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所知障?

2021-02-19 菩提樹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學佛釋疑》系列,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什麼是所知障?」

在上一集中,我們略談了煩惱障。煩惱障在二乘,依四果的內涵,就是三縛結、薄貪瞋痴、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的斷除;依大乘見道、依於阿賴耶識,有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兩大類的煩惱。一念無明又分為見道所斷的見惑,是見一處住地;修道所斷的思惑,是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三種住地。而這一念無明,見、思二惑的四種住地,都是由無明住地而來;無明住地,也就是所知障的來由,而什麼是所知障呢?有一些人將所知障與世智聰辯混為一談,但是世智聰辯只是世俗法中的論析,不及三乘菩提的意涵,如果勉強來說,世智聰辯本身也是落於能取、所取的我執、我所中,是屬於世俗煩惱法所攝,還不及於二乘所修斷的煩惱。或有人說,不要讀太多的經典,尤其有喇嘛教的上師,他在教導學人時跟他們說:「你只要聽上師的就好,上師高於佛,不要讀經典,讀太多是所知障。」也有學者法師說:「所知障是自己被原來的知識學問蒙蔽,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會這樣說,都是落入世俗見來看佛法的修證內涵,依喇嘛上師、學者法師的說法,都是屬於世俗法上的見惑,尚不及於思惑,更談不上佛門修行所斷所知障的內涵。


以世俗學術研究法則來研究佛法,必困於世俗見中,無法進入實修的領域,所以會連修行斷我見的基本知見都無法及與。可悲的是有些學人,有了世俗學歷的高帽,更是深慢所罩,低不下頭來依止真善知識,真參實修。所以有時想想,有福報去頂個世間學歷高帽,反而成了修行上的障礙,因為再也沒有人能夠說得了他,慢習的遮障是最難以改異的修行悲曲。而喇嘛上師叫弟子們不要去讀佛陀開示的經典,只讀他們喇嘛祖師的論述,或者只能持他所給的咒,如果那個咒語不是他所傳,就是盜法等。這都是喇嘛教在西藏以來,一貫的掌控政教、控制民眾的愚民手法,因為長期以來他們教派間利益共輸、集體壟斷、掌控政教經濟等已成習性。最重要的是他們所說的法,經不起佛陀正教的檢驗,尤其是像《楞嚴經》、《佛藏經》等,佛陀早已把他們這類人的落處、去所,定下了基調,他們的一切,佛陀早已預言清楚;所以當然他們會自定下三昧耶戒,認為是高於佛戒,並且在戒中,以上師為第一,佛為第二,並言,只要守第一條戒,其他一切戒就守持清淨了。直白地說,也就是弟子要完全地被喇嘛所掌控,所以被洗腦的弟子,被明示、暗示要妻子就奉妻子、要女兒就奉女兒,還高興地覺得自己是供奉了上師,有大福報;而這個披著佛教外衣的狼爪外道,可以完全依著性力派傳承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去實修,滿足自己的欲愛。

現在許多學者或出家眾,吮著他們的口水說:「雙身修法得要相當的修為才能修。」請問這是佛說的嗎?三昧耶戒是佛制的嗎?當然就是狼爪外道所說、所制,這是千年以來的大騙局,我們應該要看清楚、查驗明白,這樣才能讓西藏佛教回歸正途。這是跪於佛前所發的願,救護眾生向正道的志業,不該打混,否則就是不孝,就是落入邪見外道中;眼見眾生為邪法所惑的下墮法修為中而不去救護,是無慈無悲、不順孝道的人。


