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大家都知道中國漢傳佛教一大特色就是素食文化。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及當代高僧大德也對漢傳佛教僧侶也要求「僧衣、獨身、素食」,將素食文化定格為漢傳佛教僧侶的基本行為標準之一。寺院裡嚴格要求素食,連蛋類也不會在齋堂裡出現。叢林裡專門設置了「典座」一職,專司僧人素食的營養調理與搭配。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飲食的要求越來越高,「仿葷素食」也出現在了餐桌上。太倉同覺寺方丈曙提法師做客《師父來了》時,談到仿葷素食的問題。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無錫靈山蔬食館提供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從我們出家人本身來說,每天一日三餐不需要那麼多花樣,而且很多真正學佛的居士,在飲食上,也是比較淡泊的。
但是佛法不僅僅是自己修持,還要影響到更多的眾生,度眾生一定少不了方便。人們為了吃是絞盡腦汁、想盡辦法。
我們喜歡的也許並不是肉本身,我們喜歡的是自己喜歡的味道,我們眾生的習氣就是貪著其味。因此,為了接引眾生,很多素食館做仿葷素食,就是為了給斷不了肉的人吃的。
你喜歡吃肉,特別是現在的社會,食品安全問題導致魚肉不健康,但是到了素菜館,味道一樣,但是吃了之後沒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人們對仿葷素食好樂,可能就會慢慢斷掉吃肉的緣起。
素食有兩大種類:宮廷素食和田園素食,宮廷素食是我們仿製葷食,比如魚肉等,田園素食是指廟裡的素食,廟裡很簡單,青菜豆腐就好了。
最早的宮廷素食是從臺灣、上海興起來的,在過去的三四十年裡面,它對素食的傳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廣作用,但是我們現在也發現一個問題,特別是大家所講的,你都吃素了,為什麼還要做魚、肉的樣子,但是不再像剛剛改革開放之初的時候,那麼有新鮮感了。
隨著物質的豐富,健康理念的普及,人們相對來說更喜歡原生態綠色的東西,這些仿葷素食在方向上,可能需要再去做一些改善。
同覺寺實際上早就不用這些所謂的仿葷素食,而用新鮮天然的蔬菜豆製品,把它做成新鮮美味的食物,從菜色到口味,都力求讓大家喜歡。吃素是簡單的形式,但是接引眾生,為了讓眾生走到佛法裡面來,仿葷素食又起到了一定的方便作用。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