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實知是見法的關鍵條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實知的涵義看似簡單,實則所囊眾多,意義深遠。在《五蘊六處的無我》中,如實知契入聖流有兩個契入點:五蘊無常,六根無我。這兩個契入點固然重要,然對如實知的真正內涵來說,實為拋磚引玉,管中窺豹。
●如實知與緣起法
世尊菩提樹下證悟,悟的是空相應緣起法。為五比丘初次講法,卻未提緣起,講的是四聖諦。這是因為,四聖諦與緣起法本質相同,四聖諦是緣起法的精要縮影。緣起法甚深微妙,世尊從中拎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聖諦,教導座下弟子修習。雖然緣起法本身是集諦的內容,但緣起的流轉過程,包含了苦集二諦,緣起法的還滅過程,是滅道二諦。緣起的流轉邊,是眾生於苦諦集諦中的輪迴;緣起的還滅邊,是四雙八輩聖賢於滅諦道諦中的安住。
緣起十二支本身,即緣生法,是苦諦,是苦果;緣起法的流轉過程,是集諦,是苦果產生的原因,是此有故彼有,苦因與苦果間存在著必然關係。因為此有故彼有,苦與集都是依於緣的條件關係才能發生存在,故而才能通過改變原因的條件,解除苦因與苦果的相關性來消除苦果,即是此無故彼無,進入流轉邊的止息,這是滅與道。此故彼間的因果宛然,顯示了因果必然的所在。由此便知,無視苦果或集諦的任何一方,都將落入斷滅空與以定為離的邪見中。
如實知五蘊無常,契入的是苦諦,契入苦諦後,緊接著明了的便是集諦,由知苦而斷集,即是修道而證滅;如實知六處無我,契入的是集諦,契入集諦後,同時明了的還有苦諦,由知集而斷苦,當下契入的便是滅諦,即是修滅而證道。兩條路在修習時各有側重而有區別,實際契入時僅有苦集、滅道的順序差別,實質則無不同,契入的都是緣起法。如實知緣起的流轉,就是如實知緣起的止息,先知緣起的流轉,如實徹知緣起流轉的當下,即是緣起止息的契入。「見緣起不見有我,見有我必不見緣起」,見緣起前必先見我,不見有我必不見緣起。
在緣起的流轉邊,苦諦與集諦的契入上,是由量變到質變逐漸積累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質變到完全契入緣起的流轉時,便是緣起止息的明了。破身見需要如實知,如實知苦諦,如實知集諦,更是如實知緣起。如實知緣起便是如實知五蘊的苦集滅道味患離,七處善於十二支緣起中全然體現。
如實知見破身見,若僅說如實知見緣起,實在過於籠統。與其說知苦與知集是破身見的兩個契入點,不如說是緣起法的兩個契入點。五蘊與六根的契入路徑於《五蘊六處的無我》總結中已提過,此處便略去不談。如實知見破身見,如實知見為何有如此威力,如實知見,便可破身見的入聖流?
緣起十二支間此故彼的流轉,身見是其內在的推動力,舍斷身見,緣起十二支斷鏈,便不再有生,不再輪迴。有執的有情,執著身見的原因,是沒有如實知見生命的真相;聽聞正法沒有如實知見真相的原因,是有情對身見有太深太深的執著,無法淨信佛陀,淨信佛法。四不壞淨淨信成就,便可證初果入聖流,隨後念天、念施,便是二果三果,入聖流的得證,是多麼簡單的事!
