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R特稿|那些素食的年輕人

2020-12-15 CBR傳播人

記者|宋文佳

美工|史易龍

編輯|陸旭

「健康」、「動物福利」、「環境問題」是她們改變飲食習慣的最主要原因。區別於老奶奶們「吃齋念佛」的刻板印象,素食近來發展為一種潮流和時尚,具有明顯的年輕化特徵。

全文共4797個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以下是正文。

羊肉攤前一隻被牢牢捆綁的羔羊躺在地上。南昌女孩李盼思忖許久,花2500元買下。她將這隻待宰的羔羊養了起來,取名「喜羊羊」。

2016年9月,江西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畢業生李盼首次來到安義縣長埠鎮的小動物保護基地,正式成為一名專職的動物保護主義者。三個月後,李盼放下了手裡夾肉的筷子,成為一名素食主義者。

素食是一種飲食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稱為素食主義者。麥可·艾倫·福克斯在《深層素食主義》一書中,將素食主義者分為:蛋奶素食者(吃蛋和乳製品,但不吃肉);奶素食者(吃乳製品,但不吃蛋或肉);全素或純素食者(不吃任何肉、乳製品或蛋,一般也不吃蜂蜜);………

全球第三大市場研究集團益普索(IPSOS)在2018年8月發布的《全球飲食調查》表明,「健康」、「動物福利」、「環境問題」是他們改變飲食習慣的最主要原因。區別於老奶奶們「吃齋念佛」的刻板印象,素食近年來發展為一種潮流和時尚,具有明顯的年輕化特徵。

也有專家作出提醒:在營養知識不足的情況下,盲目嚴格素食可能會對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傷害,比較明顯的是維生素B12的缺乏和對認知功能的危害。

有媒體在報導中估計,中國目前約有4%-5%的人屬於那個「小眾化」、「邊緣化」的素食人群。選擇素食,也意味著她們要直面親友和社會的不解。而如何不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自然也成為這些年輕人無法逃避的問題。

「做了動保以後,不忍心」

按照父母的規劃,李盼大學畢業後,應該找一份「坐在辦公室裡的工作」,平穩度過一生。但她選擇與狗為伴。對她而言,素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做了動保以後,不忍心。」

李盼不僅堅持素食,在她的推動下,素食護生的理念還延續到了基地流浪狗身上。2019年新年伊始,她讓基地患有皮膚病的100多隻狗改吃素狗糧。「用一個生命去餵另一個生命,你覺得這是動物保護嗎?」她說。

▲李盼和基地收養的狗狗「旺仔」在一起。

還在學校就讀大四的蘇嘉(化名)已經吃素八年。八年前,他徹底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也是因為狗。看到爸爸拿著梳子給家裡的狗狗梳毛,他突然覺得,「人和動物應該是平等的關係。」

蘇嘉希望嘗試一下,以不吃肉的方式來尊重這種平等。在外婆家待了一天,他愣是克制著,一塊肉也沒吃。從那天開始,還在上中學的蘇嘉開啟了素食人生。

在地球的另一邊,年僅14歲的英國女孩Phoebe兩年前決定不再吃畜牧業養殖動物的肉,成為了一名魚素者(只吃魚和青菜)。

▲Phoebe非常願意參加保護環境的遊行活動。圖為Phoebe在倫敦的一次遊行中,她舉著「每個人都有能力阻止氣候變化」的標語。

Phoebe很早就開始踐行環保主義,加入家鄉的環保組織,致力於推動減少一次性塑料汙染。在這個基本由年輕人組成的組織中,Phoebe了解到了更多保護地球的方式,比如吃素。

「畜牧業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相比食用動物食品,素食是更健康的生活方式。」Phoebe還覺得素食改變了自己的心靈,「當我意識到動物為了人類的肉類消耗確實要死亡、要受苦,我總是覺得愧疚。而當我開始吃純素後,我覺得這個重擔從我肩膀上被卸下來了」。

