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學佛的人,不要「東奔西跑」,很容易誤入魔道!

2021-02-18 專業解夢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答案。絕大多數人都是站在求世間福報的角度,來學佛修行的,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這也不是佛教修行的本意。我們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佛,出家修行,最終悟道成佛,是因為想要求得最終的解脫。因為佛陀看到了人世間的種種痛苦,感同身受。用佛教的話來說,人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這種種的苦難,無論你有再多再大的福報,也仍然逃離不了。因此佛陀出家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求得究竟的解脫,從這八苦當中真正的解放出來,獲得根本自由。由此,我們不難得出佛教的本質和根本目的,更不應偏離此方向去修行。

我們常常看到身邊有很多學佛人,都是東奔西跑。有的甚至走遍了大江南北,想要尋訪高人,求得什麼秘法,找到什麼捷徑,好讓自己獲得神通,甚至是悟道成佛。我們可以參考一首偈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心向靈山塔下修。」意思就是我們跑來跑去,想要走捷徑,找高人,那麼真正的得道高人在哪?真正的佛菩薩在哪呢?其實,在我們的內心,也即是人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靈山塔。唯有好好的「照顧」自己的內心,讓它打消所有的妄念,放下所有的貪嗔痴,你內在本自具足的真心本性就會顯現出來,如此,才能夠真正地打開智慧,悟道解脫。六祖慧能大師也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開悟得道的高僧大德,一定會告訴你,生活中的待人接物,點點滴滴無一不是「道」,關鍵是你悟到了沒有。

面對各種各樣的人或事,當境界現前時,你能否把控住自己的內心,做到心不隨境轉;能否在為人處世的過程當中,不斷地使自己的內心強大,不為外物所動;能否放下內心的執念、妄想與分別,達到內在心靈的自由與解脫。這些都全看你自己的用心了。只有當你學會了如何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如何善用其心,你才會離道越來越近。一個真正的修道人,他一定會時刻注意自己的用功。比如他會在各種對人對事的境界當中,讓自己保持心靜,放下貪嗔痴慢疑,下意識地去控制住自己的妄念與執著。又或者他會每天都找一個單獨的時間,與自己的心靈對話,調整自己的呼吸,將思想意念放空,進入冥想狀態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修心,找到開啟自性智慧的方式。

對普通凡夫而言,受業障所致,我們肯定會有很多煩惱和阻礙。所有人的修行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最關鍵的就是我們下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不斷的積累。任何的事情,通過千百次的訓練,你一定會找到感覺。當你訓練有素的時候,你會發現控制自己的妄念也並非太難的事情。這時候你的精氣神都慢慢的充沛,你的定力也越來越強,自然也就變得越來越有智慧。這就是離佛越近,離道越近的表現了。而那些整日東奔西跑,尋求各種悟道的捷徑,甚至於貪求各種神通的人,他們註定離道越來越遠,這樣的人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走入魔道,這是必須要注意的。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更多精彩推薦:

佛教:信佛後,身上出現這3大「徵兆」,恭喜你,走對路了!

佛教:如果你信佛,請不要傷害這4種人,因果不饒人!

