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生態法學方法論

2021-01-08 光明網

生態法學方法論的涵義

法學方法是指人們在認識和探尋法律、法律現象及其規律時所遵循的原則、程序以及所採用的方法和技巧。法學方法論就是由各種法學研究方法所組成的方法體系以及對這一方法體系的理論說明;它既反映人們認識和研究法律現象的規律,也反映法學家的智慧和藝術。

法學是隨著研究方法的改進而發展的,研究方法每前進一步,法學研究就提高一步。

環境資源法學或生態法學所倡導的法學研究方法是以生態方法為基礎和標誌的研究方法。生態法學方法論就是各種生態法學研究方法及其理論說明的總稱。生態方法,又稱生態學方法、生態學分析方法、生態學思維,是一種用生態學觀點思考問題、研究現實事物的方法。目前生態方法已經廣泛應用於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它應用到法學領域促進了生態法(即環境資源法)和生態法學(即環境資源法學)的發展,形成了以生態方法為基礎的生態法學研究方法(即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方法)和生態法學方法論。生態方法在法學領域的主要表現是生態系統方法,又稱綜合生態系統方法、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方法等。

「生態法」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在前蘇聯和俄羅斯法學界廣泛奉行的一個概念,實際上是環境資源法的變種或改進,目前不少國家已經採用生態法和生態法學的說法。生態法由環境資源法發展演變而成,它與早期環境資源法在指導思想方面的最大區別是貫徹生態本位觀、生態整體主義觀、綜合生態系統觀、生態基礎制約或環境承載力有限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觀,承認動植物、江河湖海等生態系統的內在價值,堅持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生態法學方法論不僅是一種法學理論,也是環境資源法律所認可的環境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與原則,目前已有不少環境資源法律確認生態系統方法的作用和地位。我國從21世紀初開始引入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理念,探索創立一種跨越部門、行業和區域的可持續的自然資源綜合管理框架。

生態法學方法論堅持生態文明觀

生態法學方法論主張以生態文明觀來指導我國的環境法治建設,使環境資源法律成為建設「五型社會」(即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和循環經濟型社會的統稱)的法律保障。

生態法學方法論認為,生態是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與存在狀態,生態系統包括人,人是人類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環境是指圍繞人的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自然資源是指能夠被人類所利用的各種自然因素,環境與資源都不包括人,都是外在於人的物質世界。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以環境為中介的人與人和諧相處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是「五型社會」的文明形態和文化形式,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是一種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高度發展、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和諧統一的文化即生態文化,它倡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科學、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倡導人們實踐生態文明的道德觀,維護人類的共同家園。

生態法學方法論貫徹生態文明觀的基本方式是: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時,強調法治即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待人、人與人和諧相處;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同樣強調法治即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待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法學方法論堅持生態文明觀的主要表現是重視和貫徹生態系統方法和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按照生態法學方法論的要求,環境資源法應以維護生態系統結構的合理性、功能的良好性和生態過程的完整性為目標,對生態系統的諸要素採用系統的觀點、進行統籌管理,從單要素管理向多要素綜合管理轉變,從行政區域向流域的系統管理轉變,從對自然生態的統治和「善政」向「治理」和「良治」轉變;應該實現對生命系統與非生命系統的統一管理,將人類活動納入生態系統的協調管理,綜合管理土地、水、大氣和生物資源,公平促進其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在環境監督管理體制和「五型社會」建設方面,應以生態系統方法為指導,採取協調的、科學的、參與式的、適用的方法來管理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公平衡量、協調和分配各種利益主體的不同利益,理順區域內的環境管理體制,科學配置各政府管理部門的職責,以調動各利益主體和廣大公眾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和促進環境管理機構職能和環境監管的綜合性、協調性和整體性。

生態法學方法論運用綜合性的法律調整機制

生態法學方法論將「方法」置於優先地位,在環境資源法治建設中積極推行綜合性的法律調整方法,努力健全綜合性的法律調整機制。生態法學方法論不僅闡明了法律如何調整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論,也從實踐方面逐步健全了法律調整人與自然關係的方法、機制和制度。

環境資源法的調整機制,是指由環境資源法律調整主體、調整對象、調整行為(包括調整方法和調整過程)結合起來的整個系統的內部結構、內在聯繫和運作方式的統一,主要指環境資源法律對其調整對象(包括人與自然的關係及與環境資源有關的人與人的關係)實施影響、實現其調整功能的運作原理和運作方式。它包括其他法律部門的相關調整機制和環境資源專門法所特有的調整機制即生態化調整機制。生態化調整機制,是指區別於傳統法律調整機制的、具有特色的、環境資源法所特有的調整機制,它是法律調整人與自然關係的專門機制、主要機制和核心機制。生態化調整機制的主要特點是,在基本理念上主要強調環境正義、環境公平、環境安全、環境秩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環境效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在方法上主要採用生態法學的分析方法,在內容上主要由大量禁止性環境資源行為規範和系統性的環境資源法律制度組成。

