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 佛學對「真實」所涵攝的義蘊(一)

2021-02-19 禪宗文化

認識真實是突破障礙、獲得自由之要,這大概是古今中外的多數哲學所持的基本信念,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全部活動之根本出發點。佛學的真實論,包含真理論、實在論、認識論、實踐論等為近現代哲學列為核心課題的內容,涉及自然科學、心理學、人體科學的最根本問題,確有其超越現代知識的卓識睿智,不僅為佛教徒所必須學習,而且很值得處於文明反思、整體科學醞釀過程中的當今文化精英們所了解。

確信世上有真實的東西,人可以認識這真實的東西,認識真實是突破障礙、獲得自由之要,這大概是古今中外的多數哲學所持的基本信念,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全部活動之根本出發點。真實或真理,於是被列為各家哲學、各門科學所研求的對象,被向來的哲人智土樹為畢生追求的目標。佛法的基本立場和思路,其實亦不出於此,甚而比其他學說更確信必有真實,更確信人有認識真實的能力,以體認真實為解脫生老病死等諸苦,獲得永恆安樂、絕對自由之道要。現代漢語中常用的「真實」一詞,即源出佛典,原為梵文tattva的意譯,義為如實,即如本不異,其反義詞為虛妄、虛假。若再對真實二字分作訓詁,則「真」主要從認識論角度,指如事物之本來面目;「實」主要從實在論角度,指不依待他物而實有。總之,真實,即如本不異、不依他存的本然,而如本不異者必然不依他存,為未經主觀認識增減的本來面目,不依他存者必然不生不滅,真常不變。質言之,真者必實,實者必真,真之與實,終歸是一回事。

 

如果把全部佛法歸納為所觀的「境」、所修的「行」、所證的「果」三大互相聯繫的部分;則「境」所觀的內容;便可以真實二字概括之。呂澄先生《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一書說得好:

 

佛學對象的中心範疇是「真實」(或稱「真實性」、「真性」)。

 

佛學不僅窮盡人類理性思辨之能,而且運用在禪定中思察、自究其心的特殊研究方法,及嚴整的修行實踐,對真實所涵攝的義蘊、認識主體和認識方式及真實與解脫的關係等問題,進行了長期的深入探討,成果至為輝煌,自信明識實證了體認絕對真實,因而堪以解決人存在的根本問題、獲得絕對自由的大道。

 

佛學的真實論,包含真理論、實在論、認識論、實踐論等為近現代哲學列為核心課題的內容,涉及自然科學、心理學、人體科學的最根本問題,確有其超越現代知識的卓識睿智,不僅為佛教徒所必須學習,而且很值得處於文明反思、整體科學醞釀過程中的當今文化精英們所了解。

 

 

佛學真實論,在印度唯識學的《瑜伽師地論》等論典中,闡述最稱細密。《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品》分真實義為二種、四種。二種者:

 

一、「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略稱「真實性」或「如所有性」,指一切現象普遍共具的真常不變的體性,即如(tatha)、真如(tathata)、實相。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解釋說:

 

諸現象不變的真相,或使現象所以如此的,不變不動的法則叫真如。

 

二、「依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略稱「一切性」或「盡所有性」,指一切現象一一各具的一切性質、相狀、力用、關係等。論云:「如是諸法性,應知總名真實義。」

 

《真實品》所言四種真實,可看作四個層次:

 

一、「世間極成真實」。指世間凡夫眾生共認的真實,極成,為共認、共許義。論釋云:謂一切世間於彼彼事隨順假立,世俗串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

 

意謂世間眾生依其同類的認識方式,由共同的認識習慣,用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大家共認為真實的東西。如人們共同把具有雄性的性器官和副性特徵的人稱為男人,把具有雌性的性器官和副性特徵的人稱為女人,乃至嬰幼少壯、車馬豬羊、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衣食器具、田園舍宅、苦樂憂喜等,一切大家共認,以大家共用的名詞概念所表示的具有某種性質的事物、現象,都屬世間極成真實。這在《涅槃》等經中,稱為「世流布相」或「世流布想」,即世俗所流行的通用名相。

 

二、「道理極成真實」。道理 ,意為道路、理義,指貫串於事物中的固有法則,略當於今所言規律、客觀規律。《解深密經》卷五說道理有四種:一觀待道理,謂觀察事物相互依待的關係而發現的規律,如觀大小、好壞、老少、高低等的互相依待而歸納出「凡有對法不相舍離」(互為矛盾關係者不能分離)的法則;二作用道理,謂事物所具作用被發現而表述為法則者,如古人發現火有能熱能熟、令猛獸恐怖等作用,科學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恆定律等;三誑成道理,指通過推理及實踐檢驗而證明的規律;四法爾道理,為本然所具的規律性,是前三種道理建立的根本依據,《瑜伽師地論》卷二五說瑜伽方便「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

