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無盡悲心永恆大愛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觀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慈悲是中國佛教素食觀的核心出發點。(圖片來源:中國素食文化傳播網)   

俗諺雲∶「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向來最講究吃的藝術,有人餐餐吃的山珍海味、美食佳餚,身體卻依然是百病叢生;有人雖是粗茶淡飯,反而身體健康長壽,因此本文將從佛教的觀點,對素食做一番探討。

就佛門而言,尊重生命是素食的一個重要觀念。大自然的一花一木,都是有生命的個體,任意傷生害命,或是砍伐山林,浪費資源,都是與尊重生命嚴重違背的行為。

《本生經》裡提到,子菩薩連舉手投足,都十分謹慎,深怕一不小心,踩痛了大地;《緇門崇行錄》裡匾擔山和尚惟恐傷及草木,揀橡慄為食,他們尊重生命的慈悲胸懷多麼可貴!《楞伽經》雲∶「殺生食肉者斷大悲種。」佛教的持齋茹素,乃至護生放生,最主要是基於慈悲的精神,這正說明佛教是以最清淨的心靈,最徹底的方式來尊重眾生生命的表現。

佛門以慈悲為懷,為長養學佛人的慈悲心,減少世間的暴戾氣氛,讓一切有情樂於親近、依附;為愛護眾生,尊重生命,讓所有眾生能身心安樂、無所怖畏,因此主張素食。

佛世僧人託缽為長養色身

在佛世時期,僧人過得是乞食的生活,沒有選擇食物的自由,為長養色身的健康,施主們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以獲取修行所需的熱量,這是不得已的方式。當時的僧團規定,僧侶們只能吃「三淨肉」,所謂三淨肉,在《五分律》說明,「有三種肉不得食∶若見、若聞、若疑。見者,自見為已殺;聞者,從可信人聞為己殺;疑者,疑為己殺。若不見、不聞、不疑,是為淨肉。」

昔時印度的僧侶以乞食託缽維生,為避免施主們準備齋飯的不便並沒有要求完全素食,另外西藏佛教裡,在深山修行的喇嘛,當地種植蔬菜存活不易,也無法講求完全素食,僅憑以無分別心來吃素,長養色身的需要。針對吃素與佛教精神的掌握,印順法師曾說∶「佛教的出家制,本是適應印度當時的乞食生活,在這種生活情況下,是無法十分揀擇的,只能有什麼吃什麼。這是適應時地的方便,在世尊的悲心中,決不以三淨肉為非吃不可。」

後來到了大乘佛教時期,當僧侶們較能自主地選擇食物,許多經典便出現不食肉的主張。《楞伽經》說,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謂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

眾生在六道輪迴,眼前所見的眾生有可能是人死後轉生而來,何忍將它宰殺烹煮?又眾生相互殘食,殺生不絕,增添世間的仇恨,食肉等於間接殺生。因此,在《入楞伽經》說∶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

而在《大乘入楞伽經》中,對於食肉的功過有更詳細的說明。如佛告大慧∶「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啖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

經文中並提到,由於葷食的人身體臭穢,所以諸聖先賢不會親近,因此即使是這位修行的人再怎麼精進,也無法成就道業;反而,口氣常有臭味,亦增長疾病。

由此可見食肉,即是對於口腹之慾,心生味著,對一切有情的生命不予尊重,不僅會遮斷慈悲的種子,而且障礙修行,可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所謂「莫道世上刀兵劫,但聞屠門夜半聲」,世間的人食肉,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於是恣意殺生,廣積怨業,相習成俗,不自覺知,因此戰爭災禍連綿不絕。願雲禪師的戒肉食詩曾說∶「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所以佛教改良吃的藝術,提倡素食,杜絕殺戮,讓世界擁有安寧祥和的日子。

佛教認為吃飯是為了治病,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為了成就佛法的道業,必須藉助這個色身來修行,甚至以禪悅為食,日日法喜充滿。(圖片來源:中國素食文化傳播網)

中國佛教提倡素食

北傳佛教、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三大佛教文化裡,只有中國佛教是完全素食的,這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佛教並不是一開始就素食,而是經過相關經典的傳播、僧人的自覺、帝王的提倡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共識。

例如中國梁朝的梁武帝,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曾寫過《斷酒肉文》提倡素食,武帝之後北齊文宣帝向僧稠法師求受菩薩戒,「斷酒禁肉,放舍鷹鷂,去官畋漁,鬱成仁國。又斷天下屠殺,月六年三敕民齋戒,官園私菜,葷辛悉除。」由於古時帝王慈憫眾生,提倡素食,上行下效,對於民風的改善,有很大的影響。