生態化調整機制的一個重要表現和典型代表是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是指管理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一種綜合管理戰略和方法,它要求綜合對待生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自然(包括環境、資源和生物等)的需要和價值,綜合採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綜合運用行政的、市場的和社會的調整機制,來解決資源利用、生態保護和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以達到創造和實現經濟的、社會的和環境的多元惠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運用生態化方法,目前環境資源法已經形成一整套調整人與自然關係的法律調整機制,主要包括:環境資源調查(監測、監視、勘查、普查、抽查等)機制;環境資源信息顯示(報告、統計、公告、牌示等)機制;環境資源問題預防機制(包括環境影響評價、規劃、功能分區和預警);環境資源行為機制(對環境資源行為的禁止、允許、行政要求、行為規範等);環境資源整治機制(治理、恢復等);環境資源補償(賠償)機制;環境資源行為獎懲機制;環境資源法律責任機制;環境資源行為監督(包括議會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其他社會監督)、管理機制;環境資源公眾參與機制等。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法學院)

相關焦點

  • 法學方法論的外在困境———讀林立《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圖)
    林立教授的《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其最終達致了一種超越法學方法論本身的話語態度,敏銳地揭示了包括德沃金理論在內的法學方法論所無法避免的困境。  正如書名所示,作者擇取了法學方法論作為審視和闡析德沃金法律理論的視角。在他看來,「……德沃金所處理的問題,實為自古以來法學方法論的根本問題,而且是不分歐陸成文法系或英美判例法系都會碰到的共同問題。」
  • 開往春天的地鐵 ———讀《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導論》(圖)
    掩卷沉思,我們不得不承認,長期以來,法學界習慣了「拿來主義」和「對策法學」,方法論的貧困是整個法學理論體系以及司法實踐操作中都面臨的一大癥結。雷小政博士的《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導論》是國內第一部刑事訴訟方法論方面的專著。
  • 尋覓網絡法學方法論
    如何看待網絡技術、行為與法律的關係,採取何種評價網絡新事物的法學方法,這是網絡法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網絡法學方法論,主要是指傳統法學方法論在網絡領域的理解與應用,包括如何在網絡環境下展開法律思維、實施法律推理、進行法律解釋,其重點是如何看待網絡技術、網絡行為及網絡法律的關係。
  • 讀書札記 | 拉倫茨《法學方法論》前言、導論和第一章
    [12]【德】拉倫茨著:《法學方法論》(第6版),黃家鎮譯,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第10頁。[13]【德】拉倫茨著:《法學方法論》(第6版),黃家鎮譯,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第10頁。[14]【德】拉倫茨著:《法學方法論》(第6版),黃家鎮譯,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第10頁。[15]Vgl.
  • 張翔教授也談法學方法論與法學寫作
    2019年11月18日晚,「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翔教授做客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作主題為「法學方法論與法學寫作」的學術講座。
  • 臺灣「誹韓案」及其法學方法論示範
    到了80年代,臺灣學者楊仁壽出版《法學方法論》一書,將「誹韓案」作為第一編引言內容。楊仁壽在回顧了「誹韓案」案情後,對自己當年在任司法官時對法院判決的擁護進行了自我檢討。楊仁壽認為自己當年不懂法律的闡釋方法,且臺灣法律教育歷來不注重基礎法學,自己和判案法官對「直系親屬」的理解陷入了概念法學形式主義的泥潭。
  • 陳愛娥教授談法學方法論及其最新發展AND談公法請求權
    「法學方法論及其最新發展」的講座。首先,陳教授為我們釐清了法學方法論的意義與任務,要了解法學方法論的意義,就要逐字來分析。最先要明確的是法學的概念,法學是以特定法秩序為基礎及界限,藉以探求法律問題之答案的學問。
  •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5.2:取得小前提:不僅僅是涵攝
