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無得無說破事理障分

2020-12-17 超凡博弈

無得無說分第七① 【原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②皆以無為法③而有差別。」

【注釋】

①本分說明,凡夫之見,以為物可得,法可說,這均是一種執著。又有人以為法不可說得,但可以心得,這亦是一種無形的執著。即所謂的「所知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薩。

今雲「無得」,就是要破事、理二障;「無說」,是要破語言文字之障。若能得「無得」之得,才是真得;說「無說」之說,才是真說,以還現本來的清淨自性。

②賢聖: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只斷見思惑,尚有塵沙無明在,但稱三賢;「十地」菩薩,才謂之十聖。小乘以「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煖、頂、忍、世第一」共為七賢位,以聲聞四果為聖位。

③無為法:與「有為法」相對。非修造作為,非生滅變化,故名「無為」,即是非空非有之本來自性清淨心。

在生起對法的真實信心之後,佛陀在第七分以「無得無說」破除我們對佛相、法相的執著。第七分可以用四點來說明。

一、佛陀無證悟無言說

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修煉,百劫由忍辱力得相好圓滿,累劫難行能行而於人間成等正覺。天上人間廣開一十六會的般若法筵,怎麼說佛陀沒有證悟,也沒有說法呢?

我們回想第六分的經文:「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透露佛陀說法如筏喻,未渡則取,既渡則舍,取捨不定,因此,沒有一定的法名為菩提。佛陀出世度生,自然說法,似黃葉止小兒啼,視眾生性大小利鈍不同,應病與藥。佛陀所證之果,名為無上正等正覺,是因人而示,就事應機。

無上者,對治三賢十聖執著有個「無上法」可得的法愛;正等者,對治聲聞緣覺停滯於偏枯灰滅;正覺者,對治凡夫外道之痴邪迷夢,假名正覺。

佛陀之「無上正等正覺」,不過是遇凡說凡,逢聖說聖,證悟和言說,不過是權立方便之教,菩提本然寂滅,雖說不增,未說不減,哪裡有個覺悟可得?法性又豈能以言語文字可以詮釋?

菩提與證悟是離心緣相,離語言文字相,要能「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法性的實相就會向我們顯露!心取著聖教言說的「法相」,心地昧惑於迷悟差別,心不平等,向外貪求,空墮五百年野狐身,不得解脫。

二、菩提正覺無有定法

佛陀猶如大醫王,所說的法,如療病的藥方,蓋眾生病情不同而有差別。比如:說布施法治貪慾病,說持戒法治不淨病,說忍辱法治嗔恚病,說精進法治放逸病,說禪定法治散亂病,說般若法治愚痴病。

《大方等頂王經》: 佛猶良醫,經法如藥;由疾病故,而有醫藥;無病,則無藥。一切本空,無形無名,亦無假號。心等如空,無比無侶,忽然無際,爾乃應道。

泯除了有無二邊,法非法法相,真實自性朗朗現前。

三、真理實相色空一如

經文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法性離一切相狀取著,真理實相非言語聲色可以涵容。離覺悟煩惱二邊,更非色有空無能所分隔的,真理實相,菩提法性是淨穢一如,色空一如。

我們於根塵識和合的世界,一心希求快樂幸福,但是快樂的指標不僅是物慾的滿足和感官的快樂,我們努力耕耘世間金錢、愛情、勢力、地位的田地,卻任由我們內在的心田荒蕪乾涸。

世俗人避苦求樂,卻不知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求神問卜,舉心動亂不已,離真心更遠,意念紛紛總是魔!

什麼是人間無上的吉祥和幸福,佛陀在《大吉祥經》提出十修法門。

(一)不要親近愚痴的朋友。

(二)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

(三)養成規律有序的作息。

(四)避免飲酒逸樂的應酬。

(五)對上恭謹對下要慈愛。

(六)處事忍耐柔和並謙虛。

(七)不為毀譽褒損而動心。

(八)親近寺廟及聽聞佛法。

(九)思維五欲之樂不久長。

(十)時時正念及修習十善。

如果人人奉行十修法,不論身在何處,內心都會感覺豐盈喜樂,生活於無愁、無惱、無病、無害的安穩中,這才是人間無上的幸福和吉祥!

吾人慾覓無上法門,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一切反求諸己,成佛作祖誰也無法代替你自己。

《金剛經》先破後立,先剷平我們習氣妄相的高牆,再向我們裸露光華四射的摩尼心珠。

我們遭逢的境相,無論是事業的盛衰起落,人情的榮枯冷暖,乃至生死的離合來去等等,如何不被「黑風」吹墮至羅剎鬼國,先得覷破世間虛妄的假相,才能建立冷暖一如、色空一如、生滅一如、榮枯一如的「金剛悉壇」。

四、無為法攝三賢十聖

經文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什麼是「一切賢聖」?

