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三藏與華嚴思想之關係——覺瀅法師

2020-12-23 佛教在線

壹、前言

佛教從印度展轉傳入中國,以梵文書寫的佛教經典是需要翻譯成為中文。唐代出現了許多譯經師。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位:即玄奘(600~664)、義淨(635~713)、實叉難陀(652~710)、菩提流志(?~727)、善無畏(638~713)、金剛智(671?741)、不空(705~774)、般若(?~714)等。

不空三藏甚受唐玄宗、肅宗、代宗尊崇,甚至其餘王公大臣也對不空三藏之譯經、弘法事業盡力護持。到底不空三藏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他會受到這麼多人的敬仰崇拜?據翰林待詔趙遷撰《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中,知不空三藏曾居灌頂師位四十餘年,受法的門人數以萬計,由他授比丘戒的弟子亦有二千人,唐朝玄宗、肅宗、代宗、德宗(時為太子)等也都受不空三藏灌頂。又,他不僅是一位翻譯大師,而且是一位善說有部律的戒師。

不空三藏曾翻譯過許多顯密的經典。他以華嚴字母構成修持之觀門與儀軌,此即《華嚴經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及《大方廣佛花嚴經入法界品頓證毘盧遮那法身字輪瑜伽儀軌》。為何他以《華嚴經》四十二字母作為修持之觀門與儀軌?到底在什麼背景下,不空三藏會與華嚴思想交涉?這些問題都是本文所想要探討的。本文撰寫方式,先探討不空三藏之生平與時代背景,次論述其譯著;後再從其時代背景及譯著中,探討其與華嚴思想之交涉。本文所依據的資料,以不空三藏所譯、有關華嚴思想的經典為主,其它譯著及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為輔。

貳、不空三藏之生平與時代背景 

不空三藏,梵名Amoghavajra,音譯為阿目怯跋折羅;意譯為不空金剛,這是他的全名,但他的略名不空較為人所熟悉;又被唐朝代宗封為智藏,或稱不空智。不空三藏是中國佛教譯經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而所譯的佛教經典多屬密教,對中國、日本的密教影響不小,所以他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對象。 

一、 生平    

在敘述不空三藏的時代背景前,不能不先簡單介紹他的一些生平事跡。茲就其國籍、童年、出家、譯經、弘法等略說如下:

關於不空三藏之國藉,有三種說法:一說北印度人,又一說南印度師子國人,另一說西域人。根據《唐書.西域傳》,唐代西域範圍包括忽嶺以東以西及印度等;而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來華之外國譯經師也有被泛稱為西域人的,他們大多懂梵語。由此推斷不空三藏出身印度,但難以確定北印度或南印度。 

不空三藏生於大唐神龍元年十二月(705)。十歲跟隨舅父到武威、太原。十三歲遇金剛智三藏,從金剛智三藏學梵語及密教經典。這時不空三藏雖尚年經,但已露出不凡的跡象。金剛智三藏見到這少年的不空三藏後,就知道他往後將是一位優秀的接班人。

祖師(指金剛智三藏)道悉談章羅門語論,輒背文而諷誦,克日而洞悟,祖師大奇。他日與授菩提心戒,引入金剛界大曼荼羅,驗之擲花,知有後矣。 

開元七年(719),十五歲的不空三藏就跟金剛智三藏出家,二十歲受比丘戒。此後,不空三藏學習律儀和梵文、漢譯的經論,並隨金剛智三藏譯經。

聽習律儀、唐梵經論。隨師譯語,稍得精通。隨駕兩京,應詔翻譯,不離左右。 

不空三藏聰敏過人。就本師金剛智三藏研討聲明論時,他只費六個月就把需要用十二年才能學完的課程學完。            
討論聲論,十二年功,六月而畢。誦文殊願,一載之限,再夕而終。  

