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的三大境界——看看你修到哪裡了

2021-01-07 宜青禪寺在線

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

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

「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我也時常聽到,作家這麼說,寫作是一種修行,美術家說,畫畫是一種修行;書法家說,書法是一種修行。對於塵世間中的每一個人來說,生活本質又何嘗不是一種修行呢?

佛教之初,修行就是說心靈的爬山涉水,每一個人都應當時時省察自己所在的境界,立志,發願,精湛,解脫。

唐代青原行思高僧說,悟佛有三重境界:悟佛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悟漸深,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開悟後,看山仍山,看水仍是水。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的人生中,學習參悟佛法也通常會歷經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求

我們親近佛教之初,大多數是渴求從虔心上香、拜佛、供奉,護持三寶、廣種福田之中,能得到 健康、平安等多種功德福報。這一時期是有所求的,求福德智慧、求自他的淨化、求萬事的圓滿。

修行,需修煉出一顆平常心。平常心,也並不易做到,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慢慢修行。碰到不合理的事情要理智、客觀地分析,不自怨自艾。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必盲目地去反抗,要審時處地,多做換位思考。

有著一個平常心,需要我們及時性調整自身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透名利,多讀經典名著,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養性,滋潤心靈,澡雪精神。

第二種境界:修

伴隨著對佛法的慢慢深入,掌握到無常、因果、業力與輪迴,我們開始覺察到生命的局限性,與此同時也眺望到了解脫的光明。由此,真正接受善知識的引領,以聞思修三慧,匡正錯亂的身口意,進入勤修戒定慧三學的實修時期。

修行,需要修行出一個包容心。不論是在公司同事們打交道,或是在家中裡和親朋好友們打交道,都需要有一個包容心。待人處事不必太追求完美,也不必太挑剔,當然,自己的內心也需要有底線,正所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所謂禪坐常思己過,都能夠當做自我修行的標準。

第三種境界:給

經過實修,正知正見者,肯定會從種種迷惑苦惱中擺脫出來,懂得所有的錯亂異常全部都是自心所現,是必須要看透放下的幻想。到此,修行就不會是為「我」而求了,更多的是像佛菩薩那般「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歡喜地給予眾生。

修習,需要修煉出一種感恩的心。當一個人時常心存感恩,用感恩心態去看山看水、看樹看人,看世間萬物,都會是美麗的,是滿是欣悅的,也是幸福知足常樂的。

修習,需要修煉出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境界,例如對權對官位,例如對財寶,例如對人生艱難困苦,有多少智者可以拿得起,卻未必放得下。

修習,還需要修煉出一種樂觀豁達、明亮向上的人生觀、生活觀念。

人生隨處是修行,生活處處是寺院。我們每個人的修習隨時可見分曉。一個微小的細節,一點小小的功利,就會把一個人的素養顯露無遺。

生命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逐步完善自己的歷程,實際上修習,就是在生活中,一點一點磨練自己,充足自己的生命,修養自己的情懷,提高自己的素養,提升自己的品性,完善自我的人格。

