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的遞增:慚愧心、慈悲心、菩提心

2021-01-08 尚思修善學佛

慚愧是什麼呢?

慚愧是組合詞,「慚」是覺得自己德行不夠,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常生愧心而止惡,就是有了羞恥心。

慚愧心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的呢?我們為什麼會有慚愧心?是因為我們的佛性起了作用,意識到自己做了有悖常理的事情!

慚愧心的基礎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很多人內心都會有善的力量,因此就會不斷提醒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另一方面與教育有關,比如我們接受佛教的教育,或是其他信仰的教育之後會對自己的身份有一種期許,並建立相應標準。

慚愧心生起是福報的開始

當我們做了有違這個身份和標準的事,自然會心生慚愧。如果沒有標準可能就覺得理所當然。這也是有信仰和沒有信仰的區別。

有了信仰就會相應地有了自己在信仰範圍之內的道德底線,建立了在這個信仰上的尊嚴感,因為有尊嚴感,所以做了有悖於尊嚴感的事情就會產生慚愧。

儒家也有這個思想,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善惡之心就是羞恥心、慚愧心,是一個人道德的開始。

另外儒家認為良知是道德的基礎,宋明理學也講到「良知良能」,像是王陽明的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就和佛性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慚愧心也是自我道德的標準

這其中包括兩個因素,一是先天因素,每個生命積累的善業不同,所以對道德、良知的反應程度不同。二是後天教育建立的標準。人因為有靈魂,所以要有尊嚴,這也是教育的結果。

如果沒有教育,他不會覺得自己有靈魂或神性,也不覺得要重視尊嚴。這是通過教育形成的標準。

慈悲心是什麼?慈悲心就是一顆柔軟安詳的心,也是最有力量的心

修行人學佛修行屬於一個不斷淨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要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的思想意識比以前更加清醒。

弘揚佛法,不斷增加自己的福德資糧

在這個過程中多做一些弘法的事,做一些布施,把自己的福德資糧不斷充實,讓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讓自己的心柔軟再柔軟,讓柔軟的心處在安定、穩定、輕鬆的環境當中去修行。

這個輕鬆的環境由什麼構成呢?它不僅僅是物質,它是由心靈的體驗構成的。如果你的心靈是一個很柔軟的、有愛的,不是執著的,充滿了溫暖和包容,你的心就是愛和光明、溫暖構成的,外界的環境就不能傷害於你。

一個柔軟的心是自己不斷學佛的結果

我們學佛修行前內心是比較孤單、脆弱的,怎麼辦?信仰並不能完全地去替代人的福報和威德,信仰僅僅是你的方向而已,福德資糧是需要你累世的福德業障來兌現的。你的福德善根具足的時候,哪怕你不修行,你保持清醒的一個安坐狀態,那也是在禪修。這也是為什麼天人道他們可以一世成佛的原因,因為他們的福德資糧很夠的原因。

我們凡夫眾生因為困苦、煩惱,福報不具備,飯都吃不上內心怎麼能夠產生善良、溫暖、柔軟、祥和呢?只有福報具足的人有了基本的溫暖做保障才能認清煩惱,並且認識自己的心。

讓孤獨的心對接佛意

當然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因為貧困出家,綜其原因也是福德具備而避免了繼續在世間漂泊的日子。一般人來說,如果你福德資糧不夠,內心裏面很恐懼,為了生活奔波怎麼能夠有時間觀察自己的心呢?

當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不斷吸收佛法,不斷地增強信心,不斷地調養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柔和,自己的心就會變得有力量了,。這個力量是清淨的、柔軟的、安詳的,這樣的心就會生出慈悲心來了。

一個柔軟的心中沒有對自我的保護的時候,心中就沒有恐懼了,沒有恐懼的心才是有力量的心,那個時候就可以去觀察到自己內心的妄想、習氣和意識當中不對的觀念,你就可以糾正它們。在糾正它們的同時,自己的境界就在升華,那就是我們修行的道路了。

心清淨了自己的境界就提升了

修行的目的是生出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

世間人做一切事,學習一切知識、技藝,都離不開身、口、意。學習世間法如此,而佛法的修學也不例外。

在五蘊、十八屆當中,意識覺知心是很重要的,是攝屬於識蘊。意識在佛法的修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學佛修行不可能沒有意識覺知心;若沒有意識心,則學佛修行不可能進行。

佛的如來藏名為佛地真如,又名無垢識。此心和眾生的如來藏一樣是無為性,不會起念想說法度眾生,也不會度眾生。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果位也不是由如來藏、無垢識所證,而是由意識心所證。

菩提心是最有力量的心

什麼是發菩提心呢?《涅槃經》說:「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這個發心就是指菩提心,究竟指成佛。

