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寫作技巧 | 一個新聞故事的誕生

2020-12-13 新京報傳媒研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葉偉民寫作

(id:yeweimin121)

文:葉偉民

直至2006年,也就是我從業3年後才第一次知道特稿。當時我從長沙來到廣州,進入剛創刊的《南都周刊》,這是一份立志以《紐約時報雜誌》為品質標杆的新銳刊物,到處洋溢著對「特稿」的熱情。

我領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去湖北黃石採訪警察吳幼明,他因發帖揭露當地交警罰款內幕而被處理。我在一個被貨運鐵路貫穿的小鎮找到了他,這是我見過最個性的警察,熱愛搖滾和地下文學。編輯很興奮,認為那很「特稿」。

對我來說,那是一次非常不堪的寫作經歷。這個「特」字讓人云裡霧裡,我起碼重寫了三遍,每一遍都筋骨寸斷,某種範式被打破。媒體時代也大致如此,市場化轉型敲碎「臉譜化」新聞,特稿無疑是其中有力的一支。但在相當長時間裡,它的術語色彩遠大於外界認知,一名特稿記者可能不止一次窘迫地解釋:我的工作就是將新聞寫得好看一點。

特稿很難定義。回溯其英文詞源是「Feature Writing」,字面意思按理是「專題報導」,但移植到中國的新聞語境就很不靠譜了,完全是另一個範疇。縱然釋義紛繁,特稿的內涵終究通過行業實操逐步固定下來。此後,以《南方周末》提出「中國式特稿」為標誌,其本土化進程開啟。

總的來說,特稿可以理解為一種文學性和創造性兼備的新聞。題材不強調時效,表述更注重故事,篇幅也更寬鬆。在紙媒的全盛時期,特稿被視作彰顯實力和提升美譽度之舉,組建「特稿部」曾成一時風氣。

也因為是舶來品且探索時間不長,特稿在中國根基尚淺,特徵之一就是實踐有餘而學理不足,技法經驗多以作坊式師徒相授,徒添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門檻幻覺。我們有必要揭一揭這冰山一角,展現一篇特稿的一錘一煉。當然,囿於個人經歷,它將更多以我曾供職的南方周末特稿為藍本。

1

《南方周末》最早為《南方日報》周末增刊,不乏故事基因,但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特稿要到2003年才出現。時值非典,專題部主任楊瑞春和記者李海鵬在廣州總部討論前亞洲舉重冠軍才力的死訊。楊說這個題材她想做成「特稿」,李說他也這麼想。

這簡單的對話成了南方周末特稿的起點。當年6月,《舉重冠軍之死》出來了,並且在報社內部引起震動。大家覺得新聞這樣寫不錯,摒棄老套的敘述、鋪陳、剖析,緊緊抓住故事,通過細節和衝突推動讀者情緒,最終意會一些更大的「問題和道理」。

之所以將界線劃到這篇,因為較之以前的「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等類型,它更具新聞專業主義色彩,無論在價值內核和文本精神上都是一個全新的物種。這樣的演變是市場化的必然,讀者只會為更高的品質買單。特稿的新風讓行業興奮,新世紀萌芽數年後便成逐鹿之勢,比如另一個重要流派——中青報的「冰點」。

縱然名聲鵲起,圍繞特稿的爭議卻不絕。除李海鵬外,南香紅、關軍等也做了非常大膽的探索。他們逐漸從具體事件中抽離出來,觸摸特殊群體和現象,例如盲藝人、孤獨症、四合院、同性戀等,筆觸細膩且充滿人文主義關懷,同時也在某種層面與傳統新聞觀牴觸,例如題材過軟和文學手法的濫觴。這種聲音從未消失,直至我入職的2008年仍時有發生。

當時我剛從汶川地震現場歸來,一篇關於羌族災後命運的長篇特稿被引起注意。當年8月,我從《南都周刊》內部調崗至《南方周末》。此時距《舉重冠軍之死》發表已5年,南周特稿也日臻成熟。最初的「專題部」,已陸續改為「特稿版」和「新聞二疊」。編輯則從楊瑞春、張捷、李海鵬到朱紅軍,題材範圍也進一步延伸,發展為以社會新聞為圓心,文化、經濟、商業、科技、環境等多領域應用的報導類型。也就是說,特稿既是文體,也是技法。