總而言之,修行就是心靈的爬山涉水,每一個人都應當時時省察自己所在的境界,立志,發願,精湛,解脫。

關注:宜青禪寺在線,分享佛學故事心得,每天修行一點點。

相關焦點

  • 學佛修行的最高境界就這8個字,看看你能做到嗎
    許多人學佛為的什麼?就是因為想要放下,讓自己飄搖了半輩子的心能夠歇息下來,回歸曾經「無一物」的自在。放下說起來很簡單,手一轉就放下了,每個人都會,但是卻沒幾個人做得到,大多數人捨不得放下,也不敢放下。因此,放不下不是能力不夠,而是境界不夠。
  • 學佛與修佛
    >             佛法博大精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但學佛與修佛兩者大為不同,一般的人大都停留在學佛的階段,學習理論確實可以增長你的見聞,也會啟發一部分智慧,但讀書式的學佛並不能真正解決你生活和修行中所遇到的問題,相反,你學得多,但沒有心性上達到開悟,會越來越煩惱,甚至會自相矛盾,大道理雖然知道,但總是有一層窗戶紙你無法捅破,「心理明白腿打顫
  • 學佛路上,修行人需警惕11種盲修瞎煉!
    不懂佛理還學佛修行,就叫盲修瞎煉。有人總結了11種盲修瞎煉的情況,快來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  正知正見就是學佛修行的方向目的,方向目的不明確,就會走邪路,果不正,因就不正。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眾生了脫生死,不是為了治病,更不是為了名利。有人認為積德行善就是學佛修行,其實積德行善只是佛教的世間法而已。
  •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所以學佛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你也不要執著於佛經上所有的話,一執著了,對不起,雖然不是邪見,但是成了邊見,也就是宗教性的偏見。宗教的偏見最多,也最排他。但是我看每一個宗教都一樣,因為基本上都是教人為善的,這總沒有錯吧!不必說你是那個教,我是這個教。你睡午覺,我睡晚覺。宗教的最高處是有不同,但你不要用最高來看人家,要從平等線來看。」很多學佛者說不要執著於文字「經」,這是有道理的。
  • 佛教:慈悲和智慧,衡量學佛境界的兩道標杆,看看您能打幾分?
    01《紅塵說禪》系列第286篇學佛的師兄很多,但是如何來衡量自己的境界呢?俗話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阿賴耶識這個「心王」平時神龍見首不見尾,自然就輪到「心猿」這個第六識稱大王了,所以很多時候民間俗語也都是很有道理的,一法通萬法通。老話又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說明了解別人的內心是極難的,但是我們難道就沒一點辦法來判斷自己或者別人的修行境界了嗎?
  • 學佛如何快速修行到菩薩境界品第
    最好是發願利益眾生,《發願守戒,發願吃素,這都不屬於菩提願,入地的菩薩戒律400條起步,就算你沒有受戒你平常也要按照戒律修行,這個時候的戒就是很多違反戒律的事說不能去想,想想就是破戒了。如果受不了,那你就勤修行爭取往生。》記住,怎麼發願,日後就要這麼去做。發的願必須是菩提願。
  • 【智海擷貝】為什麼學佛?為什麼修行?
    【智海擷貝】為什麼學佛?為什麼修行?學佛不能盲目,修行不能麻木。首先要明確目標,不要糊裡糊塗地學修。若是你沒有明確目標,不知道為什麼學佛,為什麼修行,為什麼聞法,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不善不惡、無記的狀態。如果我們沒有明確目標,不管如何努力,都是白費!
  • 這部經典是接發一切修行法門的總電源,學佛要先修它!
    ……學佛修行第一步要從普賢行願開始,三世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就佛果,全在圓滿了普賢行願。學佛者應該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上求佛道,不要只為自己的重重煩惱而求解脫,不然表面宣稱學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實也還只是一種可憐的自大自利的心理而已。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學佛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讓自己開悟,開悟與明心見性不同,開悟的解釋是指開智悟理。也就是悟道一些道理的人,都可以說是當時開悟了,這種開悟與佛教常提到的明心見性則不同,簡單理解平常的開悟,也就是小悟,而真正的覺悟,則是大徹大悟。真正學佛開悟的人很多,但達到大徹大悟境界的人卻寥寥無幾。
  • 學佛——六時吉祥、法喜充滿
    學佛,你修學到一個階段之後,你得到第一個好處就是法喜,就是歡喜,這一歡喜的現象會把懈怠、疲倦給洗刷掉。我們俗話也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要一有歡喜的事情,精神都來了,疲倦就沒有了。你要念佛念到法喜充滿,你的疲倦就沒有了。法喜是很好的養分,是滋養我們精神世界的最好營養劑,人心裡常常歡喜,我們世法裡頭都說人逢喜事精神爽。
  • 學佛人必知的六大「修行要訣」
    也就是說:我們學佛以發心最為首要,發心宜正不宜邪,要真不要偽,宜大不宜小,要圓不要偏。只有發了真正的圓滿廣大之心,才具備了學佛修行的資本。否則的話,漏囊渡海,無有是處!所以,發心以及發什麼樣的心,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必須知道,檢討自己。