又,不空三藏求法心切。在其師金剛智三藏持續三年都不能滿足其願後,不空三藏為求法故,甚至想回天竺。其旺盛的求道心與努力,實在令人感到驚嘆。  

後於祖師處,哀祈瑜伽,五部三密。求之三載,未遂夙心。為法之故,欲歸天竺。  

金剛智三藏見不空三藏確實對法很渴望,而且聰明過人,於是決定盡授密教的五部經典給他。 

我之法藏,盡將付汝。次於他晨,為與傳授五部之法。灌頂護摩阿闍梨教,《大日經》悉地儀軌,諸佛頂部眾真言行,一一傳持,皆盡其妙。     

開元二十九年(741),唐玄宗詔許金剛智三藏和弟子回國。但金剛智三藏到洛陽就生病,於同年八月二十日圓寂。不空三藏奉師遺命想往天竺,但這時他又奉朝廷的命令,齎送國書往師子國。不空三藏到達南海郡時,採訪使劉巨鱗三請建壇灌頂。同年,偕其弟子含光、惠辯等僧俗三十七人,共乘船舶前往師子國去。  

在師子國,不空三藏訪問普賢阿闍黎,從他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及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頂等。除外,還廣事搜求密續和各種經論,獲得陀羅尼教《金剛頂瑜伽經》等八十部、大小乘經論二十部,共計一千二百卷。 

天寶五年(746)不空三藏從師子國回到長安,奉敕權止鴻臚寺。六年(747)詔入內立壇為帝灌頂,賜號智藏國師,移居淨影寺。

天寶十三年(753),不空三藏奉詔到河西武威,住開元寺。並為節度使哥舒翰及其它士庶數千灌頂;又為其弟子僧含光授五部法;對功德使李元琮亦授予五部灌頂,並授金剛界大曼荼羅之法。

大曆六年(771),不空三藏所翻譯經典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及目錄一卷,並請入藏。 大曆九年(774)圓寂時,世壽七十,僧臘五十。唐代宗為之廢朝三日,並追贈「司空」,更加「大辨正」諡號,於大興善寺造塔安置舍利。建中二年(781),唐德宗敕淮不空三藏弟子慧明在大興善寺為其立碑。 

晚年,他曾對弟子說:「汝等於法,宜踰身命。是所聞者,斯不易焉。吾思往日涉險冒危,為法委身,窮歷拜國,週遊往返,十餘萬裡。爾等當思此意,速此修行。無殉利以辱身,勿為名而喪道。奉我臨終之誠,成爾書紳之勖。」從以上這些話,可知他真是一位「起而行」、視法重於生命的宗教師。

二、時代背景 

印度的佛教,在歷史上可分為小乘、大乘、金剛乘(密教)三個階段。而不空三藏正好生長在密教盛行的時代。密教在印度可說是源長流遠,其實踐與理論都立於整個印度文化的基礎上;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宗派,而是廣大印度宗教潮流的一支。或許可以說它早已潛伏在雅利安人與非雅利安人雙方的生活中,從七世紀起,才慢慢獨立而具有明確的形式。 

關於密教在印度成立的社會背景,雖不得詳知,但至少可從以下四項明確的事實探求密教成立的因素:(一)西羅馬帝國滅亡(475),導致印度與西方世界的貿易及其商業資本衰退。(二)強大統一的笈多王朝逐漸衰弱,接著異民族(匈奴)侵入,逮其被擊破後,地方王朝分立,政治日趨專制。(三)農村封瑣性經濟成立,自古停滯於農村的政治、文化勢力反而大見伸張。(四)受商業資本家支持的佛教與耆那教勢力日衰,而居於主流、正統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反而日漸興盛。

密教亦稱為秘密佛教,是混合了複雜的要素而成立的。要簡單的下其定義是很難,但可舉出其兩大特色:一是高度發達神秘主義的哲學;另一是低俗咒術儀禮的組織化。前者是繼承大乘佛教中觀與瑜伽行而來;後者是密教與民眾接觸時重要的一面。            
七世紀以後具有獨立性質的密教,稱為「純密」。在此之前的密教,稱為「雜密」,指見於一般大乘經典陀羅尼品中的密教。陀羅尼,漢譯為「總持」,亦即咒語,系用以憶持佛典要點的摘要語,也被認為具有神秘的靈異機能。在此語言被視為神聖。原始佛教時代,釋尊對咒語採取嚴禁的態度。但到了密教成為獨立的思想體系,出現於印度佛教史上時,咒語極其盛行,不只密教經典,而且連顯教的大乘經典都加入咒語,如《心經》中的般若波羅密多咒。

