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前半生演繹傳奇,為何晚年深陷困境難以逃脫?

2020-12-17 墨漓說史

前言

古往今來,得道高僧不少,但是去外國求學的得道高僧就寥寥無幾了。西遊的玄奘、東渡的鑑真、去印度斯裡蘭卡的法顯,他們既是高僧又有留學背景,在眾多高僧之中脫穎而出。

太宗禮遇,處境優厚

其中比較閃耀的玄奘,不但從西域歸來得到了很多珍貴的經書。同時受到了唐太宗的支持與優待,因為玄奘這個人既長相英俊容貌美麗,同時學識淵博,辦事能力很強。據說再加上自己是得道高僧,又有留學的經歷、求學的意志力和決心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唐太宗甚至還兩次的請求玄奘和尚還俗為他處理朝政,但是都被婉言謝絕了。

雖然被拒絕,但是唐太宗對於玄奘和尚還是比較優待的。比如說在西安慈恩寺落成之後,唐太宗、唐高宗兩位皇帝還為玄奘所翻譯的經文前面提筆寫序言。那就是在書法史上非常璀璨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聖教序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很高,不僅有王羲之的集字碑,同時還有當時初唐唐楷四傑之中的褚遂良恭恭敬敬用楷書手寫的《雁塔聖教序》。

有無數的翻刻手寫經典,對於後世的影響很大,可見唐太宗對玄奘的重視。尤其是在玄奘著書立說的時候,唐太宗對他支持也很大。唐太宗親寵的長孫無忌也緊跟著唐太宗的腳步,不斷地支持著玄奘,表達了對玄奘的高度認可。在唐太宗晚年身體不好,自知天命將盡,玄奘迎合了唐太宗的需求,在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一幫老臣的眼裡,玄奘正好可以用得上。為了迎合唐太宗的喜好,長孫無忌等人將玄奘不斷地推向前臺,為太宗誦經念佛,讓唐太宗安度晚年。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父慧英潔有雅操早通經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帶好儒者之容。時人方之郭有道。

太宗去世,環境變化

雖然說對於佛法而言,玄奘和尚的修行是非常深刻的,但是在現實的世界裡,政治是複雜的難以捉摸的。當他向唐太宗勤勤懇懇的詳細解釋佛法的同時,他無形之中已經站在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一邊。雖然說當時在寫聖教序的時候,是唐太宗和唐高宗李治兩個人都有寫,但是這並不能表示唐太宗喜歡玄奘,唐高宗也一定喜歡玄奘。唐高宗李治最忌諱的人,就是唐太宗留下的長孫無忌,褚遂良之類的大臣,正是因為玄奘站錯了隊,使得唐太宗病逝之後,唐高宗對他的態度發生了一些變化。

在他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之前,對於自己所處的地位的危險性並不知道,當時唐高宗移駕東都,特意命令玄奘隨行,同時唐高宗還安排玄奘住在宮中,名義上是對於玄奘法師的優待,實際上就好像是軟禁了起來一樣,據說當時的官方意思是讓玄奘法師在宮中好好的翻譯佛經。

這件事情並不是很容易做到,因為在當時的要求下只準隨行五個翻譯人員和一個弟子。在人手不夠的時候,翻譯的效率也是很難保證的,但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玄奘並不知道他當時的處境,甚至有一天玄奘在生病之後,竟然自己私自出宮去找醫生救治。唐高宗知道這件事之後非常的不高興,最後派了太醫去看望他才解決這件事情。玄奘曾經請求唐高宗李治允許他回家探望自己的親朋好友,在他返鄉的路上找到了他失散多年的姐姐。

同時,為父母掃墓時發現墳墓已經破舊不堪,所以為了報答父母,玄奘法師上表唐高宗重修墳墓。唐高宗李治允許之後。這個消息被傳出去,竟然有上萬人特意跑過來,想目睹玄奘法師的風範。一個站隊站錯的和尚,卻還有這麼高的聲望,唐高宗不得不對他進行一些針對。

