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悲和智慧,衡量學佛境界的兩道標杆,看看您能打幾分?

2020-12-13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286篇

學佛的師兄很多,但是如何來衡量自己的境界呢?這卻是個大問題,畢竟修行之事,如人飲水,冷暖唯有自知,旁人除非是已經開悟證果的高僧大德,否則是很難驗證的。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行動坐臥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可以劃分為「身口意」三種,這裡的「意」按照唯識宗的觀念來說就是第六意識,由於第七識第八識就連當事人自己都基本都搞不清楚,所以這個第六識就相當於是我們常說的「內心」了。

俗話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阿賴耶識這個「心王」平時神龍見首不見尾,自然就輪到「心猿」這個第六識稱大王了,所以很多時候民間俗語也都是很有道理的,一法通萬法通。

老話又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說明了解別人的內心是極難的,但是我們難道就沒一點辦法來判斷自己或者別人的修行境界了嗎?

這當然也不是的,我們上面也提過了一個人所作的「業」分為了身口意三種,「意」很難琢磨和看透,但是「身」和「口」還是很明顯的,聽其言,觀其行,也就分析的八九不離十了

而學佛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慈悲和智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悲智雙輪」,當這兩方面都修到圓滿之後,其實也就是成佛了。

而根據這兩個指標,我們就可以把學佛的境界分為了四種——最上悲智雙滿就是佛果,而最下悲智雙無,自然就只有去三途也就是三惡道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別介紹一下,各位師兄也可以看看自己屬於哪種,能打幾分,缺的又是什麼。

02最上:悲智雙運,圓滿成佛

學佛雖然號稱有著八萬四千法門之多,但這些法門說到底無非兩個目的——要麼明心見性,提升般若智慧,先求自己解脫;要麼就是利益眾生,增加慈悲,積累福報

這裡多說一句,這兩方面並非是絕對分開的,更不會相互對立,沒有哪一個法門是說我只要智慧決不要慈悲,也沒有說只要慈悲就夠了不需要開智,無非是側重點不同而已,否則就是走偏了。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四大佛教聖地,有著「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排在前兩位的正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和大悲觀世音菩薩,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智慧和慈悲在佛教中的殊勝地位,這兩位法身大士也是其中代表。

而再往上那自然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了——這個佛號的真實含義是「能仁寂默」,其中能仁就是慈悲,寂寞就是智慧,所以釋迦佛本身就是悲智雙運的化身。

其實大家可以看看修行中的那些方式,比如說念經,參禪,打坐,說法等等都是開智慧的,而拜佛,持戒,念佛,念咒,布施等等都是種善根的,讓自己的內心更柔軟慈悲。

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的任何行為,都離不開這兩個終極目標,否則就是心外求法的外道甚至是迷信,比如求神通求保佑等等。

03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

最好的結果自然是悲智雙足,也就是福慧雙修的佛陀境界,不過這兩方面都有大成果至少也是登地的大菩薩了,距離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太遠了。

哪怕修行了多年的師兄,最多也只能說在智慧和慈悲的某一方面有一點成就,而且一般會有所偏重。

比如說有些師兄偏於明理,也就是智慧多一些,那麼這種的極端情況是什麼呢?佛法對此有一句非常精妙的比喻——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

這裡為什麼要用羅漢來做比喻呢?因為小乘的終極果位就是阿羅漢,雖然已經超凡入聖,但是走的卻是偏空的一路,主修智慧,先求自己解脫,慈悲那方面就沒有特別要求了,有緣的拉上一把,無緣不會主動去幫助,極端情況下就可能出現智慧極高但慈悲沒有的特例。

而大乘的許多菩薩雖然智慧不及阿羅漢,但由於教義就是自度度他兩條路並行,必須要先發下度眾生的慈悲心才行,所以絕對不會出現完全沒有福德和善行的情況,這一點各位師兄一定要注意——沒有慈悲心,絕不可能成菩薩,哪怕初住位的都不行

而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某些阿羅漢智慧很高,解經啊入定啊都很厲害,但是福報卻幾乎沒有,和眾生的緣分也很薄,所以哪怕去化緣往往都是空缽而回,更不要說做其它事情了,比如印經,修道場等等,都不會有人來護法結緣。