六祖於五祖處初發菩提心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菩提心本自具備,只是等我們發起。若不識自心,不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凡夫未明心以前,所發的心,稱為菩提願,菩提願者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菩提願心。

從菩提願起修,先降服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習氣心,然後住於菩提,就是發菩提心。

相關焦點

  • 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異同
    可以請上師講解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異同嗎?上師:慈悲心是慈和悲,慈就是我們發自內心地希望所有的眾生擁有幸福快樂,這種心願叫作慈;我們發自內心地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遠離一切痛苦,這種心願叫作悲,慈和悲就是這樣。大悲的大有很多種不同的層次。從範圍的角度講,我們對某些人或者對一部分的眾生有這樣的慈悲心,這叫作慈悲心不叫大悲心,對天下所有眾生有這樣的慈悲心,叫作大悲心。
  • 慈悲心的基礎是出離心
    如果我們人相對來說高高在上,這些動物的痛苦、其他生命的痛苦根本看不到的話我們沒有辦法生起慈悲心。比如說高官或者是很有錢很富裕的人,他自己高高在上,根本不懂得其他人的痛苦,他沒有辦法了解其他人的痛苦,所以他不會有這種同情心。我們佛教徒必須要知道所有眾生要面臨痛苦,他們的痛苦我們必須要清楚,包括我們自己要面臨的痛苦必須要知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輪迴是痛苦的。
  • 學佛修行都發什麼心,發心有哪幾種呢?我們要如何發心?
    佛學知識|學佛修行要懂得發心,做到自由福報,你知道佛教發心有幾種嗎?佛教文化中,佛陀教導我們,懂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下,眾生要發心,發菩提心。生活中我們都有順境與逆境之時,從佛學的角度和我們生活中來看,發心就如我們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然後去用一切正念的思想去完成,去實現。
  • 「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網圖其實慈悲所代表的意思儒佛道三家都有,如孟子的「惻隱之心」,老子的「慈愛之心」以及佛家的大慈大悲之心等等,在這三家文化之中,對慈悲之道研究得最出名的恐怕還是佛家,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慈悲,可以讓我們以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眼光,去發現這個世界與我們的關係有何不同之處,讓我們去學會珍惜、感恩,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生活得更加輕鬆、順利,並且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我們所能受到的精神傷害,使我們能以一種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萬物。既然慈悲之心有這麼多好處,那麼我們又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呢?
  • 何為佛教中的「菩提心」
    問心(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中常說的「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即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求往生淨土者,亦鬚髮菩提心。無量壽經卷下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實修菩提心
    什麼是慈悲心佛教講的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屬於四無量心。為什麼稱之為無量呢?因為這種慈悲心是針對所有生命,沒有任何局限性,不分國界、種族、信仰等,打破所有界限,達到真正的平等,才叫作佛教的慈悲心。慈無量心,是誠心實意地希望所有眾生,擁有幸福和快樂。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障七心:​發菩提心(六)
    發菩提心(六) 第五是「禪定」。
  • 佛教:慈悲心重福報深的人,有5種面相,純天然相貌遠勝美容臉
    佛教:慈悲心重福報深的人,有5種面相,純天然相貌遠勝美容臉。什麼是人間的福報呢?古人講的福報就是指五福,第一是長壽;第二是富貴;第三是康寧;第四是有德;第五是善終,擁有這五福是人生中最健康的狀態。相由心生,相貌的美醜就是內心思想的外在顯現。一個人起嗔恨心,那他面目肯定可憎,一個人起慈悲心,那他外貌肯定和善。所以我們要感恩,不能有嗔恨心。種善因得善果,廣積陰德,就會得到相貌端莊美麗的果報。說到善就得提到福報,因為行善能積累福報。在佛教看來,美貌也是一種福報,顏值高其實就是福報大,這是修福修來的樂報,值得大家隨喜讚嘆。所以一個人的相貌又和福報有關係,福報深的人長相端莊大方美麗。
  • 以成佛的心,慚愧心,懺悔心,老實念佛。
    頂禮印光祖師,祖師法語字字吐露肺腑,慈仁悲憫。吾等決定信守祖師法語,一生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絕無更改,以成佛的心,慚愧心,懺悔心,老實念佛,求生極樂,如此方不負佛菩薩祖師恩德!  往生極樂世界好處百千萬劫說不盡,極樂世界諸菩薩成就功德無邊無量,後學於此,恭錄極樂世界往生諸菩薩殊勝功德冰山一角而,供吾等後學敬仰隨學!
  • 如何訓練你的心,成為珍貴菩提心---《入菩薩行論》簡釋第三品08