佛教:一個家庭,出現這4大「徵兆」,說明福氣降至,恭喜了

相關焦點

  • 佛教:學佛路上的四條岔路,越走造業恐怕越深,一定要儘早回頭
    02第一種:迷信學佛這種情況其實是很常見的,尤其對於年紀偏大,文化偏低的一些師兄,他們學佛,更多是把佛法和佛教看作一體了,這裡面區別還是很大的而佛教本該是「佛陀的教育」的簡稱,比如我的大部分文章都以「佛教」二字開頭就是這個意思,而非那個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這一點各位師兄一定要明白。
  • 佛教:佛前「上供」,這3條「禁忌」,不學佛的人也得懂
    而且在佛教當中,對於供養這件事情有著一些禁忌。而這些禁忌千萬不要去犯,我們應該要理解供養的原理和含義,才能夠真正的去為自己修復,才能夠得到無邊的福氣。佛教:佛前"上供",這3條"禁忌",不學佛的人也得懂。
  • 佛教:佛說,學佛之人不要做這三件事情,會折損福報!
    佛教:佛說,學佛之人不要做這三件事情,會折損福報!學佛之人都知道,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在修行之路上,需要定力修行。學佛法、學善知識是一方面。但並不是全部。在學佛修行之路,還需要踐行。將學到的佛法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當中,這既是踐行開悟,也需要智慧。可惜,有很多的學佛之人往往忽視了身邊的一些小事。學佛之人往往更加看重佛法中的五戒,其他的一些「行為」與這五戒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也是不可取的。為什麼很多學佛之人,終究一生,都沒有開悟明慧,修得福報與正果。
  • 佛教:這1件事不要做,因果真實不虛!果報無法承受
    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需要正確的指導與方向,如果沒有善知識或是正知正見的引導,很容易就會走入歧途而不自知。而在家學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身旁缺乏學佛的環境,又無法時時親近出家師父以及善知識,所以很多人就被對佛法一知半解的人,帶到溝裡去了。因為這個原因,作者也非常希望大家可以不僅僅在網上通過觀看一些「類佛學」的文章,而了解佛法。
  • 佛教:學佛越久,離佛越遠,你也這樣的嗎?
    「學佛一年,佛就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就在天上」,是許多學佛者的真實寫照。學習越久,反而離佛越遠,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一部分學佛者學了一段時間後,去煩惱、增智也都有感應,但一想到明心見性還有許多路要走,就沒有了信心。那還有什麼理由呢?學佛無道學佛要有方法,即佛教所說的「學佛無道」。
  • 佛教:「還俗」意味著什麼?不學佛的人,未必能懂
    學佛的人,大致分有三種,即僧人、居士、學者三種。後兩者只能算是半個學佛之人,並不是真正的修行之人。佛像也就是說,居士和學者這兩種人,並不是真正的學佛之人,至少是紅塵之念斷得不夠徹底,用佛教的話說,就是「塵緣未了」。
  • 佛教: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學佛的好處
    有些人會有疑問說:「學習佛法,真的能減輕苦惱,真正能增長快樂嗎?」我說:「是的!學佛確實是能讓人增長快樂。」因為佛教文化,具備有非常哲理的,非常科學的,正確增長快樂的方法。佛法講究一個「緣」字,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我們之間的緣分,讓我們依靠這個緣分走進佛法的智慧,有很多人可能還不太了解佛法。佛法是什麼呢?佛法就是慈悲的智慧。
  • 佛教:為什麼有的學佛人從早到晚不停念佛,卻沒有任何感應?
    相信很多學佛同修,都已經知道念佛好處,不得不說,因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但如果你的真的學佛,絕對不會只看一句話就誤解了佛的意義,有些同修聽到能滅八十億罪,一天從早到晚,一天念幾萬個音,難道自己的罪就能這樣被毀了嗎?
  • 學佛第一步學佛入門之認識佛教學習筆記和體會 -----2021-2-11
    >根據我們這幾年跟著淨空老法師講經學佛的體會和總結,學佛有如下的次第:「什麼是佛」、「什麼是皈依」、「學佛有什麼好處」、「供佛像」、「供燈」、「供果」、「燒香」等等這些都是佛教基本術語和常識,這些知識都在佛陀教育網的「學佛入門」裡,把《正確的學佛方法》、《走出學佛的誤區》、《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認識佛教》、《三皈五戒的意義及儀式》、《淨宗五個科目》等課程學好,你對佛法就有了基本的了解了
  • 佛教:學佛的人最大的難題,此心難「定」
    佛教的三無漏學「戒定慧」,是以「定為中心」,沒有戒,修行就沒有基礎,沒有戒律,絕不會得定,沒有定力,一定不會開悟,一定不會開智慧,沒有定力,我們還是被思想流轉,成為妄念的奴隸,做不了自己的主。何謂「定」?怎樣算是定?