「純密」即純正的密教,是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二大支柱而成立的密教。  

《大日經》是一部敘述大日如來比如陽光一般的智慧光明,慈悲救濟一切眾生的經典,它所依據的是中觀、般若經,其所開展的世界叫做胎藏界。而《金剛頂經》是承繼《大日經》而成立的,但它依據瑜伽行唯識派的哲學與認識論。它開展的世界叫做金剛界。至此不論是中觀派或是唯識派,其學說進展的結果都有滲透了一些密教的思想。  

東晉已有密教經典傳入中國,這些都是印度初期的密教經典,亦即雜密的經典。唐玄宗時代,印度密教大師善無畏來到中國。初被迎住興福寺,後任西明寺住持。善無畏三藏曾在那爛陀寺──當時印度佛教亦即密教的研究中心──學習密教。他到中國後,著手翻譯密教的經典。在善無畏的譯經中,最重要的是《大日經》。密教採用印度固有的灌頂禮儀,作為其師徒傳承密法的儀式。這種灌頂式在四世紀從印度傳來,但中國實際舉行是在善無畏以後,給予中國上下強烈的印象。

另一位印度密教大師金剛智,亦來到中國。金剛智三藏,是東印度人。他在印度各地學律、中觀、瑜伽行唯識,並在南印度修學密教。約四十歲時到中國;在中國譯經弘法大約二十年。金剛智三藏所學的密教是流行於南印度的《金剛頂經》系密教,他將它傳到中國。他的譯經中最重要的是屬於《金剛頂經》系的《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等。此代表金剛界的密教。經由善無畏與金剛智二位密教大師的譯經,中國佛教才開始能接觸到金、胎兩部的密教。 
 
後不空三藏遇金剛智三藏,師事他,接受他所有的密法;在師子國遇普賢阿闍黎,蒙授秘法。不空三藏自師子國請回大量的密教經典,並進行翻譯,令密教漸行於中國。不空三藏是印度人,但幼年就到中國,比前二位大師更具中國色彩。除譯經外,他在宮廷或在其它地方也弘法,並在五臺山等建密教寺院。由於時勢所趨,他所譯所弘均屬密教。 

