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正成為一種國際潮流。
在經濟發達的歐洲、美國等地,素食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等級的判斷標誌。臺灣隨處可見素食餐廳;上海有100多家素食餐廳,幾年間增長了一倍多。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提到,中國如今素食人口已超過5000萬,且持持續上升之態。
1、因戰爭而吃肉
古代社會,普通人每年食用肉的數量非常少,客觀物質條件限制著普通人食用肉食的數量和品種。杜甫著名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形象的反應了充足的肉食在古代是少數特權階級的特權。
充足的肉食供應伴生著對肉食的限制,限制肉食的原因,出自古人對德性的追求。
古代的肉食文化和素食文化都屬於少數特權階級,素食文化的精神屬性,以豐盛的肉食供應作為前提。普通人對食物沒有選擇的條件,也免去了很多煩惱。吃肉還是吃素,對於貴族階層構成了一個命題,對於該命題的討論留下了很多軼事和詩文。
從《詩經》的雅、頌開始到明清小說,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士大夫們留下了大量精緻的飲食描寫,其中不乏風流趣味。東坡肉竟以蘇軾的號命名;蜚聲海內外的宮保雞丁,據說以清末名臣四川總督丁寶楨的榮譽官銜「太子太保」為名。
《紅樓夢》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羶」中,賈寶玉和史湘雲在雪地梅樹下烤鹿肉,引來大觀園中諸位貴族小姐們一同食用。林黛玉卻嘲笑她們是「一群花子」。史湘雲由此做出了文學史上的著名回覆:「你知道什麼!』是真名士自風流』,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我們這會子腥的羶的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繡口。」
△上海松江西林寺的素食。
這固然反映了明清時期儒家禮法制度在人心中的動搖,卻也道出了對待肉食的不同態度。按照中國主流的文化傳統,食肉、喝酒都要遵循一定的禮法規範。
《禮記·王制》中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因此,從禮法上講,要吃一頓肉食,最正當的原因是祭祀或者戰爭。在特定的情況下,諸侯才能夠殺牛,大夫才可以殺羊,士族才可以殺狗和豬。貴族將動物的肉分給庶民,普通民眾才能吃上肉。
《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孟子見梁惠王,孟子以梁惠王曾經看見牛被拉去祭祀不忍心以羊代替,闡發君主的仁愛思想。「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不殺生,少食肉成為中國古代貴族德性、節制的要求。根據內在的德性要求,周禮中規定了食肉的禮儀規範。
禮法規範在實際使用中,往往流於形式,成為僵化的規則,失去了對人心的升華作用,這便有了上文提及的史湘雲和林黛玉的爭論:「真名士」和「假清高」的判別,不在於吃不吃肉,而在於心中有沒有對於生命的仁愛。
這種爭論,在歷史上從來停止,它不斷提示內在德性和外化禮法二者不可偏廢任何一方。
諸侯、君王在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前,需要齋戒,以此「敬天保民」。
齋戒,也就是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房,減少娛樂,保持清淨的身心狀態。其中不喝酒不吃葷,是必要內容。
2、吃肉不可隨便
佛教傳入中國後,漢傳佛教提倡素食,比丘、比丘尼戒中,規定禁止食用葷腥。在佛教裡,葷菜指的是植物菜,大致指蔥、蒜、韭、薤、芫荽等味道刺激的蔬菜,而腥指的是動物肉食。自梁武帝明令禁止僧人食肉以後,「葷」與「腥」並稱為「葷腥」。後來簡稱為「葷」,遂默認肉食叫「葷」。
雖然食素的飲食戒律由梁武帝通過世俗政權推動,但是這項戒律能在漢地迅速傳播、執行並且持續至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遵循了漢地原有的文化基礎和自然條件。
現在人們提起吃素,往往會聯想到漢傳佛教。其實不僅中國和中國佛教如此,提倡素食在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中普遍存在。
△天台山智者大師祖師塔前。
在印度,尤其是在上層種姓中,千百年間流傳素食傳統。在古代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傳統中,非常強調降低肉身帶來的享樂,以此提高意志力和精神境界。
瑜伽行派認為,動物飲食是低能量的飲食,會導致身心敗壞,而植物飲食有利於身心健康。
伊斯蘭教中,對製作肉食有嚴格規定。伊斯蘭飲食以清真飲食聞名,「清真」一詞是潔淨、淨化的意思,伊斯蘭教眾不可食用非清真飲食。清真飲食的肉食,由伊斯蘭長老按照其宗教儀式進行清真處理後,方可食用。
