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帶著「貪嗔痴」之心學佛,不僅無法解脫,反而要墜入惡道

2020-12-18 紅塵若鏡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

我們所有人學佛的目的可能都不一樣,但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利益,無非大小不同而已。

比如心量和願力大的想要當下頓悟,立地成佛,心量和願力中等的先求個自我解脫,也就是阿羅漢果再說,再小一些的求個天人之福,至不濟的也希望保住這個人身。

但是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就算學佛也不例外,尤其在這個末法時代,處處都是負能量,在牽引著我們心裡的欲望和毒素,再加上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更是把很多人都帶入了歧途和魔道。

所以大家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以為自己學佛了肯定會有福報和功德,最差也就是學得不好,利益小一點而已,難不成還能比現在更糟糕嗎?

這個還真可以有,佛陀從來沒有給大家保證過,學佛就一定會有成果,這如果路走斜了很可能上升不成反下降,我們這個人間道已經是三善道的最底層了,再往下掉,那就只能去三惡道了。

尤其是以「貪嗔痴」這三種心態學佛,等於是誤種下了惡道的種子,只會開出惡道之花,結出惡道之果。

這並非是危言聳聽,接下來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學佛走歪了會是什麼樣子,各位師兄也不妨自我對照一下,自己身上有沒有類似的苗頭,如果有的話儘早掐掉,千萬不要給它們長大的機會。

01嗔念學佛,直墜地獄

嗔,也叫做嗔毒,指的就是脾氣暴躁,動輒出口罵人甚至動手傷人乃至殺生,是所有業障中最重的一種,所以果報直指地獄道。

我們學佛,其實就是為了化解心中的嗔念,以一顆清淨心來代替,如果世間人人都無嗔念的話,這個世間也就沒有了紛爭,自然會美好許多。

但是很多師兄卻並非如此,他們學佛不僅沒有消除嗔念,有些反而還變本加厲了,淨空法師曾經說過一句話來形容,叫做「老法師架子大,老居士脾氣大」。

而他們的嗔怒又來在於哪裡呢?和世俗中的凡夫俗子不同,他們爭得往往不是金錢,而是面子,或者虛榮。

以嗔心學佛的人往往又有下面的幾種表現。

第一種是學了沒多久,一部佛經還沒讀完,或者只是聽某位高僧大德講了一場法會,或者看了一段視頻,連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呢,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他們再看「普通人」都覺得高人一等,不由得趾高氣揚,看人家念佛就說人家念得少,看人間持戒又說人家持的不好,打坐如何不合理,讀經如何不如法等等,在學佛群體中四處製造紛爭。

第二種是分別心極重,比如他自己學佛,看到不學佛的人就總是生拉硬拽,以為是在度人,人家不聽還要罵對方愚痴,甚至將來必入地獄之類的。

還有就是門派之見很深,他自己學某一個法門,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哪個法門就是最好的,別的要麼差要麼是魔道,根本不能和自己的法門相比。

或者自己拜哪位佛菩薩,就認為這位佛是「佛中之王」,這位菩薩是「菩薩之帝」,別的佛菩薩都是「弟中弟」,自己拜的師父是某某佛陀轉世,整天自贊毀他,造業無數。

其實佛法中八萬四千法門皆為平等,諸佛也是同一法身,至於別的宗教,只要是正教我們都應該存在一份敬意,雖然我們認為佛法最圓滿的,但沒必要去排斥別人,因為我們都要向諸佛學習,海納百川,心包虛空,量周沙界,任何人和法都能包容

所以千萬不可帶著嗔念來學佛,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擋不住一把嗔火。

02貪念學佛,餓鬼來迎

如果說嗔念是地獄道的種子的話,那麼貪念就是餓鬼道的種子,而不少人學佛的動力,就是貪念。

貪什麼呢?什麼都貪,有些人貪金子,有些人貪銀子,有些人貪房子,有些人貪車子,有些人貪包包,有些人貪鑽石,這是物質層面的。

還有些人貪詩詞,貪畫畫,貪棋藝,貪歌舞,貪花石,貪美景,貪讀書等等,這些要比上面高了一級,屬於精神層面,但本質上還是貪,還是執著。

就像是我們讀過的孔乙己,他就是貪讀書,跑去人家家裡偷書,結果被打斷了腿,十分值得同情,但說到底也是一種執念。

而有人學佛並非為了解脫和放下,而是為了貪圖上述的這些東西,南懷瑾老師曾經舉過一個例子,說一個老太太拿了一斤香蕉三個蘋果去供佛,然後許了一大堆的願望。

比如老頭子長命百歲,兒子工作順利,女兒找個金龜婿,孫子學習好,全家日進鬥金,興旺發達等等。

而許願完又拜了佛之後,她又把蘋果和香蕉拿回去給家裡人吃了,等於是空手套白狼,啥都沒付出就想要收穫這麼多,這世間有這樣的好事嗎?這樣的學佛拜佛又有何用?

