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得無說分第七① 【原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②皆以無為法③而有差別。」
【注釋】
①本分說明,凡夫之見,以為物可得,法可說,這均是一種執著。又有人以為法不可說得,但可以心得,這亦是一種無形的執著。即所謂的「所知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薩。
今雲「無得」,就是要破事、理二障;「無說」,是要破語言文字之障。若能得「無得」之得,才是真得;說「無說」之說,才是真說,以還現本來的清淨自性。
②賢聖: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只斷見思惑,尚有塵沙無明在,但稱三賢;「十地」菩薩,才謂之十聖。小乘以「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煖、頂、忍、世第一」共為七賢位,以聲聞四果為聖位。
③無為法:與「有為法」相對。非修造作為,非生滅變化,故名「無為」,即是非空非有之本來自性清淨心。
在生起對法的真實信心之後,佛陀在第七分以「無得無說」破除我們對佛相、法相的執著。第七分可以用四點來說明。
一、佛陀無證悟無言說
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修煉,百劫由忍辱力得相好圓滿,累劫難行能行而於人間成等正覺。天上人間廣開一十六會的般若法筵,怎麼說佛陀沒有證悟,也沒有說法呢?
我們回想第六分的經文:「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透露佛陀說法如筏喻,未渡則取,既渡則舍,取捨不定,因此,沒有一定的法名為菩提。佛陀出世度生,自然說法,似黃葉止小兒啼,視眾生性大小利鈍不同,應病與藥。佛陀所證之果,名為無上正等正覺,是因人而示,就事應機。
無上者,對治三賢十聖執著有個「無上法」可得的法愛;正等者,對治聲聞緣覺停滯於偏枯灰滅;正覺者,對治凡夫外道之痴邪迷夢,假名正覺。
佛陀之「無上正等正覺」,不過是遇凡說凡,逢聖說聖,證悟和言說,不過是權立方便之教,菩提本然寂滅,雖說不增,未說不減,哪裡有個覺悟可得?法性又豈能以言語文字可以詮釋?
菩提與證悟是離心緣相,離語言文字相,要能「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法性的實相就會向我們顯露!心取著聖教言說的「法相」,心地昧惑於迷悟差別,心不平等,向外貪求,空墮五百年野狐身,不得解脫。
二、菩提正覺無有定法
佛陀猶如大醫王,所說的法,如療病的藥方,蓋眾生病情不同而有差別。比如:說布施法治貪慾病,說持戒法治不淨病,說忍辱法治嗔恚病,說精進法治放逸病,說禪定法治散亂病,說般若法治愚痴病。
《大方等頂王經》: 佛猶良醫,經法如藥;由疾病故,而有醫藥;無病,則無藥。一切本空,無形無名,亦無假號。心等如空,無比無侶,忽然無際,爾乃應道。
泯除了有無二邊,法非法法相,真實自性朗朗現前。
三、真理實相色空一如
經文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法性離一切相狀取著,真理實相非言語聲色可以涵容。離覺悟煩惱二邊,更非色有空無能所分隔的,真理實相,菩提法性是淨穢一如,色空一如。
我們於根塵識和合的世界,一心希求快樂幸福,但是快樂的指標不僅是物慾的滿足和感官的快樂,我們努力耕耘世間金錢、愛情、勢力、地位的田地,卻任由我們內在的心田荒蕪乾涸。
世俗人避苦求樂,卻不知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求神問卜,舉心動亂不已,離真心更遠,意念紛紛總是魔!
什麼是人間無上的吉祥和幸福,佛陀在《大吉祥經》提出十修法門。
(一)不要親近愚痴的朋友。
(二)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
(三)養成規律有序的作息。
(四)避免飲酒逸樂的應酬。
(五)對上恭謹對下要慈愛。
(六)處事忍耐柔和並謙虛。
(七)不為毀譽褒損而動心。
(八)親近寺廟及聽聞佛法。
(九)思維五欲之樂不久長。
(十)時時正念及修習十善。
如果人人奉行十修法,不論身在何處,內心都會感覺豐盈喜樂,生活於無愁、無惱、無病、無害的安穩中,這才是人間無上的幸福和吉祥!
吾人慾覓無上法門,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一切反求諸己,成佛作祖誰也無法代替你自己。
《金剛經》先破後立,先剷平我們習氣妄相的高牆,再向我們裸露光華四射的摩尼心珠。
我們遭逢的境相,無論是事業的盛衰起落,人情的榮枯冷暖,乃至生死的離合來去等等,如何不被「黑風」吹墮至羅剎鬼國,先得覷破世間虛妄的假相,才能建立冷暖一如、色空一如、生滅一如、榮枯一如的「金剛悉壇」。
四、無為法攝三賢十聖
經文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什麼是「一切賢聖」?
指的是:大乘三賢十聖菩薩;三賢者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十聖者指十地階位的菩薩。
三賢還未臻至十聖位,十聖者未到達究竟佛位,亦即大乘菩薩者不能執著這階次地位之相,一著相就不能稱做菩薩。(如第三分經文:「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何謂「無為法」?
溥畹大師說: 以無所作者,故名無為; 但有一法,即屬有為; 非無作為,正顯一切俱空之理。
禪心即無為法,事相有身口意之修為,有三賢十聖地位的證得,如同百川歸於大海,鹹同一味。
我們心不昧著經義文字,體會佛陀「有得有說」慈悲假名的安立,從中成就清淨的信心,打開一處不見不聞,無得無說,處處啼鳥花香的繽紛世界。
眾生的根器不同,對無為法證悟的程度 也各不相同。《法華經》用羊車、鹿 車、牛車,來比喻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最後會三歸一,歸於佛乘。
聲聞是聽聞如來言教的覺悟的人。緣覺 是悟透了十二因緣而覺悟的人,菩薩是 自覺覺他的人,是候補佛。而佛呢,是 大徹大悟,覺行徹底圓滿的人。
在四聖中,聲聞證悟的比較淺,緣覺證 悟的比聲聞深一些,菩薩證悟的就更深,而佛陀證悟的是最究竟、最圓滿 的。
如果說,菩薩好比是十三、十四的月亮,而佛陀則是十五的月亮,最圓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