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內證修行之知障

2021-02-07 清虛道

或名:112內證修行之有知

-

曾經在以前(20201009)寫過一篇「95內證修行之知障」,今日再寫。

-

有幾天感覺很強烈,可是那幾天我比較忙,沒來的及寫,所以,現在勉強找感覺,寫一下。

-

我們這篇文章,主要寫「知障」和「分別心」,這二個名詞或感覺之類,其實是一個。看一下能不能寫到一起去。

-

可以說,有知是障礙!我好多時候都感覺的到。

例子一,關尹子偽書。

前段時間,我在解讀《關尹子》,解到第二章,解不動了,就想再看看,打開《關尹子》這經,看到前面有一句話,說是這《關尹子》是偽書。然後,我自己又聯想了好多線索,我也覺得《關尹子》很可能是一本偽書。

所以,因為我認知上,認為《關尹子》是偽書,我的心理上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我再來解讀《關尹子》的時候,我的心不是那麼的認真了,不是那麼的敬慎了,所以,如果保持這種」心態「繼續讀下去,就算《關尹子》是真經,我也看不到裡面好的內容了。因為我的心變了。因為我有知了,戴了有色眼鏡了。(註:後來解了第二章過去,未發現不和諧的內容,就算《關尹子》是偽書,也是沒有問題的。)

-

例子二,男女朋友。

當我們交了一個男朋友或女朋友,你們相愛了,突然有一天,男方或者女方知道了一些對方的情史,就這時,你再去看一下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是什麼感覺?還是那種感覺嗎?

當我們知道了女方有幾個男友,談了多少年。或者女方知道了男方有幾個女友談了多少年,你心裡還會那麼完美的、認真的來面對對方嗎?!

往往會比較傷心,然後,對對方不再那麼認真。這也算是自我保護,或者說勢利眼。

就是因為,你有知了,你知了一些關於對方的顏色,所以戴上了有色眼鏡,你不再按自己原來的顏色看待對方,而是根據新的信息和顏色看待對方。

其實,這也是知障。

人都是會變的,管他以前怎麼樣呢。現在他是愛你的,這個沒錯,就行了。但你真的能做到不在乎嗎?往往不能。這就是知障。

其實鴕鳥很幸福。而太聰明了會很痛苦。沒有誰都是按我們自己心裡想像的那個樣子,也沒有誰是完全符合我們的有知想像的。

-

你不要小看了這個知障!它太強大了。

例子三。方向倒向。

以前,我在濰坊電腦公司呆過一段時間。因為一下火車走了中百商場那邊的一條斜路,所以,濰坊在我的世界裡是方向不對的。我在濰坊倒向,錯向。還不是那種正北正南的錯向,而是那種東成了南,北成了東,那種。所以,我在濰坊的那些日子,太陽每天從北方升起。

現在,我在想,我之所以倒向,就是因為我有知,或者是因為我執著於我的有知。

我每到一個新地方,就怕自己倒向,所以往往很關注方向。但是呢,每條街其實都有一定的斜度。當我們記住方向的時候,越是注重注意方向,越容易倒向、錯向!例如當你拐進了一條斜路,但你卻認為是正的,所以,你我必然會計算失誤。

所以,從倒向這個例子中,我們認識到二個問題,不要小看這二個小問題,涉及的很深。

第一,越是有知,越是被有知誤導。

(例如,我有知方向這事,那是東,那是南,這也是有知,定位了方向),越是對事物定位,越是容易迷失。為什麼?因為事物不是正的,黑不是純黑,白不是純白,直不是真直,清不是真清,一旦你定位了,那麼就等於是定到了錯誤上,這只是其一。其二,你一旦定位了事物,事物在發展,事物的發展並不是按照你的有知進行的,你的有知可能是一步一米,而事物的發展可能是一步二米,你的有知可能是一次一度,而事物的發展是一下好幾度,你是按規矩來一步一步的發展,而事物的發展可以走一步跳一步飛一步。所以,其一,你定位的不準。其二,就算你定位的準,事物也不按你的有知發展。

