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一月四日是唐代菩提流志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菩提流志(意譯覺愛)三藏法師,原名達摩流支(意譯法希),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姓迦葉。法師通達教典,名稱遠聞,唐高宗於永淳二年(683)派人去印度邀請,十年之後即武周長壽二年(693)到達了東都洛陽。
菩提流志三藏法師先參與譯場工作,翻譯了十幾種經典後,停止自己的譯事,和義淨三藏法師一起幫助實叉難陀三藏法師翻譯大部《華嚴經》。
從神龍二年(706)起,他重拾譯事,根據攜來的梵本開始編譯《大寶積經》,歷時七年,修訂舊本,新譯全經四十九會中的二十六會,其中十一會系初譯,到睿宗先天二年(713)完畢,完成了《大寶積經》全部一百二十卷的編譯。
這一大部,原來玄奘大師在圓寂前一年(663)曾試譯過幾行,感覺氣力衰竭而輟筆。這樣一擱數十年,無人問津。
菩提流志法師攜來新的梵本,重新引起注意,中宗復位之後,就加強了譯場組織(譯語、證梵義等都聘請了印度人),請菩提流志法師主譯來完成玄奘大師未盡的偉業。
菩提流志法師利用《大寶積經》獨有的叢書體裁,變通辦法,儘量勘同從前譯過的零本編入大部,遇到舊本文義不全或舊無譯本的,才出新譯。因此全經四十九會幾乎一半用了舊本,只二十六會新譯,其中還多數參酌舊本重出,純粹的初譯本只有十一會。
菩提流志法師譯本的譯文質量較高,因為當時譯場組織相當完備,翻譯經驗豐富。尤其頌文翻譯,舊本有些是六言或八言,不很符合中國詩歌體裁,流志三藏重翻為五、七言,且曲盡其意。所以徐諤替《大寶積經》譯本做的《述》裡說︰「大乘章句義不唐捐,小品精微拯無遺溺,能事畢矣,佛何言哉!」
譯場中,菩提流志法師還譯有密乘經典多部。菩提流志法師譯完《大寶積經》之後,專門修持,十分精進,又經十幾年,到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十一月四日,右脅安臥,安然而逝,享年一百五十六歲。
禪林網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