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2020-12-17 啃書的貓超

說起《西遊記》這部小說,你可能不會陌生。《西遊記》裡有一位「唐僧」,想來你肯定知道。《西遊記》中的「唐僧」,讓人感覺有些迂腐和絮叨,並且似乎沒啥真本事。但其實,「唐僧」這個人物的原型,可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厲害角色。

他便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玄奘(公元602年-664年)。

或許你會奇怪,為何玄奘會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呢?這是因為,玄奘大師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才得了這樣的尊稱。而他作為法相宗的創始人和佛經譯者,則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在世人看來,玄奘法師這一生絢麗卻也短暫,並且還充滿了傳奇色彩。但你讀了今天的故事,或許會對這位「中華民族的脊梁」(魯迅語),有一番不一樣的認識。

01 出身儒學世家,卻迫於生活而出家

玄奘法師俗姓陳,乃東漢名臣陳寔後代。玄奘的祖父,在北齊時出任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博覽群書,專心治學,為人正直,被遠近鄉鄰所敬重、愛戴。

隋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玄奘降生。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親為他取名「禕」,意為「美好」。可見,玄奘的父親對他抱有極高的期望。

玄奘尚年幼時,就跟隨父親學習儒家經典。但後來由於父親去世,家道中落,生活困苦,玄奘的二哥陳素便來到洛陽淨土寺出家,法號長捷。玄奘十一二歲時,跟隨長捷法師住在淨土寺,學習佛教經論。據說,在眾多的佛教經論裡,玄奘最有心得的便是《妙法蓮華經》和《維摩詰經》。

二十歲那年,玄奘正式受戒,這之後跟隨景法師學習《大般涅槃經》,跟從嚴法師學習《攝論》。經過短短幾年的刻苦學習,玄奘就可以把自己學到的內容複述給別人聽,不僅融入了諸多個人見解,並且還講得非常詳盡,因而也博得眾人的欽佩。

玄奘聰穎好學,極具進取心。他不滿足於目前取得的成績,心想著,不如走訪大江南北,遍尋名師,說不定能夠在佛學方面進行更為精深的鑽研。

在四處遊學的那些年,玄奘靠著過人的毅力積累下大量的佛學知識。但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個問題:佛教各學派的學說都存在歧義,這讓他心中大為困惑。為了掃清困惑,就決定前往天竺求學。

於是,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踏上了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的漫漫長路。而唐僧取經的這一壯舉,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文學題材。

02 漫漫西行路,拳拳求法心

在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路上,發生過許多故事,有些見於史料記載,有些則流傳於民間。這些故事讓玄奘西行之路變得更加曲折,但同時也豐富了玄奘法師的見聞。

玄奘法師西去取經途經的地方,多是敬奉佛法、禮敬僧人之地。比如說,現今吐魯番一帶,在唐朝時名為高昌。高昌王室向來信奉佛教,聽說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取經求法必將路過此地,高昌王和王妃以及其他王室成員,早早便在城中等候著了。

這天,夜色已經很深了。高昌王遠遠地就望見有星星點點的亮光。原來是幾個人高舉著火把,正緩緩向前行走。直到這些人走到面前,高昌王才看清楚,在這些人之中有位身材高大的僧人,舉止言行,皆與眾不同。

高昌國王心底深深一震,便恭敬地說道:「莫非這位就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吧。」

玄奘法師施禮之後回了一聲「正是」,隨後便在高昌王的引領下和眾人簇擁中,緩步走進宮殿。此後幾天,高昌王一直與玄奘法師探索佛學問題,而玄奘法師則被高昌王室禮敬佛法的虔誠所感動。於是,玄奘便答應高昌王的請求,為高昌城裡的僧俗信眾講經傳法。

消息傳出後,大半個城的百姓都湧來聽法。待玄奘講完佛法之後,那些前來聽講的人無不歡喜。

高昌王見此情景,便懇請玄奘法師留下來,並許給他尊貴與殊榮。

玄奘卻說:「我不顧惜自己的性命,千裡迢迢地前去天竺求取佛法,為的就是能夠讓一切眾生脫離痛苦,如今您一定要讓我留在貴地,我求法的心願不能實現,這豈不是使一切眾生永無解脫之日了嗎?」

高昌王聽完玄奘的一番話後深受感動,他準備了許多錢財,以供玄奘西行路上使用。可是玄奘卻分文未收,只是說:「能遇到您這樣奉行佛法、愛護臣民的國君,這是佛法之幸,是此地百姓之幸。」