第二,知其然,不然。不知其然,然。

不要小看這句話,這是修道的至高境界。《陰符經》不知所以神而神。《莊子》不知所以然而然。

什麼是知其然,不然?不知其然卻然?就是說,你以有知而為,是不能達到目的的。而以無知而為是可以自然的達到目的的。

就拿倒向這事來說。

我在青島不倒向。而青島沒有一條直路。為什麼?因為我在青島靠的是感覺,而不是我的有知來計算。

從濰坊與青島的倒向的例子來說,可以影射整個人類世界。

人因有知而形成的世界,就是一個病態的世界。因為以有知而為,處處皆是錯誤。

我是山東人,山東的高速公路一般是東西走向。所以,無論走到那的高速公路,我的心中已經有了山東高速公路的印象,所以,我的大腦看到的類似的高速公路或事物都被定格!都被定格成了東西走向。

讀者朋友,你想想,這事有多麼可怕。你從小所見所知的一切,這些所見所知的一切將你定格!從此,你再也看不見一個真實的世界了,從此你永遠戴著有色眼鏡了,你看到想到的事物的真實和美醜並非事物的本質和原貌,而是被你加工後的場景,你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去笑鴕鳥把頭埋了沙子裡,自我欺騙。而人呢?自以為聰明,看到了這個世界,知道了這個世界,而這看到的有色有相有知一切卻綁架了人!這一張大網束縛了人,所以人永遠也別想看到有知以外的世界,自己所謂的有知的世界也是虛假的世界。這讓我想到了一個電影《楚門的世界》,誰又不是楚門呢?!

《莊子》裡面有一個故事:

【原文】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譯文】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渾沌。儵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款待他們十分豐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的呼吸,唯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也就死去了。

-

所以,人一旦開了七竅,分別了,有知了,必死無疑。

所以《心經》說要: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意識界。

所以《金剛經》說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相布施,不住色生心之類。

所以《道德經》要:無知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例子四。分別,閃電。

有知即是分別事物。事物是什麼,本質上沒有定論,一旦有知或定位事物,就是會」刻舟求劍」,錯失真實。有知即是分別。分別而後,有了所謂的二三,生生不息起來,二個不同的事物碰到一起,就會如正負雲朵一樣,發生閃電!雷嗚!咆哮!

如,我借給我同事錢,他說十天給我,我心理預期是十天,結果呢,到時間他沒有還錢。我就生氣了。我為什麼生氣?因為我有知和定位,我定位了十天,十天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於是,正負雲層相互碰撞,閃電!雷鳴!咆哮!殺傷了自己,消耗了自己。

如,婚姻。我們都對愛情有所期待。而婚後不是按我們的預期發展,我們痛苦!閃電!雷嗚!咆哮!

如,我在休息,而領導讓我去上班!但今天是節假日。閃電!雷鳴!咆哮!上火!傷心。

如,我想怎麼樣,結果沒有怎麼樣。生氣!閃電!雷鳴!咆哮!

-

所以,只有不分別事物,不有知有色有相,才能不會發生「閃電」、「雷鳴」、「咆哮」!自傷傷人。

所以,只有不分別事物而有知,我們才能每時每刻都是安心的、都是欣喜的。

所以,《道德經》說要:上善若水。像水一樣柔弱。你要改變我的形態就改變,對方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我是柔弱的,無知的、無色的、無相的、無眼界、無意識界的,一切都是「命",安之若命(莊子)、安時處順(莊子),這樣我何時是不快樂的呢?

我想生,所以不想死。我不喜生惡死,我恐懼什麼呢?我傷心什麼呢?

我不求得到,不預期定位,我那來的不快樂呢?

處處皆欣喜。死,我願意。生,我高興。得,我高興。失,我也高興。是,我樂,非,我亦樂!

-

前幾天,我認識到這一點,(當然我很早就認知到了這一點),我嘗試了一下。

不分別夜晚與白天,不分別上班與下班,不分別上班與休息,不分別什麼時候是我的睡覺時間和工作時間,一切不去分別,我很快樂,感覺時時刻刻都是我的時間,都是我該如此,我很順遂,我很快樂,我試過了。

-

-

我好像寫完了。再加一點。

人的有知就是錯誤的定位和顏色。就是分別事物的「真」,分別事物的「正」,分別事物的「常」。

都是在」刻舟求劍「,」刻「就是分別和記號(有知),」求劍「即是顏色事物。

人都在」拔苗助長」,如果按人的意識去種植和管理禾苗,那麼它會死。如果不按人的意識,讓禾苗自然的生長,它會自然而然的長大和發展。

-

《莊子》當中有一個故事:(莊子當中二次出現這個故事)

第一次:

【原文】

「且女獨不聞邪?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鮋,隨行列而止,委虵而處。彼唯人言之惡聞,奚以夫為乎!