    對於「類型」以及「須填補的評價標準」(這是方法論中極其重要的兩個概念,說清楚每一個問題,都需要一篇博士論文的體量,所以,請待後面慢慢道來)而言,雖然也可以通過描述讓人認識到其清晰的輪廓,但二者均是通過提出一些指導觀點、特徵和例子的方式來表達自身,而不是通過嚴格的定義。
  • 法學研究中「方法論個體主義」之局限
    在法學研究領域, 這種個體還原論的研究視角也非常興盛。例如,論證與建構國家之正當性的學說裡最重要的社會契約論就認為,國家和法律不過是原子式的個體主觀選擇、通過協商達成一致、走出自然狀態的結果。因此,抽象的公共利益與共同體意志並不存在,只有純粹私人倫理法則意義上的權利和自由才是我們觀察法律現象的根本出發點。
  • ​拉倫茨《法學方法論》讀書報告(一)︳讀書
    確定被錄取為南大法學院2020級民商法專業博士生後,思佳表示,決定從暑假開始閱讀拉倫茨的《法學方法論》,一周提交一次讀書報告,提前進入狀態。考慮到是假期,我把頻率改為兩周一次。讀書報告並無固定寫法,也恰恰如此,最能反映報告者的知識積累、理解程度及思考能力。到這周為止,思佳讀書報告已提交兩次。
  • 【讀】薩維尼的轉向:從目的解釋的否棄到允許——《法學方法論》第一章讀記
    拉倫茨將「薩維尼的方法論」作為其著作的第一章。這一章的篇幅不長,只有10頁,但是「密度」極高,一開篇就亮出了語言晦澀、文意難懂的強健「肌肉」,給幾位讀友來了個下馬威。這一章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了薩維尼早期的法學方法論;第二部分述評了薩維尼中晚期的法學方法論;第三部分是拉倫茨對薩維尼方法論的簡要總結。
  • 說書 布洛克斯的《德國民法總論》及其法學方法論(上)
    感謝朱老師授權轉載,全文共有注釋109項,強迫症患者可以找小編拿全文。最後,祝大家國慶快樂!——漢斯·布洛克斯導言:德國當代著名法學家漢斯·布洛克斯的經典教材《德國民法總論》近期被翻譯成中文出版,但國內關於布洛克斯的學術背景的介紹比較欠缺,為彌補這一缺憾,本文先就布洛克斯的生平和著作進行簡略介紹。然
  • 譯者陳愛娥博士為你解讀拉倫茨的《法學方法論》,茅塞頓開
    K.Larenz的《法學方法論》就屬於這種經典之作。然則何以有此導讀?一則因國內對此學科陌生,普遍有視為畏途的傾向,導讀式的說明或許有助於緩減這種情況。而則因本書篇幅不小(雖然譯本幷非全文版,而是所謂的學生版),加上前述的陌生狀態,初讀者恐怕一時難以掌握要點,導讀希望能指出主要脈絡。
  • 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2020-12-05 1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司法方法論】臺北大學鄭逸哲教授丨法學三段論法
    著有刑事法專著17本,刑事法學論文270餘篇,在刑法、刑事訴訟法、刑法方法論、醫療刑法等領域均具建樹。既然我們將學刑法當作如何寫出正確刑事判決的工作,那麼,我們就要先對判決的格式有所了解。一份判決是由主文、事實和理由三個部分構成的。為什麼要這樣?這和三段論法有很大的關係。 三段論法是最傳統、最典型的邏輯說明方法。從古希臘迄今二千餘年而不衰。
  • 《法學方法論》讀書報告(五)︳讀書
    [39]並將其一直延續至的《法學方法論》[40]和《德國民法通論》晚期版本中。[41] 第二款 法律行為的解釋 Larenz將對法律行為進行解釋(Auslegung)的權力交給法官,認為如果當事人對於表示在法律上決定性的含義有爭議,則需要法院對該表示作出解釋(Auslegung)。
  • 《法學方法論》前四編解析與感想
    最後,楊先生認為「法學具有實踐的性格,為其他科學所無。」(第29頁)第二編 法學認識論第一章 法學之任務本章標題為「法學之任務」,但本章內容實為法律解釋與適用,不知道這樣安排的用意是什麼?或者說楊先生認為法學之任務就在於法律的解釋與適用?看此章標題與內容,應是如此。
  • 讀書札記 | 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第二部分第四章
    法學解釋指出需解釋的問題以及解釋的路徑,以此為司法裁判做好準備;而司法裁判解釋則將法學上的結論拿來面對個案的問題,藉此檢驗這些結論,並促使法學對其再次進行審視。法官的解釋不能只考慮該待決個案,也要確保解釋結果能適用於其他同類案件。如果法院對同一規定在同類案件中做不同的解釋,這就將與相同事件應做相同處理的正義要求以及制定法追求的法律安定性背道而馳。
  • 朱曉喆:請求權基礎實例研習教學方法論*
    [6] 對此參見王澤鑑:《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蔡聖偉:《刑法案例解析方法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版。我國國家法官學院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十多年前即已在民法、行政法、刑法的法律適用方面舉辦長期的法官培訓班,大量採用德國法學教育的案例研習課模式。該培訓班的組織者已經培訓資料整理出版。
  • 場景生態方法論已現雛形
    該模式以彼得·德魯克強調的人的價值為落腳點,涵蓋取消管理中層、員工直接對用戶體驗負責、8-10人自組成獨立創業小微、目標一致的小微利用區塊鏈技術組成鏈群、鏈群間通過鏈群智能合約實現增值分享等要點,最終實現海爾品牌生態的自驅動、自演進、自優化。  同時,針對物聯網發展必須與場景相結合的特質,海爾提出了場景生態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