高昌王聽後更是感慨萬千,他一邊叮囑玄奘法師路上保重,一邊又懇請他取經回來,再路過高昌城時務必多留幾日,為城中百姓講說大乘佛法,使更多的人能得聞佛法,開啟智慧。

03 身在天竺,享盡榮耀

據說,玄奘每到一處,必定拜謁當地的佛教聖跡,必定打掃每一座佛塔。經過艱難的跋涉,他終於來到了目的地——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古印度著名的佛教寺院,能夠在這裡進修佛學,是眾多出家人的畢生心願。

玄奘來到那爛陀寺之後,得到了戒賢大師的賞識。他跟隨戒賢大師學習了很多經論,並且在戒賢的鼓勵下,遊歷了天竺各地。也是在戒賢大師的鼓勵下,玄奘在那爛陀寺講授《攝大乘記》、《唯識抉擇論》,還與各宗派的論師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作為一個外來的僧人,玄奘在辯論時從不曾流露出絲毫懼色。他以深厚的佛學素養和出色的辯才,而受到天竺各地人們的禮敬與崇拜。

僅舉一個例子,你就知道玄奘在天竺受到怎樣的禮遇:

在曲女城舉行的六千人無遮辯論大會上,玄奘法師以《會宗》、《制惡見》中的觀點作為論題,與其他僧人展開了為期十八天的論辯,結果竟無人能駁倒他!玄奘法師經此一事而聞名,受到僧俗人士的一致推崇,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從這兩個稱呼中,我們不難見出,玄奘法師在天竺所享有的尊榮。

這還不算完。經過數年鑽研後的玄奘,在由戒日王操辦的無遮法會上,獲得了印度第一高僧的美名,連戒日王都向他恭敬禮拜。

只是,玄奘並沒有把這些尊榮放在心頭。既然當初發下誓願,待自己學成之後要回到故土傳播大乘教法,那麼,又何必執著於這些異鄉的尊榮?

玄奘在天竺修學佛法十七年,為的就是能夠有朝一日回到東土大唐,弘揚佛法,救度眾生。學成後的玄奘,一刻都不想耽誤了。他向戒日王請求回到大唐弘法利生,可是戒日王哪裡肯放走這樣難得的佛學人才呢?

於是,戒日王請玄奘法師主持了一場為期七十五天的布施法會,並承諾布施法會結束後,就讓玄奘踏上返還之路。可是,法會結束後,戒日王仍然沒有讓玄奘回國的意思。玄奘經過再三請求,才獲得允準。

為表示對佛法的尊崇,戒日王命人用大白象載著佛像、佛經以及各種供品跟隨玄奘法師一道回國。聽說玄奘法師即將返回大唐,印度各地的僧俗信眾幾乎都來為他送行。

玄奘再次踏上了漫漫長路。只不過,這一次他的內心更多了一份踏實,並更加堅定自己弘法度眾的信願。

04 西行歸來,開啟弘法事業

踏上歸途之後,玄奘法師星夜兼程,不肯稍做逗留。在越過蔥嶺之後,玄奘便遣人給唐朝國君太宗李世民送去了返程書信。

貞觀十九年正月的一天,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師終於回到長安了!

玄奘法師回到長安之後,把從天竺帶來的佛經佛像等物,用車送往弘福寺供養,京城中的百姓、僧人,乃至朝廷士人也前去參拜。在佛經佛像送往弘福寺的的途中,空中還出現了殊勝瑞相:耀眼的太陽周圍,聚集了好多彩色雲朵,煞是美麗。

人們都說,這樣的天象,萬般祥瑞。

唐高宗顯慶五年初,玄奘法師開始翻譯《大般若經》,一直到龍塑三年才完成,全經共600卷。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之後,玄奘法師便一直感覺身體不適,不久之後便圓寂了。這一年,他才六十二歲。

玄奘法師這一生,可謂是極富傳奇色彩。他西行取經求法,加強了中印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歸國之後,又翻譯出大量佛教經論,為中國佛學的研究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我們都知道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在吳承恩的筆下變成了《西遊記》。但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玄奘法師撰寫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古代西域、印度等地政治、經濟、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珍貴文獻材料。

玄奘法師不僅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還創建了漢地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法相宗。一千多年之後,魯迅先生在談到玄奘法師時,稱其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這樣的稱號,玄奘法師,受之無愧。