【譯文】

「況且你不曾聽說過嗎?從前,一隻海鳥飛到魯國都城郊外停息下來,魯國國君讓人把海鳥接到太廟裡供養獻酒,奏『九韶』之樂使它高興,用『太牢』作為膳食。海鳥竟眼花繚亂憂心傷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按自己的生活習性來養鳥,不是按鳥的習性來養鳥。按鳥的習性來養鳥,就應當讓鳥棲息於深山老林,遊戲於水中沙洲,浮遊於江河湖澤、啄食泥鰍和小魚,隨著鳥群的隊列而止息,從容自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們最討厭聽到人的聲音,又為什麼還要那麼喧鬧嘈雜呢?

-

第二次:

【原文】

有孫休者,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休居鄉不見謂不脩,臨難不見謂不勇;然而田原不遇歲,事君不遇世,賓於鄉裡,逐於州部,則胡罪乎天哉?休惡遇此命也?」

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今汝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孫子出,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嘆。弟子問曰:「先生何為嘆乎?」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於惑也。」弟子曰:「不然。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王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來矣,又奚罪焉!」

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鳥止於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彼又惡能無驚乎哉!」

【譯文】

有個名叫孫休的人,走到門前就驚嘆不已地詢問他的老師扁慶子,說:「我安居鄉裡不曾受人說過道德修養差,面臨危難也沒有人說過不勇敢;然而我的田地裡卻從未遇上過好年成,為國家出力也未遇上聖明的國君,被鄉裡所擯棄,受地方官放逐,而我對於上天有什麼罪過呢?我怎麼會遇上如此的命運?」

扁子說:「你不曾聽說過那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身體力行嗎?忘卻自己的肝膽,也遺棄了自己的耳目,無心地縱放於世俗塵垢之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不求建樹的環境中,這就叫做有所作為而不自恃,有所建樹而不自得。如今你把自己打扮得很有才幹用以驚嚇眾人,用修養自己的辦法來突出他人的汙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在舉著太陽和月亮走路。你得以保全形體和身軀,具備了九竅,沒有中道上夭折於聾、瞎、跛、瘸而處於尋常人的行列,也真是萬幸了,又有什麼閒暇抱怨上天呢!你還是走吧!」

孫休走出屋子,扁子回到房裡。不多一會兒,扁子仰天長嘆,弟子問道:「先生為什麼長嘆呢?」扁子說:「剛才孫休進來,我把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德行告訴給他,我真擔心他會吃驚以至迷惑更深。」弟子說:「不對哩。孫休所說的話是正確的嗎?先生所說的話是錯誤的嗎?錯誤的本來就不可能迷惑正確的。孫休所說的話是不對的嗎?先生所說的話是正確的嗎?他本來就因迷惑而來請教,又有什麼過錯呀!」

扁子說:「不是這樣的。從前有隻海鳥飛到魯國都城郊外,魯國國君很喜歡它,用『太牢』來宴請它,奏『九韶』樂來讓它快樂,海鳥竟憂愁悲傷,眼花繚亂,不敢吃喝。這叫做按自己的生活習性來養鳥。假若是按鳥的習性來養鳥,就應當讓它棲息於幽深的樹林,浮遊於大江大湖,讓它吃泥鰍和小魚,這本是極為普通的道理而已。如今的孫休,乃是管窺之見、孤陋寡聞的人,我告訴給他道德修養極高的人的德行,就好像用馬車來託載小老鼠,用鐘鼓的樂聲來取悅小鴳雀一樣。他又怎麼會不感到吃驚啊!」

-

第一個故事和第二個故事,主要的意思是一樣,用法不一樣。

第一個說的是,海鳥怎麼生存,這是自然。如果按人的想法來養鳥,用人的好惡是非來養鳥,鳥就死了。

第二個說的是,孫休,在人世間,已經被顏色了。現在孫休是那隻習慣在籠子裡生活的鳥了。如果真的讓他回歸於大道自然,它也會死。

所以,人類社會已經偏離,世間人皆有知有色,你要告訴人們真正的大道是什麼,他們會死的,他們接受不了的。當然,有色有知之人也看不懂《道德經》《莊子》。因為他們在混水裡,怎麼會看到清澈的水呢?!