    為了修菩提心須先懺悔罪惡與累積資糧,在此前提之下應如何修習以生起菩提心呢?開始講第四品不放逸品之前,我們先簡略介紹菩提心的兩種修法——七因果教授與自他交換。佛教所謂修法,其實就是讓心習慣的方法。自他交換的方式,是將他人放在自己的立場,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場,經中說除非內心的層次達到一定境界,一般人難以修習自他相換之心。為了引導初學者發心,經中講了七因果教授的菩提心,與自他交換相比,七因果的方法較容易,因為它有明確的次第,只要遵循這七個步驟循序漸進,就會進入軌道。
  • 《學佛三要》:三、菩提心之本在悲
    佛教重視「苦、救苦」,似悲觀消極,實是把握問題,提供徹底真正安樂辦法     所以佛教重視苦,重視救苦,好像是悲觀、消極,其實佛教正因認識而把握了這個問題,才提供了徹底淨化世間,滿足眾生真正安樂的辦法。【注釋】【10】【常啼菩薩】音譯薩陀波倫菩薩。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0):第六識的幾個心所?
    唯識宗把第六識的心所分析得確實非常細緻,在對治人的心理疾病方面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主要和大家一塊談談第六識對應的幾個善心所。善心所一共有十一個,分別為: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清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 《學佛三要》:二、菩提心的類別
    例如布施,一、要與「菩提心相應」,就是為了上求下化的志願而布施。二、施時要以「慈悲」心「為上首」,為先導,就是從慈悲心而引發布施。三、法「空慧是方便」,方便是善巧的別名。如不著施者,受者,所施的對象,名為有方便。如沒有法空慧,著相布施,名為不善巧,無方便,不能出離生死,而趣向一切智海。可以說:菩提心是志願所在,慈悲心是動機,法空慧是做事的技巧。
  • 如何理解心即是佛,是心即佛?
    佛教文化是最提倡平等和諧的。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傳下了甚多經典,希望眾生如實修行佛法,能成就佛道。也因為語言文字的差異等因素,直到現在修行佛法的眾生,在研讀經典的時,依然有許多人不能釋義,而落入偏見。最常聽到人們常說的就是「心即是佛」,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心了嗎?
  • 素食文化:無盡悲心永恆大愛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觀
    《本生經》裡提到,子菩薩連舉手投足,都十分謹慎,深怕一不小心,踩痛了大地;《緇門崇行錄》裡匾擔山和尚惟恐傷及草木,揀橡慄為食,他們尊重生命的慈悲胸懷多麼可貴!《楞伽經》雲∶「殺生食肉者斷大悲種。」佛教的持齋茹素,乃至護生放生,最主要是基於慈悲的精神,這正說明佛教是以最清淨的心靈,最徹底的方式來尊重眾生生命的表現。
  • 佛教:學佛的人最大的難題,此心難「定」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經三藏十二部,談空說有,最終的目的是要我們開佛知見,悟入佛的境界,回到我們生命的最初,回到我們生命的本來。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真修實證,是從我們的一心一念開始的,金剛經曰: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可見佛祖住世之時,人們最難降服的就是這一顆心,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這一顆心最難安頓。
  • 何為慈心,何為悲心,學佛為什麼要修行慈悲心
    何為慈心,何為悲心,學佛為什麼要修行慈悲心文·風花雪月的歲月什麼是慈,什麼是悲。我們要明白,不然就不知道怎麼發心,怎麼修佛。佛法精深,裡面包含了無數的奧義,我們只有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的明白了為什麼要學佛。
  • 《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那什麼心可得?
    覺我們這個常是不可得,覺是這個世界是流動變化、因緣和合而成,遷流變化的,沒有一刻停止,而我們的心常常是停滯的。《金剛經》裡面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什麼心可得?這句話當中有很多簡略詞。所以執著過去的心,那顆心應該放下,執著未來的心,未來的執著要放下,當下這個執著也要放下。
  • 杭州殺妻男子曾稱身正不怕影子斜:做人應該擴大心量,有大慈悲心
    其實,做人應該擴大心量,擁有大慈悲心,不應該那麼狹隘。大安大師曾經說過,做人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以眾生心為心,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眾生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把一切眾生作父母想,作如來想。一個人如果能夠真正做到擴大心量,一定會讓自己變得大方起來,跟他人相處會很好。
  • 佛教:什麼是發心?如何發心?
    了解佛教的人,會經常聽到這個詞——發心,什麼意思?從字面上看,發出自己的心,最基本的意思就是當有人需要你幫助時,你能生出幫助他的念頭,這就是「發心」。那麼,佛教裡的「發心」指的是什麼呢?佛教裡的發心有多種,有發修行之心、解脫之心、度眾生之心、慈悲之心、喜舍之心、菩提心等等,其中最廣大的便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願自己要成佛的心,成佛度化一切眾生。這是一個極其廣大的願望,是世間最大的善業和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有此發願,有這個心,終有一天可以得以實現,生生世世引導眾生精進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