世間的貪婪好辨別,比如一百塊買個iPhone,五百塊買塊勞力士,一千塊買輛勞斯萊斯,這大家都一眼就能看出是騙局,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但在學佛方面為何卻看不破呢?

難不成認為佛菩薩們都是冤大頭,隨便上供個三瓜兩棗,再磕幾個頭說幾句好聽的話就可以了嗎?

大家一定記住,學佛是為了讓我們放下,是要我們去布施,而不是讓我們去求什麼,這和佛陀的教導完全是背道而馳。

相關焦點

  • 佛教:學佛後,出現這3大跡象,說明你走對路了,恭喜!
    佛教與迷信根本是兩回事,佛是覺悟的人而非神靈,學佛是學智慧,而不是搞神通,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佛家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家經典很多,但歸咎一點就是要明了「因果」,要想通過學佛改變命運,就應知命運的真相就是個人因果的顯現。
  • 佛教:巖戶觀音,降伏眾生貪嗔痴傲慢和之心,坐鎮巖窟保護眾生
    佛教的信眾已經遍及天下,然而卻仍很多信徒並不太清楚佛教的歷史文化,須知佛門之中,不同的佛、菩薩不僅具有不同的神通,還有不同的起源,就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多少人又能夠知道民間三十三觀音應身像的全部呢!
  • 唐僧收的三個徒弟與佛教「貪嗔痴」的關係
    《漫談品讀經典名著》系列第3回,《漫談品禪》系列第4回在《西遊記》中唐僧分別收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為徒,和佛教中「貪嗔痴」有什麼關係呢?在佛教佛法中貪嗔痴處於佛教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法欲),它緣起於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 整個佛教的精髓,就是這四句話,一定要牢記!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當時的婆羅門教,就是典型的神教,後來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佛教,與婆羅門教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佛教告訴我們,修行要靠自己,而婆羅門教告訴我們,要靠神明。佛教認為,世上並不存在創世主,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萬法皆遵循著因果規律,佛法認為,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種因果規律,就算是佛菩薩也無法改變。第二句話:相信因果。所以,如果你信佛,首先要了解佛教,並且要從相信因果開始。什麼是佛教?
  • 如何戒掉佛教中的「貪嗔痴」?熟記曾國藩的這三句箴言就可以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曾國藩:如何戒掉人性中的「貪嗔痴」,銘記住這三句箴言就夠了!俗話說「三教九流」,其中,「三教」便是指中國三大傳統宗教——儒教、道教、佛教,這三大教派互相影響,相互發展。佛教中最經常提到了就是「三毒」,即貪嗔痴,這「三毒」不僅殘害人的身心,而且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所以我們要努力戒除這「三毒」!如何戒掉佛教中所說的這三毒呢?作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將這個問題看得比較透徹,而且他用三句箴言給出了答案。我們如果不知道如何戒掉人性中的三毒「貪嗔痴」,只需要銘記住這三句箴言就夠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佛說,有這7種做法的人,會墜入惡道
    佛說,有這7種做法的人,會墜入惡道。佛教是主張因果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幾乎是人們公認的。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很多人讀過《地藏菩薩本願經》,這部經緣起是釋迦牟尼佛,上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
  • 佛教:學佛的人,不要「東奔西跑」,很容易誤入魔道!
    我們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佛,出家修行,最終悟道成佛,是因為想要求得最終的解脫。因為佛陀看到了人世間的種種痛苦,感同身受。用佛教的話來說,人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這種種的苦難,無論你有再多再大的福報,也仍然逃離不了。因此佛陀出家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求得究竟的解脫,從這八苦當中真正的解放出來,獲得根本自由。
  • 佛教:這三種道友對您學佛有害無益,最好遠離
    學佛也不例外,雖然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但是如果能有名師益友的話也是一種極大的助力,所以很多師兄在修行中也喜歡尋找「善知識」來做道友,在修行路上相互監督和幫助。只不過有下面三種類型的「道友」,對您的學佛不僅沒有幫助,反而還有妨礙,如果您身邊有的話請一定小心遠離,否則對您的修行絕對是有害無益。
  • 佛教:學佛路上的四條岔路,越走造業恐怕越深,一定要儘早回頭