基督教中對食肉也有相應的規範和要求。
民以食為天,孔子在《禮記》中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是人和世界最密切的關聯,最能反應人和世界的關係。
3、吃素使我愉悅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今天很多地方,基本上都可以有豐富的肉類飲食。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食用肉類食品不再受制於物質水平的限制。如何抉擇飲食種類,成為每個人都在考慮的問題。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完全顛覆了,肉食成為飲食的主要內容,宴席上的蔬菜常常只作為色彩的點綴。這固然是社會發展的進步,但是也帶來很多問題。
首先是健康。身體的健康,和攝入的飲食息息相關。
2015年10月,世衛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新聞稿(PRESS RELEASEN°240),其中將加工肉列為一級致癌物(carcinogenic to humans,Group1),將紅肉列為二級致癌物(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Group2A)。心血管疾病、肝膽疾病等和過多攝入脂肪、膽固醇等肉類製品密切相關。
食用肉類和肉類加工品和疾病的關係逐漸成為常識,出於對健康的關注,很多人呼籲蔬菜、糧食等傳統飲食重新回歸餐桌。
其次,通過素食培養精神品質。
無論是孟子的不忍人之心還是佛教提倡的慈悲心,都將不殺生以培養仁愛之心,作為提倡素食的原因。
我在少年時,曾經有一天突然覺知,動物也是生命,動物亦有喜怒哀懼,也有父母子女,作為自恃比動物更高貴的人,怎麼可以殺害動物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呢?
遺憾的是,由於那時受制於家庭原因,飲食皆由家長控制,這個想法並未得到執行。而自己在一天天的食用動物的過程中,也逐漸忘卻了這個短暫的念頭。善念沒能長存,沉溺於肉、蛋、奶、海鮮等食物的感官享樂中,身心不可避免地墮落。情緒越來越暴躁,腸胃不適,長期頭痛。
有一天,我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對自己說,這樣的生活不能再繼續下去,決定改變生活現狀。從哪裡入手呢?飲食是最直接,也是無法迴避的切入點。這對我是個嚴重的挑戰,食物可以說是我最貪著的物質。因此,我將我打算素食的想法告訴親朋好友時,大家不以為意,只當是陣快速便會消散的清風。
幸運的是,我沒費什麼力氣的就堅持下來了,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身心的愉快。
愉悅感自身是最好的動力,如果沒有獲得愉悅的體驗,那麼一項習慣難以堅持,而且作用於身心的力量較弱。
對我來說,素食緩和了我和世界的關係。自然界的動物們,不再有成為我的食物的可能性,使我更愉悅、更自在的享受天地自然賦予的生命。
我更深切的體會到,人和宇宙自然的一體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為什麼要互相傷害呢?因為對食物和物質的需求下降,也緩和了我和他人、社會的關係。我不再需要從他人處、從社會處取得如從前般獲取那麼多的物質,對自己人性中的貪婪、自私的習性有一定的調整作用。
如前文所說,素食對人精神的影響素來為宗教、哲學等精神文化所重視。古希臘著名的哲學流派畢達哥拉斯派戒律森嚴,主張禁止食肉。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家安培多克勒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們認為如果靈魂有輪迴,食用的肉可能是好朋友轉世。為了友愛和良善,不吃肉是明智而安全的選擇。
再次,出於環境保護和動物保護的考慮。
畜牧業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據統計,全球穀物產量的36%以及大豆產量的74%用以供應畜牧業。這導致耕地和牧場的不斷擴大,大面積的熱帶雨林以及森林的消失,瀕危和消失的動植物種類劇增。
如果我們不能主動節制對自然的索取,自然毀滅的時候,人類也將面臨毀滅危機。因此環保主義者、動物保護主義者往往和素食主義者相關聯。
每年10月4日的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源自12世紀義大利修道士聖方濟各的倡議。現任的羅馬教皇方濟各曾說過,人類怎樣對待動物,就是怎樣對待人類自身。
人類歷史從未停止過戰爭和自相殘殺。人類如果想徹底的善待自身,需要更深入的思考人和自然、人和動物的關係。這是關係到人類的命運和未來的千秋大計,也是落入細緻而微小處的日常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