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實知見的深入 ——《如實知見破身見》學習總結體會

2021-03-04 屯三兄弟

如實知是見法的關鍵條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實知的涵義看似簡單,實則所囊眾多,意義深遠。在《五蘊六處的無我》中,如實知契入聖流有兩個契入點:五蘊無常,六根無我。這兩個契入點固然重要,然對如實知的真正內涵來說,實為拋磚引玉,管中窺豹。

●如實知與緣起法

世尊菩提樹下證悟,悟的是空相應緣起法。為五比丘初次講法,卻未提緣起,講的是四聖諦。這是因為,四聖諦與緣起法本質相同,四聖諦是緣起法的精要縮影。緣起法甚深微妙,世尊從中拎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聖諦,教導座下弟子修習。雖然緣起法本身是集諦的內容,但緣起的流轉過程,包含了苦集二諦,緣起法的還滅過程,是滅道二諦。緣起的流轉邊,是眾生於苦諦集諦中的輪迴;緣起的還滅邊,是四雙八輩聖賢於滅諦道諦中的安住。

緣起十二支本身,即緣生法,是苦諦,是苦果;緣起法的流轉過程,是集諦,是苦果產生的原因,是此有故彼有,苦因與苦果間存在著必然關係。因為此有故彼有,苦與集都是依於緣的條件關係才能發生存在,故而才能通過改變原因的條件,解除苦因與苦果的相關性來消除苦果,即是此無故彼無,進入流轉邊的止息,這是滅與道。此故彼間的因果宛然,顯示了因果必然的所在。由此便知,無視苦果或集諦的任何一方,都將落入斷滅空與以定為離的邪見中。

如實知五蘊無常,契入的是苦諦,契入苦諦後,緊接著明了的便是集諦,由知苦而斷集,即是修道而證滅;如實知六處無我,契入的是集諦,契入集諦後,同時明了的還有苦諦,由知集而斷苦,當下契入的便是滅諦,即是修滅而證道。兩條路在修習時各有側重而有區別,實際契入時僅有苦集、滅道的順序差別,實質則無不同,契入的都是緣起法。如實知緣起的流轉,就是如實知緣起的止息,先知緣起的流轉,如實徹知緣起流轉的當下,即是緣起止息的契入。「見緣起不見有我,見有我必不見緣起」,見緣起前必先見我,不見有我必不見緣起。

在緣起的流轉邊,苦諦與集諦的契入上,是由量變到質變逐漸積累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質變到完全契入緣起的流轉時,便是緣起止息的明了。破身見需要如實知,如實知苦諦,如實知集諦,更是如實知緣起。如實知緣起便是如實知五蘊的苦集滅道味患離,七處善於十二支緣起中全然體現。

如實知見破身見,若僅說如實知見緣起,實在過於籠統。與其說知苦與知集是破身見的兩個契入點,不如說是緣起法的兩個契入點。五蘊與六根的契入路徑於《五蘊六處的無我》總結中已提過,此處便略去不談。如實知見破身見,如實知見為何有如此威力,如實知見,便可破身見的入聖流?

緣起十二支間此故彼的流轉,身見是其內在的推動力,舍斷身見,緣起十二支斷鏈,便不再有生,不再輪迴。有執的有情,執著身見的原因,是沒有如實知見生命的真相;聽聞正法沒有如實知見真相的原因,是有情對身見有太深太深的執著,無法淨信佛陀,淨信佛法。四不壞淨淨信成就,便可證初果入聖流,隨後念天、念施,便是二果三果,入聖流的得證,是多麼簡單的事!

