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

2021-02-15 大自在般若

科學的證明宇宙真理。佛經是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年前講的。


佛在《金剛經》中自稱: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科學證明一切物體由微觀粒子所構成,極小之微觀粒子僅存在萬分之一秒,不正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嗎!

佛在《無量壽經》中說: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華。希有出現。……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佛在《妙法蓮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佛在《治禪病秘要經》及《正法念處經》中告訴我們說:人身是個蟲巢,大別之,有八十種蟲。佛不但說出各種蟲的名字,而且描繪了它們的動作形態。我們讀了生理學後才知道,在顯微鏡下可看到人體內有很多微生物,但古代是沒有顯微鏡的。

  

佛在《修行道地經》中描述了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過程。  佛觀一滴水,中有八萬四千蟲。  佛經上說,三千大千世界有十萬萬個太陽。現在用天文望遠鏡證明天空裡所有密集的恆星,一個個都是太陽系。  

佛在《楞嚴經》上講白月黑月,不說圓月缺月,包含了月球反射日光的道理。佛經上講,人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循環,宇宙有成住壞空成住壞空的循環。天文學家從夏威夷貓娜基山頂,用無線電望遠鏡攝得離地球十五光年之遙的獵人星雲爆炸散開(壞歸於空)之照片。後又用紅外線鏡頭,攝得正在初步形成新星雲(從空復成)的照片。 

佛經上提到有比人類高級的有情眾生叫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有一寶貝叫輪寶,可作交通工具及武器。乘坐輪寶一日內可遊遍四天下(銀河系)。現代有許多有關飛碟的記載。淨空法師曾親眼見過飛碟,並推測很可能就是輪寶。

  

中國物理學家黃念祖,半生注釋佛經,著有《大乘無量壽經解》等。中國電學家王季同,著有《佛法與科學的比較研究》。科學家尤智表,曾就讀於哈佛大學,任浙江大學教授,著有《一個科學工作者研究佛經的報告》,宣稱佛學高於科學。日本科學家松下真一,著有《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

西方著名物理學家卡普拉,在他的《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中說道:「《大方廣佛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理論有驚人的相似性。」 「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並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間相互關係的複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他們所描述的經驗與原子物理學家所使用的語言是極為相似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寫道:「一一微塵中,各現無邊剎海;剎海之中,復有微塵;彼諸微塵內,復有剎海;如是重重,不可窮盡。」這段經文講的就是宇宙在超宏觀與超微觀上的無限層次。  「關於量子原理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它推翻了關於世界可以『座落在外』的概念……宇宙永遠不會再次處於同樣的狀態。我們不是宇宙的『觀察者』,而是『參與者』。宇宙就是自己的『參與者』。」

《楞嚴經》中寫道:「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現代量子力學的發現卻是佛在無量劫前早就親證了的境界。  佛教關於宇宙年齡的定量竟接近於科學。許多佛籍,包括現代佛學家著述如方立天先生的《佛教哲學》都說世界的一大劫是128億年或二百多億年幾種說法。真是難以置信,現代宇宙運用最先進檢測手段如荷蘭天文學家通過測定土和女兩種元素比例,測得宇宙年齡是120億年。

大科學家薛定鄂,是量子力學的權威,近來研究生命科學,薛氏說:「我在母胎時,並不是我生命的開始,我是依照了過去的藍圖,而出現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並非我生命的結束。」薛氏之說,生前已有藍圖,死後生命並不結束,恰恰否定了人死如燈滅的俗論。至於「藍圖」,則相似於佛教所說的阿賴耶識,即第八識,此識含藏一切種子,我們的現在世與將來世都決定於此識中的種子。  

愛因斯坦提出了「四維空時」,認為時間空間不可分割。而「世界」這一概念在諸佛經中屢次被提到,「世」代表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界」代表空間上的東西南北上下,表明時間空間本不可分。當佛經傳入中國以後,漢語中才有了「世界」這個名詞,之前只有「天下」的說法。  

愛因斯坦說:「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在這種新的物理學中,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的存在。物質和時間只是人們的錯覺。」而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緣起性空,諸法無我。」 原子彈的爆炸,證明了愛因斯坦質量-能量轉換定律的正確性。更讓人們驚奇地認識到,這就是佛早已開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理。 

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設有佛學系、禪堂。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也成立了佛學社。愛因斯坦曾經說:「人生最後的領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如果說是哪一種宗教的話,那就是東方的佛教。」

量子物理與佛法

空間時間
我們應該知道,原子結構與太陽繫結構並不只是相似而己,太陽系何嘗不是一個原子,原子又何嘗不是一個太陽系呢?我們眼中的世界,不過是無窮空間結構中極其微小的一段(部分)而已。

關於世界的結構,佛教認為,宇宙中存在著無量無數、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天體。這些天體都在經歷著成、住、壞、空的過程,進度不一。有的有光,有的無光,有的有生物,有的無生物。不光只是粗重的物質世界,還有如欲界天、色界天那些精微的物質世界,甚至如無色界天純粹的精神次元的世界等等,絕大部份用最尖端的高科技根本無法探測到(如離我們最近的月球,人類登上月球,並不能看到其中的天子及其宮殿,只能看到一片荒涼而已。連就我們身邊的鬼身、中陰身等其他維次的生命,用科學儀器也無法看到)。1000個太陽係為一個小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這樣,因為其中重複了三個「千」數,故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大約有10億個太陽系。經中說,一佛教化的區域為一個、二個,乃至無數個大千世界。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教化的地方,名叫娑婆世界。如此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一時生,一時滅。

