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2020-12-11 明月天心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佛教常以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來讚嘆它們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本篇文章,小編就其中最經典的四句話分享給大家,若能參透,福報無量。

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句話也是佛門僧眾晚課放蒙山施食的偈頌。大概意思是說,如果眾生想要了解十方三世一切佛所說諸法的要義,就要觀照世間一切法的本質、本性,都是由眾生的心性所感召和造就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怎麼來的?要觀法界性,法界性是什麼?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緣起性空。何為「緣」?一切唯心造。

世上所有物質,皆不是真實存在的,就連我們的身體也是虛空的,不可著相。萬事因緣和合,這個緣法也都是我們的心在起作用,我們內心是什麼樣的,事情就會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所以,修行不要在外在下功夫,要觀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做好心地功夫。

二、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這也是佛門當中著名的《懺悔偈》,常用於佛前發露懺悔。人都是由業力牽引而來此娑婆世界,人以往所造的惡行惡念,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是由我們的貪慾心、嗔恨心及愚痴無知所造成的,是從自身的身口意三業所產生的,一切罪業如今全部真誠悔過。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直接間接地造下一些惡業,結過一些惡緣,這些惡業會障礙我們的人生,消耗我們的福報,會出現許多逆緣,唯有懺悔消業,解冤結、化惡緣,才能轉逆為順、轉禍為福。懺悔不可流於形式,要發自真心、誓不再犯。

三、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兩句話說明了菩薩修行的方法,修行應當是如蓮花那樣,看似是從水中生長出來的,但最終離開了水;又像日月一樣,雖然是懸掛在半空中,但卻並不是住在虛空中不動。蓮花不能離開水,離開水就存活不成了,日月離開虛空也將不復存在,這就像眾生修行菩薩道一樣,不能離開眾生,要在六道中去真修,「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入世又怎能出世呢?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日月在虛空當中也要不停地轉動,不能停滯不動,世間萬物皆不是恆定不變的,因此不要被虛幻地方假相所迷惑,放下一切貪著妄想,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和自在。這兩句話出自《普賢行願品》,前兩句為: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四、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是當年佛陀成道之時在菩提樹下感慨的話,佛認為一切有情眾生皆具有佛性,人人都具有如來的智慧和福德,人人都是未來佛,但是眾生愚痴,在煩惱妄想分別裡生迷惑和執著,被各種貪嗔痴慢疑等惡習障礙了心性,智慧無法顯現,故而無法證得佛果,只能在生死苦海裡顛簸,無法出離輪迴。

若凡夫能夠放下執著妄想分別,便與佛無礙,也能證得佛陀般那樣圓滿無漏的無上正等正覺。如同《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解脫就在覺悟的當下,就在我們的念頭裡。

佛法就是我們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一燈能破千年暗,一燈能破千年愚」,願大家多聽經聞法、增福開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相關焦點