那麼沒有淨信的我們,要如何得以淨信,得以契入,得以成就?——如實知見。

●如實知與戒定慧

如實知見不僅指起正觀契入緣起的一剎那,而是貫穿於生命存活的全部。見法解脫前,是如實知見身心所有情況,持續正視身心,如實知見生滅,入無我法中,破身見而斷疑;見法解脫後,是念念如實知見,住於緣起的清涼止息中。

從整體修行來看,如實知見體現於戒定慧三增上學。即修身、修戒,修心、修定,修慧(清淨知見)、修慧。親近善知識、多聞薰習,由理論的建立自然持戒,得身清淨;修定,降伏五蓋,降伏欲望,得心清淨;借定起慧觀,得知見清淨,最終身心灑脫證得涅槃。此是實修次第。

戒定慧三學實質是道諦——八正道的體現。多聞薰習,依善知識、經文建立如理思維,由此持戒,實現正語正業正命。以戒發定,達成正精進、正念,正念的保任需要定的護持。由定發慧,從正念契入正定,至此完成正見的實踐。這也是:聞思修——理論知見的建立,實踐正見的過程,完成正見的實踐三個階段。

戒定慧三學皆以慧為導,以如實知見為護持。戒定慧的修學完成,均需以如實知見苦集滅道味患離七處善為基礎。如實知見七處善,明了無常故苦、苦故非我,明了苦果集起的過程,看清集起的要素,明了愛染集起之處,確認愛染帶來的過患,明確當下身心在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三個階段的定位,依此持戒,依此修定,依此入慧。四不壞淨中,法是佛與僧的核心,戒的持守需要對苦諦精確認知,明確法的內涵,破除所有疑惑,才能明白持戒是為了持續如實知見苦聖諦的定見,是向於四果的努力,而不落入戒禁取。

●如實知的重要性

我們只有藉助如實知,才能用自己的身心,真正的體會到佛法真實不虛,不斷的淡薄執染,不斷的增加對佛陀、對佛法的淨信。如實的面對現實,不論是自體愛還是境界愛,才能不活在所執著的虛妄假象之中。

「坦然於五蘊身心的生活中,踏實於生命六根的功能裡」。如實知是如此美麗,它不是一個選擇,我們毫無選擇,除了直視真相。它不是趨樂避苦的努力,直面真相的灑脫與安寧,無需再去避苦與追樂。如實知,僅僅是如實知,當我們與生命的身心直面時,已足夠驚心動魄。只有見到了真相,才能敬畏於真理;只有體會到真理,才能身心臣服的投地。如實知是修行最重要的手段,也是發心如初、持續勇猛精進最重要的保障。

如實知見於生命的每一時刻,遠離茫然與無措,遠離不安與追逐,遠離空洞與恐懼,生命的光陰便不再是毫無價值的逝去,生命也將不再僅是茫然的存活。

●如實知的真正價值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指向身見的如實知,決然不是世尊法中的「如實知見」。能破身見、契入緣起的如實知見,才有價值與意義。若無視生滅無常,無法指向身見,有任何所謂的契入、所謂的空、所謂的滅,都僅是深深染著於受的禪味的定,是禪境的沉溺,決不可能見法入流。

這也指明,如實知見,需要以慧為導,以止定為保。需要親近善知識的薰習正見,以親近善知識的正思維為因,在親近善知識中逐漸淡薄身見,這樣在如實知見中,才有機會跨過理論與實踐的鴻溝,才能避免因執取五蘊身見太深,慢心太高,而無法見生滅見無常,見身見見緣起。且若執取太深,很容易步入逃避現實、趨樂避苦式的修學。

如實知不僅在直面樂受,更在於直面苦受。樂受苦受本質並無不同,如實知見是穿透苦樂受,知見背後的「我」。坦然於苦受,應是行人勇氣指向的所在。我今出家有果有樂」,果是解脫果,樂是解脫樂,只有如實知見真實教法,知見緣起法,才能得解脫的果樂。故而,如實知見的核心在於對身見的認識,不涉及身見的如實知,將無法得到見法解脫的果報。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以慧為導的如實知見,亦需要心意清淨的保任。雜亂於五欲、五蓋的心,如何如鏡子一般映照身心如實知見?這對行人提出了舍離五欲、降伏五蓋的要求。