大乘佛教所描述的世界則更不可思議。《華嚴經》說,10000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組成一個「華藏世界」,而華藏世界也只是大雪海遍照佛手心的一個微塵團而己。《華嚴經》還指出,在無邊的世界中有世界名為「普照十方世界種」,上持二十重華藏世界,即有二十層結構,其中第十三層共包括十三個佛剎微塵數的世界在內,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以及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相距十萬億佛土)皆是這第十三層之中的一塵而已。如是在「普照十方世界種」周圍還有無垢世界種、因陀種、法界種、廣大種、善建種、恆出種等無邊無際的世界種,一一種上,各有二十重華藏世界次第安立。《華嚴經》又說:「一一微塵中,各現無邊剎海;剎海之中,復有微塵;彼諸微塵內,復有剎海;如是重重,不可窮盡」。 如因陀羅寶珠網,一珠現萬珠之影,萬珠含一珠之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現萬珠之影,互相輝映,重重無盡。

這種「一多相容、大小相即」的全息理念,也為現代科學所證實:
現代物理學認為,物質世界並不存在初始的基本粒子,每一個粒子都包含著其他粒子的某些個性。若干粒子在一個自洽狀態中生成自己,並彼此關聯構成動態的有機網絡。每一個粒子都幫助產生其它粒子,其它粒子反過來又生成它。(佛教說,佛與眾生是同體的,佛菩薩視人溺如己溺,視人苦如己苦,為眾生毫無條件地奉獻一切,這就是「同體大悲」---編者)這種互滲相成的義理在量子物理學的一項著名實驗中得以體現。阿斯佩克特1982年的實驗證實,確有一種超光速的聯繫存在於遙遠的時空區域之間,兩個被分離到宇宙兩端的粒子部分,可以某種方式組成單一的有機整體,即時感應。這個令科學界感到困惑與震驚的實驗結果,以一法具一切法,全息互滲的理念來觀照,亦屬法爾自然之事……

現代數學分形理論表明,系統中每一個元素都反映和包含整個系統的性質和信息。分形概念由法國科學家曼德爾布羅特首先提出。1967年,他發表「英國的海岸線究竟有多長?」一文,指出海岸線的長度與測量工具有關,尺子愈小,測得的海岸線長度愈長,愈精細地觀察海岸線,便能發現愈來愈多的海灣和海岬,並且悉為「自相似結構」,事實上是無法測定海岸線的長度。又如:海馬的眼睛是由二十九條旋臂組成的,用顯微鏡觀察,發現每一條旋臂又是由一條小海馬組成,而這小海馬又由更小的海馬組成。分形理論啟發人們從部分認知整體,從有限把握無限,為探索宇宙人生奧秘提供了一把鑰匙……

這種一多相即的全息律體現在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例如,樹上任一樹條的結構均與大樹結構相似,包含著全樹的信息。人體的任一部位的經絡,諸如耳、鼻、手、腳、腹等的經絡即是全身經絡信息的濃縮。遺傳基因DNA(脫氧核糖核酸)中,含藏著種系與個體的全部遺傳密碼,其存儲、表達、複製、調控與傳遞的機制,構成了一個完整與自洽的環。任一細胞都是全能的,這就為克隆(Clon無性繁殖)技術提供了可能性(佛教中,佛菩薩示現的無量化身,就類似於克隆—編者)。在數學無窮大中,部分含攝全體的信息與力用。而「全息照像」則將互滲相即的理念技術化、感官化(以上摘自魏磊《淨宗玄門與現代前衛科學》),如將破碎照片之一角的圖形經過電腦多次放大,可重現整個原圖形,繼續放大,還可重複出現,而且重複無盡。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科學的創新與藝術經典的出現,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且與太陽的活動周期相關。地球上自然災害與社會動亂也與之相關(從根本上講,一切外境都是成熟於我們的自心。一切災害與動亂的發生,太陽以至宇宙的活動情況乃至更高維空間情況的變化都是我們的業力所感招。從小處說,人一生的際遇,看風水的說是受陰宅、陽宅的影響,算命的說是受生辰八字的影響,看相的說是受面相手相的影響,普通人則說是性格和機遇造成的。其實,其根本則是受本人所造善惡之業所左右的。很多看風水的因福報有限,卻不能給自己找到一塊好的風水寶地,即使找到也不一定能得到,即使得到也不一定能受益。心態改變,則外境隨之改變,所以很多修行的人,他的命運常常算不準,他的面相常常得以改善,還有的居住在風水惡劣的地方,後來風水也跟著改變。如虛雲和尚居住在廣東南華寺,寺前的曹溪在此形成「反弓水」,後來竟在一夜之間改道)太陽的活動有大周期、小周期之分,太陽是太陽系的心臟,太陽黑子活動頻繁之際,正是人類心臟病發生、死亡的高潮。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也指出:地球上洪災的發生與太陽的活動周期顯著相關,他的論點早就被歷史所證實。從現代地質學的觀點看,地球的斷裂網絡與人體經絡分布也十分相似,這也不是偶然的。另外,婦女的經期與月亮的活動周期也是直接有關的。