「成為一個素食者,一年能拯救365隻動物的生命、1000公頃的森林,減少3320kg的碳排放、節約6607kg的糧食」、「如果按現在的氣候變化速度下去,2040年北極就沒有冰了」……很多素食者習慣將 「素食」和「環保主義」加入個人標籤,並認可自己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素食比吸菸還酷」

在南昌大學就讀大學四年級的肖奕桐從去年6月開始,沒有任何徵兆地開啟了素食的旅程。此前她也接觸過動保組織,閱讀了一些有關素食的書籍。在她看來,「吃素就是吃素,沒有什麼道理可言,就是在超市付款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很少買河魚海鮮五花肉,更愛買花菜豆腐西紅柿了。」

像肖奕桐一樣,在大學就開始吃素的年輕女孩近年來迅速增加。益普索市場研究集團發表的《全球飲食調查》表明,素食者在女性中所佔比例明顯高於男性,在年輕人中所佔的比例明顯高於中老年人。

2018年暑假,肖奕桐曾在江西宜春當地第一家素食店工作了一個半月。她覺得,素食在小城市顯得非常另類。「要麼是有宗教信仰,要麼就是得了糖尿病。有一句話叫『我不是吃素的』,在很多人眼裡,素食就是不入流。」

少數派之所以能成為少數派,正是因為它有旁人無法理解的魅力。她發現,到素食餐廳吃飯的人往往「更有趣、更特別」。這個暑假,素食讓肖奕桐交到了更多朋友,有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收穫。

以前常常猶豫每頓吃什麼,現在不用費時間抉擇了。肖奕桐覺得,這讓時間變得更有效,「素食給了我更多時間去思考、發呆、矯情。」

誠然,早在南宋時期,中國就颳起了一股「士大夫素食」之風,陸遊就是一個典型的素食主義者。但真正讓年輕人感受到素食的「潮流」,來自於近年來歐美國家掀起的素食浪潮。有外媒稱2017年是全球素食主義者大幅增長的元年。

25歲的姜晨(化名)是北京的一位教師。她是受在法國留學男朋友的影響開始吃素的。2017年10月,姜晨來到法國,和男朋友一起吃了幾天的純素。「為了以後要長久在一起」,回國後她徹底純素了。

素食作為一種新興的飲食方式,還與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軟體的風靡有非常直接的關係。在博主的精心擺盤和軟體濾鏡的作用下,素食不再是「只有蘿蔔青菜」。

▲蘇嘉形容媽媽做的素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素菜」

還有不少「網紅」宣布拒絕吃肉,將自己改吃素食與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等標籤聯繫起來,以「名人效應」帶動粉絲了解並嘗試素食。一項針對18至24歲青年人的調查表明,44%的受訪者認為「素食比吸菸還酷」。

NBA球星歐文兩年前在觀看過素食紀錄片《我們的健康》後宣布開始嘗試純素食。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達2》拍攝片場內明令禁止整個劇組吃肉,並發出號召,「你要與氣候變化鬥爭唯一可以做的大事,就是——停止吃動物。」

況且,選擇素食還有一個大家喜聞樂見的理由——利於健康。有研究表明,動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能顯著地增加癌症、心臟病、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概率。素食者患心臟病的風險比食肉者低22%。

從事演藝行業的花花(化名)吃素已有十年。花花認為吃素後自己的新陳代謝更快。27歲的花花保持著不錯的皮膚狀態,兩年前她開始健身後還發現,素食「更容易練出肌肉」。

27歲的北京姑娘楊若思選擇素食是因為體檢被查出患有膽囊炎。病急性發作時,會引起劇烈的腹痛並伴有嚴重的噁心、嘔吐。為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在以牛羊肉食品著名的牛街長大的她,決定嘗試蛋奶素。停止服用任何藥物後,「膽囊炎基本上沒再犯過。」

楊若思最喜歡的歌手是齊豫。巧合的是,齊豫也是一名素食主義者。2001年,她收到了來自齊豫的手寫回信。現在,她不時會在社交網絡上發布齊豫關於素食的採訪,帶動更多齊豫的粉絲了解素食。

