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2020-12-23 重樓逾陀

《華嚴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想最顯著的佛教派分別是淨土宗、法相宗、和華嚴宗。淨土是一個理想的修佛國土,折射著人們對社會的不滿,而它又是「易行門」,故能成為他們最佳的法門。法相宗的理論結構,大體上可歸納為一個中心命題:

即「唯識無境」

兩個基本觀點:

即「能變」說及「帶相」說

此類思想只有在大變動時期才容易被發掘出來,故法相宗在中國近代新思想上發揮了很大的影響。

華嚴宗與以上兩宗不同。此宗所奉的《華嚴經》初譯於東晉,持續到北宋,綿延約八百年。因此幾乎任何學派和宗派都涉及《華嚴經》。尤其是法性宗、法相宗(唯識宗)、和禪宗。

武則天(公元624-705)把華嚴與禪宗聯結起來,使華嚴宗和《華嚴經》受到廣泛的推崇。自此《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很大,尤其對禪宗的影響更甚。華嚴宗特別強調圓融,它體現在「事事無礙」、「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禪悟思維中。

最能體現華嚴宗特色的是「事事無礙」的現象圓融論,它是華嚴的最高境界,它衝破了生佛諸法的界限,將人類精神、審美感悟提升到圓融互攝、重重無盡的境界。圓融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禪的至境。禪宗發揮《華嚴經》

「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 未來現在劫,回置過去世」

的思想,體證時間的圓融。華嚴理事無礙的宗旨深深影響著禪宗。它在禪宗《信心銘》、《永嘉集》、《楞伽師資記》等均有發揮。例如在希遷《參同契》有: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指出理與事、事與事間的相互關係,有「回互」和「不回互」兩種。「回互」指理與事相互融通的「相即」關係,「不回互」指理與事或事與事不壞自相而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是「相非」關係。這要旨對佛學研究有一定的影響。

《華嚴經》譽為「經中之王」。它的影響遍及諸經。世親菩薩在無著菩薩的循循善誘下,晚年以《華嚴經》的「三界為心」作依據,撰成《唯識二十論》。此論確立「唯識無境」的觀念,對諸識轉變外境,修持轉依等問題作了詳細的說明。其他經典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響。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清初的續法法師,他畢生研究《華嚴經》,對佛教的影響其大。續法(公元1641-1728)後名成法,字百亭(或作柏亭),別號灌頂。俗姓沉,生於明思宗崇禎十四年,圓寂於清世宗雍正六年。自幼出家,九歲跟隨杭州天竺山慈雲寺明源師父,十九歲受具足戒,二十歲習講經,歷時七年。法師遍研諸經,融會貫通。故聽法師開示善信甚眾。清代的華嚴學者,最受重視的首推續法法師。他傳承寶輪大師的衣缽,並弘其說,將《華嚴經》的綱要集錄,匯成《賢首五教儀》六卷。其後得寶輪大師傳授澄觀大師的《華嚴玄談》,而錄出「賢首教儀」,隨後還有其他很多的著作留傳於後世。續法法師是一位博通佛典的華嚴學者,他精研《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梵網經》、《圓覺經》、 《起信論》等各種經論。其中尤其對華嚴經有更深的研究。續法法師的《華嚴經》研究對中國佛教後學起了一定的影響。

《華嚴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在公元一世紀開始傳入中國,後來逐漸被國人接受,發揚光大。及後更自成一派,成為有中國特性的佛教,與印度本土的佛教分庭抗禮,別樹一幟。顯著的例子是天台宗與華嚴宗。前者尊奉《妙法蓮華經(法華經)》,而後者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所依。這二宗在印度佛教體系中是沒有的。

佛教對中國文化影響甚深,尤其是天台宗與華嚴宗。它自傳入中國後就以其漢譯的方法和儒家的宗法倫理相調和,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佛教倫理更趨儒學化,以迎合中國人的道德心態。在另一方面,儒學實際上也吸取了佛教倫理道德觀念來充實自己,由宋明理學家的倫理道德學說可見一斑。

在哲學方面:佛教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一方面糅合中國傳統哲學的唯心主義流派而流傳,另一方面,它又受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所攻訐,《華嚴經》也難以獨善其身。幸好到了宋末明初,儒、釋、道三教傾向合一,減少了針鋒相對,而轉化為一種新的包容哲學。佛教在近代出現了復興,佛學人士如楊仁山、歐陽竟無、譚嗣同、梁啓超等貢獻良多。復興的主流雖然是法相唯識宗,但有一些學者也繼續其它宗派,包括天台、華嚴、淨土等。

在文學方面:因要大量翻譯印度佛經,翻譯家提出了六大翻譯原則,源用到現今,其影響可是不少。又翻譯家因需要而創造了不少字和詞彙,例如「佛」、「魔」、「方便」、「世界」等。它豐富了中文的詞藻。《八十華嚴》文義流暢,內容也較完備,故在中國佛典中,流傳最盛。在宋代開始,文人雅士更將佛學的禪意融入詩句,而創出「禪詩」來,在中國文學上佔有一重要位置。可見佛學對中國文學有其深遠的影響。