 

總之,客觀本具的理、法則,在眾生的認識中被總結為種規律,叫做道理。被世間共認為正確的道理,叫道理極成真實。《瑜伽論·真實品》說道理極成真實主要依詆成道理建立,證成道理依現量(經驗、實驗)、比量(邏輯推理)、至教量(經典依據)三量思擇而建立,這是世間的「諸智者、諸黠慧者、能尋思者、能伺察者、住尋伺地者、具自辯才者」——亦即所謂「哲人」及宗教修行者們的思維成果。

 

三、「煩惱障盡智所行真實」。這是依佛法修道,斷了煩惱障(貪瞋痴慢疑等)的聖者,以其離煩惱、我執的清淨心所證知的諸法無我之真實。

 

四、「所知障盡智所行真實」。這是依大乘佛法修道,斷所知障(法我執)的菩薩、佛,以其更為圓滿的智慧所證知的真實。

 

四種真實,就從相對到絕對的角度及真實程度而言,構成一個漸次升進的階梯結構:第一世間極成真實,僅是凡夫眾生常識範圍內的真實,無疑具有相對性;第二道理極成真實,是世間哲人們理性認識意義上的真實,對具體真實而言亦其相對性;第三煩惱障盡智所行真實和第四所知障盡智所行真實,乃出世間的聖人所證知的絕對真實,然第三尚不圓滿,對第四而言亦具相對性,唯有第四所知障盡智所行真實,才是絕對的真實,才能真正當得起本為如實、絕待義的「真實」二字,能如實、圓滿地認識諸法真實性、一切性。

 

後來世親所造《辨中邊論·辨真實品》更詳析真實為十種:

 

1、根本真實,指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三自性」;

2、相真實,指三自性中圓成實自性的真實相,亦即「實相「;

3、三無顛倒真實,指用以對治凡夫常樂我淨四顛倒見的無常、苦、空、無我之理;

4、因果真實,指揭示染淨因果的四聖諦;

5、粗細真實,指世俗諦(粗)、勝義諦(細)二諦;

6、極成真實,指世間極成、道理極成兩種世俗共認的真實;

7、淨行真實,指煩惱障盡智所行、所知障盡智所行兩種聖者淨心所證的真實;

8、攝受真實,指相、名、分別、真如、正智「五法」;

9、差別真實,指流轉、實相、唯識、安立、邪行、清淨、正行七種真實之理;

10、善巧真實,指用以破除十種我執的蘊善巧等十種真實。

 

十真實中的後九種,皆依第一根本真實三自性而建立,可以三自性總攝之。這十種真實,幾乎涵括了佛學的一切義理。

 

《法華經·方便品》載佛為舍利弗說諸法實相包括相(相狀)、性(不變的本性)、體(主質)、力(功能)、作(運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十種「如是」,這裡的「如是」即是真實的同義語。天台宗依此立「十如是」為諸法實相的十個方面。

 

真實的內容雖可分為四種、十種或更多種,但概括而言,大略可總攝於《瑜伽師地論·真實品》所說諸法真實性、一切性亦即體、相兩大方面。

 

(未完待續)

本公號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朋友圈微信群

想要學習了解更多禪修的理論和方法,歡迎添加大師兄微信:juexinwx,報名參加我們的線下禪修課程請點擊:明心見性這個事,你要不要來試試?

歡迎您在文末留言,我們期待與你交流

·與您的每次互動,我都認真成了喜歡·

禪宗文化開啟多門線上公益課程,有《六祖壇經》導讀、《吉祥經》導讀,《安心的力量》、《禪宗文化大講壇》等精彩講座,歡迎大家關注千聊淨覺一心直播間收聽,可以向老師提問交流。

我們每個月都舉辦各類禪文化活動,對禪宗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加我們的微信群,與眾多老師同學一起探討交流。掃描上方二維碼添加管理員微信號,備註:我要進群,即可。

禪宗文化公眾號和禪宗文化雜誌都歡迎讀者投稿,題材不限,散文、詩歌、繪畫、攝影等作品均可。提交方式:稿件以電子版形式提交至郵箱chanjidi_xc@163.com,對佛教文化有一定認識的可報名做線上或線下志願者,添加管理員微信聯繫我們。

本文由禪基地編輯組整理,內容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字校對、文字整理/大雄、曾嘉榆3149