其次,素食的原理,來自護生的觀念。吾人觀察世間上的一切有情眾生,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即使是小如螻蟻,如不幸溺水,尚且奮力掙扎,但聰明的人類卻往往忘卻自己曾受刀杖楚毒的痛苦,為了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慾,宰殺眾生,孰不知因緣果報的道理,最後還得承受苦果。因此《法句經》說∶「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已可為譬,勿殺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隱。」

吾人提倡素食不殺生,有何功德利益?在《分別善惡所起經》亦云∶佛言∶人於世間,慈心不殺生,從不殺得五福。何等五?一者、壽命增長。二者、身安隱。三者、不畏兵刃虎狼毒蟲所傷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壽無極。五者、從天上來,下生世間則長壽。今見有百歲者,皆故世宿命不殺所致。

素食有益於身體健康,為全世界所公認的事實,不僅能涵養柔和的心性、仁慈的性格,更能使耐力增加;例如,觀察地球上素食的動物,如牛、馬、大象、駱駝等,皆是比較具有耐久的力量,反觀如豺狼虎豹等兇猛的動物雖強悍,但力量無法持久,由此可知,素食能增加耐久,為良好的養生之道。

《阿含經》裡曾提到為長養有情眾生的生命,有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等四種食物,能吃出健康、活力,才是學佛的本意。因此,佛門的『食存五觀』裡說,吃飯時若能思量到這頓飯的來處不易,就能產生惜福的心;心存慚愧之心,時時提防自己,不要眷戀食物的美味,助長了貪慾;吃飯是為了治病,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為了成就佛法的道業,必須藉助這個色身來修行,甚至以禪悅為食,日日法喜充滿。

心中有「素」,口中茹素,如此一切善心善德皆包含在其中!(圖片來源:中國素食文化傳播網)

酒肉蔥韭蒜障礙修行

此外,佛門中所主張廣義的素食,包括不食用肉類食物、五辛,及不飲酒。佛門主張不飲酒的理由,是因為飲酒易亂性,如《楞伽經》偈雲∶如彼貪慾過,障礙聖解脫,酒肉蔥韭蒜,悉為障礙道。將飲酒與食肉、辛菜,並列為障道因緣。

《梵綱經》對於酒戒亦有很嚴格的規定,即使自己不喝,包括酤酒和教人飲酒都屬犯戒行為。戒本中說明,酤酒是非常嚴重的波羅夷罪,如經中雲∶「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因為賣酒的行為,會導致眾生因有酒可喝,心神顛倒,亂性害人。

或許有人會問∶市面上所賣的蔥、蒜、韭、興渠、薤等五辛,即非肉類,為何佛門人士不許食用?《楞嚴經》說∶『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食。此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食用五辛穢濁的氣味,易增長人們的欲心,辛烈的感覺,又會增加人們的嗔怒,即使能宣說佛法,十方天仙也都賺其臭穢,悉皆遠離,於是此人的福德因緣日漸消薄,道業也難以成就。所以人們如要清心寡欲,祛除乖戾的氣息,除了戒食酒肉之外,同時還要戒食五辛。

如今在社會上,素食店比比林立,每家寺院、素食餐廳的廚藝精湛,不但有中式,甚至西式、日式、有機素食餐廳都提供多樣選擇,素菜的口感細膩,許多人對素食的接受程度大為提高,不僅為長養慈悲心,還可使身心健康,真是一舉數得。

素食的人,血流通暢,循環得快,使人身體清爽,精力充沛,富於耐力,思考敏捷,容易長壽。例如佛教唐朝高僧趙州和尚活了一百五十歲,現代高僧虛雲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歲,即今印順法師,多年持素,以九十六歲之高齡,尚且耳聰目明,這便是素食健康長壽的實證。又如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遊泳冠軍茂林羅斯,他的速度驚人,持久有力,是最負盛名的運動家,他便是個素食者。美國著名籃球明星比爾·沃爾頓(B。Walton)以進攻性強及戰門力過人而著稱。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素食的利益,並勸說其他人也改為素食。