  • 學佛第一步學佛入門之認識佛教學習筆記和體會 -----2021-2-11
    第三個科目是「三學」 第一個「三福」,你看沒有學佛之前,先要修福報。沒有福,不能學佛!然後教你處事待人接物的這一些原則,你要遵守,這樣才能夠學佛。迷是你心動。諸位要知道,佛法講迷、講覺,覺心是不動的,迷心是動的。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迷。佛教給我們,如何在一切境界裡面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的本能就恢復了,這個境界就叫做定。 佛法講的法門很多,修行的法門很多。
  • 老法師告誡大眾:修行去哪裡修?千萬不要忘記,離開生活沒有修行處……
    佛經是好,佛勸導你,你不相信,你不害怕。將來果報現前了,後悔莫及。這一個跟鬥栽下去了,不知道要多少劫、多少世你才能翻身,太可怕了!我們今天修學的理念錯誤、方法錯誤,這是什麼?不相信古聖先賢,認為我們所知道的超過他們,他們不懂科學。這一個錯誤觀念,把古聖先賢、諸佛菩薩全部都抹煞了。
  • 佛教 學佛修行,懺悔先行。懺悔的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議啊!
    明明想讓自己的狗回家,卻笨兮兮的拿著一根棒子滿世界追著自己家的狗,一邊攆一邊口裡還念念有詞:我讓你不回家,回去我打斷你的狗腿!你都要廢狗狗的腿了,它還會跟你回去嗎?有的時候,眼珠一轉,計上心來。真的不如買塊肉「引誘」著狗狗回家。畢竟,關門打狗才是上策嘛!我們學佛修行也是一樣。有時候明明是自己的問題,卻死活不承認。
  • 學佛需正信,在家修行的7條假禁忌,你中了幾條?
    現在很多人都學佛,以求靜心明智,以求功德圓滿。既然學佛就少不了學佛的規矩,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可那些林林總總的禁忌有時讓人不知所措,難辨真偽,究竟怎麼做才是正確的禮佛呢?佛法裡面講信、解、行、證:信,就是要對三寶具有正信;解,就是對佛法義理獲得正解;行,意思要依法修行;證,通過修行而求得證果。
  • 初學佛者要警惕這些修行上的「誤區」
    ……很多初學佛者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你都遇到過嗎?佛法有三大語系,三藏十二部典籍,八萬四千法門,而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法門都修學體驗一遍。所以對於初學佛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與自己根機相應的法門,然後一門深入,精進堅持。夢參老和尚曾開示修學者,學佛不要貪心:看著《普門品》,你就念《普門品》了。一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也好,也念。
  • 修行不從這裡入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無心的境界,並不是像一根沒有知覺的木頭,而是一切清淨無為的境界,如果不修到這種境界,那麼「萬種千般逐水流」,都是空的,沒有用。這裡提出來希望大家注意。  《孟子與公孫丑》  --  我們有沒有仔細想想,究竟學佛修行是為了什麼?都在高談闊論,不切實際。真正的修行,最後就是一個路子:行願。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
  • 佛法修行到了極點是什麼樣子?
    現在學佛修行的人很多,那麼修行到了頂點、到了極處,究竟是什麼樣子呢?《華嚴經》上講,修行到了極點後,會具備以下三種德能:一,大悲到極處。學佛常念的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修行到最後,就是回歸自性,認識到眾生皆是一體,所以自然而然就產生大悲心。大悲心就是愛心,就是憐憫眾生的心,佛菩薩為什麼用善巧方便來幫助眾生,就是為了利益眾生,不是為了自己,就沒有自己,完全是真誠心。用現在的一句話說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佛菩薩的心量更大,他是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這個範圍就很廣了,以此成就恩德。
  • 兩種學佛人,兩種結果截然不同,你是哪一種?
    在現實生活中有兩種學佛人,他們都很認真,但是得到的結果卻截然不同,一種不斷進步,契入境界,一種則是迷惑而無所得,只能高談闊論,對於生活與工作以及未來無絲毫助益。你是哪一種?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種學佛人的不同之處。
  • 佛陀修苦行六年成佛,而我們修一輩子,難以覺悟,為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成佛有多難,這種難是不懂佛的人難以體會得到的。按照大乘經典的說法,從眾生證悟成佛,不但要努力修行和度眾生,還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時間方可證悟成佛,而我們人類的壽命不過是區區幾十年或上百年,這點時間相對於「三大阿僧祇劫」來說,根本不及萬億份之一,因此,眾生苦苦修行的這幾十年,對於成佛來說,根本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