圖文編輯/小夏

從2月17日下午開始,我們在千聊淨覺一心開啟線上公益課程,點擊【閱讀原文】一起學習成長,歡迎參加。

相關焦點

  • 為涵攝模式辯護
    [4]依照這一觀點,涵攝就是將特定案件事實歸屬於法律規範的構成要件之下,以得出特定法律後果的推論過程。[5]另有學者區分了作為整體的涵攝推理與作為小前提之組成部分的涵攝,後者即狹義上的涵攝,指的是「具體待決案件與為制定法構成要件所確鑿涵蓋之案件之間的等置」。[6]狹義上的涵攝構成了廣義上涵攝的一部分。
  • 涵攝
    鑑定式案例分析方法的核心是涵攝。但《說文解字》中既沒有「涵」也沒有「攝」的解說。甚至在現代的《新華字典》中,涵攝這個詞也沒入典。說明它不是一個常用詞。在《古漢語字典》中,涵有很多含義,其一指水大、包容;攝的含義更寬泛,其一是抓住、拽住。如此選注,或許是索緒爾所言的聯想關係中的最佳句段。
  • Vol.693 徐雨衡:法律原則適用的涵攝模式:基礎、方法與難題 | 涵攝模式
    按照拉倫茨的說法,只有當構成要件所使用的概念是基本概念,亦即在日常或法學語言中不需再通過其他概念加以定義或說明的概念時,才可能發生涵攝。概念指稱的法律事實的特徵必須被窮盡地羅列,才能使系爭法律事實涵攝於某一法律概念下。但拉倫茨公式確實存在表述缺陷,從「S→T」得出S→R的結論在邏輯上亦有瑕疵。
  • 從涵攝到整理:實務方法的重大轉向
    在實體法的案例中,由於不涉及事實的真實性問題,不涉及兩方不同的故事版本問題,所以直接略過了事實處理的步驟,直接考慮最終的法律解釋和涵攝問題。但法律解釋具有個案針對性,只有在具體且真實的事實基礎上,才考慮最終的涵攝。在實務中,事實是無序,冗雜的、缺少意義關聯的,大致找到想適用的規範後,要根據規範來整理裁剪相關事實,剔除無關的事實。
  • 什麼是「涵攝的錯誤」?
    什麼是「涵攝的錯誤」?所謂涵攝錯誤,就是指行為人對構成要件的涵攝範圍產生認識錯誤。
  • 淺談法官思維中的涵攝與歸入
    在確定小前提的案件事實時,我們需要藉助於涵攝模式來進行推演。邏輯學將涵攝推論理解為:將外延較窄的概念劃歸於外延較寬的概念之下。 法官在對案件進行涵攝推論時,不是事實本身被涵攝於法律描述的構成要件之下,而是將經過篩選和甄別後的案件事實涵攝於構成要件之下。在對案件事實進行涵攝時,首先必須審查,被描述的生活事實哪些符合法條所描述的構成要件。
  •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5.2:取得小前提:不僅僅是涵攝
    確定法律效果的三段論法的小前提,其本質在於陳述「S是T的一個事例」,方法論上一般把這個過程稱為「涵攝」,這是一個比較晦澀的詞語。涵攝的邏輯模式一般是這樣的:T由且僅由m1、m2、m3這三個要素構成。S具有m1、m2、m3等要素。因此,S是T的一個事例。在邏輯學上,涵攝是「將外延較窄(內涵較多)的概念劃歸到外延較寬(內涵較少)的概念之下」的過程。
  • 《為什麼佛學是真的》用現代科學解釋佛學
    關於作者羅伯特·賴特,科學作者,進化心理學學者。關於本書這本書要做的,就是用現代科學的知識,嘗試解釋一些佛學的概念和觀點。這些概念和觀點都是去除了超自然現象的東西。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像學習一般哲學那樣辨析和論證,還可以用現代科學的知識去檢驗它。好了,接下來,我們就通過,解釋三個常見的佛學概念,來了解本書的基本思路和邏輯。在第一部分中,我們會談談佛學中一個最基礎的概念「苦」,也就是我們的煩惱究竟從何而來。在第二部分中,我們會看看,所謂的「冥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談佛學與科學對話之展望—釋見見
    如海森伯所言:我們可以把經典物理學看作是我們所說的與我們完全分開的世界的理想化。[8]那麼混沌科學便是引導我們走出這個理想化進入現實世界的關鍵。對一些物理學家而言,混沌是一門進展中的科學而不是成品,是形成而非存在[9]。有人將混沌學視為20世紀發生的第三次科學革命,繼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後,又一次更深刻地與經典牛頓力學決裂。
  • 科學和佛學的密切關係,心心相印圓融無礙
    能品嘗彌陀大愛的人,需要極大的福報,沒有福報是不能真實地領受佛陀的摯愛。享受佛陀的大愛,很多人難以置信?但是,很多古今中外的科學家證明了此事,並且也皈依了佛陀、皈依了三寶,成為了忠實的佛弟子。世界科學之父愛因斯坦說: 「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 「科學、佛學與人生」
    《科學、佛學與人生》是談錫永上師在浙江大學的一個系列演講,旨在向大家闡述如來藏思想,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應用如來藏思想。談談佛為了向更多的人分享談師所理解的如來藏思想,決定開設《科學、佛學與人生》的同名專欄,面向更多對佛學感興趣的有緣人,希望能夠對你們有所幫助。
  • 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區別與聯繫
