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5.2:取得小前提:不僅僅是涵攝

2021-02-19 WeLawSaid

全文近2300字。

在明白「確定法律效果的三段論法」的基本框架之後,稍加思索便可以知曉,法律適用的過程無非是在尋找作為大前提的法律規範,同時還得需要把案件事實與法律規範的構成要件做對比,最終才能知曉特定案件的法律效果。

正如我們在這個專欄的首篇文章《起手式》中談到的那樣,拉倫茨書主體部分便是以三段論法的結構展開的。第五章和第六章都在探尋大前提的問題,因為大前提不可能單純由法條的文字即可取得,畢竟每個法律都需要進行解釋,並且不是所有的法律規範都規定在成文法之中,比如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更多的體現了學理上四個構成要件的通說。第四章在確定案件事實的形成問題。

在此,我們還是尊重書本的順序,現行探討如何取得小前提。

確定法律效果的三段論法的小前提,其本質在於陳述「S是T的一個事例」,方法論上一般把這個過程稱為「涵攝」,這是一個比較晦澀的詞語。涵攝的邏輯模式一般是這樣的:

T由且僅由m1、m2、m3這三個要素構成。
S具有m1、m2、m3等要素。
因此,S是T的一個事例。

在邏輯學上,涵攝是「將外延較窄(內涵較多)的概念劃歸到外延較寬(內涵較少)的概念之下」的過程。在從事這種推論過程之前,需得定義這兩個概念,然後確定上位概念的全部要素在下位概念中全部出現。比如,「馬」與「紅馬」相比,「馬」就比「紅馬」少了一個內涵(屬性):「紅」,所以,「馬」的外延就比「紅馬」要寬,因為除了紅馬之外還有黑馬和斑馬等。但是,「馬」之所以成為馬的所有要素都出現在了「紅馬」的身上,所以「紅馬」就被涵攝到了「馬」這個概念中去了,即「紅馬」是「馬」的一個事例,更為直白的說就是,「紅馬」是「馬」。這就是第一個簡單的涵攝的過程。

但在確定法律效果的三段論法中作為小前提的,並非是單純的涵攝推理,而是將事實涵攝於(納入到)法律規範的構成要件之下。在大陸法系的框架下,大多數的法律已經被擺在法官面前的情況下,法官所要從事的最為核心的工作便在於:法律規範構成要件所要求的要素,是否當事人陳述所指向的生活事件中完全重現。於此,法官必須審查:被描述的案件事實是否的確具有相關構成要件的要素。

在做出前述判斷的時候,法官必須要注意到,其實,法官每天都會發現,當事人向法官陳述的案件事實是以日常用語來描述的,但法律規範的構成要件以及構成要件要素均是以法律的專業術語來展開的,法官經常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縫合當事人陳述的事實以及法律規範構成要件之間的鴻溝。比如,訴訟時效會因債權人向債務人的主張而中斷從而重新起算,原告說他在一年前找被告要過,被告還說本息肯定還,但最近這段時間手頭緊,原告還提交了當時的談話錄音。這時,法官就得把原告所述的情況以與在判決中所描述的案件事實時所用的語詞來總結原告的話:原告曾於**年**月**日向被告主張還本付息。

但是,定義的過程以及涵攝的推論過程是不能夠無窮無盡的持續下去的。比如,我們前面談到的「紅馬」,其中「紅色」本身是不能夠在定義的。雖然,紅色在物理學上有定義「以通過能量來激發觀察者的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波長大約為630到750納米」,但是這種定義已經超過了人的直觀認識的能力之外。所以,人們在做出一個物體是否是「紅色」的時候,運用的不是涵攝的過程,即不是把自己觀察到的顏色的波長拿去和630到750納米進行比對從而得出結論;而是,以自己的感覺為基礎,比較正在觀察的物體的顏色,然後與其他之前認識到的紅色物體進行對比,進而做出的判斷。即是說,在進行邏輯推演的時候,早晚總是得做出根本性的判斷,這種判斷不再是以推論的方式取得的,而是以判斷者自己的感知為基礎、或者以判斷著來自社會的經驗為基礎做出的判斷。

將法律適用的推理模式認識到這個程度,是不是更加能夠理解那句話了「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不在於邏輯」。可以說,邏輯構成了法律思維的骨架,而經驗作為血肉讓法律的思維變得更加的豐富與鮮活。

以涵攝方式進行推理的條件相當嚴苛:只有當前列舉的要素已經窮盡了T的所有內涵,可以認定是對於T的嚴格定義的情況下,才能將特定的案件事實以涵攝的方式歸屬於構成要件T之下。但是,在法律適用的時候,並非所有的法律規範均滿足前述條件。對於「類型」以及「須填補的評價標準」(這是方法論中極其重要的兩個概念,說清楚每一個問題,都需要一篇博士論文的體量,所以,請待後面慢慢道來)而言,雖然也可以通過描述讓人認識到其清晰的輪廓,但二者均是通過提出一些指導觀點、特徵和例子的方式來表達自身,而不是通過嚴格的定義。比如,《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或者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具體什麼樣的行為違反了公序良俗,或者說公序良俗的具體內涵是什麼,法律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學理上也只是對於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進行了分類的梳理(注意,不是類型化的區分)。所以,在將生活事實歸入到「類型」或者「須填補的評價標準」之下時,所運用的推理模式不是涵攝,而是「評價性的歸類」。在這種情況下,就有法學家認為,法律根本就不是對抽象的構成要件進行的規定,而是就一系列相類似的個案所作的規定。