「別人眼中的『異類』」

選擇這種新興的飲食方式,意味著要直面親友、社會的不解甚至誤解。而如何不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也成了他們無法逃避的問題。

大三下學期開學沒過多久,蘇嘉的三個室友已經一起約著外出吃了三頓飯。「美食」的味道還沒散去,回到宿舍的室友對他說:「其實你應該去的,很多東西吃不完都浪費了。」

蘇嘉敷衍地附和著。他的桌上擺有一口時常冒著熱氣的小煮鍋,煮鍋裡常有玉米和紅薯光臨。

飯局始終是蘇嘉的「痛點」。怕朋友們覺得他「很麻煩」,蘇嘉起初選擇隱藏。有朋友把肉夾進了他的盤子,他趕緊找機會夾給要好的其他同學。這不是長久之計,蘇嘉發現,有些飯局幾乎沒有自己能下筷子的菜品。

他找機會告訴了他人:自己是一名素食者。蘇嘉的做法很快見效。有很多次,可口的素菜填滿了他的胃。但對他的質疑也如影隨形。

他不止一次面對朋友的反駁——「植物也是有生命的,為什麼你還吃植物?」蘇嘉找不到合適的措辭作答。

「很多時候,別人問你相關問題,不是真的想跟你好好討論,更多的是一種『你是異類,我要打倒你』的想法。」

有研究報告表明,「來自他人的壓力」已經成為素食者放棄素食的第三大原因。壓力不僅來自異樣的眼光,還來自對素食的「偏見」。比如,只要一生病,家人就容易把原因歸咎為素食。

這些歸咎也不無道理。中國註冊營養師、中國營養學會成員吳佳認為,如果膳食組成不合理,蛋白質、維生素B12、n-3多不飽和脂肪酸、鐵、鋅等營養素缺乏的風險就會增加,「建議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不建議純素食」。

許多人試圖通過素食達到減肥的效果,而目前並沒有研究證明兩者之間的直接關係。事實上,有人在吃素後體重明顯下降,也有人體重不減反增。

青少年素食在營養界一直有很大的爭議。《中國食物與健康》雜誌在題為《素食青少年的膳食幹預》一文中明確提出,「對於青少年來說,除非處於特殊的疾病情況下,一般不主張素食」。如果吃全素,那麼蛋白質、能量、維生素、礦物質的補充都需要品種繁多的食材。

28歲的美國女孩Alisha從六年前開始嘗試素食,但她現在每頓飯只吃肉和雞蛋。她本寄希望通過全素,排出醫生檢查到的體內高劑量的有毒黴菌和其他毒性物質殘留。但六年來,Alisha的身體狀態越來越差。

▲左圖為Alisha於2019年1月拍攝的照片,當時她還在堅持植物性飲食。右圖為Alisha於2019年9月拍攝的圖片,當時她已經堅持生酮飲食8個月。

2019年2月,Alisha在醫生建議下放棄了素食,開始嘗試生酮飲食(幾乎只吃動物性食品的飲食方式),每頓飯中90%以上都是肉。

「植物性飲食給我的身體造成了很大的傷害」,Alisha表示,十幾年的植物性飲食帶來了許多問題——皮膚幹、消化不良、情緒低落、沒有能量,「生酮飲食改善了我身體的每個方面,現在我的皮膚更好、記憶更強,心理更健康」。

「學會聆聽你的身體告訴你什麼」

在大眾點評網上把定位切換至南昌,搜索「火鍋」顯示有1823個相關商戶,搜索「烤肉」有3539個,搜索「素食」只有36個。

乘南昌地鐵一號線,在謝家村地鐵站3號出口下車,步行十分鐘即可到達李海軍的素食餐廳。店面隨處可見的是充滿禪意的裝飾。店面不大,滿臺也就能坐40個客人。大多數時候,這裡的生意不錯,每天能有近百個客人。