那麼沒有淨信的我們,要如何得以淨信,得以契入,得以成就?——如實知見。
●如實知與戒定慧
如實知見不僅指起正觀契入緣起的一剎那,而是貫穿於生命存活的全部。見法解脫前,是如實知見身心所有情況,持續正視身心,如實知見生滅,入無我法中,破身見而斷疑;見法解脫後,是念念如實知見,住於緣起的清涼止息中。
從整體修行來看,如實知見體現於戒定慧三增上學。即修身、修戒,修心、修定,修慧(清淨知見)、修慧。親近善知識、多聞薰習,由理論的建立自然持戒,得身清淨;修定,降伏五蓋,降伏欲望,得心清淨;借定起慧觀,得知見清淨,最終身心灑脫證得涅槃。此是實修次第。
戒定慧三學實質是道諦——八正道的體現。多聞薰習,依善知識、經文建立如理思維,由此持戒,實現正語正業正命。以戒發定,達成正精進、正念,正念的保任需要定的護持。由定發慧,從正念契入正定,至此完成正見的實踐。這也是:聞思修——理論知見的建立,實踐正見的過程,完成正見的實踐三個階段。
戒定慧三學皆以慧為導,以如實知見為護持。戒定慧的修學完成,均需以如實知見苦集滅道味患離七處善為基礎。如實知見七處善,明了無常故苦、苦故非我,明了苦果集起的過程,看清集起的要素,明了愛染集起之處,確認愛染帶來的過患,明確當下身心在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三個階段的定位,依此持戒,依此修定,依此入慧。四不壞淨中,法是佛與僧的核心,戒的持守需要對苦諦精確認知,明確法的內涵,破除所有疑惑,才能明白持戒是為了持續如實知見苦聖諦的定見,是向於四果的努力,而不落入戒禁取。
●如實知的重要性
我們只有藉助如實知,才能用自己的身心,真正的體會到佛法真實不虛,不斷的淡薄執染,不斷的增加對佛陀、對佛法的淨信。如實的面對現實,不論是自體愛還是境界愛,才能不活在所執著的虛妄假象之中。
「坦然於五蘊身心的生活中,踏實於生命六根的功能裡」。如實知是如此美麗,它不是一個選擇,我們毫無選擇,除了直視真相。它不是趨樂避苦的努力,直面真相的灑脫與安寧,無需再去避苦與追樂。如實知,僅僅是如實知,當我們與生命的身心直面時,已足夠驚心動魄。只有見到了真相,才能敬畏於真理;只有體會到真理,才能身心臣服的投地。如實知是修行最重要的手段,也是發心如初、持續勇猛精進最重要的保障。
如實知見於生命的每一時刻,遠離茫然與無措,遠離不安與追逐,遠離空洞與恐懼,生命的光陰便不再是毫無價值的逝去,生命也將不再僅是茫然的存活。
●如實知的真正價值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指向身見的如實知,決然不是世尊法中的「如實知見」。能破身見、契入緣起的如實知見,才有價值與意義。若無視生滅無常,無法指向身見,有任何所謂的契入、所謂的空、所謂的滅,都僅是深深染著於受的禪味的定,是禪境的沉溺,決不可能見法入流。
這也指明,如實知見,需要以慧為導,以止定為保。需要親近善知識的薰習正見,以親近善知識的正思維為因,在親近善知識中逐漸淡薄身見,這樣在如實知見中,才有機會跨過理論與實踐的鴻溝,才能避免因執取五蘊身見太深,慢心太高,而無法見生滅見無常,見身見見緣起。且若執取太深,很容易步入逃避現實、趨樂避苦式的修學。
如實知不僅在直面樂受,更在於直面苦受。樂受苦受本質並無不同,如實知見是穿透苦樂受,知見背後的「我」。坦然於苦受,應是行人勇氣指向的所在。我今出家有果有樂」,果是解脫果,樂是解脫樂,只有如實知見真實教法,知見緣起法,才能得解脫的果樂。故而,如實知見的核心在於對身見的認識,不涉及身見的如實知,將無法得到見法解脫的果報。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以慧為導的如實知見,亦需要心意清淨的保任。雜亂於五欲、五蓋的心,如何如鏡子一般映照身心如實知見?這對行人提出了舍離五欲、降伏五蓋的要求。