什麼樣的題材適合特稿?這是一個讓人頭痛的事情,由於真實性的限制,意境和審美的高門檻,獵取特稿題材的過程就如激流淘金,蹲了半天也可能一無所獲。如果你翻閱不同媒體的內部資料,標準更繁雜得驚人。

事實上,它們都有相似的指向。在我擔任南方周末特稿編輯的2012年,我將其簡化為三大核心問題,即:

一、從敘事學角度審視故事的質地。包括情節的複雜度、衝突的激烈與否、人物形象的豐滿度、可選擇的敘述方法等。通俗地說,就是故事好不好看,帶不帶勁兒?

二、故事背後是否指向一些公共性問題?特稿的基礎是故事,但不是所有故事都能成為特稿。王寶強婚變再精彩絕倫,也只會是獵奇的寵兒。因為它沒有公共性,也就是沒有足夠廣的群體關聯和公共利益影響。什麼是公共性問題?食品安全、環境汙染、惡性犯罪、城鄉二元差異等等皆是。

更形象地說,特稿故事應該是「花瓶狀」,入口很窄,一旦進入,內裡將足夠遼闊。這也是特稿為什麼反對宏大敘事的原因之一。

三、是否折射一些終極意義?即在故事和問題以外,能否抵達更具哲學色彩、相對永恆的層面。例如人性、正義、倫理、價值觀、文明衝突、人類命運等。

通過這三點的錨定,一個具有特稿潛力的題材就基本鎖定了。多說一句,第三點的「意義」為可選項。一篇故事精彩、猛攻問題的特稿依然難得,「調查特稿」便是。

2

主題的確立艱難而值得欣喜,就像一個登山者走出密林看見遠處阿爾卑斯山的雪頂一樣。有了主題,從努力方向上是一大步,從程序上卻依然初始。我們需要做一個周詳的登頂計劃,有人從北坡,有人從南坡,有人走之字,有人走山脊,放在特稿上就是角度選擇和邏輯預判

你也可以將其統稱為「理解力」。網際網路降臨後,獨家新聞的紅利逐漸消退,題材的爭奪變得集中和激烈。隨著「猛料」難繼,事實趨同,各特稿編輯部的「護城河」也向理解力層面後移,包括解析一個事件的視角、方法論、邏輯工具、實現路徑以及更後期的敘事方式等,它們是一個特稿團隊整體競爭力的所在。

再細分的話,理解力還可以分為「橫向」和「縱向」。橫向的前提是介入較晚,其他媒體已經把大路走盡,需要另闢蹊徑,彎道超車。但如果你是首家或發現新的處女地,大可忘記角度,縱向進擊,這時候可抵達的深度就是你最好的角度。

例如《伊力亞的歸途》,其背景是2011年新疆的民生新政——解救並接回在外地的流浪兒童。雖有新聞點,但核心故事在後方,即流浪兒童身上,但這又是一個典型的傳統題材。各種苦難的童年,因其淚點屬性,多年來已是各版面的常客,維族村莊、救助中心、志願者、學者等能想到的方面均有涉及。

再發現新角度的可能性已接近於零。這種感覺就像一個潔癖者因躲避別人的腳印而把自己逼到牆角。同時我也發現了新東西,這麼多報導裡,均是些面目不清的人在講著一些情節模糊的往事,也就是尚缺一個具有足夠穿透力的人性大作。我知道我的「角度」就在那。

想清楚後,某些執念也隨之泛起。那是2006年,我讀到普利茲特稿獎名篇《恩裡克的旅程》,這是一個關於中美洲非法移民的故事。時為《洛杉磯時報》記者索尼婭·納扎裡奧在與她的瓜地馬拉鐘點工閒聊時,意外得知一個「死亡之旅」。在中美洲的叢林,存在一個由極端天氣、飢餓、野獸、惡警、黑幫組成的延綿數千公裡的生命收割機,等待著每年近5萬名為生存或尋親而經此的兒童。

索尼婭實地調查半年,終獲一個滿意的樣本——宏都拉斯少年恩裡克。他八次穿越邊境尋母,充滿殘酷的黑血現實和複雜的人性因素。無論格局、細節、文學性還是終極關懷,都呈現一個偉大故事所需要的一切。