客人的構成是多樣的。有人常年吃素,有人偶爾來吃一頓。還有約四成顧客是慕名而來的佛教徒。近些年顧客的構成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來店裡吃素。

肖奕桐曾經兩次光臨這家門店。去年深秋,她抱著試試的心態來到店裡,點了一碗南瓜羹,撕下了一張「牆上的一碗麵」的便利貼,免費吃到了一碗「很香很好吃」的麵條。

「牆上的一碗麵」是這家店的創意和特色。來店的顧客可以撕下牆上的一張便利貼,免費吃一碗麵,因為之前已有陌生人買了單;也可以選擇買單一碗麵,把寫了寄語的便利貼貼在牆上,送一碗麵給下一個未知的顧客。

▲「牆上的一碗麵」海報。旁邊釘滿了形狀顏色不一的便利貼,許多人在便利貼上寫上祝福的話語。

肖奕桐再次來到這家店,是和南昌動保協會的同事們的聚餐。四個菜吃完以後,她找不到別的詞語來評價菜品,只一個勁兒地告訴老闆「很好吃」。「這家店小小的,讓人覺得像避風港,卻也給人一種深夜食堂般溫暖的感覺。」

素食的價格並不便宜,掛在牆上的「春季菜譜」用粉筆寫著:黃金幹豆角38元,黑腐竹38元,素排骨45元,素三杯雞26元。素三杯雞、十八羅漢是很多人去店裡必點的招牌菜。

用純素的原材料做出類似肉菜的觀感和口感,這叫仿葷。在李海軍看來,仿葷可以吸引平時不吃素的「獵奇者」,成為一個素食者「需要一個過渡」。

2012年,全國各地陸續出現新興的素食餐廳。34歲的李海軍放棄在電視臺的工作,開始轉型做餐飲。半年內,李海軍在南昌和合伙人迅速開起了9家門店。但8家門店相繼關停,最後只留下一家門店——這也是南昌至今存活最久的素食餐廳。