在藝術方面:對中國的影響尤為藝術家及一般市民的所認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會接觸到佛教的藝術品。在很多石窟裡,如敦煌石窟,經常看到《華嚴經》所描寫的華藏世界的痕跡。無可置疑,佛教的藝術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對現代人的啟示主要是2點:

第一是「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第二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在《往生經》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相好,這個是自性裡本來有的,完全沒有失掉。又妄想是迷,佛是覺。迷了之後,就起妄想,接著便是起分別,然後是執著。這一迷把我們的德行、智慧變成煩惱。經上常說「煩惱即菩提」,覺時,煩惱是菩提,迷時,菩提即煩惱。《華嚴經》就是教人覺悟,令眾生脫離煩惱。

文末總結: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經典。被譽為大乘諸宗的「經中之王」實不為過。它文義流暢,內容完備,其中義理涵蓋範圍廣,超越時空,但互不妨礙,達致廣大而消融對立的圓融法界。依據《華嚴經》而成立的華嚴宗在中國萌芽、茁壯成長,至日後衰微。但《華嚴經》本身對中國佛教有很深遠的影響。學佛人士,無論任何宗派,都應修讀此經,作為了解其本身宗派的義理。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相關焦點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華嚴經》為初期大乘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對大乘思想發展的影響甚大,華嚴經到底講述了什麼,本文一一告訴你!一、拋磚引玉《華嚴經》在佛經叢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初期大乘非常重要的典籍。「學佛一定要讀佛經,它的精華都在經典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學佛者應該多花時間選讀此經。但是《華嚴經》內容包含廣闊,文字艱澀,不易閱讀。本文嘗試淺談《華嚴經》的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關於《華嚴經》的文章及書本多如恆河沙數,希望本文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來增廣我們對《華嚴經》的認識。
  •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
    這是《華嚴經》關於普賢形象的一種基本描述。然而,這種描述卻與另一部著名的大乘經《妙法蓮華經》的描寫有著很大的不同,此經云:普賢聞已,復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有能如法得是《法華經》而受持者,我當恆常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一切魔類及諸惡鬼,皆不能伺求其便而惱亂之。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當乘六牙白象王,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現身供養守護。
  • 經中之王《華嚴經》講什麼?70萬字濃縮5句經文,只為求證1個主旨
    《華嚴經》共有三種譯本,其中以唐武周時期實叉難陀的譯本最為順明達意,所以此版在中國流傳最廣,因這一版本共有八十卷,對此譯本也稱為《八十華嚴》。《華嚴經》是一部體裁龐大的經書,精簡版尚且有八十餘萬字,實叉難陀原本則有一百四十多萬字。
  • 《華嚴經論》中的一乘思想——張文良
    在這一過程中,「一乘」概念的內涵發生了嬗變,由一個泛指佛教解脫教義的概念,發展為特指《法華經》或《華嚴經》所代表的最高、最圓滿教義的概念。眾所周知,「華嚴一乘」思想在華嚴思想的集大成者法藏那裡獲得了完備的形態。在其教判思想中,「別教一乘」代表著《華嚴經》區別於其他佛教經典的、最高最圓滿的教義。
  • |楞嚴經|金剛經|華嚴經|阿彌陀佛...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佛教的十部經典佛經,看看各位都讀過幾部?  一、《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 來自龍宮的一部經典,諸經之王,讀誦書寫功德無量無邊!
    大龍菩薩就把龍樹接到龍宮,讓他看龍宮中收藏的經典,就好像我們的藏經閣一樣,不過比我們世間的高級。打開一看,「哇!這麼多經典,浩若煙海!」嘆服了。現在我們大家學的《華嚴經》,就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取出來的,不然,我們沒得學。
  • 一百萬字,千米長卷,手抄小楷《華嚴經》祥瑞現世
    本網訊6月7日上午九時許,周口昌建大廈C座三樓城,市文化展廳《二0二0蓮華盛開·朱廣輝抄經展》隆重開展。此次參展的作品為100萬字漢傳佛教大乘經典《華嚴經》,是周口市著名作家朱廣輝於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歷時十一個月傾情抄錄的小楷書法經典,因受裝裱技術限制全卷分五部總長1112米。
  • 佛教:《華嚴經》中的四句話,越讀越開悟!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不學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它在漢地佛教叢林中被譽為「經中之王」。這部經因何特殊之處,而贏得如此之多的溢美之詞呢?《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為文殊、普賢等菩薩所說,這部經典將三藏十二分教,盡數含攝其中,就像「帝釋天之網」,珠網上點綴著珍寶,每顆都映出其它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攝,重疊不盡,道出了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境界。
  • 不空三藏與華嚴思想之關係——覺瀅法師