指的是:大乘三賢十聖菩薩;三賢者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十聖者指十地階位的菩薩。

三賢還未臻至十聖位,十聖者未到達究竟佛位,亦即大乘菩薩者不能執著這階次地位之相,一著相就不能稱做菩薩。(如第三分經文:「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何謂「無為法」?

溥畹大師說: 以無所作者,故名無為; 但有一法,即屬有為; 非無作為,正顯一切俱空之理。

禪心即無為法,事相有身口意之修為,有三賢十聖地位的證得,如同百川歸於大海,鹹同一味。

我們心不昧著經義文字,體會佛陀「有得有說」慈悲假名的安立,從中成就清淨的信心,打開一處不見不聞,無得無說,處處啼鳥花香的繽紛世界。

眾生的根器不同,對無為法證悟的程度 也各不相同。《法華經》用羊車、鹿 車、牛車,來比喻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最後會三歸一,歸於佛乘。

聲聞是聽聞如來言教的覺悟的人。緣覺 是悟透了十二因緣而覺悟的人,菩薩是 自覺覺他的人,是候補佛。而佛呢,是 大徹大悟,覺行徹底圓滿的人。

在四聖中,聲聞證悟的比較淺,緣覺證 悟的比聲聞深一些,菩薩證悟的就更深,而佛陀證悟的是最究竟、最圓滿 的。

如果說,菩薩好比是十三、十四的月亮,而佛陀則是十五的月亮,最圓最亮。

相關焦點

  • 非常金剛經
    《非常金剛經》中海雲繼夢傾全力弘揚華嚴——佛乘的教法。「海雲」是號,「繼夢」也是號,你可以「海雲繼夢」連稱,少了「法師」二字也不算失了恭敬。因為,這些都只是符號!你問:「海雲繼夢是誰?」他是……請你接觸他的法,直接認識他!人的一生都往往外求,得之喜不白勝,失之惶惶鬱郁。心有所求,煩躁即生,終而求神。求佛、求菩薩。佛、菩薩住哪裡?
  • 《金剛經講記》_佛學書店_華人佛教_鳳凰網
    **內容簡介**《金剛經》是歷來傳誦最廣的大乘經典之一。本書採用的是鳩摩羅什漢譯本,譯文優美流暢,富理趣和文學意味。隋唐以後,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都以《金剛經》為主要的習誦典籍。明奘法師以特殊的思辨形式,深入淺出地講解和歸納,並結合自己研修中遇到的問題舉例演繹,幫助讀者在最短的時間,以最簡要明晰的方式,完整清楚地了解《金剛經》的內容。
  • 《金剛經》精華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年)譯出。《金剛經》因其長短適中,經義精粹,而獨得宏布;與《華嚴經》並肩,俱得「經中之王」之稱。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
  • 所知障和煩惱障
    金剛經說的無相,就是說萬物本身沒有相,道德經說名可名,非常名。 就是客觀事物本身就是無相的。所有的名相,都是我們的頭腦的產物。 周易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陽為表,能見能聞,有形有相。陰為裡,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無相。
  • 正確信仰佛,佛法的含義《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已經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嗎?佛真的說過法麼?須菩提回答說:「就我所了解的道理,沒有一個定法叫做佛法,也沒有定法佛可以說,這是什麼原因呢?佛所說的法都不能當作一定能成佛的說明書,也不能用語言形容出來,佛說出來的不是定法,也不是非定法。這是為什麼呢?所有的聖賢因為知識的了解面不同,他們對道的感悟也不同,所以每一位聖賢只是在他自己的了解認知當中窺探到了大道。」
  • 誦持《金剛經》的這個好處,你必須要知道!
    《金剛經》的這個「功能」是別的經典不具備的。金剛經是講述空性大法的,六祖慧能曾經因為聽了裡面的一句話就大悟,可見此經典的厲害!《金剛經》是菩薩六度萬行踐行菩薩道的甚深微妙之法,讀誦此經若被人輕賤就能消罪除業,當然被人輕賤不能起嗔恨之心才行。若是被人輕賤,你就煩惱,甚至大怒這樣就得不到消災除障的效果的。
  • 願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夠讀一遍《金剛經》,看懂世界就還原了
    若把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經常說給別人聽,無盡的財寶堆滿東南西北,你的福報也報不完,至於多大的福報,請一本自己看看,一切眾生既非眾生,不但無我也無人都是未來佛。願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夠讀一遍《金剛經》,看懂世界就還原了。
  • 金剛經第九:佛陀乃是大藥王,隨機說法,對症下藥,切莫偏執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61篇今天咱們繼續聊《金剛經》,這一篇開始介紹第七品「無得無說分」。這一品的名字也很奇怪,又是無得又是無說的,若世尊沒有說法的話,那他老人家又在做什麼呢?咱們又在聽什麼呢?不要急,這其實正是《金剛經》比較難懂的地方,因為它經常談「空」,好像就是沒有,所以初看的師兄往往會覺得頭暈。