佛經上說:娑婆世界有一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則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就會生出一朵蓮花,往生時就在此蓮花中化生。念佛人如精勤不懈,則蓮花日益榮茂,如果懈怠悔退,則蓮花也隨之憔悴,甚至枯萎。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謂的「天人相應」,用科學術語講,就是人與宇宙全息。「天人相應」理論在中國唯物主義盛行的年代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如今現代科學給我們重新審視這些理論提供了一把新的鑰匙,但要大多數人的思想觀念轉變過來,似乎還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

不僅在空間上如此,在時間上也是如此。每一存在其自身都濃縮了自己、自己的類的歷史,乃至整個一切的歷史。所以,時間並沒有方向性,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我們的妄計。

所以,傳統的相學並非沒有道理,當然,其準確度高低與相者水平有關。古語說「見微知著」、「葉落知秋」,也包含著全息律。我們都知道,通過《易經》來佔卜相當準確,比如某日某時出門辦事,以出門的時間(或其它方法)起卦,可以知道辦事的全過程,因為那個時間含藏著整個過程的信息,而通過一種方法可以把它計算出來。又如,一天阿格旺波尊者的上師叫他天黑後來見,上師以念誦功課所到的地方來觀察緣起,當時正好誦到「願化身的利他事業圓滿」。上師說:從緣起來看,你一生的利他事業沒有任何違緣!

其實,並不只是出門的時刻包含著事情整個過程的信息,正如每一個粒子都包含著其他所有粒子的某些個性一樣,每一個時刻都包含著一切事件全過程的信息。當然,以任意一點來佔卜「無始以來、無終以後」的一切事件,別說這不是任何術數可能做到的,甚至羅漢、菩薩這些聖者的智慧都無法圓滿地了知,只有佛的智慧才行。

天文學的宇宙大爆炸學說也與佛教的說法極為接近。佛經說:每一個宇宙從生到滅一周期為一大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個大劫末發生一次火災,第八個大劫末,發生一次水災,第六十四個大劫末發生一次風災。

火災發生時,將整個欲界和色界的初禪天全部毀壞。此時,初禪天以下的生命死後再生到二禪天以上或是娑婆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所有恆星,將先後進入它們的紅巨星時期,膨脹出許多倍,吞噬掉離他們近一些的所有行星,讓更遠一些的行星支離破碎。

水災發生時,將破壞到二禪天——由於火災膨脹的能的擾動,使萬有引力越來越弱,基本粒子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最後整個宇宙就像一鍋基本粒子的湯,物質稀薄到了極點,這就是水災。

風災發生時,將破壞到三禪天——宇宙膨脹到極限時,風災就會產生。宇宙開始收縮,黑洞以它超乎想像的引力和破壞力橫掃剩下的所有物質和能。最後,宇宙坍縮成一個無限小的奇點。

宇宙生成時,先成虛空,次成無色界,繼成色界,後成欲界。而虛空乃至世界又是由於眾生共同的業力,自無明中產生,所謂「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劫初大風吹起水面的泡沫,依次形成色界天的宮殿、欲界天的宮殿、人間、地獄等,愈先形成的愈微妙,愈後形成的愈汙濁——之後,宇宙奇點再次爆炸、膨脹,產生空間。一邊爆炸,一邊將空間擴張開來。然後空間中原來均衡的基本粒子東一團西一團地凝聚,凝聚形成極大的粒子云,由粒子云中再凝縮成更緻密的物質團,粒子云和物質團逐漸遍布整個宇宙。粒子云類似氣體,團類似液體,後來經過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物質團進一步收縮凝聚,並不斷吸附粒子云或粒子云以外的物質,漸漸地形成固體。此後,固體越來越厚,成為大天體。大天體運轉時,也甩出來不少微小的塊,這些塊的凝縮,又形成星系,再形成星球。(摘自陳陽《釋迦牟尼佛生命歷險記》)

從局部來看,有的世界正在形成,有的有生命安住,有的正在毀壞,有的化為虛空。但從整體來說,宇宙不增不減,無量無邊。

在天文曆法方面,漢地常有所謂「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現象,因為曆法本身有一定的誤差。藏地通行的日曆,是按《時輪金剛續》排定的,是當今世界上最準確的曆法。令當今掌握了先進科技手段的天文學家大為驚詫的是,它不藉助任何科學儀器,但在計算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時卻不差一秒。

西方人幾百年前才有「日心說」,之前一直以為世界是一個平面,而佛經在兩千數百年前就揭示了如此宏大、精深、不可思議的宇宙真相,這不禁令當今最權威的天文物理學家們都要瞠目結舌了。所以近些年一些天文物理學方面的學者最終皈依佛門,也就不足為奇了。

天文學家窮盡一生的心力,所追求到的只不過是幾十幾百億年前,某個星團放光所產生的幻影而已(星光到達地球時,也可能它早已就毀滅)。西方國家為了發現研究那四百億分之一秒暫時存在的「粒子」,不惜動用數千億元的經費,依佛法來看,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而科學家們只是在夢中築夢逐夢而已,將寶貴難得的人身,用來追求研究粗糙、無常的色塵與幻影,實在可惜!