    他以華嚴字母構成修持之觀門與儀軌,此即《華嚴經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及《大方廣佛花嚴經入法界品頓證毘盧遮那法身字輪瑜伽儀軌》。為何他以《華嚴經》四十二字母作為修持之觀門與儀軌?到底在什麼背景下,不空三藏會與華嚴思想交涉?這些問題都是本文所想要探討的。本文撰寫方式,先探討不空三藏之生平與時代背景,次論述其譯著;後再從其時代背景及譯著中,探討其與華嚴思想之交涉。
  • 學處 | 誦讀《華嚴經》 功德不思議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誦讀《華嚴經》,初學者雖感困難,但《華嚴經》是誦讀佛經中功德最大的菩薩修學的經典。誦讀《華嚴經》大致有五種功德利益。第一、滅五無間罪經云:「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 河北石家莊文物局局長6年手抄400米《華嚴經》
    石家莊市文物局局長劉正軍歷時6年完成經中之王華嚴經400米手抄卷劉正軍歷時6年完成經中之王華嚴經400米手抄卷展出,受到書法愛好者熱捧佛教在線河北訊 2012年4月28日,由河北省佛教協會、石家莊市文物局、石家莊市美術館共同舉辦的「經中之王華嚴經400米手抄卷暨石家莊碑刻拓片展
  • 不讀華嚴經 不知佛家富貴
    諸佛菩薩充滿整個世界,如經上所說,能夠「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內轉大法輪」。 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在華藏世界海中,不過是一粒塵埃。然而,就是在這塵埃般細小的地球上,我們能夠見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華嚴經》所開許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圓融無礙」。《華嚴經》講,我們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有缺陷也是美的。
  • 在《華嚴經》中,已經告知我們,為什麼觀音菩薩也叫南海觀音了
    在《華嚴經》中,已經告知我們,為什麼觀音菩薩也叫南海觀音了。唐代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稱觀音菩薩為觀自在菩薩,是意譯。因為,觀音菩薩之觀音的意思,就是光自在或者觀自在,即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這個叫法,並不是在明代小說《西遊記》中的發明,而是早已有之。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在大乘佛教(我國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的重要經典《華嚴經》中,已經有所交代。《華嚴經》,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之一,其重要性,與《法華經》和《楞嚴經》相仿。
  • 華嚴經的功德和利益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
  • 淺談天台宗的「五時八教」核心判教思想!
    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思益梵天所問經判教的活動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特色。所謂判教者,又稱教判,乃判釋佛陀一代時教之內容。判教亦即是對所有佛經中之各種教義,在內容上作一整理與評介,在地位上作出價值判斷及安排。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丁卯中秋   淨空學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丁卯中秋於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甲、講述因緣蓮社授經,慈光聞法華嚴啟信,決擇行門專修專弘,念佛三要(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
  • 《華嚴經》中的20句精華佛理,點醒執迷人生!
    《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華嚴經》是釋迦佛成道之後所說的大乘經典之中,篇幅最長,最廣解勝義,最至圓滿佛法的經典。《華嚴經》卷六十八,入法界品8. 樂法真實利,不愛受諸欲。思惟所聞法,遠離取著行。9. 應普事一切善知識。《華嚴經》卷七十七,入法界品10. 一切功德行,皆從願欲生。《華嚴經》卷七十七,入法界品11.
  • 大乘與小乘 ——《本生經》學習筆記
    正在學習的《本生經》裡,也有很多事例能夠很有力的說明大小乘佛法是同時、同源於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深切體會到佛經確實沒有以大小乘之分。同樣的理由,要探討大乘的淵源,不能從初期大乘佛教開始發展來判斷(即所謂的「佛後500年或者1000年是大乘佛教的興起」,因為這是大乘佛教發展的開始期,而非誕生期),應該從原始佛教的歷史初期開始。
  • 佛教歷史之西晉《二萬五千頌般若經》
    來自baid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大般若經(Mahāpraj?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經典。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唐玄奘譯。此經書不是西晉第一次翻譯,也不是在西晉完成最後的翻譯,為什麼在西晉要談這本經書,從佛教的整體歷史來看,個人認為西晉這個時期,算是般若學 經書的翻譯的一個高潮,此時魏晉玄學與佛教的般若學,有著不少的相同點,在這個時期相互借鑑及促進,為佛教在中國的發揚壯大有著極其的重要的地位,同時般若學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也開始逐漸的紮根並直至影響到了中國的思想。
  • 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而佛家的經文三藏六部一萬多卷,大致又可以分為五個時期,這在古印度的時候並沒有劃分,而是我們中國天台宗當年做過的著名的「分科判教」活動給界定出來的——也被稱為佛教的「五時」,下面紅塵君就來逐一簡單說明一下。而且這裡面關於佛陀所講的第一部經到底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兩派也有各自的看法,至今都無法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