在某種程度上,素食是一種「極端飲食」。完全排除某種飲食成分並不容易,許多開始嘗試素食的人會在幾個月後放棄。期望過高、改變過快是他們放棄素食的重要原因。

「最重要的是學會聆聽你的身體告訴你什麼,」 Alisha說。

-此文系2017級新聞班深度報導課程作業-

-指導老師:梁德學-

相關焦點

  • 更多素食,更少糖尿病,吃素的年輕人糖尿病風險可能降低23%
    今天要介紹的這項研究,就是關於年輕人怎麼吃可以預防糖尿病的。更多素食,更少糖尿病2019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以往9項前瞻性研究中共307099名參與者的問卷數據進行了匯總分析後,發現了素食主義者(或者說更願意接受素食主義的成年人)更不容易得2型糖尿病!
  • 那些素食美女是怎麼通過素食變瘦的呢?
    可能在生活當中有很多女性朋友都一直走在減肥的道路上面,而這些女生朋友在介紹自己的減肥計劃時,都會提到素食這兩個字。所以很多人都紛紛的效仿,但有一些人在效仿吃素食的時候。不僅沒有瘦身成功,反而體重慢慢的上漲了。
  • 何以為家:住在長租公寓的年輕人丨他們的2020·特稿
    《浙商》雜誌採訪了10位身處行業漩渦中的小人物,讓那些感觸至深的人來訴說2020年的故事。 今天,我們推出:「他們的2020·特稿」第一篇:何以為家:住在長租公寓的年輕人。 但是,作為親歷者,他依然對整個長租公寓暴雷事件心有餘悸,而身邊同樣租住長租公寓的年輕人,都被卷進了一場始料未及的漩渦中,無一倖免。
  • 深圳的素食餐飲是一種什麼狀況?老牌素食館的隱退與素食的新興
    原標題:深圳素食 生態調查一面是年輕人把素食當時尚,一面是老牌素食館遭遇困境,深圳的素食餐飲是一種什麼狀況?6月3日中午,江映儀下班後從寶安搭乘兩站公交來到南山,走進經常光顧的一家素食餐館,在前臺交了35元的餐費後便開始這天的素食「打卡」計劃。一個星期裡有一天吃素,是這個「85後」女生在兩個星期前給自己定下的生活「小目標」。在舌尖上的美味層出不窮的當下,很少人會把素食與「愛吃」的年輕人聯繫在一起。
  • (cbr650r摔車實例)
    今天我們討論的實例就是仿賽車型的防摔杆或防摔球,用cbr650r舉例,以下是車輛的幾種不同造型的防摔用品。▲這次出事故的車應該就是安裝的這款價值1600的英國ep防摔防摔到底防什麼類型的摔車?▲注意防摔杆已經磨的面目全非除了車輛翻滾以外,防摔的安裝位置也很重要,車型不同,我還是用cbr舉例,cbr的防摔大多都安裝在發動機螺絲上。
  • 臺灣素食市場的蓬勃發展,及十大素食餐廳排名
    而在臺灣,現約有4000多家的素食餐館,素食產業的整體規模接近500億新臺幣,還有很多非專業素食餐廳也相繼推出專門的素食產品,可以說臺灣素食業已經佔據臺灣飲食行業的重要部分。  但在臺灣的一些飲食業專業人士看來,臺灣的素食產業還跟不上臺灣素食人口的發展速度。
  • 敘事學視野中的普利茲新聞獎特稿
    【關鍵詞】普利茲新聞獎 特稿 敘事學 普利茲新聞獎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1979年,普利茲新聞獎增設特稿寫作獎,自此,特稿在普利茲新聞獎作品中佔據一席之地。從新聞理念來看,普利茲新聞獎特稿作品反映的是美國乃至西方的主流價值觀,是我國了解西方世界主流價值觀的一個窗口。
  • 多種創新素食引爆你的味蕾!記得來這家素食餐廳體驗一下
    素食給人的印象是寡淡的,甚至對於一部分人來說,素食就是沒有肉料參與的素菜,對於大魚大肉吃慣了的人來說,他們寧可選擇吃一碗簡單的牛肉麵,也不願選擇吃一桌搭配得當的素食。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素食也展現出了萬千姿態。你若仍抱怨素食「無料可食」,那也許只因為你和它「素」不相識,結合傳統和現代時尚創新的素食將讓你重新認識它。
  • 消費新觀念催熱素食經濟 昆明素食餐廳8年增5倍
    林慧芝說,剛開始吃素時市面上的素食餐廳很少,只能自己在家做。去年開始,素食餐廳數量增加,此後,她經常光顧素食餐廳。「在我的影響下,現在女兒外出,多數時候都會和朋友一起去吃素食。」林慧芝表示,看著周圍吃素的人越來越多,她也萌發了開一家素食餐廳的想法。和林慧芝一樣,葉毅也想開素食餐廳。去年,在一次閒聊中,他和朋友聊到了食品安全和健康。「要不你開一家素食餐廳吧,我們肯定經常捧場。」
  • 北京大學出現「素食族」
    中新網北京十一月三日消息:近日,在北大校園內出現了專吃素菜的「素食族」。他們效仿文化名人,聲言珍愛生命,自稱是「素食主義者」。  據了解,這些年輕人在北大交流中心召開研究會,向同學們傳播素食思想。
  • 素食文化:美國的絕對素食主義者