索達吉堪布在《佛教科學論》中說,根據《俱舍論》的一個大疏講義論述,世界的大小及形狀不必就是一定的,因眾生種種業力的不同而可顯現為不同的形象和特徵。比如《俱舍論》與《時輪金剛》裡描述的世界情況就不甚相同。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初地以前的菩薩和凡夫對於世界的認識,是感覺的認識,初地以上則上升到理智認識的領域(末那識),從初地到十地步步深入,認識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剎土地地增廣),到了佛地才達到徹底圓滿、無礙的境界。

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海森伯、愛丁頓、薛丁格等物理學巨人,各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證明了物質、時空的相對性。普朗克首次測定了能量子的大小,證明物質以量子為單位跳躍變化,否定了舊物理學自然界無跳躍的觀念。愛因斯坦劃時代的相對論原理,揭示質、能可互換,物質與運動統一,空間、時間亦不離物質運動而獨存,打破了時空、物質與能量分割的陳舊理論框架。玻爾的「互補原理」,揭示了量子現象呈波粒二象性,認為微觀客體與觀測儀器相互作用,在微觀世界中不可能明確區分主體與客體。海森伯以其「測不準原理」進一步證明在微觀世界中客體受觀測過程的巨大幹擾,粒子的客觀質量無法測準,認為微觀粒子只是人們試圖分割物質時所達到的基本數學結構的簡單表象,令人想起佛學「至微無實,強為之名」(《大智度論》卷十二)的說法。薛丁格的波動力學認為粒子和能量子hv皆是因錯誤解釋、幹涉波的共振現象而生的幻覺。愛丁頓認為物理科學的世界無非是從人感覺經驗中抽象出可度量東西的「抽象的象徵世界」、「影子世界」,只是一種心智的構造,不離主觀意識思維,接近了佛學萬法唯識的立場。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新說,皆突破了僵硬的物質框架,從事物的相互聯繫和內在結構著眼,近於佛學緣起論的方法。甚至向來被認為一切知識中最具絕對性的數學,在數學巨子歌德爾眼裡,也成了一條暫時堵塞住漏洞、而無法保證不出其它漏洞的船,失去了絕對性。(以上摘自陳兵《佛法與現代文明》)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曾宣稱:只要他知道了宇宙的所有初始條件,他就能計算出整個宇宙的未來!但是,混沌動力學告訴我們,即使按照牛頓的時空觀,世界是機械和精確的,按照線形的方程,最終仍然會出現無法預測的結果,也就是說某些方面的信息我們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而且這種不可預測性,是大自然的內在性質,並非觀察手段的不足,當然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現代物理學的超弦理論認為:我們很可能生活在更高維的時空中,只是除了現有的四維時空外,其它的維次被捲縮成了很小的閉合圈,不為人所注意。類似花園裡的一條尼龍水管,平時靜靜地放在草地上,遠看好像是二度空間平面圖,近看才見到它是圓管形的三度空間立體物,再細看,它是無數圓圈的連接體——五維時空的空間類似這尼龍水管的圓周,由於太細小,以致我們在正常情況下,觀察不到它們的存在。這個觀點首先由德國物理學家卡魯扎於1921年提出,曾得到愛因斯坦的支持......

到了八十年代,多維空間構想獲得了更多的證據。十一維時空交叉互滲的數學模式令人暇想翩翩。物理學家亦提出多重世界量子力學詮釋,支持獨立存在著無數「平行的」宇宙,它們包含所有星系,所有恆星以及所有的行星,全都在相同時間甚至在同一空間中真實存在著。這些空間(世界)通常互無聯絡,然而在量子層面,卻互為影響(編者:佛菩薩法界對凡夫法界的影響,是通過雙方的因緣。佛菩薩的大悲願力與眾生的信心契合,眾生才可從窒礙重重的低層空間解脫出來。又如:如果把某人寫了字的紙扔進糞坑,表面上當然沒有什麼影響,但在深層面肯定有影響。一般人的身影被人踩到沒有什麼感覺,但證量高的人卻能感覺到。再如很多故事裡說到,某人身體的某部位患惡疾,有走無常者從陰間回來說,此人正於陰間受某刑,受刑的部位正是患疾的部位。這些也並非無稽之談。倓虛法師的《影塵回憶錄》記載,革命軍北伐時,邯鄲縣鐵道兩旁,距戰線不遠,有老鼠發動戰爭。據當地人估計,約有幾百萬隻!黃鼠在鐵道南,灰鼠在鐵道北,大的如貓。起初黃鼠與黃鼠打,灰鼠與灰鼠打,三天後黃鼠又和灰鼠打,日夜不休!打起架來也不怕人,每天平均起碼要死三萬多隻。經過一個多月,黃鼠戰勝了。當時革命軍穿黃裝,在鐵道南;奉軍穿灰裝,在鐵道北。當時我想:奉軍必定要敗。末了果然如此,張大元帥出走。應該知道,這些並不是巧合。)

這種詮釋亦得到來自天文觀測的支持。八十年代,天文學家觀測外部空間,驚奇地發現:宇宙中物質的絕大部分都是不可見的,他們曾自認為是研究宇宙中物質的人,事實上,他們發現自己只是觀察到宇宙中由於某種離奇的緣故碰巧能發光的一點點塵埃而已。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超弦理論描述一種新的物質,稱為影子物質(shadowmatter),它同我們所熟悉的普通物質沒有相互作用,或僅存在微弱的相互作用。由這類影子物質所組成的各種星系和行星,是不可見的,因為它們同我們的可見光線不發生相互作用。那麼組成這類影子物質的形式是什麼呢?......

