不想多說,因為這第一 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對!
  • 中佛協會長學誠法師:法華經中王,人法俱殊勝
    >     自古皆謂法華為經中之王,但一直對此說法不甚明了,近日初讀法華,方茅塞頓開。歸結起來也不外乎從法殊勝和人殊勝兩個方面來勸學,來宏傳,來流通。《法師品》的結構和內容也是從這兩個方面來說的。  從法殊勝的角度來說,《法華經》可謂經中之精華、經中之王。就諸經而言,一般來說是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就是說在《法華經》中,佛陀為我們開示了成佛的通途和大道。
  • 為什麼修法華經可以快速成道
    法華經是天台宗最重視的大乘圓教經典,是佛陀住世說法之極談,此經「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法華經告訴我們,每個眾生皆有圓滿的佛性,皆能成佛。且三乘佛法之聲聞、緣覺、菩薩乘非究竟,最究竟的乃是一佛乘。大乘顯宗教法中,有經王之稱,都是成佛法門,分別是華嚴經和法華經,兩者直宣如來智慧境界。在法華經中,世尊指出,以前教授的二乘之涅槃,乃是方便非究竟,就像一個化城,沿途的風景並非終點站。
  • 經疏部——妙法蓮華經文句
    天台法華䟽序  鏡中沙門神迥述  敘曰:至理無名,名流四天之下;真乘不動,動出三界之中。
  • 法華經:法華文字不住相,隨取一句都是指向一心三藏(24)
    這裡的「脫衣」,是表示滅除相見;「供佛」,表示滅除一切相見,回歸一切法的頂相。大眾此舉,表明他們已經理解了不染相見的真諦。【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
  • 受持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即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闢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 佛緣專欄:法華經與譬喻師
    如來有無量智慧、 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 法。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孤女須曼從後走出來,幽幽唱道:「一切 眾生,皆是吾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三界 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 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燃不息。」淨能取過盛器,在聽眾中逐一走過,收到 不少賞錢。
  • 法華經:偈頌細說當年事,妙華盛開為成佛(11)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當時,日月燈明佛也是說大乘無量義經,並在大眾之中廣為分別世間一切法相。贊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 唯汝能證知。世尊既讚嘆, 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 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
    佛在《治禪病秘要經》及《正法念處經》中告訴我們說:人身是個蟲巢,大別之,有八十種蟲。佛不但說出各種蟲的名字,而且描繪了它們的動作形態。我們讀了生理學後才知道,在顯微鏡下可看到人體內有很多微生物,但古代是沒有顯微鏡的。
  • 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 法華經:十八尊菩薩的德號,一條通向解脫的自覺覺他路(3)
    】來到法華盛會的八萬大菩薩,都是於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的大覺者。他們皆得總持法門,樂說佛法、辯才無礙,皆為眾生傳授不退轉的明心見性大法。這是說八萬大菩薩的「根」。他們覺根清淨,不住相見中所傳授的皆為不住相見的不退轉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