  • 佛教:學佛的人,這部佛經,今生一定要讀一次!
    用佛教中的話說,他能看破一切迷,已經證悟了所有的一切,不受後有。佛陀在世時,曾經講了無數的話,這些話,被眾弟子們,結集成文字,即是人們所說的佛經。許多的人,想要修行,想通過修行的方式,讓自己達到解脫。即便成不了佛,也能讓自己,遠離諸多的煩惱,真正覺悟,成為一位清淨的大自在。
  • 學佛的「十要」與「十不要」
    禪坐靜修(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一、學佛十要:1、對待佛經佛像要恭敬。不可折頁、折角,或經書面朝下、作「人」字形擱置。6)不可在洗手間內看經。4、誦經後念誦補闕(音同缺)真言5、當持戒吃素學佛當持「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乃至五辛、蛋奶、乳酪。持戒嚴,則功德大,否則有漏。象漏鬥一樣,進來越多,出去的也多。
  • 佛教:帶著「貪嗔痴」之心學佛,不僅無法解脫,反而要墜入惡道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我們所有人學佛的目的可能都不一樣,但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利益,無非大小不同而已。但是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就算學佛也不例外,尤其在這個末法時代,處處都是負能量,在牽引著我們心裡的欲望和毒素,再加上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更是把很多人都帶入了歧途和魔道。所以大家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以為自己學佛了肯定會有福報和功德,最差也就是學得不好,利益小一點而已,難不成還能比現在更糟糕嗎?
  • 一個不學佛的人念佛經會是怎樣的態度?
    昌樂法師講解《妙法蓮華經》第三十課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討論一個不學佛的人,在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經常會迷惑和困惑的地方,難以理解的地方就是:大乘經典當中常常會出現所謂難行大行的事情。作為學佛的人,作為信佛的人,覺得好,菩薩就是應該這樣,還應該比這樣做得更好。
  • 佛教的幾個基本知識,學佛之人不可不知
    佛教,世俗把這個看作是宗教,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佛教真正的含義是——佛陀的教育。 而佛也不是神,而是大徹大悟,無所不知的覺者,他大慈,大悲,大智,大勇,希望眾生都得解脫。 我們眾生其實也都有佛性,只不過隱藏在我們的本心之中,修行,其實就是修心,或者說是找回我們這顆佛心。
  • 信仰佛教,必須要吃素嗎?不要執著了!
    關於信仰佛教是不是一定要吃素的問題,學佛人一定要知道,不然很容執著了。很多人學佛以後堅持吃素,不僅自己堅持,甚至還讓自己的家人也跟著自己吃素,跟朋友聚餐時還去強調自己吃是吃素的。關於吃素這件事一定不要太執著了,隨緣就好。佛教並沒有規定信仰佛教就一定要吃素,若能堅持吃素固然好,但若遇到特殊情況偶爾吃到了肉也不必糾結,若是因為吃了一塊肉,內心執著了三五天犯不上的。吃素這個問題與飲酒有些接近,吃素是為了防止我們殺生,因為佛教的五戒中,第一條戒律就是不殺生。為了防止不殺生我們首先要從吃素開始。
  • 佛教:學佛需具足的兩大特徵?希望你全有!
    亦有一部分人對於學佛,反倒是越學越精進,越學越「痴迷」。從而用盡一生「去學佛去修行」。但為何他們能夠以一生去學修,反而有人卻會退卻,學偏呢?在這之中,也並不是沒有軌跡可尋,恰恰相反,因為他們所不具足的太多太多。就如這「兩大特徵」而言,他們也並不具備。擁有這兩大特徵,一般學佛都不會學偏!
  • 佛教裡的「三寶」是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信仰佛教和信仰「鬼神」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人說佛學不是宗教,而是一門高深的哲學,或者是一門學問,一門教育。而鬼神之說就完全是屬於迷信之類了。「三寶」是佛教的根本,信仰佛教必須要三寶具足,那麼「三寶」究竟是指的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 佛教:「不要有分別心「,沒有分別是自欺欺人嗎?
    在佛法的修行中,法師和同修們經常勸告我們「不要有分別心」。究竟什麼是「分別心」,一般不學佛的對「分別心」認識不清楚,難免有一些誤會。有人可能會說了:世界萬事萬物,千差萬別,怎麼會沒有分別呢?如果沒有分別,老師如何區分學生成績的好壞,老闆怎麼區分工人工資的多少,我們怎麼區分善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