    但是到了美國才知,原來還有一種vegan(絕對素食主義者),年輕人還佔了很大部分。他們比起那些不吃雞鴨魚肉的素食主義者更徹底,只要跟動物沾邊的東西一概拒絕,比如牛奶、雞蛋、奶酪、冰激凌、巧克力……人們選擇素食有很多原因,有的出於保護動物,更多的是為了健康。我在美國認識了不少vegan,有兩位熟得很。一位是和我同實驗室的男孩,7年前來美國讀大學,今年剛好碩士畢業。
  • 特稿寫作技巧 | 一個新聞故事的誕生
    此後,以《南方周末》提出「中國式特稿」為標誌,其本土化進程開啟。總的來說,特稿可以理解為一種文學性和創造性兼備的新聞。題材不強調時效,表述更注重故事,篇幅也更寬鬆。在紙媒的全盛時期,特稿被視作彰顯實力和提升美譽度之舉,組建「特稿部」曾成一時風氣。
  • 臺灣素食蔚然成風 素食餐館、校園午餐替代說教
    曾幾何時,素食只是宗教人士的「最愛」,而今逐漸演變為尋常百姓的一種時尚健康的飲食方式。眼下,寶島興起了一股素食風潮,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加入到素食行列。  每10人裡有1人素食  來自臺北的白領遊小姐是位素食愛好者。
  • 素食餐廳「扛把子」3家門店暫停營業,素食餐廳前景堪憂?
    在搜尋引擎上搜素食餐廳,幾乎每個城市都會出現關於當地最紅最火的素食餐廳簡介。但點進去看,大部分都是帶著慈善公益性質的素食餐廳。比如在全國800多家分店的雨花齋,就是一個免費素食餐廳,靠的好心人的捐贈。還有一些則是在寺廟附近的素食館,也是以遊客或者香客為主。
  • 都市新時尚 素食餐廳風潮
    素食,表現出回歸自然、回歸健康和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返璞歸真的文化理念。 在美國有1/10人口、英國有1/6人口已經或正在考慮成為素食者。悄然傳播的素食文化,使得素食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球時尚的標籤。
  • 素食是未來嗎?
    赫拉利本人不吃肉,不過,他並沒有像一般的素食傳教士那樣,作狂熱的悲憫萬物狀,宣布所有動物都有權不受人的宰割,而是一面堅持「只有技術能夠解決技術帶來的問題」,我們需要靜候人工合成肉類的一天的到來;另一面則告訴我們,要像關心人類的幸福感一樣,關心禽畜的幸福感,要意識到,我們每日的蛋白質,是從那些一出生就被碾碎在機器裡的小雞身上來的。
  • 素食可以讓人活得更健康
    當「素食風」襲來時,全球為之動容:在中國,北京大學成立了素食協會;在美國,人們更以「吃素」作為生活品質的象徵,55%的美國人外出用餐時,會點全素菜餚;世界權威營養學家、被譽為「世界營養學界愛因斯坦」的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柯林·坎貝爾博士,近日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時,也大談了他的「素食經」。素食究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多大改變?
  • 素食地圖:上海五觀堂素食 無仿葷的純素餐廳很幽靜
    現在就大不同了,人們的素食觀念越來越深,一向他們提到健康,都會有欣然之意。而且有些清素的菜式,口味的確是一流,所以人們的腳步就邁得更勤快了。色女非常喜歡在五觀堂,約上一兩個知己,在紅紗幔帳之後,在雅致清幽的紅蓮之旁,訴說著衷腸。那是一種沒有牽絆的最好的舒壓體驗,千金難換。
  • 素食文化:舌尖上的臺灣 素食者的天堂
    而2012年,擁有深厚素食文化底蘊的臺灣素食更是愈加繁榮,長期深受全球素食者的嚮往;無數遊客與美食家紛至沓來,嘗遍素食美味的同時更是對東方素食文化的意蘊與美麗大加讚賞,而作為一個以吃聞名的地區,臺灣素食文化的發揚與繁榮同樣是臺灣飲食經濟甚至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 昆明素食餐館悄然興起,吃素食就能養生嗎?營養專家發話了
    隨著身邊吃素的人和素菜餐廳越來越多,「素食風」正在悄然興起。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對昆明地區的素食餐館、市民進行調查走訪,發現目前昆明的商場裡基本都有素食餐館。而多數消費者都表示曾經在素食餐廳內就餐,消費者被素食餐館吸引的原因是因為餐館物美價廉、菜品精緻健康。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吃素也逐漸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