  • 金剛經全文翻譯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須菩提,我再問你,我已修得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而成佛了嗎?我說過法嗎?」須菩提說:「如按我對佛所說意思的理解,本來就沒有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沒有給我們講過什麼固定的法。」「為何這樣說呢?」
  • 如何信解受持《金剛經》,才能積得無量福德?
    金剛經在金剛經裡面,須菩提向如來如是讚嘆: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信解受持為他人說金剛經的福德是多麼的大啊。那麼什麼叫「信解受持」呢?信就是相信,解就是理解,受持就是接受且奉行。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所以,不應當取等正覺法,也不應當以為既然是虛幻的,那就是斷滅的,而執取非法。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如來常常說:你們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說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過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捨棄,何況非法。
  • 幫你讀懂《金剛經》——《金剛經》結構圖解
    本文筆者個人對《金剛經》的全文科判——用現代思維導圖的形式全面解析《金剛經》結構。
  • 有人說多看佛經會生起所知障,說這種話的人簡直愚蠢之極!
    節選自夏壩仁波切《隨念三寶經講記》有人說:「不能看那麼多的佛經,會生起所知障。」說這種話的人,連所知障是什麼都不知道,以為知道的多了,就有所知障,知道的少就沒有所知障。愚蠢之極!《般若波羅蜜多經》,包括第一會、第二會、第三會、第四會般若,以及《金剛經》等佛經當中都說要廣閱大乘經。《華嚴經》當中,也再再強調廣閱大乘經典。什麼叫「廣閱大乘經」?就是多多地讀佛經。有人說讀不懂,原因有三:第一、其所讀經內容太深。我們中國人非常重視「般若」,所以讀《般若經》的人非常多,不常讀《大般若經》或者《第二會般若》,但會經常讀《金剛經》《心經》。
  • 《金剛經》四句偈:凡夫以之斷煩惱,菩薩以之成佛道
    網圖這種以四句偈的形式總結佛法精華的智慧,在各種經論之中在所多有,根據佛法的側重點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著名的般若經典《金剛經》中,佛祖便曾經多次提到修行之人受持讀誦、為他人演說經文乃至四句偈等的功德福報但是由於佛祖沒有具體的指明是哪四句偈等,所以後世之人莫衷一是,而不知其可,誰也不能論斷何為四句偈為正確,而只能認為因病與藥,合乎機緣者為是,但是不管大家如何認知,如果要說到金剛經中最著名的四句偈等,那一定是《金剛經》中第32品應化非真分中的四句偈為世所公認。
  • 什麼是所知障?
    (《攝大乘論本》卷一)並進一步說明:【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攝大乘論本》卷一)也就是說明阿賴耶識,是所知一切法所依止的心體;換句話說,所知一切法依於阿賴耶識而有。無著菩薩並引用《阿毘達磨大乘經》的偈頌,來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盤證得。】(《攝大乘論本》卷一)佛所說的「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 佛門的智慧之母——《金剛經》的思想價值及文化意蘊——王月清
    該經經名的全部含義就是說,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金剛經》屬大乘佛教般若類經典,相當於唐代高僧三藏法師玄奘所譯的十六會、長達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第九會「金剛能斷分」(《金剛般若》),被視為般若類經典的總綱。
  • 夢參老和尚說:讀《金剛經》就是荷擔了無上正等正覺
    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這是一段。
  • 《金剛經》採用什麼樣的「邏輯思辨」,來消解「語言概念」的蒙蔽
    《金剛經》屬《大般若經》第二處第九會,是大般若經的精華。經旨是說空義,闡釋般若智慧。但《金剛經》全文雖闡述空,其中卻並無「空」字。為何佛不直接用「空」字來表達空義?反而要費那麼多文句篇幅,說空的理境?其中所涉及的,是語言上的問題。
  • 《金剛經》:第12品《尊重正教分》
    在講解《金剛經》時,不一定非要講完全經,也不要去管前後的順序,你隨處給人講一段哪怕是四句偈,甚至是一個詞,都會讓人受益無窮。第五,隨說的經義。只要是不違背《金剛經》的思想,不管你講得深,還是講得淺,都可以為人講說。
  • 《金剛經》:薄貪嗔痴,從初果須陀洹,到二果斯陀含的蛻變!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金剛經》是大乘佛法中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歷來是出家人和在家人必讀的佛經,目前最為流行的版本,當屬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版本。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章句讀來讓人感覺似是而非,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