這個沒辦法,因為他前世只求自度嘛,並沒有積下什麼福德和善緣,有因必有果,佛陀都不例外,更不用說阿羅漢了。

當然,這個只是極端情況,大部分修智慧的人也多少都有一些福德的,這樣的人果報大部分都是那些很聰明很有智慧的人,但就是財運不佳,一生清貧,甚至非常坎坷,好多文人藝術家科學家高僧大德都是這樣,這就是前世慈悲不夠福德太少的緣故。

04修慧不修福:香象掛瓔珞

上面說的是慧多福少的情況,極端的就是「羅漢託空缽」,但是也有相反的情況出現,那就是福多慧少,極端的就是「香象掛瓔珞」。

大家都知道大象在古印度的地位是很高的,相當於是聖獸,佛法中也常用「佛家龍象」來比喻優秀的人才,那時候富貴人家都會養大象當寵物。

最尊貴的大象都會有很多的人來伺候,每天吃新鮮的水果,身上撲好香粉,掛滿瓔珞這種最珍貴的寶物,待遇遠比大部分的人都好。

但哪怕再多的富貴,也不能改變它仍然還是畜生的事實,不能說話,更加沒有智慧,更多都是靠著本能做事。

當然了,這同樣是個最極端的情況,指的是不修一點智慧,但凡有一些智慧那就厲害了,比如說投生富貴人家甚至是帝王,不過一般都不會太聰明,比如劉備的傻兒子後主劉禪,國家都亡了還能「樂不思蜀」。

但是沒辦法,阿鬥福報太大,就算後來皇帝做不了了照樣還能做安樂公,榮華富貴的生活還是沒問題的。

05最差:悲智雙無,直指三惡道

接下來就是最可惜的情況了,修行了一輩子但智慧和慈悲一樣都沒修到,人家佛菩薩都是悲智雙運,而這樣的朋友卻是悲智雙無。

那他們的果報在哪裡呢?我不說各位師兄恐怕也清楚,那當然是直指三惡道了。

可能有些師兄不服氣,說我念佛念咒了幾百萬次,或者參禪了好多年,或者每天打坐,或者念了一輩子經,或者拜了多少位師傅,或者捐了多少香火錢等等,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些都是修行的方式,但和善果並沒有直接關係,修佛修心,如果以一顆清淨心和真誠心來做這些事的話,自然既有智慧又有慈悲,但如果只是一顆攀緣甚至貪婪混亂的心來做的話,那就未必有多少善報了,極端的情況下甚至一點沒有。

就像南懷瑾大師曾經講過的一個例子,民國期間西藏有一群盜匪,他們殺人放火搶劫無惡不作,但最好笑的是他們還信佛,經常在佛前參拜懺悔,還做供奉,但是完事後壞事照做,這樣又怎麼可能積下智慧和慈悲的善因呢?果報自然是三惡道。

當然這個也比較極端,不過許多師兄無論念佛念咒念經都是有口無心,嘴上都是慈悲智慧,但心中都是妄想和貪嗔痴,這其實也是沒什麼用的,這就像是掩耳盜鈴一樣,不過自欺欺人而已。

所以各位師兄不妨好好自我反省一下——修慧得解脫,慈悲得福報,您的慈悲和智慧又到底修了幾分呢?就算有些人演技好會偽裝,騙得過世人也是沒用的,須知因果不虛啊。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相關焦點