隨著「大爆炸宇宙理論」模式的流行,前衛科學家們(如狄拉克)提出反宇宙、反物質的設想與虛世界、虛宇宙的猜測。認為反宇宙是在遙遠的彼方和宇宙相對,而虛世界卻與實世界背部相連,表裡相應,虛空共存,而黑洞(又稱時空之洞),或是虛世界與實世界來往的通道。前衛科學家們對多維空間的探究,雖屬未定與猜想階段,然其中閃爍的智慧火花,足以引人深思(以上摘自魏磊《淨宗玄門與現代前衛科學》)。

在牛頓的經典力學中,時空是硬性的;在相對論中,時空是有彈性的,就象一塊平鋪的布放上一個鐵球,任何一個物體的存在對另一個物體都存在著不同影響。假如一個彗星飛過太陽系的附近,它的途徑就受到空間褶皺的影響。

相對論認為二維空間的物體是三維空間的點組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影;同樣,三維空間的物體是四維時空中的點組在三維空間的投影。但這種時空觀依然是非常膚淺的,時空不僅是有彈性的,高維的、複合的(多個三維空間平行存在)、超連接的,而且可能是更複雜、乃至不能用空間概念想像的結構(摘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楊新宇《量子力學與唯了別學》)。

怎樣才能進入多維時空乃至超時空呢?只有從心而入,向內而入,從靜態思維而入。靜態思維不是純然的靜止不動,而是讓思維深層透達了知,它排除了內在七情六慾,外在的聲光音色,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高其志《佛學與科學》語)

愛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實驗表明,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重新審視我們的時空觀。如果說波粒二相性的矛盾啟示我們放棄對物質實有的執著,那麼EPR實驗則啟示我們必須放棄對時空的執著,應該放棄時空觀而以「了別」間的關係來組織理論,把時空還原為「了別」間關係的某種模式。發展現代物理學基礎理論的突破口也就在這裡。這個「了別」就是佛教唯識的「識」,這個識不是名詞,而是動詞(這樣,時空的運動完全就變為意念的運動了——編者)

(只要有時空觀就有矛盾。在量子力學中矛盾顯示為波粒二相性和波包塌縮,在經典力學中則顯示為運動和靜止。關於運動和靜止,看似平常不過,但深入分析則會發生問題。歷史上很多人都探討過這個問題,恩格斯在《自然辨證法》中說:「運動意味著在同一時刻物體既在一處又不在一處」。他使用了辨證法的技巧迴避了更深入的分析。古希臘時代著名的芝諾悖論----「飛矢不動」的命題也是涉及的這個問題。出於和波粒矛盾同樣的原因,人們在潛意識中不自覺地構造了「飛矢」和「運動」兩種象,把這兩種象聯合起來能解釋大量事件,於是便真的以為有「飛矢」和「運動」了。其實這兩種象的聯合只是粗略的,當企圖把它們完全統一成一體時,就會出現矛盾,這就是「芝諾悖論」。其實只要不執著於實有飛矢和飛矢的運動,則芝諾悖論本是戲論)。
(摘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楊新宇《量子力學與唯了別學》)。

人們習慣於在一定的時空概念的框架下認識世界,這樣認識到的世界必然是扭曲的。佛教的修行人在開悟前的一剎那還是以執取實有的觀點來認識世界的,天地萬物、時空結構儼然是真實的,後一剎那則發生了徹底翻轉。這種翻轉不是概念上的,而是破執後產生的根本翻轉,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時就不再是戴著有時空、動靜、好壞、是非、善惡等二元對立的有色眼鏡來看世界。虛雲和尚當初在禪堂開悟時,口說偈云:「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虛空粉碎,則是放棄了二元對立,狂心頓息,則是斬斷輪迴之根。

時間

佛經說:每個宇宙從生到滅一周期為一大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中劫。一個中劫包括二十個小劫。
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當前這個大劫叫作「賢劫」,目前我們正處在住劫的第九小劫。前八小劫沒有佛出世,第九小劫共有四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第十小劫彌勒佛出世,第十五小劫相繼有994尊佛,最後第二十小劫有一尊佛出世,名叫樓至佛。這就是「賢劫千佛」。要等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需要56億7千萬年,據說換成現在的時間概念,大約是5億多年。

劫初人類是色界光音天的天人福德減小而掉下來的,人身都有光明,身長八丈四尺,壽命八萬四千歲。隨著貪嗔痴的增長,人身的光明慢慢地褪失,身高越來越矮,壽命越來越短,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三十歲時,五穀不生,遍地都是餓死的屍體,是為「饑饉災」。我們現在雖然福報不大,但是大地上還能生長五穀雜糧。到後來人類根本沒有糧食。偶爾有人得到幾粒糧食,就象我們現在珍藏黃金寶貝一般,一層層包好,藏在箱子底下。偶爾找到一塊先前人類的骨頭,就非常高興地用來熬湯,說:這是先前吃過糧食的人的骨頭,我們喝了湯也會有福氣,不會餓死。人壽二十歲時,大規模的傳染病使人類大面積地死亡,是為「瘟疫災」。壽命十歲時,身高只有一尺,生下來五個月就結婚。人們都不孝不敬,爭鬥心非常強,只有惡人被人敬重。這時「刀兵劫」降臨,人們不分老少,無論父母妻子,逢人必砍,見人必殺,由於眾生共業所感,順手摘一片樹葉,也會致人於死地,如是經過七日七夜。此小三災,每一小劫,皆發生一次。這時只剩下少數生起慚愧心的人從躲藏的山洞裡出來,互相告誡,不要仇殺。慢慢地,人們的福德又開始增長,身體越來越高,壽命越來越長,一百年加一歲,直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個周期就是一個小劫。

