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2020-12-16 尚思修善學佛

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

佛說人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中我相是基礎,沒有了我相其他三相也不會執著。

佛說一切法無我

我相乃無始劫以來便有,我們修行就是要把這個「我」去掉,因為這個我障礙了自性的釋放,讓我們受到這個自我空間,這個世界7,這個宇宙的管制,受到世間法則、宇宙法則的約束而不得自由,被壓縮在這個小天地裡。

要達到去除我相,必須先要藉助佛法來修行,一步一步的前進,聲聞乘人只是斷了煩惱障,而所知障沒有斷除,雖然已破我執,但是法執未除,達到這一步只能不受輪迴之苦,而菩薩的無生法忍,尚不能理解,那種妙樂無法享受,別說佛的究竟解脫了。

無我山河大地一片空明

佛法能讓人解脫生死,尤其是大乘菩薩了義正法,更是無上深妙,能夠廣泛利益眾生,如果善根深厚,遇到像是《心經》、《金剛經》、《壇經》等直了見性正法,就能豁然開朗,一片光明。《金剛經》說:「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什麼是信心清淨,不見有一法可當情,就是心清淨,從清淨信心得見諸法實相、微塵的實相、三十二相的實相,得見如來的法身,故說即生實相。

菩提智慧分三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欲求佛菩提之修正,必須以親證法界實相如來藏心為首要目標,有了般若總相智慧,才可以以此總相為基礎,再進一步修學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諸法實相,是不落實相

諸法的實相,非有非無、非生非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非一非二、無生死相、無涅槃相、不可破、不可壞,這就是如來所說的實相。

「實相」是指法界真實相貌,這就是指如來藏,如來藏是一切眾生本來即有,每一眾生都有各自的如來藏,如來藏自無始劫以來,一直跟隨著眾生三界六道受生死輪迴。

眾生在生生世世中的五蘊,即是由其自己的如來藏所出生。眾生的五蘊是有生有滅之法,是無常不實之法;可是其生出五蘊的如來藏,卻是永遠不壞滅,體性如金剛,由此能含藏一切的種子。眾生每一世所造善、惡、無記的種子,都會含藏在這個性如金剛的如來藏心體裡。

如來藏所含一切種智

當每一生舍報之時,隨著業種勢力的差別,而去受異熟果報,到三界六道去受報,並生出不同的五蘊。

我們眾生的如來藏,即是此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萬法出生的根源,是這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諸法的真實相貌,被稱為「諸法實相」

學佛的佛弟子雖然為數眾多,各各因緣千差萬別,並不是人人都能對大乘佛法生出清淨信心,這種現象不論出家、在家,自古以來普遍存在。法華會上五千阿羅漢聞此深妙之法而生驚怖,退出法會。說明大乘菩薩深妙法非同小可,絕非小根小氣之人所能承擔,不是善根深厚之人,是不能承擔無上之法的。

修行也不落善惡之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佛世尊,是離於一切想的。這就是即一切法而離一切法想。離一切地、水、火、風想,無一可取,所以般若無分別智當下就現前了。

那麼無我的境界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因為如來藏裡產生的我相是自身種子成熟的緣故,我相無始劫以來便有,如果我們修行得力,忽見無我的境界現前,不敢直下承當,便驚恐起來,於是我相又會重現出來,所以不到最後這個無我的境界不要輕易達到,無我則到彼岸,有我則在此岸。

若見到無我的境界,直下承當,不驚不怖不畏,則見法身如來。

天地虛空也在一念

無我的境界就是:虛空粉碎,無東西南北之空間性;大地平沈,無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間性;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我空、身空、世界空、一切法空 當此之時,若能不驚、不怖、不畏,直下承當,是為初見道。

有無相般若智慧的人,他可以轉依自己身中的實相心體——如來藏而安住,意識覺知心安住於這個境界中,了卻此心是虛妄不實之法。

著相起惑,煩惱生,離相見性,菩提現前,因為這個緣故,在娑婆世界的修行者,欲想發菩提心,就應該離一切相。

日月星辰著空而不落空

發菩提心應從什麼地方入手呢?