●如實知的必要性
佛法是如此平淡,僅是此故彼間的因果宛然。修行的路是如此的漫長艱險,只因身見的執著深深似海。平淡的真實滿足不了我性的彰顯,漫長的路途沒有鮮花錦簇,有的是獨行的孤寂。夜半望月時,可會有落寞的難言?風霜雪雨中,可會有飄零的無奈?落寞可以僅是落寞,無奈可以僅是無奈,出離心下的如實知見,帶給生命的是存活時光中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人生難得難以再得,佛法難聞難以再聞,生命有限的生機下,需要提起修行的緊迫。應儘自己所能進行如實知見,儘自己所能投入法的實踐,儘自己所能給予自己一份修行的氛圍。此是古仙人道,古仙人徑,我今隨去,必至古王宮殿。
仙人撫我頂,結髮授長生。真正的長生是無生,真正的仙人是善知識。於生機尚存的時光中得遇善知識,才有出離輪迴苦海之無生路。世尊是慈悲的,自覺證悟後,託缽乞食四十九年,流布一味佛法,於眾中作獅子吼。世尊對座下弟子的期許是殷切的,「當如是學,自利、利他、自他俱利」,於是,弟子中便有了諸多的「第一」。
●如實知與弘法
世尊的弘法,既不自譽,也不毀他,僅是如是所說真實教法。聖弟子們的弘法亦是如此,「第一」不是我性的彰顯、我能的攀比,而是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傾情投入付出的結果。法法雖相同,但各自有不同的解脫道。於解脫道中自他俱利的前行,便是菩薩道的顯現。即便尚未得證初果以上的聖流,但只要有對世尊的敬信、對佛法的正信正解,肯定此法必導向解脫,這樣的弘法也是世尊所允許的,如雜200經中世尊對羅睺羅的指示。「未證阿羅漢,汝意不可信「,為何可以弘法?因為所證之法並無不同,僅是深淺有別。佛法不分高低,只有所修所契的深淺。
這也確切對行人的修學提出了要求。弘法需要以解脫道的修行為基礎,這樣在五濁惡世中,才能真正進可弘法、退能自安。
」無可揀擇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世尊的教法中,沒有親疏遠近,沒有派系真傳,一味的法乳依舊是一味的法乳,也僅是一味的法乳。」窮釋子,口稱貧,實則身貧道不貧」。個人的安樂、名聞利養,在如來的家業、正法的利益面前,又算得了什麼呢!如實知見真實教法,自」皮筋骨立,血肉枯竭」的修行至應至境界,弘法大士的弘法又何嘗不是如此的「皮筋骨立,血肉枯竭」?
世尊是一向的尊重眾生各自的生命意願,聞法之後修與不修,僅在個人選擇,世尊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僅是宣說法理。這不是世尊的冷漠,而是生命的真相本就是緣自覺的悟不由他,個人吃飯個人飽,自己生死自己了。若是有緣面對善知識伸出的手,我們也要緊緊抓住才行,否則,且不論善知識「深深海底行「的付出,也不問善知識灑脫下的無奈,單是想再次遇到能解脫的緣分,又要等到哪年哪月、哪生哪世呢!
人生難得難以再得,佛法難聞難以再聞,今生若不了生死,以後是了無出期。我們沒有福報,生於世尊住世的年代;但我們同樣幸福,因為我們與善知識得以相遇,我們於生死中得遇世尊,於執著中得聞正見,於輪迴的腳步得以停歇。
●尾聲
弘法的幸福,是安忍於娑婆的痛楚,我在您賜予的喜舍光照中,被擁入您的法中,溫暖我寒透的心處。您帶來生命的華麗,撫慰了流浪的痛,您帶來生命的希望,寬慰了無助的魂。我將自問光陰是否虛度,雖然道路沒有坦途,但一路總有您的腳步,總有一雙慈悲的手,帶出溫暖,帶出祝福,堅定我走向回歸的路。
(文章部分內容出自《如實知見破身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