相關焦點

  • 香港佛教界觀賞電影《大唐玄奘》 分享玄奘法師的故事
    是次座談會為「一帶一路—追尋玄奘的足跡」計劃活動之一,香港佛教聯合會與香海正覺蓮社聯合主辦,得到「華人廟宇委員會之華人慈善基金」資助。觀賞暨分享座談會將連續舉行四天,每天不同的法師大德與專家學者將於觀影前蒞臨現場,分享與玄奘法師故事相關的歷史、人文、藝術和佛學心得。
  • 唐僧三藏玄奘法師
    當然,人生在世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但在今天,凡是能正常工作的人,基本不存在這個問題。遺憾的是,很多人雖已沒有生存之憂,所做的一切還是在解決生存問題——那就是賺錢,繼續賺錢,不斷賺錢。而賺到的錢也只是用於生存,沒有更多更高的意義。可以說,生存是為了活著,活著是為了生存。  其次是生活問題,即提高生活質量和品位。
  • 玄奘法師何止顏值高呢?
    本文僅是玄奘法師簡傳。諸君若有興致,可進一步翻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梁啓超先生曾言該傳「在古今所有名人譜傳中,價值應推第一」。現已有白話文譯版《玄奘法師傳》。  玄奘法師(600-664)是隋唐時人,傑出的翻譯家,法相宗的創始人。法師自幼聰慧敦厚,溫文爾雅,儀表非凡,跟從仲兄誦習儒道經典,勤學不懈。
  • 濟群法師:玄奘大師的五大精神
    (卷四)  從此復往杖林山居士勝軍論師所……法師就之,首末二年,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及問《瑜伽》、《因明》等疑已。(卷四)  玄奘三藏的一生,是學法、求法、弘法的一生。為了追求真理,他從未顧及自身安危,甚至將生死置之度外。
  • 高僧行跡|玄奘法師傳(59)——辭別回國
    玄奘法師因而又停留了十多天,鳩摩羅王也同樣殷勤,對玄奘法師說道:「法師如果能住在弟子那裡接受供養,定當為法師建造一百座佛寺。」玄奘法師看到諸位國王固執己見,就向他們傾訴苦衷,說道:「支那國距此遙遠,很晚才聽聞佛法,雖然略沾梗概,卻不能備悉原委,為此我才遠遊異域,訪求佛法。如今能夠得償所願,都是由於本國諸位賢士思慕深切所致啊,因此不敢片刻忘懷。
  • 本性法師:這本書裡藏著物質極簡、靈魂豐盈的人生真諦
    該書主要講「戒、定、慧」三學,體系嚴整,邏輯清晰,對修學南傳佛教禪法是很有指導意義的聖典。對修學中華禪法的朋友,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論著。近年,各方面原因,人心比較浮躁。「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因此,對「戒、定、慧」的推廣就顯得越發客觀重要,具有現實需求。尤其,這段時間,疫情肆虐國人,甚至全球,人們的心理與精神,不安、恐懼、焦慮、無助。
  • 《西遊記》中的唐僧:中國佛家鼻祖「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後世便稱之為「唐僧」,玄奘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玄奘法師的翻譯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等一些列經書,而玄奘自己根據他17年的取經之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感整理成了一部流傳至今的《大唐西域記》,本書總卷12卷,裡面記載了玄奘在110個國家的見聞,以及28個國家的山川、河流
  • 玄奘法師西行故事四則
    高昌王聽說玄奘當夜要到的消息後在宮殿裡焦急渡步,寢食不安。午夜,衛士們報告玄奘已到,高昌王親自舉著火把迎接他,並不顧玄奘路途勞累,興高採烈地和他聊了一整夜,隨後幾天也是如此,高昌王每日在三百弟子面前跪地當凳子,讓法師踩著他的背,登上法座講經,時間過了十幾天,唐玄奘執意西行,高昌王苦苦挽留,並要以弟子身份終身供養玄奘法師,還要讓全國居民都成為法師弟子,每日沐浴執香,洗耳恭聽法師講經。
  • 現代草書臨習的優質字帖,玄奘《多心經》鑑賞,字字飄逸筆筆秀麗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現代草書臨習的優質字帖玄奘《多心經》鑑賞:玄奘法師簡述: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 略論「玄奘法師」臨終的修持方法,這4方面對「往生」意義非凡!
    玄奘法師臨終的情況在玄奘法師的傳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下稱《慈恩傳》)裡,詳細記錄了法師臨終的過程及面對死亡時的處理方法。《慈恩傳》記載著法師在臨終時身體呈現善終的特徵,因此,關於玄奘法師的臨終情況與修持方法的內容,相信對於想獲得善終的人來說會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者唐三藏法師玄奘