而所知障,一切阿羅漢、闢支佛所不相應,所以不能斷,菩薩種性的菩薩,在七住位時起漸斷;也因為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對二乘凡夫來說是不相應的,所以不是三界的有漏業,是屬於無漏業因,都和成佛之道有關。禪宗祖師的施教方便、種種作略就是為了帶著學人,來打破這無始無明的第一著。眾生因為無始無明所覆,自無始以來,能生一切一念無明以外的塵沙惑上的煩惱;但無始無明煩惱自無始劫來,不論是二乘學人或大乘學人,只要能夠回小向大,承擔起菩薩種性的心性,在七住位初明心時,無始無明的煩惱才和他們見聞覺知的心相應;而當相應無始無明的時候,這時候就會深思:自己悟了為什麼不是佛?為什麼沒有具足佛地的一切功德及福德?這就是起了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心上的煩惱、果上的煩惱、定上的煩惱、得的煩惱、止的煩惱、觀的煩惱、慧的煩惱。無量無數的上煩惱,都是因為對於佛地修證與境界有惑而起,所以又稱為塵沙惑。這時菩薩無始無明上煩惱,就由自心流注,猶如瀑流恆而不斷絕,一直到成佛方盡,一切流注皆滅。這種無始無明上煩惱自心流注,要三大無量數劫修道所斷,所以不是破參明心或一時眼見佛性就能斷盡;最後身菩薩歷三大無量劫的修行後,才能在明心見性時,頓斷所餘極微細的煩惱障習氣,以及所知障極微細的無漏隨眠,所以所知障不是沒經過三無數劫的修道者所可頓斷。因此菩薩明心後,開始實修六度萬行,因為所知塵沙惑的斷除,要依於無量眾生的因緣才能成就;特別是度化眾生的智慧,不是抱著書就能夠成就,要能不斷不斷地救護眾生,脫離邪見邪教導;所以菩薩對於眾生的行門落處也要遍學,斷一分無明、得一分法,因此菩薩對於世間的法則,三乘菩提這些都要去修學。


所知障──基於對於法界實相所知的不足,對於修學聖道法則所知的不足被障住,所以大乘佛菩提道的見道內涵與次第就無法清明,這也是因為對於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種、一切功德妙用不如實知。無著菩薩開示:【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攝大乘論本》卷一)並進一步說明:【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攝大乘論本》卷一)也就是說明阿賴耶識,是所知一切法所依止的心體;換句話說,所知一切法依於阿賴耶識而有。無著菩薩並引用《阿毘達磨大乘經》的偈頌,來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盤證得。】(《攝大乘論本》卷一)佛所說的「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就是說阿賴耶識從無始以來就已經存在,具備有圓成一切法的功能差別體性,三界的一切法,都依止於阿賴耶識而不斷的輪轉。「由此有諸趣,及涅盤證得。」是說阿賴耶識的本自清淨自性、不生不滅,他能夠有種種善巧的功德,不是依於他法所生,是本來而有;他能含藏諸法的種子,能出生萬法,也是一切眾生流轉生死的本際,也是無餘涅盤的實際。如來藏與七識心同在一處,不斷的生出七轉識,七轉識現行燻成種,雖然隨緣不斷的有生滅變化,但阿賴耶識的心體卻一直都是性如金剛、恆常不變,他並不是緣生緣滅的無常法,雖然含藏著染汙的七識心種子,但是他的自性卻是本來清淨無垢的。所以所知障最根本的道理,是對持種心的義理不如實知而產生的障礙,在《優婆塞戒經》中稱為智障,也就是無始無明所含攝的內容,是四住地煩惱;跟四住地煩惱比較起來,所知障實在是大太多了。也因此,所知障會用塵沙惑來形容它,而這些像恆河沙數的上煩惱,是阿羅漢與闢支佛,以他們的智慧是無法斷除的,是要到了佛地的智慧,才能夠究竟斷除。

所以勝鬘夫人開示:【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惡魔波旬於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恆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闢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如是,世尊!無明住地最為大力。】(《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所以我們知道,無明住地也就是所知障,它所含藏的力用,是超過於四住地煩惱;是一切阿羅漢、闢支佛所不能斷的,也只有如來世尊,斷了煩惱障與所知障。


