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紅塵說禪》系列第286篇
學佛的師兄很多,但是如何來衡量自己的境界呢?這卻是個大問題,畢竟修行之事,如人飲水,冷暖唯有自知,旁人除非是已經開悟證果的高僧大德,否則是很難驗證的。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行動坐臥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可以劃分為「身口意」三種,這裡的「意」按照唯識宗的觀念來說就是第六意識,由於第七識第八識就連當事人自己都基本都搞不清楚,所以這個第六識就相當於是我們常說的「內心」了。
俗話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阿賴耶識這個「心王」平時神龍見首不見尾,自然就輪到「心猿」這個第六識稱大王了,所以很多時候民間俗語也都是很有道理的,一法通萬法通。
老話又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說明了解別人的內心是極難的,但是我們難道就沒一點辦法來判斷自己或者別人的修行境界了嗎?
這當然也不是的,我們上面也提過了一個人所作的「業」分為了身口意三種,「意」很難琢磨和看透,但是「身」和「口」還是很明顯的,聽其言,觀其行,也就分析的八九不離十了。
而學佛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慈悲和智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悲智雙輪」,當這兩方面都修到圓滿之後,其實也就是成佛了。
而根據這兩個指標,我們就可以把學佛的境界分為了四種——最上悲智雙滿就是佛果,而最下悲智雙無,自然就只有去三途也就是三惡道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別介紹一下,各位師兄也可以看看自己屬於哪種,能打幾分,缺的又是什麼。
02最上:悲智雙運,圓滿成佛
學佛雖然號稱有著八萬四千法門之多,但這些法門說到底無非兩個目的——要麼明心見性,提升般若智慧,先求自己解脫;要麼就是利益眾生,增加慈悲,積累福報。
這裡多說一句,這兩方面並非是絕對分開的,更不會相互對立,沒有哪一個法門是說我只要智慧決不要慈悲,也沒有說只要慈悲就夠了不需要開智,無非是側重點不同而已,否則就是走偏了。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四大佛教聖地,有著「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排在前兩位的正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和大悲觀世音菩薩,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智慧和慈悲在佛教中的殊勝地位,這兩位法身大士也是其中代表。
而再往上那自然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了——這個佛號的真實含義是「能仁寂默」,其中能仁就是慈悲,寂寞就是智慧,所以釋迦佛本身就是悲智雙運的化身。
其實大家可以看看修行中的那些方式,比如說念經,參禪,打坐,說法等等都是開智慧的,而拜佛,持戒,念佛,念咒,布施等等都是種善根的,讓自己的內心更柔軟慈悲。
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的任何行為,都離不開這兩個終極目標,否則就是心外求法的外道甚至是迷信,比如求神通求保佑等等。
03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
最好的結果自然是悲智雙足,也就是福慧雙修的佛陀境界,不過這兩方面都有大成果至少也是登地的大菩薩了,距離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太遠了。
哪怕修行了多年的師兄,最多也只能說在智慧和慈悲的某一方面有一點成就,而且一般會有所偏重。
比如說有些師兄偏於明理,也就是智慧多一些,那麼這種的極端情況是什麼呢?佛法對此有一句非常精妙的比喻——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
這裡為什麼要用羅漢來做比喻呢?因為小乘的終極果位就是阿羅漢,雖然已經超凡入聖,但是走的卻是偏空的一路,主修智慧,先求自己解脫,慈悲那方面就沒有特別要求了,有緣的拉上一把,無緣不會主動去幫助,極端情況下就可能出現智慧極高但慈悲沒有的特例。
而大乘的許多菩薩雖然智慧不及阿羅漢,但由於教義就是自度度他兩條路並行,必須要先發下度眾生的慈悲心才行,所以絕對不會出現完全沒有福德和善行的情況,這一點各位師兄一定要注意——沒有慈悲心,絕不可能成菩薩,哪怕初住位的都不行。
而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某些阿羅漢智慧很高,解經啊入定啊都很厲害,但是福報卻幾乎沒有,和眾生的緣分也很薄,所以哪怕去化緣往往都是空缽而回,更不要說做其它事情了,比如印經,修道場等等,都不會有人來護法結緣。
這個沒辦法,因為他前世只求自度嘛,並沒有積下什麼福德和善緣,有因必有果,佛陀都不例外,更不用說阿羅漢了。
當然,這個只是極端情況,大部分修智慧的人也多少都有一些福德的,這樣的人果報大部分都是那些很聰明很有智慧的人,但就是財運不佳,一生清貧,甚至非常坎坷,好多文人藝術家科學家高僧大德都是這樣,這就是前世慈悲不夠福德太少的緣故。
04修慧不修福:香象掛瓔珞
上面說的是慧多福少的情況,極端的就是「羅漢託空缽」,但是也有相反的情況出現,那就是福多慧少,極端的就是「香象掛瓔珞」。
大家都知道大象在古印度的地位是很高的,相當於是聖獸,佛法中也常用「佛家龍象」來比喻優秀的人才,那時候富貴人家都會養大象當寵物。
最尊貴的大象都會有很多的人來伺候,每天吃新鮮的水果,身上撲好香粉,掛滿瓔珞這種最珍貴的寶物,待遇遠比大部分的人都好。
但哪怕再多的富貴,也不能改變它仍然還是畜生的事實,不能說話,更加沒有智慧,更多都是靠著本能做事。
當然了,這同樣是個最極端的情況,指的是不修一點智慧,但凡有一些智慧那就厲害了,比如說投生富貴人家甚至是帝王,不過一般都不會太聰明,比如劉備的傻兒子後主劉禪,國家都亡了還能「樂不思蜀」。
但是沒辦法,阿鬥福報太大,就算後來皇帝做不了了照樣還能做安樂公,榮華富貴的生活還是沒問題的。
05最差:悲智雙無,直指三惡道
接下來就是最可惜的情況了,修行了一輩子但智慧和慈悲一樣都沒修到,人家佛菩薩都是悲智雙運,而這樣的朋友卻是悲智雙無。
那他們的果報在哪裡呢?我不說各位師兄恐怕也清楚,那當然是直指三惡道了。
可能有些師兄不服氣,說我念佛念咒了幾百萬次,或者參禪了好多年,或者每天打坐,或者念了一輩子經,或者拜了多少位師傅,或者捐了多少香火錢等等,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些都是修行的方式,但和善果並沒有直接關係,修佛修心,如果以一顆清淨心和真誠心來做這些事的話,自然既有智慧又有慈悲,但如果只是一顆攀緣甚至貪婪混亂的心來做的話,那就未必有多少善報了,極端的情況下甚至一點沒有。
就像南懷瑾大師曾經講過的一個例子,民國期間西藏有一群盜匪,他們殺人放火搶劫無惡不作,但最好笑的是他們還信佛,經常在佛前參拜懺悔,還做供奉,但是完事後壞事照做,這樣又怎麼可能積下智慧和慈悲的善因呢?果報自然是三惡道。
當然這個也比較極端,不過許多師兄無論念佛念咒念經都是有口無心,嘴上都是慈悲智慧,但心中都是妄想和貪嗔痴,這其實也是沒什麼用的,這就像是掩耳盜鈴一樣,不過自欺欺人而已。
所以各位師兄不妨好好自我反省一下——修慧得解脫,慈悲得福報,您的慈悲和智慧又到底修了幾分呢?就算有些人演技好會偽裝,騙得過世人也是沒用的,須知因果不虛啊。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