●如實知的必要性

佛法是如此平淡,僅是此故彼間的因果宛然。修行的路是如此的漫長艱險,只因身見的執著深深似海。平淡的真實滿足不了我性的彰顯,漫長的路途沒有鮮花錦簇,有的是獨行的孤寂。夜半望月時,可會有落寞的難言?風霜雪雨中,可會有飄零的無奈?落寞可以僅是落寞,無奈可以僅是無奈,出離心下的如實知見,帶給生命的是存活時光中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人生難得難以再得,佛法難聞難以再聞,生命有限的生機下,需要提起修行的緊迫。應儘自己所能進行如實知見,儘自己所能投入法的實踐,儘自己所能給予自己一份修行的氛圍。此是古仙人道,古仙人徑,我今隨去,必至古王宮殿。

仙人撫我頂,結髮授長生。真正的長生是無生,真正的仙人是善知識。於生機尚存的時光中得遇善知識,才有出離輪迴苦海之無生路。世尊是慈悲的,自覺證悟後,託缽乞食四十九年,流布一味佛法,於眾中作獅子吼。世尊對座下弟子的期許是殷切的,「當如是學,自利、利他、自他俱利」,於是,弟子中便有了諸多的「第一」。

●如實知與弘法

世尊的弘法,既不自譽,也不毀他,僅是如是所說真實教法。聖弟子們的弘法亦是如此,「第一」不是我性的彰顯、我能的攀比,而是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傾情投入付出的結果。法法雖相同,但各自有不同的解脫道。於解脫道中自他俱利的前行,便是菩薩道的顯現。即便尚未得證初果以上的聖流,但只要有對世尊的敬信、對佛法的正信正解,肯定此法必導向解脫,這樣的弘法也是世尊所允許的,如雜200經中世尊對羅睺羅的指示。「未證阿羅漢,汝意不可信「,為何可以弘法?因為所證之法並無不同,僅是深淺有別。佛法不分高低,只有所修所契的深淺。

這也確切對行人的修學提出了要求。弘法需要以解脫道的修行為基礎,這樣在五濁惡世中,才能真正進可弘法、退能自安。

」無可揀擇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世尊的教法中,沒有親疏遠近,沒有派系真傳,一味的法乳依舊是一味的法乳,也僅是一味的法乳。」窮釋子,口稱貧,實則身貧道不貧」。個人的安樂、名聞利養,在如來的家業、正法的利益面前,又算得了什麼呢!如實知見真實教法,自」皮筋骨立,血肉枯竭」的修行至應至境界,弘法大士的弘法又何嘗不是如此的「皮筋骨立,血肉枯竭」?

世尊是一向的尊重眾生各自的生命意願,聞法之後修與不修,僅在個人選擇,世尊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僅是宣說法理。這不是世尊的冷漠,而是生命的真相本就是緣自覺的悟不由他,個人吃飯個人飽,自己生死自己了。若是有緣面對善知識伸出的手,我們也要緊緊抓住才行,否則,且不論善知識「深深海底行「的付出,也不問善知識灑脫下的無奈,單是想再次遇到能解脫的緣分,又要等到哪年哪月、哪生哪世呢!

人生難得難以再得,佛法難聞難以再聞,今生若不了生死,以後是了無出期。我們沒有福報,生於世尊住世的年代;但我們同樣幸福,因為我們與善知識得以相遇,我們於生死中得遇世尊,於執著中得聞正見,於輪迴的腳步得以停歇。

●尾聲

弘法的幸福,是安忍於娑婆的痛楚,我在您賜予的喜舍光照中,被擁入您的法中,溫暖我寒透的心處。您帶來生命的華麗,撫慰了流浪的痛,您帶來生命的希望,寬慰了無助的魂。我將自問光陰是否虛度,雖然道路沒有坦途,但一路總有您的腳步,總有一雙慈悲的手,帶出溫暖,帶出祝福,堅定我走向回歸的路。

(文章部分內容出自《如實知見破身見》)