佛陀曾經開示:【大慧!聲聞闢支弗涅盤無差別。何以故?斷煩惱無差異故-斷煩惱障、非斷智障。複次,大慧!見法無我,斷於智障;見人無我,斷煩惱障。】(《入楞伽經》卷八)也就是說,阿羅漢雖然斷盡了煩惱障,但是仍有智障未斷,只有諸佛才能全部斷盡這兩種障。聲聞阿羅漢與闢支佛,他們沒有開悟明心,他們連最初分的無始無明都還沒有打破;所以要開悟明心,才算剛剛打破了一分的無始無明,才算進入了內門修學佛道;因此要到佛地,才能徹底地斷除煩惱障以及所知障。佛陀開示:【云何解脫勝?如來具足二種解脫勝,除智慧障及煩惱障,永斷一切煩惱習氣,智緣二事俱得自在,是名解脫勝。】(《優婆塞戒經》卷三)如來斷了智慧障與煩惱障,並且連一切煩惱障的習氣都斷盡了,因此是真正的解脫勝;平實導師開示:「所知障不能稱為習氣,也不是種子。因為所知障,是為法界的實相沒有了知,也就是對於法界沒有所知,所以成為你想要成佛時的障礙,所以叫作所知障。它沒有種子,也不是習氣,只是一種隨眠,而不是習氣種子的隨眠。它一直存在,你得要把它斷盡才能成佛。」由平實導師的開示我們知道,明心的人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漸漸地了知佛菩提道的二主要道,這時是真正的開始悟後起修,去斷除煩惱障的現行,成就解脫果而不取證;另外一方面,他也會跟隨善知識修學般若的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一分一分斷除所知障的隨眠。

彌勒菩薩開示:【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麁重亦有三種:一者在皮麁重。二者在膚麁重。三者在肉麁重。當知此中在皮麁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在膚麁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在肉麁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得一切障極清淨智。於三住中煩惱所知二障永斷。】(《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這就是說,在進入初地通達位的時候開始,在修除所知障所斷的隨眠時,也同時作意修除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到了第八地開始,任意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一直到最後身的菩薩位,斷盡最後一分微細所知障的隨眠,以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而達到最後究竟的佛地。所以第八識裡面所藏的一念無明種子,現行的現象這時已經全斷了,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也斷盡了,第八識裡面已經沒有無始無明所有的粗細一切隨眠,因為全部都斷盡了。這時候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統統存在佛地金色身的真如裡面,究竟清淨圓滿,永遠不會再受新燻,也統統不會再變異了;從這個時候真如的內涵的種子,就是真正的是恆常不變,所以說變易生死已經斷盡。這時候第八識才能說是真正的常,也因為這時候第八識才能說是真正的常,也才能說那是真實的我;也因為他是真實的我,所以才是真正的究竟清淨,也是真正的樂。因此常樂我淨的道理,是必須要到佛地以後,才是真實究竟的清淨圓滿,到了佛地以後也才能夠真正地顯出常樂我淨的實義。

煩惱障我見我執,利根的人如果精進地去修行,快的話一生可以斷盡,而鈍根的人經過七返人天也可以全部斷盡;所知障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才能斷盡,因此菩薩在分分斷塵沙惑的時候,般若慧就會分分的增上。所以正覺同修會破參明心的菩薩,就可以去參加增上班的課程,平實導師戒行清淨、慧力通達,具足方便善巧的種種施設來攝受弟子。於菩薩道正行的實修,在現今佛教界,是非常難得的清流,也因此正覺破參明心的菩薩,能依於平實導師的座下,聞燻戒定慧增上三學的內涵,種智的知見薰習,而能夠有因緣快速地積集入地的功德,這是在佛世以來近數百年來難得一見的殊勝因緣。您若有因緣,應該要珍惜這難得的時節因緣。《成唯識論》中曾經開示:【由轉煩惱得大涅盤,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唯識論》卷九)

就我們這兩集當中,為您說明煩惱障跟所知障,希望您能夠發起想要如實知、如實證的決心。

以上略談所知障的內涵。阿彌陀佛!