  • 學佛第一步學佛入門之認識佛教學習筆記和體會 -----2021-2-11
    >根據我們這幾年跟著淨空老法師講經學佛的體會和總結,學佛有如下的次第:「什麼是佛」、「什麼是皈依」、「學佛有什麼好處」、「供佛像」、「供燈」、「供果」、「燒香」等等這些都是佛教基本術語和常識,這些知識都在佛陀教育網的「學佛入門」裡,把《正確的學佛方法》、《走出學佛的誤區》、《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認識佛教》、《三皈五戒的意義及儀式》、《淨宗五個科目》等課程學好,你對佛法就有了基本的了解了
  • 《學佛三要》:​一、信願.慈悲.智慧
    「統攝一切學佛法門而會歸一道」的三大綱要──學佛三要 ... 4 (二)別詳「學佛三要的『內容』」 .... 4 1.總說「一切依三要而學;一切修學,為了圓成此三德」.. 42.別詳 ....  5 (1)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菩提願)──信願 5 (2)大悲為上首(大悲心)──慈悲 ....5
  • 佛教:這三種道友對您學佛有害無益,最好遠離
    學佛也不例外,雖然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但是如果能有名師益友的話也是一種極大的助力,所以很多師兄在修行中也喜歡尋找「善知識」來做道友,在修行路上相互監督和幫助。只不過有下面三種類型的「道友」,對您的學佛不僅沒有幫助,反而還有妨礙,如果您身邊有的話請一定小心遠離,否則對您的修行絕對是有害無益。
  • 佛教: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學佛的好處
    有些人會有疑問說:「學習佛法,真的能減輕苦惱,真正能增長快樂嗎?」我說:「是的!學佛確實是能讓人增長快樂。」因為佛教文化,具備有非常哲理的,非常科學的,正確增長快樂的方法。佛法講究一個「緣」字,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我們之間的緣分,讓我們依靠這個緣分走進佛法的智慧,有很多人可能還不太了解佛法。佛法是什麼呢?佛法就是慈悲的智慧。
  • 學佛修行的三大境界——看看你修到哪裡了
    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
  • 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與「慈悲」
    另一種思想,如科學,則相信只有把所有的感情, 包括慈悲,都隔開來,才能好好地開發智慧。結果,科 學變得偏重於成果,卻忘了科學原來的目的是為人類服 務,而不是控制和驅使人類。不然的話,科學家何以開 發核子、生化武器等東西?佛教認為,要成為一個完整和平衡的人,在開發智 慧的同時,也必須培養慈悲。
  • 來自佛教的十個智慧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佛教自西漢傳入我國後,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流通,逐漸融進我們的傳統文化,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使得我們的漢語詞彙更加豐富多彩,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很多都是來自佛教,充滿人生智慧。佛教認為,八風不動,是對一個修行人的基本要求,遇到任何境界,都要不為所動,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內心不會為外境所轉。二,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佛教認為,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身在苦海,卻茫然不知,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佛學智慧,學佛人具足三點,福報與功德無量具足!
    所謂人生無處不修行,生活無處不道場,佛教文化中修行也是一種文化傳承,主要以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讓人們從自我約束的戒律中到修心本性,修正我們的德行。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學智慧,學佛人具足三點,福運召來,福報與功德無量具足!
  • 佛教,心的遞增:慚愧心、慈悲心、菩提心
    一方面,很多人內心都會有善的力量,因此就會不斷提醒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另一方面與教育有關,比如我們接受佛教的教育,或是其他信仰的教育之後會對自己的身份有一種期許,並建立相應標準。慈悲心是什麼?慈悲心就是一顆柔軟安詳的心,也是最有力量的心修行人學佛修行屬於一個不斷淨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要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的思想意識比以前更加清醒。
  • 佛教:學佛的人最大的難題,此心難「定」
    佛教的三無漏學「戒定慧」,是以「定為中心」,沒有戒,修行就沒有基礎,沒有戒律,絕不會得定,沒有定力,一定不會開悟,一定不會開智慧,沒有定力,我們還是被思想流轉,成為妄念的奴隸,做不了自己的主。何謂「定」?怎樣算是定?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05其實呢…… 一個人開始學佛,是因為認識到自己煩惱重重、缺乏智慧慈悲,引發身心的種種痛苦,於是開始學習智慧,嘗試改善生命狀態。在此過程中,難免還是會有被不良習氣戰勝的時候。其實,佛教與科學、理性並不對立,只是關注領域不同。佛法自古以來被譽為「心學」,對人心、人性有著透徹的認識,並能有效指導淨化、改善心性,獲得解脫、自在。很多人正是因為從現代「高等教育」中,沒能找到安頓身心的有效方法,才尋求佛法智慧的幫助,並找到令自己心悅誠服的答案。