我為之迷戀,並期望他日能寫出致敬之作。於是,在新疆流浪兒童的報導中,我執意要尋找具有如此質感的故事。一個多月後,我遇到了伊力亞,一個被自己父親誘拐行竊的維族孩子,在死亡脅迫和母親召喚的交織中,逃亡萬裡,最終獲得救贖重回故裡。在我看來,他就是中國版的恩裡克。

深刻理解一個故事的內涵和外延後,邏輯優勢就建立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時間和運氣。在出發前,特稿記者通常會閱讀上10萬至30萬字不等的材料,以確保對事件及其背景最大程度的通曉。還有做採訪清單,我曾見過列出100多個問題的同行。採訪如破案,得把地毯上的頭髮絲兒都考慮到。

然後,我們就可以出發了。這將是一段與陌生人共處的未知時光。對採訪對象來說,只是多了一個問東問西、連米缸上的花紋都不放過的神經質傢伙,忍忍就完了。但對記者來說,則是需要八面玲瓏、處處煎熬的一段,因為必須在大腦高速運轉的同時,經受住海量信息的衝刷,此外還要應對突發情況和照顧對方的情緒。任何一種意外都可能無法挽回,好比你百轉千回,卻怎麼也想不到栽在對方的口音上。

極度愉悅的時刻也是有的。如果遇上一個極好的採訪對象和電影般的情節,那是大聊三天三夜也不夠,直至你的多巴胺被掏空,身體因虛脫而發抖。2011年我採訪伊力亞,以及2012年到緬甸採訪時均曾體驗。

採訪的操作極其複雜,本質上是一場溝通策略和心理大混戰。只要新的對話仍在發生,就沒有人敢說能窮盡一切技巧。對此我有兩個最基本的建議:真誠和換位思考。尤其是後者,除了官員和公共利益相關者,沒有人有義務接受你的採訪,與你合作必定有所求,哪怕虛榮、發洩傾訴欲也是。只有想清楚這個問題,所有應對方案才有正確的可能。

3

談論特稿寫作技巧時常充滿誤解。在我看來,特稿的「寫」是系統工作的結果,是在建立信息優勢後的重組和厚積薄發。畢竟我們不是在寫小說,不需要拼想像力。故事就在那兒了,你只需給讀者提供琳琅滿目的「料」,並把它說準確、精彩和有趣。

文學技巧當然能為特稿增色,但任其泛濫則是另一種災難。特稿寫作必須、一定、必定是戴著鐐銬跳舞,因為有真實性的巨大限制,這個至高無上的鐵律,將懲罰一些不安分的筆觸。

打個比方,如果我寫小說,我可以信手拈來一個《百年孤獨》式的開頭——多年以後,面對末日四騎士,老王將會回想起母親帶他去見識雪蓮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是特稿,我採訪老王:「你當時想啥咧?」老王說:「俺啥也沒想。」以上所有技巧都坍塌了。

因而,一些為炫技而在事實上有所退讓的做法實不可取。非常不幸,在特稿寫作中具有實戰意義的文學技巧少之又少,什麼用典、象徵、意識流,基本用不上。對特稿抱有過高的文藝想像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特稿最大的屬性仍是新聞。但無須過度悲觀,特稿為此所做的讓渡將另有補償,例如真實的魅力,它比其他形態的故事更具俘獲力,讀者因那種無法抵擋的逼近感而欲罷不能。

縱使坦陳了種種桎梏,特稿寫作並非無技巧可循。我依然有兩點建議:緊緊抓住「結構」和「邏輯」,前者如萬丈高樓的圖紙,後者如內部空間的設計,遠觀恢弘,進入又不會迷路。

體現到特稿上,文章結構代表著一種敘述的戰略。故事可以靠時間來推進,可以沿空間躍遷,還可以依事實間的關係鋪開,取決於不同的情節特徵。例如,一場災難和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情節從速度到影響都是迥異的,結構的選擇自然也有所不同。

邏輯則比較抽象,大可理解為一種最大限度的全知全覺。想像一下,你是唯一坐上熱氣球看清森林脈絡的人,那你就要為迷路的人指明方向,告訴他們每一段路的相互關係和通往的世界。