正智書香園地

http://books.enlighten.org.tw/

三乘菩提視頻

http://video.enlighten.org.tw/

電話

15800909460 15000092938

把佛法帶給親友,是對他們最好的愛護。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所知障和煩惱障
    今天,跟大家聊聊所知障和煩惱障。 所知障和煩惱障,是一對互為因果的關係。 知引發煩惱,是煩惱的根源。煩惱又需要知去解決,故煩惱又是知的原動力。 那麼,什麼是所知障? 所知,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東西。這種我們所知道的東西,成為了障礙,就是所知障。 那麼,這個所知道的東西是什麼?我們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就是客觀事實。 其實不是,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佛法就是心法,不是外在的事物。 所知道的東西,其實也就是我們頭腦裡的客觀反映,即事物的概念。
  • 所知障與煩惱習氣種子
    首先,我們來了解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真實內涵,確實了解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真實內涵以後,對我們在佛法上的修證才會有實際的幫助,同時也會自然知道煩惱障的習氣,可不可能從不染汙的無知發展成為大乘佛教的所知障(也就是無明住地)。
  • 有人說多看佛經會生起所知障,說這種話的人簡直愚蠢之極!
    節選自夏壩仁波切《隨念三寶經講記》有人說:「不能看那麼多的佛經,會生起所知障。」說這種話的人,連所知障是什麼都不知道,以為知道的多了,就有所知障,知道的少就沒有所知障。愚蠢之極!什麼叫「廣閱大乘經」?就是多多地讀佛經。有人說讀不懂,原因有三:第一、其所讀經內容太深。我們中國人非常重視「般若」,所以讀《般若經》的人非常多,不常讀《大般若經》或者《第二會般若》,但會經常讀《金剛經》《心經》。可是,因為內容太深了,不依靠解釋的話,的確讀不懂。
  • 112內證修行之知障
    或名:112內證修行之有知-曾經在以前(20201009)寫過一篇「95內證修行之知障」,今日再寫。
  • 釋淨空:煩惱、所知不破,嘴唇上的菩提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在一切境界裡面覺而不迷,這個心是菩提心,諸位真正修學大乘法,先要發菩提心;你要想發菩提心,先要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如果煩惱、所知不破,你這個發心是嘴唇上的菩提心,沒用處的,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有名無實,你怎麼能開得了悟?
  • 佛教:學佛以後,如果放不下這一「障」,你永遠都不會開悟!
    佛教:學佛以後,如果放不下這一「障」,你永遠都不會開悟!放不下所知障在得遇明師之前,由於多年的修學,許多修行者都掌握了一些佛學知識。或者總愛拿自己以前學習和理解的佛學知識來分別,來判斷明師的每句教導是對是錯,這就是分別心和所知障。有些人確實心也很誠,也很想依教奉行。但是,由於多生多劫形成的所知障,形成了嚴重的「我執、我見」習氣,遇事先按自己的分別心來判斷對錯,總是把明師的教導障礙在外,因此難以精進。
  • 《金剛經》:無得無說破事理障分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②皆以無為法③而有差別。」【注釋】 ①本分說明,凡夫之見,以為物可得,法可說,這均是一種執著。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到底有什麼涵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的這句話,從小我們就都學過,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當時的理解,真是相當的膚淺,今天我們好好探討一下,這句話究竟有什麼涵義。可是人到中年,才忽然發現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意思來了一個大轉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真是令人難以接受,原來莊子的本意並不是勸我們刻苦學習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沒有窮盡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盡的知識,是徒勞無功的。
  • 【五十一心所】性業表