相關焦點

  • 無量壽如來會——如實知自心 || 經題名義現行實相,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性修原本不二,這是我們今年學習的一個主攻目標——把對待法、二元心在如來會中圓融起來。在如來會中,我們不再讓它對立,在如來會中我們體會與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作伴侶;就是他有什麼樣的心,我們也用什麼樣心,去感受他們的體溫,感受他們的光明,感受他們的智慧與善巧。去年學習《傳心法要》、《真心直說》等等,學了以後基本上有感受,就是學習不能與生活脫節,不能與自己心理狀態脫節。
  • 如實說明見忠誠
    通報指出,呂愛哲違反組織紀律,在組織談話函詢時不如實說明問題。談話函詢作為問題線索處置方式之一,既是組織給予黨員幹部承認錯誤、說明澄清的機會,也是提醒教育黨員幹部的重要方式。被函詢人收到函件後,應當本著對黨組織忠誠老實的要求,於15個工作日內如實寫出說明材料,存在問題的,應當主動檢討、悔錯改錯。但從實踐情況看,還是有一些黨員幹部不願如實向組織說明問題。
  • 四說知見
    有一位專心學習戒律多年的同參道友,以非常友好和禮貌的文字提出一些關於佛教「持戒修行」和佛法「留惑潤生」的不同理解。
  • 精品課程 | 什麼是知見(願景)心理學(POV)
    「回想起真的我」是我們學習情商的模式。知見心理學不僅是一個心靈療愈的模式,更是一個匯聚志同道合,喜歡傳授和實踐這個模式的人士之全球性社群。知見心理學建立在轉化性原則和非宗教的基礎之上,其有效實用的工具和技巧是從30多年的教學與應用經驗中發展出來的。基於愛、寬恕、恩典、連繫、友誼、社群、平等和相互依靠的核心價值,知見心理學指向一個全新的方式,讓我們活出美好人生。
  • 淨空法師開示:五種見惑力量強,障礙往生!
    v=cicWb48ZfhU視頻字幕:  所以佛法裡頭,第一個就教破身見,身見沒有破,學佛都在門外,沒進門。破身見這個課程,是幾年級修的?小學一年級的課程。《華嚴經》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十信是小學,十住是中學,十行好比是高中,十回向好比是大學,十地好比是研究所,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好懂,破身見是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功課。
  •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所以知見正是學佛的第一要事。現在這個時代,魔法橫行,不知道有多少邪惡的人使用種種花樣來騙人,榨取錢財,引人入邪路。所以知見第一要正,免得上當受騙,非常重要。今天我們還是要再講知見正的重要。第一種是人天乘。知道有因果,要做好事,不做壞事,幫助別人,犧牲自己。但是不知道怎麼學佛,不知道怎麼修法。這個就是人天乘。它能夠保持人身不失,還可以升天,在天道享福。
  • 世間邪知見的來源(17)
    ·世間邪知見的來源世間薄德少福人在業力的輪轉中,常常感受到眾苦的逼迫。貧窮者缺衣少食,受飢餓寒冷逼迫;富貴者想要長命,受生死逼迫,等等。為了擺脫種種苦,他們需要一種理論的支撐,由此而產生了種種邪知見。比如說,有的人很努力,但就是不能擺脫貧窮。
  • 【經文短錄】修行中的四正知
    對於修行而言,有益正知不僅是審察自己將要實施的言行是否利益眾人,還應審察這一言行是否利於心生起善法,是否利於朝向解脫的目標;適宜正知行處正知則主要側重於將心時刻系在業處上,無論行、住、坐、臥,都不離自己行者的本職工作。業處是指心工作的目標。如果你是修念佛的,那麼心要時刻系在佛號上。如果是修觀呼吸的,那心要時刻系在呼吸上。比丘出去託缽乞食時,都有一項要求,必須把心繫在自己的業處上,不能左顧右盼到處看的,這就是行處正知最早的意思。
  • 雜阿含經卷940-949,若見眾生愛念歡喜者當作是念
    諸比丘,汝等見諸眾生安隱諸樂,當作是念:我等長夜輪轉生死,亦曾受斯樂,其趣無量。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九四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 什麼是所知障?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學佛釋疑》系列,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什麼是所知障?」 在上一集中,我們略談了煩惱障。煩惱障在二乘,依四果的內涵,就是三縛結、薄貪瞋痴、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的斷除;依大乘見道、依於阿賴耶識,有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兩大類的煩惱。