然而,在法律規範的適用方面,涵攝推論依然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畢竟在法學發展的歷史長流中,尤其是教義學的努力,許多法條的構成要件已經以概念的形態表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可以適用涵攝推論的方式。但是,即便如此,依然不能否認,涵攝建立在對案件事實判斷的基礎之上,這種判斷,就是我們前面所言的那種不能再以推論,而是藉助單純的感知或者經驗而做出的判斷。

下一節,第三章(法條的理論)的最後一節,借結論導出法律效果。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系列文章: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起手式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1.1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1.2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2.1:說明性法條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2.2:限制性法條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2.3:指示參照性的法條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2.4:法定擬制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3:作為規範體組成部分的法條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4:多數法條或規範體的競合-1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4:多數法條或規範體的競合-2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5:法律適用的邏輯模式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5.1:確定法律效果的三段論法

相關焦點

  • 從涵攝到整理:實務方法的重大轉向
    在實體法的案例中,由於不涉及事實的真實性問題,不涉及兩方不同的故事版本問題,所以直接略過了事實處理的步驟,直接考慮最終的法律解釋和涵攝問題。但法律解釋具有個案針對性,只有在具體且真實的事實基礎上,才考慮最終的涵攝。在實務中,事實是無序,冗雜的、缺少意義關聯的,大致找到想適用的規範後,要根據規範來整理裁剪相關事實,剔除無關的事實。
  • 淺談法官思維中的涵攝與歸入
    在確定小前提的案件事實時,我們需要藉助於涵攝模式來進行推演。邏輯學將涵攝推論理解為:將外延較窄的概念劃歸於外延較寬的概念之下。 法官在對案件進行涵攝推論時,不是事實本身被涵攝於法律描述的構成要件之下,而是將經過篩選和甄別後的案件事實涵攝於構成要件之下。在對案件事實進行涵攝時,首先必須審查,被描述的生活事實哪些符合法條所描述的構成要件。
  • 為涵攝模式辯護
    所以,他們將某個案件涵攝於某個法律規範之下的觀念貶斥為一種司法修辭,並以「涵攝意識形態」來統稱之。[2]這種貶斥或懷疑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首先取決於我們如何來理解「涵攝」與「涵攝模式」。  學界對於涵攝這一術語的使用在概念上並未統一,我們大體上可以從寬到窄歸納出三種觀點。最廣義上的涵攝指的是「確定生活事實與法律規範之間關係的思維過程」,它與「許多、通常也很複雜的思維步驟相關聯」。
  • 讀書筆記 | 《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第三章
    二、概念之定義(p155)1、在法學方法論上(拉倫茨,Larenz),概念(der Begriff)意為:已經窮盡地列舉,概念所要描述之對象的特徵。意思就是說:在概念上,已經將其所要描述的對象的特徵窮盡列舉了。也就是說在涵攝過程之中,該列舉的特徵不可缺少、不可替代,也不可另予附加。
  • Vol.693 徐雨衡:法律原則適用的涵攝模式:基礎、方法與難題 | 涵攝模式
    原文發表於《甘肅社會科學》2020年第2期感謝徐雨衡老師授權「法律思想」推送本文為便於閱讀略去本文腳註法律原則能否適用以及如何適用涵攝,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議。法律原則涵攝有利於實現法安定性、落實憲法原則並保證司法民主。法律原則並非實質理性法,而是形式理性法,因此法律原則可以適用涵攝。法律原則涵攝最重要的任務是發現大前提。
  • ​拉倫茨《法學方法論》讀書報告(一)︳讀書
    書目:Larenz/Canaris,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3. Aufl.,1995;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範圍:德文版第1章第1-4節,中文版第2章第1-4節。
  • 《法學方法論》讀書報告(五)︳讀書
    Aufl.,1995;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範圍:德文版第3章第4-5節;中文版第4章第4-5節時間:8月16日-9月13日第三章 案件事實的形成及其法律判斷在契約類型符合標準形象時,法官仍可以採用涵攝方式進行歸類,否則就應採取類型化的方法。 本節讀書筆記: 一、意思表示作為一種效力表示,區別於其他有法律意義的案件事實[1] 有法律意義的案件事實經常是由一個或多個表示組成的,這些表示以發生法律效果為目標。這些表示,與所有的意見或意思表示一樣,需要解釋(Deutung)。
  • 涵攝