    而佛教本該是「佛陀的教育」的簡稱,比如我的大部分文章都以「佛教」二字開頭就是這個意思,而非那個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這一點各位師兄一定要明白。某種程度來說波旬並沒說謊和吹牛,現在的佛法確實佛魔不分,或者說外道和魔道的誘惑力和信眾比真正的佛法更大,不少師兄就學佛不成,反而學了外道甚至魔道。
  • 佛教:學佛越久,離佛越遠,你也這樣的嗎?
    「學佛一年,佛就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就在天上」,是許多學佛者的真實寫照。學習越久,反而離佛越遠,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一部分學佛者學了一段時間後,去煩惱、增智也都有感應,但一想到明心見性還有許多路要走,就沒有了信心。那還有什麼理由呢?學佛無道學佛要有方法,即佛教所說的「學佛無道」。
  • 嘉木揚·凱朝研究員:蒙藏地區佛教學佛次第
    靜下心來,時時反思自己,感悟佛菩薩的加持力,業障徹底消除。我昔所作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心身口意之所造,一切我今皆懺悔。 4.隨喜支。隨念佛、菩薩、獨覺、無學、有學五補特羅(一切有情)所有善利修習生起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的歡喜之心。 5.請轉法輪支。迎請上師替佛菩薩講經說法,覺悟大眾。 6.請住世支。
  • 佛教:貪嗔痴有一樣,都不能除煩惱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總根子,我們不管有多少煩惱,不管有多少苦難,都是由貪嗔痴所產生,貪嗔痴就是我們眾生迷惑的根本,放下貪嗔痴,就能得當下自在了。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佛學上的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它緣起於六識,嗔是指不平心,即七情,它緣起於五蘊,而成的第七識——思維意識。痴是指妄動分別心,它緣起於無明,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識,貪與痴儘管也帶惡行,但有時候是無記行,無記行在不用心的時候,就是非善非惡。
  • 如何理解佛教中的"貪嗔痴"?
    貪、嗔、痴的含義:佛學上的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法欲),它緣起於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不貪就是無求無欲,不貪是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和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的條件。  嗔是指不平心,即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它緣起於五蘊(色、受、想、行、識)而成的第七識——思維意識。不嗔就是平等心,不嗔是第七識轉為平等智的條件。  痴是指妄動分別心,_它緣起於無明,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識。不痴就是清靜心,不痴是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的條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八識轉四智」。這就是佛學上的不貪、不嗔、不痴,即無欲心、平等心、清靜心。
  • 學佛要皈依,皈依三寶的利益有多大,充滿不可思議!
    而皈依,則是成為佛教徒必須履行的入門手續,也是遠離三惡道苦,邁向菩提之道的開端。」由此可見,皈依乃是一個佛弟子必做之事。很多人覺得「皈依」是一種儀式感非常強,且充滿迷信的東西。還是佛教發展「線下」,給他人「洗腦」的主要依據。如果你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
  • 天眼看塵世:為什麼要學佛?知道真相後太恐怖了!
    只要有一點小事那顆心就會被打亂,他們自己都沒有發覺,習氣和業障遮住了他們的自性之光,他們無法體會到佛菩薩那種寂靜的喜樂的狀態。很多人雖然學佛也戒不了肉,為了利益和私慾而學佛,貪嗔痴慢疑非常嚴重現在看到很多學佛的師兄們,他們有的去寺院裡辦了皈依證,也發願要戒肉,但是他們隔了一段時間後又去吃肉,他們無法長久保持這個戒律,長久保持自己的發心
  • 佛教:一旦在執念於「正道」,便無法證得真理
    針對外道恆常的理論,宣講了相對的諸行無常;為眾生尋找解脫之道,宣講了有漏皆苦的道理;為讓眾生不再墮入輪迴,宣講了諸法無我之理;為讓眾生能證得究竟的佛果,宣講了涅槃寂靜。3、導師的區別:外道的導師,是有漏的神通,且易墮入邪見的道路;正道的導師則有斷證圓滿,且能引人入解脫之道的能力。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西方近代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對此提出的觀點就更多了,比如: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學說,繼哥白尼和達爾文之後告訴人類,人不僅不是宇宙的主宰,不僅是從動物進化來的,而且永遠無法擺脫獸性——可以說是性惡論。
  • 避開佛教「貪嗔痴慢疑」五毒,讓親子相處「零壓力」,孩子快樂
    以真正其心,以善誠其意,以美修以行。痴又稱無明、無知、是非,稱為痴。不是慢就是傲慢,我慢,我心高,看不起別人,叫慢。懷疑就是懷疑。佛教的真理、善惡業,以及世間的一切事實,都不能誠實、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製造是非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