最後是字詞句等微觀層面。這也是大多數人最直觀感知的特稿文學性的所在,即俗稱的「文筆好」。這種形容其實很模糊,在我看來,做到語義準確、意境深遠,並且對句式、節奏、音律有所執念,就是寫得好。

《舉重冠軍之死》裡有這樣一句——「但是生命的時間表已經排定。趕在午夜之前,冠軍與五月一起離去了。」命運的弔詭和無常感撲面而來,讓人心生唏噓。但如果寫成「才力再也等不到明天,5月31日夜裡,他死了。」那就非常沒勁了。

這種微妙之處,非三兩言能盡,需要吸收極其海量的文學養分,用時才擠出那麼一點點。但我依然認為,「文筆好」並非天賦使然,而是在所有工序都達到卓絕之後,順水推舟所碰出的激流浪湧。

走過這麼多環節,一篇特稿該成形了。這是一個漫長的徵程,特稿之難,首在心志,技巧只是自然之事。縱然如此,仍不影響未來我們探討更多的方法和規律,在特稿寫作的諸多層面,並不存在那麼多不可知論。

葉偉民,資深媒體人,曾任ZAKER總編輯、南方周末特稿編輯、記者。本文為新聞專業期刊《新聞與寫作》約稿,刊登於2018年第2期

葉偉民寫作

近期好文薦讀:

新京報2017年度新聞報導獎揭曉

29位女新聞人被性騷擾經歷

ASME最佳封面揭曉

投稿、合作郵箱:

相關焦點

  • 資深新聞人陳婉瑩:我是如何寫作新聞特稿的?
    編者按:在特稿寫作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有沒有一些可以參考的方法論或小技巧?今天的文章來自全球深度報導網,特別邀請了資深新聞人陳婉瑩,以她在《紐約每日新聞》工作的經歷,分享她的特稿寫作經驗。1990年,我在 New York Daily News(紐約每日新聞)做新聞。
  • 敘事學視野中的普利茲新聞獎特稿
    【內容摘要】本文以1979年至2011年32篇獲獎特稿作品為研究對象,運用內容分析、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從敘事主體、敘事客體、敘事視角和敘事結構四個敘事要素入手,試圖發掘並歸納普利茲新聞獎特稿的若干敘事策略及敘事技巧,以期對國內特稿寫作提供啟示及借鑑。
  • 科學新聞在數位化時代成功的秘訣[譯者訪談/視頻]
    總結 054 / 思考題 054 / 練習題 055 / 閱讀清單 055 /網站連結 055 / 參考文獻 056 第三章 推廣自己的故事以儘可能獲得接納引言 058 / 什麼是一個好的提議?104 / 對採訪進行轉錄 107 / 引用和引述的最佳實踐 109 / 案例研究:對一個著名科學家的採訪 111 / 總結 113 / 思考題 114 / 練習題 114 / 閱讀清單 115 / 網站連結 115 / 參考文獻 115 第五章 為雜誌撰寫科學文章引言 118 / 雜誌特稿的基礎 120 / 雜誌特稿的類型 123 / 雜誌特稿文章的結構
  • 從調查報導到特稿寫作,這些專業媒體公號帶你快速入行
    用專業解讀時事、用理性丈量腳步立足傳媒前沿,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為你推薦生產優質內容的媒體公號,送你一個清涼而有品質的夏天。批判立場,文本通達,密度寫作,勝過時代的喧譁,「從心中的熱出發」。 北大新媒體(beidaxinmeiti) 立足學術視野,把握理性溫度,反思流行與常識,傳達新媒體時代最前沿的資訊、觀點與研究。
  • 直擊人心的故事如何誕生?
    關注「騰訊媒體研究院」 自8月19日起,騰訊媒體研究院旗下課程體系「芒種特訓營」聯合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開授《穀雨非虛構寫作課》。在28天的時間裡,穀雨團隊的四位導師結合自己從業以來多年總結的實戰經驗,從選題挖掘、溝通技巧、文字寫作和編輯結構四個維度進行了深度講解,並與參與報名的夥伴們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和交流,以下為內容節選。
  • 涉足非虛構寫作領域平臺湧現 故事成為一門生意
    原標題:好故事「淘金者」  近幾年,隨著《太平洋大逃殺》《黑幫教父最後的敵人》《1986,生死漂流》等新聞特稿相繼被影視公司高價購入後,「非虛構寫作」迅速引起一些寫作者的關注,並逐漸成為內容創業領域的一支「輕騎兵」。
  • 當寫作也變得功利,什麼樣的故事才能打動人心?
    但要記錄好這些普通的故事並非易事,因為他們的故事可能冗長,他們的講述可能無聊,正如郭玉潔所說,「寫普通人的故事,需要更高超的寫作技巧。」那我們要如何從中挖掘素材?如何把故事寫得生動呢?非虛構寫作同樣如此,有時能帶讀者去看、去體驗他無法經歷的世界;而有時則能讓讀者從他原以為熟悉的生活中,看出新鮮陌生的經驗。而且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著的。我在媒體工作的那段時間裡,忙著去追逐一個又一個領域裡的故事。好像大洋上的航海者,為這裡一塊礁石、那裡一片淺灘驚嘆,接著又奔往下一個海島。
  • 專訪楊猛 | 如果沒有風格的話,寫作就是批量生產的產物
    每年的普立茲獎調查性新聞報導的脈絡非常清晰。特稿的名稱似乎只是中國這麼叫,像當年的那本《普利茲特稿集》,可能是受那個影響了,就是那種大量的偏文學性的寫作。我覺得特稿是美國新聞業發達的副產物,並不是新聞業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說美國的新聞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這種分類就越來越細化了。有一部分讀者希望在新聞紙上得到類似於文學閱讀的感受,就催生了一批講究寫作手法的所謂特稿。
  • 一種寫作 十種開頭
    一種寫作十種開頭其實,寫故事不難,但把故事寫好了,吸引讀者,的確並不那麼簡單。從無數國外國內特稿記者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那些凝結著閱歷、視野和人類智慧的文本,正在閃閃發光。與傳統新聞寫作不同,特稿這種文本的出現,要感謝新新聞寫作主義的誕生與普及,當然,這一過程也伴隨著各種批評與非議。特稿也是一種新聞產品,說得特殊些,無非是手工打造的非流水線產品。那麼,既然是手工藝品,除了那些屬於個人的特殊體驗外,所有的製作過程都可以進行技術上的分解與分析,得出結論,以供後來者借鑑。
  • 一個好的記者,一定是高明的縫紉師