佛法裡講的時間概念,不論是宏觀還是微觀都不可思議。比如說,按通途法門,從凡夫初發心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初地菩薩(四十個階級)要一大阿僧祗劫,從初地到七地要一大阿僧祗劫,從七地到成佛要一大阿僧祗劫(但一些特別法門,就是淨土宗和密宗,只要有信心,在此一生中即可往生、成就,永離生死),而一大阿僧祇劫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個大劫,而且還有比阿僧祗更大的時間概念。從微觀上講,經言:「有情之一念,具六十剎那。每一剎那,具六百生滅。」即一念之心,已是經歷了三萬六千次的生住異滅了。

有一定禪定功夫的人都知道,時間也不是一維的,它也是有彈性的,而且可以逆轉,甚致可以說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我們對空間認識所產生的一種錯覺而已。《中論》說:「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對一位覺者而言,根本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十方三世一切都在眼前。其實這種說法也不確切,這種境界根本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只能說,他就是一切,一切皆是他的法身,一花一葉、一舉一動皆是佛性的流露。有人囿於凡夫情見,懷疑千百人同時念佛,佛如何照應得過來?殊不知因為法身周遍整個法界,大無其外,小無其內,所以哪裡念佛哪裡就有佛,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月在天,天下所有的江河池塘皆可映現。

科學家巴伯說:時間只不過是一把衡量物體位置變化的尺子,「沒有時間的世界」這個概念聽起來會是多麼荒謬。「我們現在還不能很容易地接受這種觀念。」但是,常識對於理解宇宙從來都是不可靠的嚮導。巴伯說,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與認為地球是平面的信條一樣荒謬。他的一部新作《時間的終點》認為時間在宇宙中不起任何作用。其中包括了令人吃驚的含義: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時間、運動以及任何形式變化的宇宙中(這就類似於上面所講的佛的法身境界。但科學上只有概念,無法實證)。 
(摘自《參考消息》2001年4月20日第9、11版。原標題為「時間並不存在」)

據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時,全世界只有十幾位科學家能懂(而後來出現的量子力學理論,連愛因斯坦都難以接受)。他說當一個物體在高速運動時,空間長度會縮短,時間會拉長,即變得緩慢(物理學上所謂的「時間蔓延」現象),時間是由於物體的相對運動而產生的,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法國科學家郎之萬在講述相對論時說,假如把人裝進一個特殊的炮彈發射出去,當速度足夠大時,空間會變形,時間也跟著變,他可能會看到昨天發生的事,甚致前天,甚致去年,也許會看到明天將發生的事,甚致明年、後年。當他旅行一天回來,地面可能過去了好多年,或者他又回到了過去。這個假設被稱為「郎之萬炮彈」。

上面的假設是以地面為參照系。但最玄妙的是,如果以炮彈為參照系呢?——情況恰恰相反。而這個「恰恰相反」,包含了非常驚人的思想:就是炮彈上的旅行者可能死去好多年,而不是地面過去了好多年。這似乎是「矛盾」的。

所以,在相對論的宇宙觀中,時間、空間不是絕對的,在我們的參照系看到事情的「相」,只是事情無數相之一。所以,歷史也不是唯一的。「相」依賴於觀測者的運動狀態,沒有獨立存在性,這就是佛法上的「自性空」。是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常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實的虛相,並且堅固地執著這些虛相為實有,因而不斷造業,流轉生死。實相是不可言詮的。很多修行人開悟時所作的偈子,只是對自己見到的實相的一種相似描述,沒有開悟的人讀到偈子也見不到實相,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時間問題是人類心智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自古以來,人們對時間問題或習焉不察,或打上括號存而不論,或予以常識性的詮釋。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從時空特性上打開一個缺口,作出相對論的重大發現,揭開了時間研究的新篇章......

相對論昭示,時間不是實在本身具有的,只是人解釋世界的工具。換言之,時間是人的錯覺,時間描述是相對的。對於一個觀察者是同時發生的事件,對於另一個觀察者來說卻不是同時發生的(甚至對一個觀察者來說是存在的,對另一個觀察者來說則可能根本不存在),對時間的感受(讀數)隨參照系的不同而不同,時空相互滲透與轉換。愛因斯坦的時間相對論闡釋,閃爍著天才的火花。然而,就時間本質問題,愛因斯坦承認自己未曾把握:「關於現在(theNow)有某種本質上的東西,恰恰是在科學領域之外」......