眼見色,不應生心,著色生就是妄心,迷失菩提心,不著色而生心,是智慧心,又名菩提心,就從這個地方入手。

又音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是為不清淨之妄心,不因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是為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菩提心。

何謂無所住心?譬如日月行空不住空,照山河大地而不著山河大地,心亦如是,於六塵之境不住,不住有,亦不住空,是為無所住心。若心住有,即為非住於菩提心,若住於空,亦為非住於菩提心。

萬物皆一心所現

凡夫住有,二乘住無,兩者皆非住於菩提心,故兩者皆不發菩提心,若凡夫不住生死,二乘不住涅槃,心無所住,是為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修菩薩行,不應住色,以菩薩心布施時,不住色布施,若住色起我相——我布施;起了人相——見有人來受施;起物相——見有可施之物。住於我相、住於人相、住於物相,這就是著相布施,得著相的果報,生在人天路上享福。

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怎麼能著相布施,享人天之福呢?所以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見色離色,不見有布施的我相、不見有受施的人相、不見有所施的物相,人我物,三輪體空,才能與菩提心相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樣的修行,就不是苦行;因為所行的不是苦行,所以所成的果也不是苦果。

眾生只是一個假名,無有實體,眾生就是貪嗔痴,貪何曾有實體,對物起貪,離物何來貪,是故貪是一個假名,猶如水泡一樣,起了又滅,滅了又起,如是生生滅滅,相續無間斷,這就是眾生的名。

修行人所做一切事,若能與無實無虛相應,不久便得般若妙用。無實,即不可得心,無虛,就是做事恰當。

不管怎麼說,修行人要「無我而修」,只有這樣了,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結果,打破世間、時間、空間的障礙,逍遙自在,無拘無束,因為沒有「我」了,才是一切的空明清淨。

