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
佛說人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中我相是基礎,沒有了我相其他三相也不會執著。
我相乃無始劫以來便有,我們修行就是要把這個「我」去掉,因為這個我障礙了自性的釋放,讓我們受到這個自我空間,這個世界7,這個宇宙的管制,受到世間法則、宇宙法則的約束而不得自由,被壓縮在這個小天地裡。
要達到去除我相,必須先要藉助佛法來修行,一步一步的前進,聲聞乘人只是斷了煩惱障,而所知障沒有斷除,雖然已破我執,但是法執未除,達到這一步只能不受輪迴之苦,而菩薩的無生法忍,尚不能理解,那種妙樂無法享受,別說佛的究竟解脫了。
佛法能讓人解脫生死,尤其是大乘菩薩了義正法,更是無上深妙,能夠廣泛利益眾生,如果善根深厚,遇到像是《心經》、《金剛經》、《壇經》等直了見性正法,就能豁然開朗,一片光明。《金剛經》說:「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什麼是信心清淨,不見有一法可當情,就是心清淨,從清淨信心得見諸法實相、微塵的實相、三十二相的實相,得見如來的法身,故說即生實相。
菩提智慧分三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欲求佛菩提之修正,必須以親證法界實相如來藏心為首要目標,有了般若總相智慧,才可以以此總相為基礎,再進一步修學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諸法的實相,非有非無、非生非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非一非二、無生死相、無涅槃相、不可破、不可壞,這就是如來所說的實相。
「實相」是指法界真實相貌,這就是指如來藏,如來藏是一切眾生本來即有,每一眾生都有各自的如來藏,如來藏自無始劫以來,一直跟隨著眾生三界六道受生死輪迴。
眾生在生生世世中的五蘊,即是由其自己的如來藏所出生。眾生的五蘊是有生有滅之法,是無常不實之法;可是其生出五蘊的如來藏,卻是永遠不壞滅,體性如金剛,由此能含藏一切的種子。眾生每一世所造善、惡、無記的種子,都會含藏在這個性如金剛的如來藏心體裡。
當每一生舍報之時,隨著業種勢力的差別,而去受異熟果報,到三界六道去受報,並生出不同的五蘊。
我們眾生的如來藏,即是此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萬法出生的根源,是這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諸法的真實相貌,被稱為「諸法實相」。
學佛的佛弟子雖然為數眾多,各各因緣千差萬別,並不是人人都能對大乘佛法生出清淨信心,這種現象不論出家、在家,自古以來普遍存在。法華會上五千阿羅漢聞此深妙之法而生驚怖,退出法會。說明大乘菩薩深妙法非同小可,絕非小根小氣之人所能承擔,不是善根深厚之人,是不能承擔無上之法的。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佛世尊,是離於一切想的。這就是即一切法而離一切法想。離一切地、水、火、風想,無一可取,所以般若無分別智當下就現前了。
那麼無我的境界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因為如來藏裡產生的我相是自身種子成熟的緣故,我相無始劫以來便有,如果我們修行得力,忽見無我的境界現前,不敢直下承當,便驚恐起來,於是我相又會重現出來,所以不到最後這個無我的境界不要輕易達到,無我則到彼岸,有我則在此岸。
若見到無我的境界,直下承當,不驚不怖不畏,則見法身如來。
無我的境界就是:虛空粉碎,無東西南北之空間性;大地平沈,無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間性;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我空、身空、世界空、一切法空 當此之時,若能不驚、不怖、不畏,直下承當,是為初見道。
有無相般若智慧的人,他可以轉依自己身中的實相心體——如來藏而安住,意識覺知心安住於這個境界中,了卻此心是虛妄不實之法。
著相起惑,煩惱生,離相見性,菩提現前,因為這個緣故,在娑婆世界的修行者,欲想發菩提心,就應該離一切相。
發菩提心應從什麼地方入手呢?
眼見色,不應生心,著色生就是妄心,迷失菩提心,不著色而生心,是智慧心,又名菩提心,就從這個地方入手。
又音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是為不清淨之妄心,不因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是為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菩提心。
何謂無所住心?譬如日月行空不住空,照山河大地而不著山河大地,心亦如是,於六塵之境不住,不住有,亦不住空,是為無所住心。若心住有,即為非住於菩提心,若住於空,亦為非住於菩提心。
凡夫住有,二乘住無,兩者皆非住於菩提心,故兩者皆不發菩提心,若凡夫不住生死,二乘不住涅槃,心無所住,是為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修菩薩行,不應住色,以菩薩心布施時,不住色布施,若住色起我相——我布施;起了人相——見有人來受施;起物相——見有可施之物。住於我相、住於人相、住於物相,這就是著相布施,得著相的果報,生在人天路上享福。
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怎麼能著相布施,享人天之福呢?所以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見色離色,不見有布施的我相、不見有受施的人相、不見有所施的物相,人我物,三輪體空,才能與菩提心相應。
這樣的修行,就不是苦行;因為所行的不是苦行,所以所成的果也不是苦果。
眾生只是一個假名,無有實體,眾生就是貪嗔痴,貪何曾有實體,對物起貪,離物何來貪,是故貪是一個假名,猶如水泡一樣,起了又滅,滅了又起,如是生生滅滅,相續無間斷,這就是眾生的名。
修行人所做一切事,若能與無實無虛相應,不久便得般若妙用。無實,即不可得心,無虛,就是做事恰當。
不管怎麼說,修行人要「無我而修」,只有這樣了,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結果,打破世間、時間、空間的障礙,逍遙自在,無拘無束,因為沒有「我」了,才是一切的空明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