    心所:心所有法的簡稱。亦名相應行法、心數。謂此類法皆依心王而起,與心王相應。共分六類五十一種。成唯識論五卷十三頁云:恆依心起,與心相應,系屬於心;故名心所。如屬我物,立我所名。辯中邊論上卷四頁云:此諸識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別,思作意等,諸相應行,能推諸識,此三助心,故名心所。
  • 網絡賭博平臺充值5萬現金能「破障」?這波「求輸」操作讓人無語!
    「掐指一算,你命裡有財」,淅川周先生堅信微 信「算命大仙」,在其指引下向某跨境網絡賭博平臺充值輸入5W現金求輸「破障」。直到大仙被抓,深信不疑的周先生才明白這是「假大仙,真騙賭」!大仙叮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切不可再讓他人知道,否則必將失靈!周先生允諾後,大仙便發一張二維碼圖片要周先生按提示掃描下載,註冊充值。越來越「神」下載後,周先生問大仙為什麼是一個賭博平臺,會不會輸錢。大仙開導周先生「有我在,你放心」,並讓周先生先充點試試。
  • 知天之所為 知人之所為
    莊  子內篇     大宗師【原文】     知天之所為
  • 甘肅高臺引進塑料尼龍網格固沙築沙障
    甘肅高臺引進塑料尼龍網格固沙築沙障當地民眾將高約20釐米的塑料尼龍網鋪設成1.5米見方的格子,網格互相連接,形成了一大片人工沙障,將移動沙丘牢牢地固定下來。高臺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南部邊緣,是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之一。全縣沙化土地334.8萬畝,佔全縣國土面積的51.3%。
  • 【法師答疑】「三昧耶」是什麼意思
    「三昧耶」是什麼意思主講:上能下弘法師|時間:2020.12.21地點:河北大華嚴禪寺阿彌陀佛,大家好!這裡有人提了個問題。請問師父:「三昧耶」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三昧耶」有很多種意思,它主要有四種意思:一個是平等,一個誓願,一個是驚覺,一個是除垢障。
  • 科學 | 佛學對「真實」所涵攝的義蘊(一)
    論云:「如是諸法性,應知總名真實義。」 《真實品》所言四種真實,可看作四個層次: 一、「世間極成真實」。指世間凡夫眾生共認的真實,極成,為共認、共許義。論釋云:謂一切世間於彼彼事隨順假立,世俗串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
  • 《八識規矩頌學記》第五講:隨煩惱心所
    無慚就是做了壞事,不怕自己的良心譴責,不尊重自己的人格,於諸惡行,樂而為之,以不自修為體,障慚生惡為業。它會障礙慚心所的生起,會生惡法。  無愧就是不顧他人的譏嫌,不怕法律的制裁,以不羞惡為體,障愧生惡為性,障礙生起愧心所,更加會去造惡法。  一個人如果到了無慚無愧的時候,什麼不仁不義、寡廉鮮恥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 「一線一策」清障法——樹障引發的線路故障為零
    由於春季氣候乾燥多風,極易因樹障造成電力線路跳閘或引發山林火災,為強化設備運維,切實降低輸配電線路跳閘率,貴州省六盤水供電局針對輸配電線路點多、面廣、線長等特點,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動,以「一線一策」的方式開展特巡特維工作,防止因導線對樹木放電造成跳閘停電或引發森林火災。  六盤水供電局解決樹線矛盾突出「早、細、實」三字。
  • 掃地機越障性能太優秀了 這究竟是好是壞呢?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聊的不是它們的清掃力,也不是它們的價格,而是它的越障性能。眾所周知,智能掃地機器人是具備一定越障性能的,一臺不具有越障性能的掃地機,將在布有地毯或者少量電線的地面上寸步難行。雖說沒有越障性能的掃地機使用體驗會大打折扣,那麼,越障性能優秀又是否是一件好事呢?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障七心:​發菩提心(六)
    紙筆拿來後,他寫下「時辰未到,請勿安排助念」,大家原本擔心緊張的心情,看到他所寫的話,都放下心笑出來了。 等到他可以開口說話後,肇事的先生充滿自責前來探望,頻頻向他道歉。他毫不為意地說:「你不必自責,你和我無冤無仇,不會故意開車來撞我,這都是緣。我不會怪你,也不會要你賠償,請你放心。」 事後他說:「當時我雖在昏迷中,意識卻很清楚。
  • 網絡運維人員排障利刃 首選AirCheck G2
    尤其是現在企業中除了有線網絡外,還部署了無線網絡,更使得排障工作時間延長。要想不被老闆訓斥,一件趁手的「兵刃」必不可少。NETSCOUT推出的AirCheck G2無線網絡檢測儀便能夠自動檢測,快速定位故障位置。可幫助網絡運維人員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減少排障時間。目前這款測試儀售價為4萬元,有興趣的朋友趕緊關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