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佛教常以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來讚嘆它們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本篇文章,小編就其中最經典的四句話分享給大家,若能參透,福報無量。
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句話也是佛門僧眾晚課放蒙山施食的偈頌。大概意思是說,如果眾生想要了解十方三世一切佛所說諸法的要義,就要觀照世間一切法的本質、本性,都是由眾生的心性所感召和造就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怎麼來的?要觀法界性,法界性是什麼?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緣起性空。何為「緣」?一切唯心造。
世上所有物質,皆不是真實存在的,就連我們的身體也是虛空的,不可著相。萬事因緣和合,這個緣法也都是我們的心在起作用,我們內心是什麼樣的,事情就會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所以,修行不要在外在下功夫,要觀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做好心地功夫。
二、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這也是佛門當中著名的《懺悔偈》,常用於佛前發露懺悔。人都是由業力牽引而來此娑婆世界,人以往所造的惡行惡念,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是由我們的貪慾心、嗔恨心及愚痴無知所造成的,是從自身的身口意三業所產生的,一切罪業如今全部真誠悔過。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直接間接地造下一些惡業,結過一些惡緣,這些惡業會障礙我們的人生,消耗我們的福報,會出現許多逆緣,唯有懺悔消業,解冤結、化惡緣,才能轉逆為順、轉禍為福。懺悔不可流於形式,要發自真心、誓不再犯。
三、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兩句話說明了菩薩修行的方法,修行應當是如蓮花那樣,看似是從水中生長出來的,但最終離開了水;又像日月一樣,雖然是懸掛在半空中,但卻並不是住在虛空中不動。蓮花不能離開水,離開水就存活不成了,日月離開虛空也將不復存在,這就像眾生修行菩薩道一樣,不能離開眾生,要在六道中去真修,「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入世又怎能出世呢?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日月在虛空當中也要不停地轉動,不能停滯不動,世間萬物皆不是恆定不變的,因此不要被虛幻地方假相所迷惑,放下一切貪著妄想,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和自在。這兩句話出自《普賢行願品》,前兩句為: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四、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是當年佛陀成道之時在菩提樹下感慨的話,佛認為一切有情眾生皆具有佛性,人人都具有如來的智慧和福德,人人都是未來佛,但是眾生愚痴,在煩惱妄想分別裡生迷惑和執著,被各種貪嗔痴慢疑等惡習障礙了心性,智慧無法顯現,故而無法證得佛果,只能在生死苦海裡顛簸,無法出離輪迴。
若凡夫能夠放下執著妄想分別,便與佛無礙,也能證得佛陀般那樣圓滿無漏的無上正等正覺。如同《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解脫就在覺悟的當下,就在我們的念頭裡。
佛法就是我們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一燈能破千年暗,一燈能破千年愚」,願大家多聽經聞法、增福開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