    更有人把量子力學與佛學混為一談。常聽人說:「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到底量子力學與佛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和淵源?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通過六年苦修最後頓悟成佛,開創了佛學文化。佛學以「心」為根本,認為塵世萬物皆是心念創造的虛幻假象,宇宙是意識的創造物。
  • 為什麼印順佛學難以超越?
    三重身份、三種角色的扮演,所表現的佛理探研可說是「情理平衡」;意即,印順導師的佛法研究,總試著在論述中取得情理之間的平衡。印順導師著名的「以佛法研究佛法」即是一例。又如《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中,印順談論「根本信念與看法」首先即說:「佛法是宗教,佛法是不共於神教的宗教。如作為一般文化,或一般神教去研究,是不會正確理解的。」
  •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科學的盡頭是佛學
    朱清時,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深圳南方科大第一任校長,國內第一所民辦高校的創始人之一。作為量子物理的研究者、中科院的院士,朱清時在退休後開始投入「量子佛學」的論證和推廣工作中。他不斷地和佛學人士接觸,最終形成了他的理論體系。
  • 潮音 | 佛學概論——緒言
    此曰佛學,未免有所未喻,故先將學字解釋之。學字常義有二:一、是動詞,如學習學作,凡有所摹效練習,均可名學,如小兒學語學行等。二、是名詞,如學理學說,凡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前後相應,有精深詳密之條理者,如科學哲學等,方可名學。今稱佛學,亦指有精密條理之學理而言。向來佛徒有所謂學佛與佛學之二語。學佛者,謂實踐修行;而佛學則講求明確精密之學理。
  • 佛學揭秘,四大不可思議的科學實驗,揭開靈魂存在的神秘面紗
    佛學揭秘,四大不可思議的科學實驗,揭開靈魂存在的神秘面紗生死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從古至今,人們常常追問,生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人死後是否還有某種方式存在?有人能夠主動去探索思考這些話題,而有的人卻懵懵懂懂地活了一輩子,也不知道思考這個問題,只是懵懵懂懂地活著。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_佛教_鳳凰網
    與會專家學者就《全集》的學術價值、出版意義,以及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和「人間佛教」理論對當代佛學研究與佛教發展的影響等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馮惠玲,國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劉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中華書局總經理李巖,臺灣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主任呂勝強,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聶震寧等分別在座談會上致辭,並對印順導師的佛學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新聞出版總署王然在座談會上宣讀了鄔書林副署長的書面講話。
  • 馮煥珍:對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反省
    如前已明,這是「離四句、絕百非」的;同時,因為它為佛陀所證,它又是真實不虛的,「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5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是緣起法住法界」6,此即所謂「涅槃寂靜」。 2、如實描述實相的緣起法,即佛教教理意義上的緣起法則。此一法則,亦在《雜阿含經》中得到經典闡述:「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 奘淨兩師所傳的五科佛學
    就當那爛陀寺的盛時,我國玄奘、義淨兩法師先後遊學到了印度。他們都以極長的時期,絕大的努力,多方面的學窮精微,回國以後又畢生盡瘁於翻譯宏揚。現在通過他們的學歷記載和一些譯籍,很明了地見得他們傳來的五科佛學,不但師承可考,而且義說有據,就到現在來要對佛學分科研究,還是應該取為準繩的。  先總的說:奘師所傳的對法學,小乘方面有「俱舍」,大乘方面有「集論」。
  • 當量子力學遇到佛學,人類終於接近真理了?
    一、削足適履與邏輯詭辯:佛學比附科學的方法誤區利用佛學作為理解西方科學理論的中介工具,這一風氣本肇始於晚清西學東漸的社會文化潮流中,若葛兆光指出,「晚清好佛學的人,幾乎都是趨新之士大夫」,他們發現,「要理解西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