-

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拿來用。

人類皆分別而有知,就是不符合自然的。只能說符合人類社會,符合在籠子裡生存。出了這個籠子,出了這個規矩方圓,到自然中,那人是不能生存的。其二,人的所有有知,在人類世界是接近於正確的,因為大家都斜著走路嘛,所以斜著就是正的。其三,道大,天大,地大,人類是渺小的,人類是在大道天地包裹下的,所以失道,所以不幸福,所以痛苦!所以不長久!《道德經》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確實也大,竟然臆想出了自己的世界,如一個毒瘤一般存在於這個星球。

-

為什麼《道德經》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你明白了嗎?就是要損掉「有知」,而後合於自然,而後不知其然而然然,而後無為而無不為。這是至高境界了。

-

為什麼《道德經》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地無知,不自是,不自知,不自生,所以能長生。

所以聖人亦如此,外其身,這個外其身就是不執著於我身,或者說是出了我這身歸於大道自然,或者說是不以我身而有知有色有相有為,歸於大道悶悶冥冥,渾渾沌沌,恍恍惚惚,自然而然。

-

-

寫完了。剩下沒寫的內容,你自己想像一下吧。

你能破了這網嗎?能不在五行中嗎?能不五行相生而死嗎?能上善若水嗎?能每時每刻都快樂嗎?能看破生死嗎?能無分別心嗎?能無知嗎?

九九八十一難,這山頭那山頭,迷霧中,你在那山那廟?山上有妖魔鬼怪,你自己心裡也有妖魔鬼怪,而你的那一點靈光(孫行者),能護送自己取得真經嗎?

-

在這個維度下,什麼科學不科學,什麼原子彈,什麼馬斯克,什麼特斯位,如小蟲小蝦不值得一提。如一螳螂炫耀自己在這世界的創舉。在大道面前,就當你放了一支竄天猴。

如果死了能看到真相,你會發現都是笑話,都是螻蟻,都是螳螂。

走的遠,不代表他走的正。

在前面,不代表他的前面是終點。而是越來越遠。

讓農村大媽上去騸他一巴掌,看看他能不能醒來呢。

-

有一點是真的,大家都在如小朋友過家家,都是自以為是的小螳螂,在比武呢,弄真事了,真的有好多小螳螂被弄死了。所以你不玩不行。雖然有點天真可笑。假戲真做嘛,一場虛幻嘛,大家都在做,你做不做?