    玄奘和幾位法師聯同上表,請奏皇上準予他們前往印度留學。但那時唐朝開國不久,西突厥雄踞中亞,新疆以及阿富汗一帶小國,都仰突厥鼻息。唐朝政府為了國防關係,嚴禁百姓出境。因此玄奘的上表被退回,再度上表亦未獲準奏,始終拿不到出國護照。但他並不因此而灰心,反而更積極地籌謀出國留學的計劃。於貞觀三年(629年),偷渡玉門關,冒禁孤徵。一路頗多艱險,曾渡沙漠八百裡,上無飛鳥,下無走獸。
  • 玄奘法師與大雁塔的不解之緣 情系西安洛陽兩大古都
    提到西安大雁塔,對洛陽人來說,更多的是想到玄奘法師,他將西安與洛陽兩大古都從佛文化上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 玄奘法師求取真經普渡眾生,圓寂以後頭蓋骨都在哪存放著呢?
    提起玄奘法師大家應該都不太陌生,他就是四大名著《西遊記》中的唐僧,他為了求取真經不遠萬裡來到印度求取真經,回到大唐以後成為最為權威的法師,而他去世後留下的頭蓋骨舍利就成為最寶貴的東西,那麼玄奘法師去世以後頭蓋骨在哪存放著呢?
  • 西安歸元玄奘文化促進會成立 慈光法師當選會長
    在成立大會上,灃東新城民政局局長助理王峰宣讀了「批准成立灃東新城歸元玄奘文化促進會」的文件;慈光大和尚等八位嘉賓為促進會揭牌、剪彩;並由慈光大和尚為李利安教授頒發了促進會名譽會長證書,為法融法師、智嚴法師、王趙民先生、衛杉虎先生頒發了顧問聘書;歸元玄奘文化促進會秘書長行定法師闡述了促進會成立的背景、緣起以及發展規劃;灃東新城民政局副局長董小青在演講中也表達了對促進會成立的祝賀。
  • 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什麼在成千上萬的佛教經典中《心經》會成為流傳最廣的經典呢?在《心經》的背後有著一段神奇的故事,或許這就是其中的緣由吧。玄奘與《心經》之緣玄奘法師十二歲便出家做了和尚。
  • 玄奘法師的根基非常深厚,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宣化上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那個時候的眾生都像小孩子,不懂佛法,所以要用種種權巧方便的法門,來誘導這一些個眾生,來化度這一些個眾生。這時佛說的都是方便法門,所以在第二時裡只有權法而沒有實法,沒有實智。第三,方等時。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一)唐三藏中的「三藏」在佛家中有著特殊意義稱呼的演變是玄奘變成「三藏」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改變,在成為「玄奘」之前他是如何稱呼的?為何玄奘被稱為「三藏」?了解其中稱呼改編的過程對我們理解玄奘變為「三藏」的過程至關重要。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及長,讀書漸多,通過閱覽唐代史書、《大唐西域記》和關於玄奘法師的幾部傳記,我才了解到這位唐代高僧捨身求法的感人事跡和高尚的人格風範、偉大的精神追求,方知文學形象與歷史真實並不是一碼事,過去完全錯怪了他。  看來,文學形象本是作家頭腦的創造性產物,表現為文本中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著作家審美理想的人生畫卷。
  • 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難道真的有西遊記裡的妖魔鬼怪嗎?
    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說起唐玄奘,相必朋友們都是再熟悉不過了吧,畢竟那是整個童年的回憶,不過呢,還是說唐僧更能為大家所接受吧!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玄奘法師嗎?他的出現,更是一代傳奇,其意義之深。玄奘西行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至於西遊過程中的悟空、悟能以及悟淨確實是作者杜撰上去的。不過,當時玄奘法師身邊確實是有幾個徒弟,只是沒有那般降妖除魔的神通罷了。
  • 玄奘法師:前半生演繹傳奇,為何晚年深陷困境難以逃脫?
    在唐太宗晚年身體不好,自知天命將盡,玄奘迎合了唐太宗的需求,在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一幫老臣的眼裡,玄奘正好可以用得上。為了迎合唐太宗的喜好,長孫無忌等人將玄奘不斷地推向前臺,為太宗誦經念佛,讓唐太宗安度晚年。《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父慧英潔有雅操早通經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帶好儒者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