總之,素食並不完全是宗教的意義,有的人持齋是為了保養身體,有的人素食是為了醫療健康的需要,有的人發心發願茹素,甚至有的人吃齋是從小與生俱來的習慣,素食的情況每個人各有不同。素食的真正意義,不在於鍋子碗盤是否有洗淨,是否為吉時良辰,素食是在於心意,如果秉持著慈悲喜舍的善心,心中有「素」,口中茹素,如此一切善心善德皆包含在其中!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素食文化:佛教的素食觀對於改善生態的巨大價值
    佛教素食觀的生態價值佛教素食觀對生物多樣性和資源保護的價值1、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佛教認為,眾生平等、眾生皆可成佛,動物有靈性和善良的感知,要得到保護;眾生在六道輪迴,眼前所見的眾生有可能是人死後轉生而來,動物是我們的親友,是有關係的,何忍將它宰殺烹煮?
  • 素食文化:論壇臺北閉幕 展現臺灣素食文化_佛教_鳳凰網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閉幕式在臺北舉行,臺灣各佛教教團與逾五百間寺廟共襄盛舉,展現教內高度的團結與重視。世界佛教論壇臺灣地區執行長覺培法師表示,這是佛教界一大盛事,各方面準備已經進入倒數階段。為了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主辦方在飲食方面研究出一套具臺灣特色的菜譜,藉此展現臺灣素食文化「軟實力」。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首先,吃素的僧侶們甘於淡泊生活,無嗜穿嗜味的習慣,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謂「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不易動乎胸中,內心平靜,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還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 佛經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調和,諸根通利,氣血流暢,定力增長,「飲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禪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條件。
  • 佛教素食的九大疑問?
    世間上的生物,都要靠飲食來維持生命,就是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陽光、空氣、水土作為營養,才能存在。   有的生物是肉食,有的是素食。獅虎熊豹屬於肉食,牛羊馬象屬於草食,人介於肉食、草食之間。中國古代就有慈悲護生的思想,儒家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佛教為了愍護眾生,倡導不斷大悲種,包含了素食的精神意義。
  • 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一般人經常會將佛教與素食劃上等號。對於學佛是否一定要吃素的疑問,大師開示:「學佛不一定要吃素,但是吃素確實比較接近道德,也可增加慈悲心、柔軟心、耐力。」    有很多人顧忌皈依之後是不是就要吃素,其實,皈依三寶是信仰的問題,素食是生活的習慣、生活的觀念,是道德上的問題。佛教提倡素食,用意是讓發心信佛、學佛的人都能夠擁有「素心」;心地清淨、善良、簡樸才是最重要。    二、生物學家為生命所下的定義是:凡經歷生長、繁殖、死亡過程的,都是生命。在此定義下,無論動物或是植物,都有生命。
  • 解密佛教素食的九大疑問
    資料圖一、素食的意義為何?世間上的生物,都要靠飲食來維持生命,就是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陽光、空氣、水土作為營養,才能存在。有的生物是肉食,有的是素食。獅虎熊豹屬於肉食,牛羊馬象屬於草食,人介於肉食、草食之間。
  • 漫談佛教素食習俗
    《拾德玉府》專注和田玉10年,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後,1000多年來,其素食習俗深入民心,並對我國民間的飲食習俗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佛教宣傳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力戒殺生。由於教規教義的緣故,佛教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素食,民間俗稱「吃齋」,「素」是潔白、粗略之義,素食就是不雜魚肉滋味的食物。佛教許多經文中列有反對飲酒、吃肉、吃五辛(蔥、蒜、韭、興渠、薤)的條文。
  • 2015首屆全國大學生禪茶素食夏令營夾山寺開營
    全國各地大學生參加禪茶素食營(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2015年8月21日,首屆全國大學生禪茶素食夏令營在禪茶祖庭夾山寺舉行了隆重的開營典禮,來自國內13個省市,32所學校共54名學生參加了首屆禪茶素食營
  • 素食文化航母啟程: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1月20日,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戰略合作籤字儀式在北京舉行。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都是各自領域的領航者,在佛教傳媒及素食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雙方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對素食文化的普及與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 素食文化:舌尖上的臺灣 素食者的天堂
