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
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
「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我也時常聽到,作家這麼說,寫作是一種修行,美術家說,畫畫是一種修行;書法家說,書法是一種修行。對於塵世間中的每一個人來說,生活本質又何嘗不是一種修行呢?
佛教之初,修行就是說心靈的爬山涉水,每一個人都應當時時省察自己所在的境界,立志,發願,精湛,解脫。
唐代青原行思高僧說,悟佛有三重境界:悟佛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悟漸深,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開悟後,看山仍山,看水仍是水。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的人生中,學習參悟佛法也通常會歷經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求
我們親近佛教之初,大多數是渴求從虔心上香、拜佛、供奉,護持三寶、廣種福田之中,能得到 健康、平安等多種功德福報。這一時期是有所求的,求福德智慧、求自他的淨化、求萬事的圓滿。
修行,需修煉出一顆平常心。平常心,也並不易做到,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慢慢修行。碰到不合理的事情要理智、客觀地分析,不自怨自艾。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必盲目地去反抗,要審時處地,多做換位思考。
有著一個平常心,需要我們及時性調整自身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透名利,多讀經典名著,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養性,滋潤心靈,澡雪精神。
第二種境界:修
伴隨著對佛法的慢慢深入,掌握到無常、因果、業力與輪迴,我們開始覺察到生命的局限性,與此同時也眺望到了解脫的光明。由此,真正接受善知識的引領,以聞思修三慧,匡正錯亂的身口意,進入勤修戒定慧三學的實修時期。
修行,需要修行出一個包容心。不論是在公司同事們打交道,或是在家中裡和親朋好友們打交道,都需要有一個包容心。待人處事不必太追求完美,也不必太挑剔,當然,自己的內心也需要有底線,正所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所謂禪坐常思己過,都能夠當做自我修行的標準。
第三種境界:給
經過實修,正知正見者,肯定會從種種迷惑苦惱中擺脫出來,懂得所有的錯亂異常全部都是自心所現,是必須要看透放下的幻想。到此,修行就不會是為「我」而求了,更多的是像佛菩薩那般「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歡喜地給予眾生。
修習,需要修煉出一種感恩的心。當一個人時常心存感恩,用感恩心態去看山看水、看樹看人,看世間萬物,都會是美麗的,是滿是欣悅的,也是幸福知足常樂的。
修習,需要修煉出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境界,例如對權對官位,例如對財寶,例如對人生艱難困苦,有多少智者可以拿得起,卻未必放得下。
修習,還需要修煉出一種樂觀豁達、明亮向上的人生觀、生活觀念。
人生隨處是修行,生活處處是寺院。我們每個人的修習隨時可見分曉。一個微小的細節,一點小小的功利,就會把一個人的素養顯露無遺。
生命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逐步完善自己的歷程,實際上修習,就是在生活中,一點一點磨練自己,充足自己的生命,修養自己的情懷,提高自己的素養,提升自己的品性,完善自我的人格。
總而言之,修行就是心靈的爬山涉水,每一個人都應當時時省察自己所在的境界,立志,發願,精湛,解脫。
關注:宜青禪寺在線,分享佛學故事心得,每天修行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