自七十年代以來,國際上又掀起一股時間研究的風潮。在時間方向(時間箭頭)上,前衛科學者認為:時間的持續是「非直線的」連續,而不是單一方向直線性的延伸(從現在流向未來)。時間序列同時多向共存。時間既可向前(指向未來),也可由未來向過去進行。量子場論的數學表達昭示:對世界線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方法,既可以看成是一個正電子順時間往上運動,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電子逆時間往下運動。這兩種解釋在數學上是等價的。一個反粒子從過去走向未來,也就是一個粒子從未來走向過去。粒子互動的相對性表明時間方向的對稱性。因而,今天進行的一項觀測可以影響到遙遠過去的實在建構(同理,未來發生的事件對今天乃至過去都會產生影響。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在有很高興的事情來臨之前,常常覺得心花怒放。在有惡事來臨之前,常覺心神不寧,這是普通人都能體驗到的例子。實際上這種影響較此更深遠幽微得多);人亦能預知未來。時間因果關係在量子物理層面,具有超常識的神妙......

相對論闡釋時間與速度的相關——速度增加,時間延緩。對於以最大極速運動的光子來說,永恆只是一瞬間。這個理念為太空探索星際旅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可能。美國康乃爾大學行星研究所所長卡爾•謝根氏記載: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飛行,以太空船的時鐘計測,只要五十六年的時光即可飛行「宇宙」一周。可是,當旅程結束,返回地球時,地球的時間已經過數百億年了,太陽已死滅,地球也已燒成黑炭......

接近光速可使時間變慢,超過光速即可使時間倒流。1995年,德國物理學家古溫特•寧茨做了一個亞原子實驗。他將一個短波信號一分為二,一半的信號象正常短波信號一樣傳播,對另一半信號,則在它前進途中,放置了「量子障礙物」。結果是:朝向量子障礙物發射的那個短波信號實際上以47倍光速的速度向外傳播,在它被發出之前就被接收到了。這個實驗表明:某些東西是能回到過去的。我們假使坐一架超光速的太空船飛行,就可以追著以前地球上所做種種事情發出的光線,因此就象觀看反向的電影一樣,可以看到清明元宋唐乃至漢周商夏等各朝代的人與事。七十年代以來,時間隧道、黑洞白洞等創說,即是在時間相對性基礎上豐富發展起來的(摘自魏磊《淨宗玄門與現代前衛科學》)。

理解了空有不二、時間與空間,就理解了佛教裡說的「泰山秋毫無大小」、「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就理解了「三際一如,延促同時」、「以一念入萬劫,以萬劫歸一念」。說淺白些,就是理解了為什麼密勒日巴尊者鑽進牛角,牛角沒有變大,尊者也沒有縮小,理解了為什麼四大海水可以全裝進觀世音菩薩的淨水瓶裡,為什麼神通者能將三千大千世界,安置掌中,飛往十方,且能擲過恆河沙世界,而使一切眾生不覺不動。理解了為什麼很多修行人打坐通宵,感覺上只有一會兒,理解了達摩大師可以一坐九年,如果有必要,可以一坐幾千年、幾萬年,甚致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講法華經時,一坐就是五十劫。

佛經中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距我們的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有人懷疑念佛人往生如何能到。其實,理解了時空的特性,就知道本無距離,何有遠近?十方三世一切皆不出於我們的一念之心。古語說「人間私語,天聞若雷」,當初達摩大師在少室山打坐時,聞山下蟻鬥如雷,當然也不是神話。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相關焦點