相關焦點

  • 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怎麼修行才能達到呢
    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一文後曾說過:「無我無畏,無私無憂,談何容易啊!」的確不容易達到,所以我們要修行。然而怎麼修行?我們在嘗試提出修行的路徑之前,先要看看「無我」之前有幾種境界。《黃帝內經》中有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佛法教我們從另外一個「無」上去思考,你「無」欲則能剛強,你「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就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不是沒有,「無」是無限量、無窮盡。那麼,我們怎樣有一個「無」的生活呢?有以下四個修行方法:第一、諸惡無染:「染」有漸進的力量,不容易使人察覺,因此,對於一切的惡習、惡念、惡事、惡友,我們不要去沾染,一旦沾染,就不容易舍離。
  • 女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四個字!
    人人都需修行,女人更需要。30歲大概是女人的分水嶺沒錯,30歲之前可以犯錯,30歲以後犯錯的代價極大,若不步步小心,便會步步驚心。所以修行這個東西,女人最晚30歲應該開始了。修到最高境界其實就是點到為止這四個簡單的字。談戀愛時情意點到為止,結婚後吵架點到為止,工作中指出別人的問題點到為止,與人社交接觸點到為止。這看起來極為簡單的四個字修起來其實很不容易,因為這需要人極大的克制能力。因為人的天性是放縱。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達到這種境界的人,能在絢爛中歸於平淡,在世不染,閱歷深厚,返璞歸真。慎獨,是中國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種靜美,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曾國藩說,人如果能做到慎獨,心裡自然會平靜、安定、富足。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養心最難做到的,就是慎獨。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短短幾句話,句句不離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人活於世,慎獨,才是最高級的修行,才是修行最高的境界。——編輯 芊苑
  • 學佛修行的最高境界就這8個字,看看你能做到嗎
    佛語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心本來是清淨無瑕,自由自在的。但人在塵世間行走,工作和家庭的壓力,讓人心一刻不得清閒,終日奔波忙碌。就是因為想要放下,讓自己飄搖了半輩子的心能夠歇息下來,回歸曾經「無一物」的自在。放下說起來很簡單,手一轉就放下了,每個人都會,但是卻沒幾個人做得到,大多數人捨不得放下,也不敢放下。因此,放不下不是能力不夠,而是境界不夠。
  • 曾國藩智慧: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慎獨自律」4字
    在2000多年前的著作《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千百年來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便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自律,是人生修行的最高最高境界。獨處時,並不僅僅是指空間上的獨處,更是指精神上的獨處,追求一種內在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底線,做到「表裡如一」,而不是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則始終如一。
  • 果東大和尚:禪的最高境界就是 「無」
    他認為淨慧老和尚所寫的讓我們彼此互敬互諒,和諧包容,世界自然充滿希望光明與聖嚴長老所說安心即是成就,奉獻即是修行是相通的。  果東法師回憶起2006年9月接任法鼓山方丈時,有人問他說:「你接任方丈有沒有許多的挑戰?」他回答說:「我從不以此為挑戰,我感覺一切重因緣。如同淨慧老和尚所說,善待一切,報恩奉獻結善緣」 。有人又問他說:「你擔任方丈有沒有壓力?」
  • 《將夜》各種境界全解析,最高境界只有主角可以達到
    隨著昊天這種能量循環等級不斷提升,人間的修行者數量越來越多,並且發育出了一些超越昊天控制的大修行者,他們威脅到了昊天的信仰。於是為了一次清空所有人間的修行者,昊天會每一千年就發動一次永夜,將人間予以重啟。在昊天認可的修行系統裡,有五個境界,分別是:初始:虛擬境界,也就是人類感知到了周圍有天地元氣的存在,這是邁進修行者門檻的第一部,也就是純理論部分。
  • 學佛修行的三大境界——看看你修到哪裡了
    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一說到境界,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自律的境界,生活的境界,生命境界.不知不覺中,我們好像都在追求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為何物?以自律之心對待一切誘惑,才是處世的最高智慧。 好友同行,親人在側,就是最好的人生。到了一定年齡,請遠離那些消耗你的人吧。與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養生。有人覺得乏味,有人卻樂此不疲。有的人嫌它枯燥、無聊,有的人卻能將它過成一朵花來。
  • 宗喀巴大師劃分宇宙眾生為「三重世界」,對應修行的三種境界!
    在佛教修行中,也有「三境界」說,這就是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融貫佛學經論要義,提出的「三士道」說!而佛教修行的根本目標,就是為了超越生死,脫離輪迴,達到寂靜、清涼的涅槃境界;大乘佛教更是主張慈悲濟世,普度眾生,要載無量眾生從無邊苦海的此岸,達到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
  • 人生修行需要這7種境界,看看你在哪個境界?
    第二個境界是——承受:承受的結果就是體內積累熱能,要麼有一天選擇向外瘋狂的爆發來報復別人,要麼選擇向內慢慢的殘害自己的身體。心理的壓力導致情緒的壓抑,情緒的壓抑導致身體抵抗力的下降,終有一天會在你身體內部最薄弱的地方爆發——90%以上的癌症患者都是因為選擇承受而造成。
  • 《將夜》修煉體系,有三類修行者,12個修行境界,夫子竟不是最強
    「必夜」培訓體系,有三種類型的實踐者,12種精神境界,大師不是最強的 後來他也終於成功地進入了修行者行列, 這還不止, 他一修行就是三方面一起修行, 十分強大。最終他達到的境界是知天命巔峰。說起修煉, 自然要說一下這部劇的修煉體系, 因為是改自原著, 我們就來聊一下原著之中的修煉體系。
  • 《金剛經》布施的好處,以及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很多大師解釋說,這句話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在理解這句之前,讓我們先看了解一下,什麼是布施?修行布施有什麼好處?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出入,敬請指出。什麼是布施?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布施,梵語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
  • 弘新開示: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常心
    『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常心』(〇一)平常心中妙佛道,直心道場樂逍遙。真心妙行大道願,佛心妙顯大智慧。(〇二)不說是非不說惡,清淨自在過生活。真修佛心妙修行,道本自然平常心。(〇三)心無所求皆隨緣,清淨妙覺心自安。平常心中生活禪,頓悟本心妙安然。
  •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認為我在修行
    而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立一個」我在修行」的知見,在此意識觀念主導下,修為越」深」,我、法二執的習氣越重。眾生之所以有輪迴之苦,皆因不知性妙體淨的常住真心,用諸不真妄想,認妄識為心。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從開始學修時就在不自覺中給自己安上了一個修行人的頭銜,於心中生出一個能修行、在修行的」我」出來,並執著我在念佛、我在誦經、我在修行等觀念,雖長期燻修經教,卻一直是對經義有解而無悟,言行舉止只是以意念壓制脾氣而顯現出的修為功夫,非心無掛礙。究其原因不外乎修行是建立在一個」我」見的基礎上,以有一個」我」為主體去修行。而這個」我」卻不是一真本源心體,只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發的識用。
  •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來提升境界?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來提升境界?《無量壽經》的全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就是,對自己和生活的環境真正通達明白的人。稱為佛。佛是人通過精進修行而成佛的。莊嚴是指,生活環境無量的美好,就叫做莊嚴。清淨是指,遠離一切貪瞋痴慢疑這些對心靈的汙染。清淨平等覺,就是佛教給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用清淨,平等,覺悟的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
  • 性愛最高境界:舒服
    我問他有什麼秘訣,他說:「很簡單,每當我要的時候,不管她在幹什麼,做飯也好,洗澡也好,看電視也好,睡著也好,醒來也好,她都很樂意配合,過程完成得很自然而完美。我認為這才是愛的最高境界,也是性的最高境界。」  這位博友(香港的年輕學者)說,性愛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刻意的前戲,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
  • 修行必讀:警惕偷換概念給你帶來的「境界」!
    拋開那種只為求得心理境界安慰的人不談,對於真正以正果為目標的人,這種以偷換概念來引導你的「境界」的師父,就有很大的危害了,危害在哪裡呢?其一、雖然很多人心想追求真知,獲得正果,但沒有經過真實的修行,心性還是很無常的。很容易相信這種隨隨便便的成功,或是特別相信自己非同常人,能輕易的覺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