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是什麼呢?
慚愧是組合詞,「慚」是覺得自己德行不夠,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常生愧心而止惡,就是有了羞恥心。
慚愧心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的呢?我們為什麼會有慚愧心?是因為我們的佛性起了作用,意識到自己做了有悖常理的事情!
慚愧心的基礎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很多人內心都會有善的力量,因此就會不斷提醒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另一方面與教育有關,比如我們接受佛教的教育,或是其他信仰的教育之後會對自己的身份有一種期許,並建立相應標準。
當我們做了有違這個身份和標準的事,自然會心生慚愧。如果沒有標準可能就覺得理所當然。這也是有信仰和沒有信仰的區別。
有了信仰就會相應地有了自己在信仰範圍之內的道德底線,建立了在這個信仰上的尊嚴感,因為有尊嚴感,所以做了有悖於尊嚴感的事情就會產生慚愧。
儒家也有這個思想,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善惡之心就是羞恥心、慚愧心,是一個人道德的開始。
另外儒家認為良知是道德的基礎,宋明理學也講到「良知良能」,像是王陽明的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就和佛性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這其中包括兩個因素,一是先天因素,每個生命積累的善業不同,所以對道德、良知的反應程度不同。二是後天教育建立的標準。人因為有靈魂,所以要有尊嚴,這也是教育的結果。
如果沒有教育,他不會覺得自己有靈魂或神性,也不覺得要重視尊嚴。這是通過教育形成的標準。
慈悲心是什麼?慈悲心就是一顆柔軟安詳的心,也是最有力量的心
修行人學佛修行屬於一個不斷淨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要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的思想意識比以前更加清醒。
在這個過程中多做一些弘法的事,做一些布施,把自己的福德資糧不斷充實,讓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讓自己的心柔軟再柔軟,讓柔軟的心處在安定、穩定、輕鬆的環境當中去修行。
這個輕鬆的環境由什麼構成呢?它不僅僅是物質,它是由心靈的體驗構成的。如果你的心靈是一個很柔軟的、有愛的,不是執著的,充滿了溫暖和包容,你的心就是愛和光明、溫暖構成的,外界的環境就不能傷害於你。
我們學佛修行前內心是比較孤單、脆弱的,怎麼辦?信仰並不能完全地去替代人的福報和威德,信仰僅僅是你的方向而已,福德資糧是需要你累世的福德業障來兌現的。你的福德善根具足的時候,哪怕你不修行,你保持清醒的一個安坐狀態,那也是在禪修。這也是為什麼天人道他們可以一世成佛的原因,因為他們的福德資糧很夠的原因。
我們凡夫眾生因為困苦、煩惱,福報不具備,飯都吃不上內心怎麼能夠產生善良、溫暖、柔軟、祥和呢?只有福報具足的人有了基本的溫暖做保障才能認清煩惱,並且認識自己的心。
當然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因為貧困出家,綜其原因也是福德具備而避免了繼續在世間漂泊的日子。一般人來說,如果你福德資糧不夠,內心裏面很恐懼,為了生活奔波怎麼能夠有時間觀察自己的心呢?
當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不斷吸收佛法,不斷地增強信心,不斷地調養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柔和,自己的心就會變得有力量了,。這個力量是清淨的、柔軟的、安詳的,這樣的心就會生出慈悲心來了。
一個柔軟的心中沒有對自我的保護的時候,心中就沒有恐懼了,沒有恐懼的心才是有力量的心,那個時候就可以去觀察到自己內心的妄想、習氣和意識當中不對的觀念,你就可以糾正它們。在糾正它們的同時,自己的境界就在升華,那就是我們修行的道路了。
修行的目的是生出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
世間人做一切事,學習一切知識、技藝,都離不開身、口、意。學習世間法如此,而佛法的修學也不例外。
在五蘊、十八屆當中,意識覺知心是很重要的,是攝屬於識蘊。意識在佛法的修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學佛修行不可能沒有意識覺知心;若沒有意識心,則學佛修行不可能進行。
佛的如來藏名為佛地真如,又名無垢識。此心和眾生的如來藏一樣是無為性,不會起念想說法度眾生,也不會度眾生。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果位也不是由如來藏、無垢識所證,而是由意識心所證。
什麼是發菩提心呢?《涅槃經》說:「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這個發心就是指菩提心,究竟指成佛。
六祖於五祖處初發菩提心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菩提心本自具備,只是等我們發起。若不識自心,不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凡夫未明心以前,所發的心,稱為菩提願,菩提願者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菩提願心。
從菩提願起修,先降服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習氣心,然後住於菩提,就是發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