不玩,死在他人手,玩贏了,死在虛幻中。

莊子說的那個放羊娃,有一個是賭博去了,失了羊。有一個是在刻苦讀書丟了羊,而有什麼區別呢?都是丟了羊,都不在道。不是嘛。

-

-

-

文/遲程陽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所知障?
    也有學者法師說:「所知障是自己被原來的知識學問蒙蔽,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會這樣說,都是落入世俗見來看佛法的修證內涵,依喇嘛上師、學者法師的說法,都是屬於世俗法上的見惑,尚不及於思惑,更談不上佛門修行所斷所知障的內涵。
  • 所知障與煩惱習氣種子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經中 如來開示說:「所知障所斷除的是親見法無我的事實,所證得般若實相的智慧極為殊勝、極為清淨。」所知障的摧破,就是禪宗的開悟明心。所知障所障蔽的主要在於障蔽法界萬法體性的了知,主要在於蒙蔽眾生對於法界實相的親證。
  • 所知障和煩惱障
    今天,跟大家聊聊所知障和煩惱障。 所知障和煩惱障,是一對互為因果的關係。 知引發煩惱,是煩惱的根源。煩惱又需要知去解決,故煩惱又是知的原動力。 那麼,什麼是所知障? 所知,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周易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陽為表,能見能聞,有形有相。陰為裡,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無相。 我們能看到的,都只是事物的表象而已。實質的東西,我們沒有辦法把握。 因此,所知障,其實就是無明。
  • 把業障消除掉,就是修行圓滿了嗎?師父說遠遠不夠!
    上師供當中有一句叫「四障消除的淨四自在」,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下)能夠斷除報障,那就能夠善得人身。怎麼善得人身?業障斷除了,我們通過修行以後,遠離業障以後,我們就能夠如法地皈依三寶,從三皈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這些如法地修行,現身從資糧道,加行道,能夠證悟見道,能夠轉凡入聖,現身當中能夠證無漏道,能夠證聖道,那麼這個就是要斷除業障。斷除業障的話,現身當中有這個可能,有這個機會能證得聖道,否則的話業障礙我們。若把煩惱障斷除了,那就能證聲聞緣覺。
  • 修行之人「十不求」,讓你的修行越來越順,得大解脫!
    妙葉禪師《寶王三昧論》云:今依佛經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標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詳列病症,第四句出正義,第五句顯力用。「十不求行」雖是佛門修行要訣,但也不僅僅有利於修行,而且是有利於一切眾生。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修行之人,不要奢求自己的身體永遠都健健康康,永遠無病無痛。
  • 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提升你的意識頻率
    為什麼凡夫有障?而聖人無障呢?為什麼凡夫有煩惱而佛菩薩無煩惱呢?關鍵在於自心,魔由心生,障從心起,一切源於自心。如果能夠認識到障礙在內不在外,出現一切障礙都從自心找原因,這就是正知正見,如果出現問題總是強調客觀,埋怨別人,總是找外面或別人的原因,就屬於偏知偏見。許多修行人,心雖很誠,但正是由於知見上的偏差,越精進反而離道越遠,其結果很可能修入地獄,實為可憐!可惜!可嘆!
  • 慈誠羅珠堪布:證悟者的見解才是真實的
    懷孕在於腹,嬰子未言見, 二障覆真如,法界不能證。 在佛經和《寶性論》中,都提到過這個比喻。 同樣,心的本性雖然很偉大、很清淨,無論證悟也好,迷惑也好,心的本性永遠存在,始終不會有任何變化,包括地獄眾生在內的每一位眾生都原本具備,但凡夫卻無法感知,因為煩惱障和所知障覆蓋了心的本性光明。
  •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
  • 佛教:學佛以後,如果放不下這一「障」,你永遠都不會開悟!
    佛教:學佛以後,如果放不下這一「障」,你永遠都不會開悟!放不下所知障在得遇明師之前,由於多年的修學,許多修行者都掌握了一些佛學知識。或者總愛拿自己以前學習和理解的佛學知識來分別,來判斷明師的每句教導是對是錯,這就是分別心和所知障。有些人確實心也很誠,也很想依教奉行。但是,由於多生多劫形成的所知障,形成了嚴重的「我執、我見」習氣,遇事先按自己的分別心來判斷對錯,總是把明師的教導障礙在外,因此難以精進。
  • 《金剛經》:無得無說破事理障分
    【注釋】 ①本分說明,凡夫之見,以為物可得,法可說,這均是一種執著。又有人以為法不可說得,但可以心得,這亦是一種無形的執著。即所謂的「所知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薩。今雲「無得」,就是要破事、理二障;「無說」,是要破語言文字之障。若能得「無得」之得,才是真得;說「無說」之說,才是真說,以還現本來的清淨自性。②賢聖: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只斷見思惑,尚有塵沙無明在,但稱三賢;「十地」菩薩,才謂之十聖。