    而2012年,擁有深厚素食文化底蘊的臺灣素食更是愈加繁榮,長期深受全球素食者的嚮往;無數遊客與美食家紛至沓來,嘗遍素食美味的同時更是對東方素食文化的意蘊與美麗大加讚賞,而作為一個以吃聞名的地區,臺灣素食文化的發揚與繁榮同樣是臺灣飲食經濟甚至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 杭州靈隱寺舉辦「中西方素食文化分享品鑑」呼籲推進公眾健康
    佛教在線杭州訊 2019年8月11日,中西方素食文化分享品鑑活動在杭州靈隱寺舉行。中西方素食文化推廣專家、學者和素食菜餚製作大廚匯聚一堂,就飲食健康、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進行座談、交流。光泉法師說:中國漢傳佛教素食文化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南朝梁皇帝強力倡導素食,全國僧尼戒酒茹素,清淨口業。素食是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色。至今,食素、獨身、僧裝,依然是漢傳佛教僧團嚴格遵守的叢林規矩。原先,寺院的素食非常簡單,能吃飽就行。隨時代的發展,寺院的素食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僅講究要吃飽,更要讓大眾吃好。
  • 我們共同的信仰是傳播素食,我們在尋找家人,尋找同修,大愛素食館招募
  • 素食名人 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的素食觀
    素食作為一種文化觀念,歷史悠久,許多中外名人都是素食主義者,如達·文西、莎士比亞
  • 大唐興國禪寺與常慈三寶素食廚藝公益培訓班第九期招生了!
    報名格式:「報名常慈三寶第9期素食廚藝培訓+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居住地+職業+手機號碼+學習出發點(例如:報名常慈三寶第9期素食廚藝培訓+張三+男+40+身份證號碼44*******+河北省唐山+會計+159*****+學做素菜給家裡人吃)」發送到常德13832576719(微信)    報名成功者會有錄取通知回復
  • 學佛必須素食嗎,古今僧人的素食有何區別?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僧人必須素食的話題開始在坊間流傳。對於素食與學佛的關係,你肯定也有很多疑問,這篇文章就來談談「吃素」這個話題。學佛必須吃素嗎?儘管素食文化由來已久,但直到清朝末年,才出現了一本系統記載素食食譜,兼具論述素食觀念的書籍。此書是由宣統時期的翰林院侍讀薛寶辰所撰寫,書名《素食說略》。
  • 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在如今我們的日常飲食中,素食的比例是相對比較少的,人們往往將素食當作一種飲食的調劑,偶爾才會去專門的素食餐廳中嘗試一次。然而,在唐代時,素食是許多普通百姓日常飲食中的一種常態。之所以如此,與佛教在唐代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唐代的人們,無論是最高的統治者皇帝,還是普通的百姓,都常常食用素食和進行齋戒。
  • 素食餐飲展具大發展潛力,熙陽小鎮竭力打造素食文化名片
    基於此,素食的概念常被提及且逐漸演化為餐飲界的一種潮流趨勢。今年,面對全球性防控危機的影響,人們更是逐漸意識到改變餐飲結構的重要性,對素食的需求量有所提高,素食主義者也越來越多,由此我國的素食文化正悄然傳播開來。可以預見,未來,素食主義的浪潮必定席捲全國。
  • 郭金平:讓京兆尹中華素食文化 成為全球行業的模範標杆
    京兆尹從開業至今不忘初心,藉由餐廳平臺,倡導大愛、護生理念,倡導地球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生活形態。郭金平表示:「京兆尹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智慧融入素食之中,志在向全球傳遞大愛文化,讓愛遍灑人間。獲得米其林三星,再加上綠星獎,被認定為全球先進的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模範餐廳,對我們來講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意義非凡,同時也更促使我們不忘肩上的使命與擔當。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往往有人一旦說自己吃素,馬上就會讓人聯想到是不是信佛了,究其原因是人們對素食概念的混淆造成的。確切的講素食是對五穀雜糧的泛稱,中國古時的方士餐風飲露,中醫治病都提倡素食。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出家人吃齋在佛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早期的佛教僧人三衣一缽,不起爐灶,以託缽乞食為生,別人布施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只能隨緣。
  • 佛教素食有兩大種類 你更喜歡哪一種?
    編者按:大家都知道中國漢傳佛教一大特色就是素食文化。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及當代高僧大德也對漢傳佛教僧侶也要求「僧衣、獨身、素食」,將素食文化定格為漢傳佛教僧侶的基本行為標準之一。寺院裡嚴格要求素食,連蛋類也不會在齋堂裡出現。叢林裡專門設置了「典座」一職,專司僧人素食的營養調理與搭配。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飲食的要求越來越高,「仿葷素食」也出現在了餐桌上。太倉同覺寺方丈曙提法師做客《師父來了》時,談到仿葷素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