  • 佛教:學佛的人,不要「東奔西跑」,很容易誤入魔道!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答案。絕大多數人都是站在求世間福報的角度,來學佛修行的,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這也不是佛教修行的本意。
  • 《學佛三要》:九、慧學概說
    佛法不共其他宗教的特質是「智能(理智的宗教)」  雖則如此,在一切宗教中,最足以代表佛教的特質,也即能顯出異於其他宗教的殊勝處,卻在智慧,所以佛教是理智的宗教。 對於世間任何一個宗教,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少分的智慧,不過一般宗教,總是特重信仰,或仁愛心行的表現。唯有印度宗教,在含攝信仰和慈愛之外,更注重智慧的一面。
  • 惟覺老和尚:吃素與學佛
    平臺線上涵蓋萬餘篇大德教言、經論典籍、修學次第等;線下組織各類禪修、法會的報名和在線答疑,以方便廣大修行人通過手機移動端隨時研習經教,獲取正知正見。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從身口意開始,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意。學佛的身就是學佛的行為,行住坐臥怎樣達到最高的標準?學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講話怎麼講?該有什麼標準?
  • 茹素人生丨學佛的人為什麼要吃素?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從身口意開始,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意。學佛的身就是學佛的行為,行住坐臥怎樣達到最高的標準?學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講話怎麼講?該有什麼標準?學佛的心,我們起心動念,也應該有一個標準,達到最高、最圓滿、真善美的標準了,這樣就能成就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定力,乃至於佛的神通妙用都現前了。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第二,慈悲心慈悲給人溫暖厚重、可依靠的感覺,慈悲心是大乘佛法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佛經中記載只有修證到初地菩薩果位,才會開始平等心的修持,之前都需要修慈悲心。學佛人以利樂一切有情眾生為目標,隨著修行的推進,慈悲心應該越來越堅固,否則就可能是在學佛過程中走了彎路。
  • 佛教:學佛後,出現這3大跡象,說明你走對路了,恭喜!
    不論是研究儒學,還是佛家文化、道家文化,歸根結底就是勸人行善,心中要有正知正念,要有智慧。不論我們信仰什麼,信仰本身要能夠給人帶來正面的力量。就像學佛,許多未曾進入佛門的人往往會將其視為迷信思想,覺得佛教就是搞崇拜神靈,這是大錯特錯的,也是對佛學的嚴重誤解。
  • 學佛如何開悟?佛教裡的開光是什麼意思?
    明心見性,能時時觀照好自己的心,觀照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淨,如如不動,境隨心轉,活在當下。一念覺,你就是佛;一念迷,你就是魔。開悟的人能於一切時處觀自在,不被煩惱妄想所障蔽,不生分別、不生對立。開悟的人的心性和佛性是相應的,具有佛菩薩的精神——慈悲、智慧、圓融、無礙。智慧不生煩惱,慈悲沒有敵人。信佛不如學佛,學佛不如成佛。
  • 「上馬殺賊,下馬學佛」 南嶽佛教原來這樣「壯懷激烈」
    左起:吳奚如、葉劍英、李伯崇、李濤、邊章伍、薛子正「這些歷史照片太有價值和意義了,時刻警醒世人。我們要銘記南嶽佛教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和敢於擔當、無我奉獻、慈悲濟世的精神和情懷。」5月9日,由湖南省佛教協會、湖南省宗教文化交流促進會舉辦,南嶽佛教協會承辦的「慈悲心·家國情」——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紀念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成立80周年系列活動之南嶽佛教抗戰圖片展上,湖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周仲山有感而發。觀潮君從中獲悉了周恩來總理為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揮毫題贈了「上馬殺賊,下馬學佛」8個大字背後的故事。
  • 學佛感應,出現3種狀態,說明你走對路了
    學佛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佛?學佛有什麼用?佛者覺也,任何一個覺悟的人,都可以稱之為佛。學佛有什麼用?一兩句話無法詳盡,對我們普通人的需求來講,學佛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給自己靈魂找一個美麗的歸宿。能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亦可招財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