  •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認為我在修行
    而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立一個」我在修行」的知見,在此意識觀念主導下,修為越」深」,我、法二執的習氣越重。眾生之所以有輪迴之苦,皆因不知性妙體淨的常住真心,用諸不真妄想,認妄識為心。在經典和大善知識的說教中,都在強調修行要時刻關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從規範身、口、意入手,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很多修學者便依此於始學時就立下一個能修的我和所修的法之知見。是經典的記載或祖師大德的傳法搞錯了嗎?小編縱有天大的膽子和狂妄也不敢如此胡說,問題出在哪裡呢?首先,我們要明白心念妄動是極微細的,非一般人可覺之,唯有甚深的禪定功夫才能觀察照見,所以此」觀照」非彼」關照」。
  • 學佛如何快速修行到菩薩境界品第
    最好是發願利益眾生,《發願守戒,發願吃素,這都不屬於菩提願,入地的菩薩戒律400條起步,就算你沒有受戒你平常也要按照戒律修行,這個時候的戒就是很多違反戒律的事說不能去想,想想就是破戒了。如果受不了,那你就勤修行爭取往生。》記住,怎麼發願,日後就要這麼去做。發的願必須是菩提願。
  • 《天道》: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真經即須務取,悲喜如是
    但在我看來卻不是這樣,這是一個修行次第的問題。法無定法,當用則用,當舍則舍。能對你管用的法,即為真經。說因說果說命說定,都是命運論。眾生皆有如來德性,因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眾生皆佛,那眾生又修的什麼來生佛呢?如若已經是因果的因果,那當下的努力又算是什麼?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音+除障偈]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除障偈以神聖三寶言教真諦之力故 願令遮止(擊掌) 願令化無(擊掌)願令平息(擊掌) 願一切魔怨障礙中斷違緣惡類,山丁古路伊疏哈,息滅八萬病魔障難類回 向如寶珍貴菩提心 未生出者願生出已生出之菩提願 祈不退轉倍增長世間安樂年平安 五穀豐登法弘揚獲得一切諸善妙 祈願一切如意成師父說:現在許多人工作忙碌無暇修行
  • 修行修什麼?日常之言行舉止,皆是修行!
    世人之欲望一言一行,皆是修行!一舉一動,皆是戒行!一個不在言行舉止上下功夫的人,他永遠都不能稱為修行人。修行修什麼?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就是修行。貪嗔痴在哪裡?貪嗔痴,就在你的日常言行舉止之中。許多人認知的修行,以為不是念經打坐,就是站樁練氣。
  • 有人說多看佛經會生起所知障,說這種話的人簡直愚蠢之極!
    節選自夏壩仁波切《隨念三寶經講記》有人說:「不能看那麼多的佛經,會生起所知障。」說這種話的人,連所知障是什麼都不知道,以為知道的多了,就有所知障,知道的少就沒有所知障。愚蠢之極!
  • 法豐法師禪觀人體內寄居之隱性眾生
    他自己到處請教如何處理鬼神障,但都得不到真正解決的方法。後受傳聞法師的啟發,以咒語手印處理鬼神障,於是發心研究佛教咒語。後經斯裡蘭卡梵文專家Davuldena Nanisana老法師,經由老法師修正楞嚴咒梵本與讀音指導,重新修證版本。法師那時持續受持楞嚴咒,積累到一定數量時,不但解決了自身的大精怪附體之問題,還能以咒力隨緣為人調伏魔障。
  • 心靈迷失or純潔之念?慧能認為「無念」是禪宗最基本修行法門
    慧能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誤不同,所以有愚有智。」雖然人人都有自性,但迷誤的人沒有發現它,所以是愚蠢人;反之,開悟的人獲得了它,所以是智慧人。愚人之所以是愚人,是因為他不能自悟。
  • 佛法開示:什麼是修行,如何具神通,如何理解修行的意義
    神通或者諸佛菩薩的保護取決於我們修行。這就是源頭,修行就是這個根源。這就是答案。如何修行呢?答案也非常的明顯,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我們一切的造作起於我們的心念,那麼這個修行就是修我們的心性行為。從內而徹底地導正我們的一切行為。從裡面到外面,完整的修正。為什麼叫修正呢?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被欲望所蒙蔽,被欲望策使為奴。
  • 蓮師開示 | 修行之十表面十過與十功德十相
    總之,吾以厭於聽「有學」之人,不以法降其心者,徒增紛擾;其所大談者,只為表面之說而已。  蓮師云:修法時,勿墮十過為至要。  磋嘉瑪白言:何謂為十過?  大師云:  汝縱有修行,若不以之作為妄念之療治,則有不善用口授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