如上述,自七世紀起,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唯識二大派,已逐漸密教化,佛教經典也隨著時空納入許多密教思想。八世紀,密教的經典大量的從印度展轉傳入中國。中國佛教接受未密化、已密化的經論後,一些修行儀軌亦逐漸流行。不空三藏處身於密教興盛的時代,在自己精進努力下,終於成為一位密教的大師。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完成玄奘大師未盡之《大寶積經》翻譯的菩提流志三藏法師
    農曆十一月四日是唐代菩提流志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菩提流志(意譯覺愛)三藏法師,原名達摩流支(意譯法希),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姓迦葉。法師通達教典,名稱遠聞,唐高宗於永淳二年(683)派人去印度邀請,十年之後即武周長壽二年(693)到達了東都洛陽。  菩提流志三藏法師先參與譯場工作,翻譯了十幾種經典後,停止自己的譯事,和義淨三藏法師一起幫助實叉難陀三藏法師翻譯大部《華嚴經》。
  • 方丈微語 | 三藏法師
    佛經中對法師的定義是:「以法為師,以法師人」。意為以佛法做我們的老師,然後再以佛法去教化他人。  三藏法師,則是指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聖典的出家僧眾。也就是說,只有精通並奉行經、律、論三藏教理教義的法師,才有資格稱為三藏法師。
  • 東蓮覺苑僧徹法師眾法師 如何透過華嚴字母提升智慧
    佛教在線香港訊 僧徹法師以及衍空法師等逾十位法師與進念二十面體2013年年底將再度合作推出生命劇場《華嚴經》,這次是「3.0 普賢行願品」,重點說身口意之行業,眾法師們唱誦「華嚴字母」是演出音樂的焦點。然而,這些字母為什麼重要?什麼是「華嚴字母」?
  • 四川尼眾佛學院果平法師:隆蓮法師的僧才教育思想
    為此隆蓮法師提倡廣學多聞,在各宗各派上不可存有偏見。立志於佛教教學的僧人,更應遍覽三藏,對各派思想有所了解。倘若執此廢彼,難免因自己的錯誤見解而隨便歪曲佛經原意,或斷章取義盲修瞎煉。佛教講教、理、行、果,若理不通則事不立。理本無礙,學人如果憑己好惡贊己毀他,難免有謗法之罪。對於教學人才,明白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2)「三藏」之意「玄奘」和「三藏」早已在玄奘生活的時代便已經產生關聯,諸如在《大唐西域記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性狀》等,已經將玄奘和三藏並列,當然在這些眾多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此時「三藏」之名並非是對玄奘的一種專用稱呼
  • 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被稱做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稱做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人中,除了赫赫有名的玄奘法師,在他之前還有一位鳩摩羅什法師。秦王苻堅派去迎接鳩摩羅什的將領姓呂,當他辛辛苦苦把鳩摩羅什接上返回到途中時,卻聽到了秦王苻堅失敗的消息,故國已經不在了。這位呂姓將軍於是在甘肅一帶自立為王,稱為西涼國。鳩摩羅什於是就在西涼住了下來。後來,風雲變幻,西涼也亡國了,鳩摩羅什於是來到了長安。
  • 唐僧三藏玄奘法師
    唐僧三藏法師玄奘的精神,對人類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 《華嚴經論》中的一乘思想——張文良
    僧叡自身在《喻疑》中雖然認為大乘和小乘有別,如小乘三藏祛眾生之染滯,《般若經》除眾生之虛妄,《法華經》明一究竟,《涅槃經》闡真實之教化,但「優劣存乎人,深淺在其悟」(大正55,41中),雖然有大小乘的區別,但真理只有一個,只要契合眾生的根機,那麼諸大小乘就沒有優劣之分。鳩摩羅什與僧叡對於大小乘的判析,是承認大小乘經論之間有「差異」,但並不強調其「優劣」。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想最顯著的佛教派分別是淨土宗、法相宗、和華嚴宗。淨土是一個理想的修佛國土,折射著人們對社會的不滿,而它又是「易行門」,故能成為他們最佳的法門。未來現在劫,回置過去世」的思想,體證時間的圓融。華嚴理事無礙的宗旨深深影響著禪宗。它在禪宗《信心銘》、《永嘉集》、《楞伽師資記》等均有發揮。例如在希遷《參同契》有:「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 印尚法師:華嚴九心
    》裡面所說的,由於這九種心是來源於《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九種心又被稱之為華嚴九心。因為一個惡知識,他的知見不正,他的思想與行為會影響弟子,就會師父下了地獄,徒弟由於造了惡業也會下地獄,所以選擇善知識非常重要。  第二種心,如金剛心。金剛寶堅固無比,一切東西都不可能會去損壞它。
  • 佛門的智慧之母——《金剛經》的思想價值及文化意蘊——王月清
    就中國佛教宗派內部而言,隋唐以後天臺、三論、法相、華嚴諸宗都十分崇奉《金剛經》,各宗領袖都結合宗義,寫下了不少有關《金剛經》的註疏。禪宗六祖慧能因聞《金剛經》得悟,從此中國禪宗與《金剛經》結下不解之緣。《金剛經》與中國文化、中國佛教的關係如此密切,因此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必要了解《金剛經》。《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