    推薦閱讀:《李海鵬:那些年,在南方周末寫特稿——"中國新聞業最佳特稿作者"實戰心得》關於人物特稿報導特稿,又叫紀實特稿、紀實稿,或者新聞特稿。特稿作為一種新興的新聞文體,究竟靠什麼贏得受眾的青睞?2004年剛入行的時候,我背過很多經典特稿,在家裡一個字一個字地朗讀背誦。跟我一塊進《冰點》的一個女記者,部門給她一個任務,很多好的特稿是沒有電子版的,讓她一個個字打出來。打了三四十篇後,她寫的稿子完全不一樣了。對於新人來說,特稿寫作,沒有任何捷徑可走。但如果非要找一條最容易到達峰頂的路,這也許是唯一一條。
  • 作家思維:寫作的前提是相信自己可以寫|《寫作的誕生》書評
    很多初學寫作的人就像周芷若一樣,買了很多教授寫作技巧的書籍卻越看越迷茫,始終無法下筆,原因就在於還沒有掌握寫作的「內功心法」。《寫作的誕生:如何開啟你的寫作之路》就是一本教授「寫作心法」的啟蒙書。本書的作者是多蘿西婭·布蘭德,她出生於芝加哥,後在芝加哥大學、芝加哥劉易斯學院和密西根大學任教。
  • 如何寫好一個故事?四大寫作技巧一網打盡
    隨著九月份的到來,憑遠八月三場文書線上講座已圓滿結束,在第一期的講座當中,Effie老師與我們分享了招生官眼中的優秀文書是什麼樣的,第二期,告訴了我們挖掘文書素材、展現思想深度的方法,在上周六剛剛結束的第三場講座中,老師又為我們講解了寫好一個故事的四大技巧。
  • 專訪《GQ智族》報導總監何瑫:太聰明的人寫不了特稿
    某種程度上,多年來,底層生活、鄉村社會、邊緣人群……「苦大仇深」型的選題類型,一直是中國非虛構寫作的「主旋律」。當然,我不認為這有任何問題,這些故事當然值得被觀察、被記錄。但我想說的是,特稿寫作某種程度上是在書寫當代史,既然是歷史,就應當要有一個更完整、更寬闊的路徑和圖景。將觸角伸向更多的角落。
  • 非虛構寫作者葉偉民:發現具有國際視野、國際情懷的偉大故事
    那篇《恩裡克的旅程》對我影響很大,這樣的特稿——具有國際視野、國際情懷的,又關心人類發展的特稿太少了,在中國做特稿很容易會把它窄化,很容易做成一個中國特色的好故事,可能不是那種具有人類共性的好故事。如果我們在創作的時候更多以的全人類的意識、全球意識去思考的話,那麼中國的非虛構寫作才會有更大故事半徑、視野,才能更好地對抗時間,也能走得更遠。
  • 新聞稿的寫作技巧
    二、新聞導語的幾種寫作方法 1、敘述式導語的寫作:就是直截了當地用客觀事實說話,通過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簡明扼要地反映出新聞中最重要、最新鮮的事實,給人一個總的印象,以促其閱讀全文。 2、描寫式導語的寫作:記者根據目擊的情況,對新聞中所報導的主要事實,或者事實的某個有意義的側面,作簡練而有特色的描寫,向讀者提供一個形象,給人以生動具體的印象,這就是描寫式導語的一般特點。一般用在開頭部分,以吸引讀者,增強新聞的感染力。 3、議論式導語的寫作:往往採用夾敘夾議的方式,通過極有節制、極有分寸的評論,引出新聞事實。
  • 非虛構寫作:內涵、特點以及在我國 興起的多維因素
    非虛構寫作有許多別名,如新新聞主義、敘事新聞、文學新聞、長新聞、非虛構創意寫作、特稿寫作等。非虛構寫作目前還不是一個嚴謹、科學、邊界清晰的概念。《韋氏大詞典》第2版中對非虛構寫作的定義是:一種內容基於現實和事實的文學分支,以敘事散文的方式處理或提供觀念,包括傳記與歷史文章,與虛構文學相對,與詩歌和喜劇相異。美國非虛構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認為「非虛構即是真實,不可編造」。
  • 校團委舉辦2018年新聞寫作基礎知識及寫作技巧培訓會
    4月26日下午,由校團委主辦、青年媒體中心承辦的「河青論壇」2018年新聞寫作基礎知識及寫作技巧培訓會在金明校區6305教室舉行。我校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文學博士楊利娟受邀擔任主講人,培訓會由校團委書記翟新禮主持,來自全校各學院、各校級學生組織的300餘名師生參與培訓。
  • 業務研討 特稿小標題運用
    關詠霞(荊州晚報 434000) 隨著特稿進入了紙質媒體,小標題在報上也日漸增多。在新聞理論學中小標題被稱為分題,是指插在新聞或者文章中的標題,區分於大標題,俗稱為小標題。又因為其插在文中,所以又叫插題。好的小標題對一篇長篇特稿而言,不僅能畫龍點睛,而且還有錦上添花的作用。
  • 演講和寫作必備的技巧:怎樣講好一個吸引人的故事?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牛逼的人物,都是善於講故事的高手,好的故事天然具有吸引力,讓你的文章和演講令人記憶深刻,也讓人們主動地傳播和分享。下面,就由唐歌為你分享:演講和寫作必備的技巧:怎樣講好一個吸引人的故事?
  • 在新聞寫作中借鑑文學手法的技巧分析
    摘要:新聞寫作中,對文學手法的借鑑與應用,可以促進新聞寫作與文學創作之間的有效融合,促進新聞傳播效果及文學價值的有效提升。基於此,本次研究就新聞寫作中借鑑文學手法的技巧進行分析,首先介紹新聞寫作與文學創作之間的差異性,進而探討新聞寫作中對於文學手法及創作技巧的借鑑與應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