  • 所知障和煩惱障
    我們的所知,並不難如實的代表事物本身,只是根據我們自己的理解所立的名相而已。 金剛經說的無相,就是說萬物本身沒有相,道德經說名可名,非常名。 就是客觀事物本身就是無相的。所有的名相,都是我們的頭腦的產物。
  • 知見詩社 |《​百花潭詠》——作者:秦剛,誦讀:楊愛珍
    雖脈源京兆杜氏,先賢文家輩出,然其書未破萬,淺嘗輒至。詩作雖求韻律,更重於意境,"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詩云: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今有老鳳,棲於浣花,偶鳴濁聲:杜翁茅屋秋風破,波濤不驚歲月歌;拜問詩聖何處去,年華如水看天河。
  • 第46集【法華經講記】其實很多事修都不著急,但是你的知見格局定了就很難改變.
    【739】我執是生死的根源我們看第三個,身見。看經文。復有諸鬼   其身長大   裸形黑瘦   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   叫呼求食這個身見簡單地說就是我見。我們執著五蘊身心的生滅變化當中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叫做身見。 「復有諸鬼」,這個諸鬼就是我見的顛倒。我們看前面的煩惱,都是野獸、毒蟲、野狗這些動物。這個知見的問題都是用鬼魅,因為它神出鬼沒,知見的活動特別快,用鬼魅。這個「鬼魅」是怎麼回事呢?「其身長大。」長,指的是時間。我們那個我執、神我的外道執著有一個我,它是豎窮三際,空間橫遍十方。
  • 淨土傳承與誓願 || 令心圓滿歸無所得——入佛知見速成正覺
    3、令心圓滿歸無所得——入佛知見速成正覺我們用一個課時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作了讀誦。大家有這樣一個勝緣,尤其在我們漢地念佛群體中,這個法的指導、這個法本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因為漢地修行者,念佛者多。不管是修止,還是修觀,還是以佛願修持,還是隨順佛果地覺來修持念佛,這篇著作中都有具體的方法指導。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心經得起考驗,虛情遲早會顯現。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遇事懂朋友,患難見真情。從今以後,不猜不煩惱,不氣不憂傷,心簡單,知足常樂,心放寬,遠離災禍。
  • 《九尾狐傳》李硯教你見家長才藝:送車展現財力、年紀如實回答
    老李登門拜訪老丈人和丈母娘,雖說年紀不小,但是見家長還是頭一回。老李請教智雅同事,如何討好父母。經過一系列換裝秀之後,登門的老李牢記了叮囑,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財力,簡單寒暄之後,送了老丈人和丈母娘一臺車!面對父母的驚訝,女主只有保持微笑,說老李比較豪放,這是人幹的事?
  • 《金剛經》:修行佛法,要深入悟解空無妙理,不可落入斷滅知見
    《金剛經》中奧義繁複,如果沒有仔細的探究其中的微妙大義,很容易便會因為輕忽而放過,難以使之與自己的修行相連,就更談不上徹解金剛般若法門的智慧了,所以有志於證得涅槃聖果的佛法修行眾生,對此一定要深入悟解《金剛經》中的空無妙理,萬萬不可因為妄念分別之心而有所輕忽。
  • 知見詩社|《天使恩情永不忘》
    出品單位:知見詩社投稿郵箱:834498775@qq.com來源:新華號 知見詩社
  • 覺知不在意識中,覺知不在感受中,覺知不在思考中
    解脫的前提,是如實面對。如實面對生活,如實面對災難,如實面對自我,如實面對命運,如實面對現實。只有如實面對的心,才不至於被期許與恐懼,渲染了生命本來的色彩。猶如一桶泥水放置在靜處,不要去擾動它,水中泥沙就會自動沉澱下來。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對一個事物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司法辦案更是這樣。法學家與普通人的區別之一是能把一個詞寫成一篇論文,比如記得朋友大靜的碩士畢業論文就是《論自首》,這樣的一個刑法概念,能寫三萬來字,也著實要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