    這就是唐代重譯的八十卷本《華嚴經》,又稱「八十華嚴」。八十華嚴九會三十九品,較六十華嚴增加了一會五品;法藏還補人了提婆訶羅所譯(人法界品)的兩處脫文,但基本內容是一致的。晉譯《華嚴經》和唐譯八十卷本《華嚴經》是《華嚴經》的兩個最主要的版本。此外,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廚賓三藏般若,依據南印度烏茶國王「所進」的手抄本《華嚴經》,譯成四十卷本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人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 鳩摩羅什的譯經道場——三論祖庭、華嚴寶地
    此「逍遙三藏」匾由興善寺方丈妙闊法師親筆書寫。 1945年定悟法師任草堂寺住持時,西安各寺廟聯合贈送。1947年懸掛在殿前。殿內正中供奉明代施金泥塑如來佛像,佛像前安放著日本日蓮宗奉送的鳩摩羅什坐像。這尊鳩摩羅什坐像高1.2米,用一整塊楠木刻成,一雙慧眼,滿面含笑,栩栩如生。
  • 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師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和不空三藏,誰排第一
    法師在此學習時間最長,學習的內容最豐富,聽講《瑜伽師地論》三遍及《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曇》等,兼學婆羅門書,印度梵書。不空(705~ 774),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不空(705~774),全稱不空金剛(是他受灌頂的號),是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生於公元705年(唐神龍元年),自幼喪父,隨其叔來住東海,14歲時在閣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密宗大師金剛智,隨侍受學,並同來中國,720年(開元八年)到洛陽。20歲時在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此後廣學唐梵經論和密法,在金剛智譯場充當譯語,盡傳其學。
  • 聖凱法師:佛教界人才輩出 祖庭後繼有人
    其中,阿育王對佛教的變革和對中國佛教政教關係起到的影晌,菩薩思想在印度形成和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原始佛教的禪法與中國禪宗的比較等探討,皆是非常有意義的。佛教中國化的最重要成果即宗派的建立,其建立因緣需要經典依據、制度化組織和宗風的創立,而祖統法脈的建立則是宗風傳承的關鍵,祖庭是集宗風、文化、組織體系於一體的寺院。
  • 一心三藏的含義,一心三藏的精髓在哪裡
    三藏的含義這裡的三藏不是經、律、論三藏,而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它有三個特點:無形無相、客觀存在、不生不滅。比如躺在床上睡覺做夢的那個人,好比就是空如來藏。不能覺知自己在做夢的這種是無形無相的表現;所作的夢確實是自己真實存在過的,這就是客觀存在的表現;夢中之變化生滅,最後取決於做夢的自己。這就是不生不滅的一種現象。不生不滅解析的不夠徹底,歡迎討論。【不空如來藏】,它也有三個特點:有形有相、千千萬萬、生生滅滅。
  • 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能利法師
    誠如是也,根幹強壯,則枝葉隨發,蓬勃茂盛,參天蔭地,攬風棲雲,不也易哉!佛法所為者,出三界也。故凡一切講法、教法、行法,其最終目的,非與出三界相應,或不能使現前眾生出三界者,皆為不徹底之教行,而其佳者,不過類於世之儒哲等學耳。「一門深入,得根本智」,此千古之傳承也,禪門如是,教下亦復如是。昔古德得一經甚喜,依之修而見性者,即此理也!惜此法今已難聞矣!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教出家僧侶通曉經藏,可稱為經師;通曉律藏,可稱為律師;通曉論藏,可稱為論師;如果學問廣博、獨具智慧,通曉三藏經典無礙,可稱為三藏法師,比如姚秦王朝的鳩摩羅什、大唐王朝的玄奘法師。佛教經典浩如煙海,其中最短的、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大唐三藏法師玄奘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印順法師
    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印順法師釋 行 願提要:印順法師是當代中國佛教著作等身的三藏法師,佛學泰鬥。印順法師倡導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思想是在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礎上,經過再轉化更加的精純與豐富。他提出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實踐者,一、具煩惱身;二、悲心殷切」,並以菩提心、大悲心、性空慧三心作為自己修持佛法的心要。
  • 《佛教三字經》I 法界生起、證道成佛、啟教傳道、集結三藏
    空色:空,是存在的基本特性。佛教認為,一切存在都是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即因緣所合,沒有獨立的體性,所以叫空。色,是指一種有形體相狀的存在,與心念思維相對,相當於物質的概念。佛教認為,空與色只是個相對的概念,並非截然對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與色的分別乃是眾生的「無明」而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