  • 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要念法華經,先念觀音菩薩普門品和藥王菩薩本事品。把這兩品背誦下來,然後就能念法華經了。同時要念法華經,最好吃素,我個人看法是一定吃素。因為法華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在佛門,有兩部非常屬於秘密中的秘密,就是法華經和藥師經。這兩部裡頭有修道的所有真相。包括為什麼中國會出現佛教和道教並列修行的場面。從這裡頭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我以前就很鬥膽地說,法華經是一部天書。在法華經修持中,從修行瑞相來講,法華經可以讓人色身莊嚴,同時讓人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展開來講,大家就要去看法華經裡頭的文字了。
  • 法華經:法華經完整讀誦版
    相信大家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也都聽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聽著是那麼讓我們回味無窮,經典至極,但是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到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現在網絡非常發達,在電腦上很輕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還沒聽過的師兄可以去找找看。
  • 經疏部——法華玄義釋籤
    「發悟」者,謂於大蘇法華道場三昧開發悟解一乘,代受法師,講金字《大品》。「陀羅尼」者,此雲總持。從三昧起以證白師,師雲此是法華前方便陀羅尼。  「縱具定慧」者,發悟屬慧,入定是定。「盛席」者,盛弘定慧二法。「謝遣」等者,自省不能益他為謝,推眾不受曰遣。隱居華頂佛壟唐溪。
  • 法華經中的殊勝功德名句
    佛經禪語《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 法華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60)
    行者應當常常讀誦法華經典,思維經義,以如來知見燻修自己,久而久之,自得心開,於不持而持中就受持了法華經。前面佛陀曾說「不受一切法」,這裡也可以理解為:菩薩以不受一切法故而得以受持法華經。【如人渴需水,窄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溼土泥,決定知近水。】
  • 《法華經的受持感應——法華經持驗紀釋譯》出版
    佛教在線廈門訊 《法華經的受持感應——法華經持驗紀釋譯》一書經由福建省民宗廳批准,近日在廈門南普陀寺出版。《法華經》是中國佛教流通受持最為盛行的一部大乘經典,為了弘傳此經,歷代大德除了重視此經的印刷流通外,還編撰了一些相關的感應事跡廣為流通。
  • 法華經與譬喻師|方便品
    因為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 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 就一切未曾有法。可以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 辭柔輭,悅可眾心。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 法,佛悉成就。但我也不想多說,因為這第一 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對!
  • 中佛協會長學誠法師:法華經中王,人法俱殊勝
    >     自古皆謂法華為經中之王,但一直對此說法不甚明了,近日初讀法華,方茅塞頓開。歸結起來也不外乎從法殊勝和人殊勝兩個方面來勸學,來宏傳,來流通。《法師品》的結構和內容也是從這兩個方面來說的。  從法殊勝的角度來說,《法華經》可謂經中之精華、經中之王。就諸經而言,一般來說是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就是說在《法華經》中,佛陀為我們開示了成佛的通途和大道。
  • 為什麼修法華經可以快速成道
    法華經是天台宗最重視的大乘圓教經典,是佛陀住世說法之極談,此經「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法華經告訴我們,每個眾生皆有圓滿的佛性,皆能成佛。且三乘佛法之聲聞、緣覺、菩薩乘非究竟,最究竟的乃是一佛乘。大乘顯宗教法中,有經王之稱,都是成佛法門,分別是華嚴經和法華經,兩者直宣如來智慧境界。在法華經中,世尊指出,以前教授的二乘之涅槃,乃是方便非究竟,就像一個化城,沿途的風景並非終點站。
  • 《法華經顯應錄》共二卷(卷下)終
    法音無窮。眾樂從之。每至春秋集同行四十九人行法華三昧。尋奉聖旨許為常式。道場之內所獲舍利尤多。一日圖普賢像。感舍利一十九顆出於筆鋒。復刺指血寫法華行法等經。並以黃金書此妙經三十六部。以鎮寶塔。又寫千部散眾受持。化緣周畢。以乾元二年七夕右脅安然而逝。春秋六十二。天子慟焉。中使吊焉。塔於城西法華蘭若。師自髫年便甘淡薄。衣不繒纊。寒足艾絮。一食中餐。三冬苦學。德行繁多未易具錄。至貞元十三年竇文場奏雲。
  • 法華經:法華文字不住相,隨取一句都是指向一心三藏(24)
    這裡的「脫衣」,是表示滅除相見;「供佛」,表示滅除一切相見,回歸一切法的頂相。大眾此舉,表明他們已經理解了不染相見的真諦。【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
  • 受持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即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闢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 佛緣專欄:法華經與譬喻師
    如來有無量智慧、 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 法。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孤女須曼從後走出來,幽幽唱道:「一切 眾生,皆是吾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三界 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 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燃不息。」淨能取過盛器,在聽眾中逐一走過,收到 不少賞錢。
  • 核子結合成原子核時,核子質量減小了嗎?
    ,為了克服這個學習困難,2003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加選修)第三冊引入了核子平均質量概念,並給出了如下圖所示的核子平均質量隨原子序數變化的曲線:      這幅圖的好處顯而易見,那就原子核的質量對應原子核具有的能量,核子平均質量乘以核子數,就是原子核質量,由於核反應過程中核子數(質量數)守恆,因此,利用這幅圖講解核能釋放途徑,比起一般教材給的比結合能曲線(如下圖所示)來說
  • 電子離子對撞機——研究核子結構的超級顯微鏡
    對核子結構的研究是人們認識物質結構的最前沿領域,還有一系列根本性的問題有待解決,比如核子質量來源、核子自旋起源和夸克膠子禁閉機制等問題。實驗方面,有關核子結構的實驗研究已經誕生了三個諾貝爾獎,代表了核子結構研究發展的主要裡程碑,分別是:核子反常磁矩研究(Stern,1943年),第一次直接證明了質子為非點狀粒子;電子散射測量核子的電磁形狀因子(Hofstadter,1961 年),第一次觀測到核子的電磁結構;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與核子的夸克結構(Friedmann、Kendall 和Taylor,1990 年),第一次證實了核子內部存在夸克
  •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正式將目光投向大型強子對撞機
    中國核技術網:歐洲核研究組織(CERN)的27公裡長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對科學家進行粒子物理學研究提供了巨大幫助。現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正在計劃一個更大的項目來進一步研究粒子物理學和希格斯玻色子。
  • 每秒鐘多「跑」6公裡,愛因斯坦相對論受到挑戰,如被證實整個物理學...
    如果實驗結果經檢驗得以確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的經典理論相對論將受到挑戰。    光速約每秒30萬公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沒有任何物體的速度能夠超過光速,這成為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如果真的證實這種超光速現象,其意義十分重大,整個物理學理論體系或許會因之重建。
  • 法華經:偈頌細說當年事,妙華盛開為成佛(11)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當時,日月燈明佛也是說大乘無量義經,並在大眾之中廣為分別世間一切法相。贊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 唯汝能證知。世尊既讚嘆, 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 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 法華經:十八尊菩薩的德號,一條通向解脫的自覺覺他路(3)
    】來到法華盛會的八萬大菩薩,都是於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的大覺者。他們皆得總持法門,樂說佛法、辯才無礙,皆為眾生傳授不退轉的明心見性大法。這是說八萬大菩薩的「根」。他們覺根清淨,不住相見中所傳授的皆為不住相見的不退轉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