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這樣一首歌,歌詞中唱到:「和尚不吃肉,早晚要練功。阿彌陀佛,空空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僧人必須素食的話題開始在坊間流傳。對於素食與學佛的關係,你肯定也有很多疑問,這篇文章就來談談「吃素」這個話題。
學佛必須吃素嗎?
儘管素食文化由來已久,但直到清朝末年,才出現了一本系統記載素食食譜,兼具論述素食觀念的書籍。此書是由宣統時期的翰林院侍讀薛寶辰所撰寫,書名《素食說略》。嚴格來說,此書的出現,為我們吃素食找到了理論基礎。
薛寶辰是一位佛教徒,他篤信佛教,並且極力推崇素食。這本《素食說略》被分為四卷,分門別類地記載了清末社會上流行的近兩百種素食的烹製方式。另外,他還在書中傳遞出素食益於健康,而且不會因口腹之慾殘殺生靈的慈悲戒殺思想。這些都完全契合佛家「生機貴養,殺戎宜除」的觀點。
總得來說,素食是漢傳大乘佛教所倡導的。南傳小乘教法因為僧人要託缽,善信布施什麼,就要吃什麼;藏地佛教的僧人,因為高原地區蔬菜、果物匱乏,所以也沒有必須素食的說法。《楞嚴經》和《梵網經》等漢傳佛教經典當中,都強調素食,嚴禁食葷腥,而且吃飯亦是修行,但是南傳小乘和藏傳佛教並無此規定。是否素食,就是個人的宗派問題了。
歷史上的素食文化
從上文中提到的《素食說略》當中,我們也大概可以猜到,吃素並非出家人的專利,素食也並不意味要著吃得樸素。不過,現在素食界有一個普遍的觀念,那就是素食等於「不吃肉」。歷史上的素食文化,與不吃肉之間,並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
因為在古漢語當中,「素」字具有白色、清潔等含義,所以歷史上的素食文化,包含著「日常飲食」以及「生吃瓜果蔬菜」的含義。
為何僧人吃素廣為流傳?
小編曾就這個問題,專門請教過師父。得到的答案是,僧人見到葷腥,就如同肉食性的人見到蔬菜瓜果,心裡彆扭,嘴上嘀咕。肉食對於我們來講,具有難以言表的誘惑力,但僧人看來餐桌上的肉食,來源是旁生道眾生,因為慈悲心的緣故,所以僧人即使才聞到腥維,心中就不忍。僧人吃素的傳統,又是起源於何處呢?
養生觀念看來,人在飲食方面不應食肥厚,味道濃烈之物。只不過,古代人吃素並不是關注養生,而是佛教興盛的緣故。南北朝時代的梁武帝,是歷史上有名的「菩薩皇帝」,他與漢傳佛教的僧人吃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漢武帝崇信佛教,又提倡素食,所以使得素食成為漢地大乘佛法的重要標誌。
究竟如何才是健康的素食,藥王孫思邈說:「鮮餚勿令減少。」意指我們平時吃東西,要少量地吃些葷腥。那麼,你有素食的習慣嗎,你又是如何看待僧人吃素這件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