  • 佛經中的這幾首偈頌,悟透福報無量!
    偈頌即佛經中的唱誦詞,類似於傳統文化中的律詩,每句的字數從三字到七字不等,通常以四句為一偈。偈頌翻譯自梵文,音譯為「偈陀、偈咃」。我們常聽到「三藏十二部經」的說法,三藏即經律論,而十二部經,是將三藏典籍按照體裁分為包括正經、歌詠、記說、偈咃、因緣等十二類。
  • 《華嚴經》中,這四句最為經典,若能參透福報不淺
    每次翻開《華嚴經》,都會有一種「不讀華嚴誤終身」的奇妙心境。更憧憬著若能在世上重活一遭,該有多好呀的無明妄想。《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它是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也是華嚴宗亦賢首宗的立宗之經,更是佛法中法界之根本經典,與《法華經》、《楞嚴經》並稱為經中之王,其地位不可小覷。而且這部佛經每一句偈頌都極為經典,雖然沒有涉及深奧的佛理,但句句直指人心,離苦得樂。
  • 佛教:《金剛經》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多以姚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最為流行。《金剛經》在佛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大乘般若智慧的重要思想之一。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華嚴經》為初期大乘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對大乘思想發展的影響甚大,華嚴經到底講述了什麼,本文一一告訴你!一、拋磚引玉《華嚴經》在佛經叢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初期大乘非常重要的典籍。「學佛一定要讀佛經,它的精華都在經典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學佛者應該多花時間選讀此經。但是《華嚴經》內容包含廣闊,文字艱澀,不易閱讀。本文嘗試淺談《華嚴經》的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關於《華嚴經》的文章及書本多如恆河沙數,希望本文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來增廣我們對《華嚴經》的認識。
  • 為何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一起聽聽星雲大師的開示
    佛門中有一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學佛之人,或者是對佛學感興趣的人都應該讀一下《華嚴經》。」可見《華嚴經》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星雲大師也是這樣認為,他說:「《華嚴經》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得道以後,給文殊、普賢等大菩薩宣講的第一部大乘經典。經文中所提到的觀點,都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其中有四句話,若是能悟透,大師說:「福報無量。」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華嚴經》中最具靈性的兩個句子,讀懂智慧無量!
    佛經中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要一個人,能深入經藏,就能得到如海的智慧。但是佛經浩若煙海,一個人,想要於眾多的經書中,找到最契合自己的佛經,很不容易。那麼,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華嚴經》中最具靈性的兩個句子,讀懂智慧無量!第一個句子: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華嚴經:華嚴經經典名句
    華嚴經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學的經典,華嚴經主要記載釋迦牟尼佛稱道後在菩提樹下為諸佛菩薩講述佛法,末學在讀華嚴經時,發現了華嚴經中很多的經典句子,現在寫下來同各位師兄分享。1、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
  • 佛教:《華嚴經》中的四句話,越讀越開悟!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不學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它在漢地佛教叢林中被譽為「經中之王」。這部經因何特殊之處,而贏得如此之多的溢美之詞呢?《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為文殊、普賢等菩薩所說,這部經典將三藏十二分教,盡數含攝其中,就像「帝釋天之網」,珠網上點綴著珍寶,每顆都映出其它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攝,重疊不盡,道出了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境界。
  • 華嚴經:華嚴經讀誦完整版
    很多正在修行華嚴經的師兄們很想把華嚴經讀誦完整版下載到手機上,因為自己的時間受到了外界因素的限制,只能用手機看。問我把華嚴經讀誦完整版下載到手機上學習會不會減少福報,我們在這裡給各位師兄解釋一下,把華嚴經讀誦完整版下載到手機上是不會影響我們的修行的。
  • 《華嚴經》中的10個最美佛句,如能受持,福報不請自來!
    01:前言富貴的華嚴,指的是《華嚴經》裡,有眾多的佛,眾多的善知識。如果一個人能誦讀此經,能得無量福報,甚至能於此經中的一句話,得證果位。由此可見《華嚴經》的殊勝。此經雖然殊勝,但是篇幅很長,作為普通修行人,要認真讀完一遍,少說也需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讀經不知經意,讀了也是枉然。所以,很多人就從這部佛經中,選擇自己喜愛的佛句,用以修持。很多人讀了一輩子的《華嚴經》,對其內容大多模糊,但是對於其中的佛句,卻是記憶深刻。原因是這些佛句,行文極其的優美,像詩一樣,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
  • 十部必讀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幾部?|楞嚴經|金剛經|華嚴經|阿彌陀佛...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佛教的十部經典佛經,看看各位都讀過幾部?  一、《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
    《華嚴經》是形成於2—3世紀時代的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的經典。研究表明,《華嚴經》形成的過程是經歷了由單篇經向集成合編的發展,大約在2世紀末,集成本形成,即今之《大方廣佛華嚴經》。其形成地區,學者研究的結論尚有分歧。如呂激先生認為:在印度,華嚴一類經典是當公元第二世紀中頃先流行於南方的。
  • 佛教:《華嚴經》中的這三句經文,道盡了世間福禍成敗的緣由!
    古德有言:「福禍無門,惟人自召。」佛教文化認為,我輩現在的處境,並非有人強加給自己,而是自己的業力招感而來。簡單來說,自種善因,自得善果;自種惡因,自得惡果。因果業報,如同聲音與回聲,身形與影子,它們之間的關係,絕不是被其他人強擰在一起。
  • 經中之王《華嚴經》講什麼?70萬字濃縮5句經文,只為求證1個主旨
    《華嚴經》共有三種譯本,其中以唐武周時期實叉難陀的譯本最為順明達意,所以此版在中國流傳最廣,因這一版本共有八十卷,對此譯本也稱為《八十華嚴》。《華嚴經》是一部體裁龐大的經書,精簡版尚且有八十餘萬字,實叉難陀原本則有一百四十多萬字。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佛說造塔功德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想最顯著的佛教派分別是淨土宗、法相宗、和華嚴宗。淨土是一個理想的修佛國土,折射著人們對社會的不滿,而它又是「易行門」,故能成為他們最佳的法門。華嚴宗特別強調圓融,它體現在「事事無礙」、「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禪悟思維中。最能體現華嚴宗特色的是「事事無礙」的現象圓融論,它是華嚴的最高境界,它衝破了生佛諸法的界限,將人類精神、審美感悟提升到圓融互攝、重重無盡的境界。圓融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禪的至境。禪宗發揮《華嚴經》「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
  • 華嚴經四09 :只要會傷到佛教的都不能傳.你所做的就是代表三寶
    華嚴經舍那品這麼說:一毛孔中,在佛的一個毛孔,華嚴經講的,六十華嚴翻譯成盧舍那佛,八十華嚴翻譯成毗盧遮那佛,那麼,後來,不成文規定:把法身就叫做毗盧遮那佛,把報身就叫做盧舍那佛。其實這兩個音是同一個音,懷魯佳拿、盧舍那,這兩個音是同一個間。但是因為八十華嚴翻譯的叫毗盧遮那,叫做光明遍照。那麼盧舍那通常是解釋圓滿的報身。
  • 《法華經》、《華嚴經》及淨土經典中的觀音代表什麼?
    敦煌壁畫和經典中的觀音蓄有短髭,清楚指出她是男性。然而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觀音經歷奧妙及令人驚訝的轉變,十六世紀時,觀音不僅完全中國化,且成為一位深受敬愛的慈悲女神。在所有傳入中國的佛菩薩中,觀音是唯一真正中國化成功的女神,以致很多對佛教不甚了解的中國人,根本不知道她的來源或佛教因緣。
  • 《華嚴經論》中的一乘思想——張文良
    在這一過程中,「一乘」概念的內涵發生了嬗變,由一個泛指佛教解脫教義的概念,發展為特指《法華經》或《華嚴經》所代表的最高、最圓滿教義的概念。眾所周知,「華嚴一乘」思想在華嚴思想的集大成者法藏那裡獲得了完備的形態。在其教判思想中,「別教一乘」代表著《華嚴經》區別於其他佛教經典的、最高最圓滿的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