    近年來,在法學教育上,德國的「鑑定式案例分析法」風行於私法領域。「鑑定式」這個用語和以往的司法「鑑定」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不一致。
  • 讀書札記 | 拉倫茨《法學方法論》前言、導論和第一章
    [14]換言之,司法判決的作出並非是一種對制定法的精確複製,涵攝信條已成昔日黃花,[15]面對具體的待判案件事實,抽象表述的制定法更多的是呈現出一種未完成狀態,亟待法律適用者完成進一步的具體化。誠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或者說具體化憲法規範的過程中必然會注入自身評價,司法裁判同樣如此。
  • 譯者陳愛娥博士為你解讀拉倫茨的《法學方法論》,茅塞頓開
    然而,法律家仍須以一定的方法來處理法律問題,作者希望藉本書指出,法學針對「價值取向」的思考也發展出一些方法,藉助它們可以理解及轉述既定的價值判斷,對這些價值判斷也可以作合理的批評。另一個考慮的重點是「法」本身。假使應該由法的特製出來來確定法學、法學方法論及其思考的方式特徵,就必須對法學的研究客體有更詳盡的認識。事實上,每種法學方法論都取決於其對法的理解。
  • 什麼是「涵攝的錯誤」?
    什麼是「涵攝的錯誤」?所謂涵攝錯誤,就是指行為人對構成要件的涵攝範圍產生認識錯誤。
  • 以司法三段論為核心的法學方法論圖解
    司法三段論是法學研究方法論的核心,是做法律分析必須熟練掌握的工具,是法律人必備的基礎中的基礎技能。因此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學習法學就深刻理解。在學習法考的過程中,老師們一般都把三段論的講解放在課程最開始階段,因為我是非法學專業,所以初聽三段論時完全無感,並且完全不知道諸如要件、涵攝、法律效果之類的詞是什麼意思。再加上又用字母代替這些概念,更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 讀書筆記 | 吳從周《類型思維與法學方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方式基本上融合了英美法上之案例法的操作方式,根據個案之間的「類似性」而作逐案的區辨與判斷,在本質上,它已經是一種「類推」的模式,而非涵攝的過程了。也就是說,對法學而言,這不是一種法律案件涵攝於普遍規範之下的行為,而是一種類推的行為:用以判斷具體案例與規範或先例(「類型」)之間或多或少的類似性。Kaufmann甚至認為「法本來就是一種類推」,「法學與法律認識具有類推的性格」。換言之,在法學上每種思維都是類推的思維。
  • 法學方法論的外在困境———讀林立《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圖)
    林立教授的《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其最終達致了一種超越法學方法論本身的話語態度,敏銳地揭示了包括德沃金理論在內的法學方法論所無法避免的困境。  正如書名所示,作者擇取了法學方法論作為審視和闡析德沃金法律理論的視角。在他看來,「……德沃金所處理的問題,實為自古以來法學方法論的根本問題,而且是不分歐陸成文法系或英美判例法系都會碰到的共同問題。」
  • 簡論生態法學方法論
    生態法學方法論的涵義法學方法是指人們在認識和探尋法律、法律現象及其規律時所遵循的原則、程序以及所採用的方法和技巧。法學方法論就是由各種法學研究方法所組成的方法體系以及對這一方法體系的理論說明;它既反映人們認識和研究法律現象的規律,也反映法學家的智慧和藝術。
  • 【讀】薩維尼的轉向:從目的解釋的否棄到允許——《法學方法論》第一章讀記
    拉倫茨將「薩維尼的方法論」作為其著作的第一章。這一章的篇幅不長,只有10頁,但是「密度」極高,一開篇就亮出了語言晦澀、文意難懂的強健「肌肉」,給幾位讀友來了個下馬威。這一章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了薩維尼早期的法學方法論;第二部分述評了薩維尼中晚期的法學方法論;第三部分是拉倫茨對薩維尼方法論的簡要總結。
  • 開往春天的地鐵 ———讀《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導論》(圖)
    掩卷沉思,我們不得不承認,長期以來,法學界習慣了「拿來主義」和「對策法學」,方法論的貧困是整個法學理論體系以及司法實踐操作中都面臨的一大癥結。雷小政博士的《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導論》是國內第一部刑事訴訟方法論方面的專著。
  • 2020年冬季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碩士研究生法學方法論試卷
    第一題 (5分)比特幣是否可以轉讓?為什麼? 第二題 (5分)請以霍菲爾德術語描述民法上的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的本質差異。 第三題 (5分)請以霍菲爾德術語描述全國人大的釋法權與香港終審法院的裁判權之間的關係。
  • 《法學方法論》前四編解析與感想
    前者端在發現或形成一般法律規範,以為裁判之「大前提」;而後者則以所發現或形成之一般法律規範為大前提,以事實認定為小前提,透過「歸攝」之作用,運用「演繹」的邏輯方式,導出結論,亦即一般所謂裁判。所謂「歸攝」,系一種思維過程,亦即在於確定認定之「事實」與「法律規範」間聯繫關係之思維過程。
  • 學做讀書筆記的3個技巧
    我以前讀書從來不做讀書筆記,所以讀完很快就忘了。我讀書一方面是因為喜歡,但是另一方面是為了之後可以有源源不斷的輸出,所以我實踐過很多讀書筆記法,也終於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筆記法。這套方法不僅適用於虛構類書籍,如文學作品、科幻小說等,也適用於非虛構類的書籍,如工具書,商務類書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