當唐高宗對於玄奘法師的態度越來越惡劣的時候,讓玄奘明白原來從永徽六年以來,不斷發生的政治血案,都是對自己的一個提醒。長孫無忌、褚遂良一派的大臣被貶的被貶、死的死,其實唐高宗對他早就也動了一些小心思。知道了這些之後,玄奘做出了一個並不明智的決定:他請求前往少林寺,被斷然地拒絕了,並且唐高宗要求他以後不要再提出這種要求。當時正是在政治風波的關鍵時刻,在這麼敏感的時間點,玄奘主動請求入少林寺顯然是犯了忌諱的。玄奘收到回復之後,才意識到自己釀成了大錯。趕緊上表,堅決服從皇帝陛下的安排。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性恬簡無務榮進。加屬隋政衰微。遂潛心墳典。州郡頻貢孝廉及司隸闢命。並辭疾不就。識者嘉焉。有四男。法師即第四子也。為避災禍,退而著書

雖說如此,但是玄奘並沒有放棄躲避災禍的想法。在長孫無忌被處理,褚遂良被流放,都死於非命之後,玄奘請求去陝北玉華寺翻譯佛經。唐高宗終於批准,在玉華寺之中雖然建築優美,因為那是之前的皇家行宮,但是,陝北畢竟位置偏僻,對於曾經有過留學經歷、身體有隱疾的玄奘法師來說,這種環境並不合適,但是當時的政治形勢已經由不得他來提出要求。

對於佛經的翻譯,工作量是非常大的,當時弟子們與他商量,要求只翻譯佛經之中的重要部分,他也答應了,但是在當他答應之後,翻譯工作開始,他每晚夢見的都是一些極其恐怖的噩夢,在最後他明白這是對於佛經褻瀆之後的報應。所以他還是堅持將整部佛經翻譯完整。

果然之後他就夢見佛祖菩薩光彩照人的樣子。當然這種說法有欺騙弟子,進行大規模佛經翻譯的動機。但是作為一個得道高僧來說,對於佛經的追求就是畢生的使命,這樣做並沒有什麼錯。但是突然加重的工作,讓玄奘法師身心疲憊,直到有一天佛經鑄成,他也託付起了後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法師謝曰。玄奘少踐緇門伏膺佛道玄宗是習。孔教未聞。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腐敗也。願的畢身行道以報國恩。即玄奘之幸甚。"

在佛經翻譯完成之後,玄奘有一天晚上在屋中跌倒之後,身體就越發不好,臥病在床五日後圓寂了,玄奘的圓寂並沒有阻止唐高宗繼續剷除異己。直到朝堂上不再有礙眼的老臣,李治才罷手。

結語

對於玄奘的圓寂,唐高宗的態度並沒有非常的真誠,他雖然答應報銷喪葬的費用、允許僧人弔喪、並且妥善保管翻譯好的經書。但是,相比之前去世的高僧,玄奘法師既沒有獲得追贈諡號,同時也並沒有官員去參加他的葬禮。甚至作為弟子的太子李顯,儘管名義上是玄奘的弟子,理應弔喪,也並沒有出席玄奘法師的葬禮。

如此的悽涼,也不知玄奘會作何感想,但是玄奘圓寂之後,百姓對於玄奘法師西去,還是有很大的反響的。玄奘法師對於中國佛教文化的發揚做出了巨大貢獻,即使在最後的時光裡受到皇帝冷遇,但玄奘法師還是坦然面對,就像是那句歌詞,面對冷遇,"看我躍馬揚鞭"。

參考文獻:

《新唐書》《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相關焦點

  • 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他便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玄奘(公元602年-664年)。或許你會奇怪,為何玄奘會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呢?這是因為,玄奘大師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才得了這樣的尊稱。而他作為法相宗的創始人和佛經譯者,則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 玄奘法師何止顏值高呢?
    本文僅是玄奘法師簡傳。諸君若有興致,可進一步翻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梁啓超先生曾言該傳「在古今所有名人譜傳中,價值應推第一」。現已有白話文譯版《玄奘法師傳》。  玄奘法師(600-664)是隋唐時人,傑出的翻譯家,法相宗的創始人。法師自幼聰慧敦厚,溫文爾雅,儀表非凡,跟從仲兄誦習儒道經典,勤學不懈。
  • 《大唐玄奘》亮相 黃曉明發燒38度背誦《心經》
    《大唐玄奘》佛國飛花橫版先導海報  搜狐娛樂訊(森月/文)千古取經第一人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的傳奇故事即將被搬上銀幕,12他向大家道歉說,因為前一天託運的行李丟了只能穿在飛機上的衣服出席發布會,他本人也發燒三十八度,昨晚一夜咳嗽沒停。  婚前剃頭演和尚 結婚只得戴假髮  與已經被演繹、惡搞了無數次的《西遊記》中的唐僧形象不同,黃曉明這次在《大唐玄奘》中演的是最為接近真實歷史人物的一個角色。黃曉明說,這個「唐僧」一路千辛萬苦獨自跋涉,沒有猴子派來的救兵。
  • 玄奘法師西行故事四則
    高昌商人們在涼洲聽玄奘講經後推崇備至,高昌王聽到這個消息頗為振奮。三年前他到長安朝貢時目睹了宏偉寺院和博學的高僧。禮儀之邦的風土人情讓他傾服,回國後他下令臣民都梳唐人髮式。現在來了一位大唐高僧,可以請他想國人弘揚講法,這是一件多麼好的事啊,俗話說,凡事可遇不可求,現在機遇到來了。玄奘本想取道另一條路,但高昌王派使臣專程將他請到高昌。
  •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翻譯經典的傳奇故事(宣化上人)
    玄奘法師走近仔細一看,原來是位老修行,已經入定。玄奘法師用引磬給他開靜,令他出定,一會兒,這位老修行開始動彈。玄奘法師便問他:『老同參!你坐在這裡做什麼啊?』老修行的嘴巴動了幾次,才發出聲音來:『我等紅陽佛(釋迦牟尼佛)出世,我好幫他弘揚佛法。』玄奘法師說:『老同參!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老修行一聽,很驚訝地問:『釋迦牟尼佛在什麼時候出世?』玄奘法師說:『在一千多年前,出現於世。
  • 香港佛教界觀賞電影《大唐玄奘》 分享玄奘法師的故事
    是次座談會為「一帶一路—追尋玄奘的足跡」計劃活動之一,香港佛教聯合會與香海正覺蓮社聯合主辦,得到「華人廟宇委員會之華人慈善基金」資助。觀賞暨分享座談會將連續舉行四天,每天不同的法師大德與專家學者將於觀影前蒞臨現場,分享與玄奘法師故事相關的歷史、人文、藝術和佛學心得。
  • 訪談︱孫英剛:唐僧玄奘取經歸來後對政治參與過深
    近日,國產電影《大唐玄奘》在五一檔上映,影片講述了唐朝高僧玄奘歷時17年,不畏艱難險阻,前往印度取經的傳奇故事。由於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影響,唐僧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然而文藝作品終究無法取代真實的歷史,甚至有著不小的差距。一代高僧玄奘成長的中古佛教史背景是什麼?他為何要「偷渡」出境?
  • 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為什麼備受歡迎?而其他法師翻譯的卻廖無人知
    《趣入心經》 第5課玄奘法師當時為什麼去印度西行去求經?因為確實他在剛剛出家的時候,就顯得與眾不同,對於佛法的教法義理,可以說快速地就深入進去了,以至於當時在長安,有非常有名的當時的大德,像僧辨,法常法師們,圍繞著一部當時很是,流行的一部論典,叫做《攝大乘論》。在講解這部論典的時候,玄奘法師參與,跟他們有一些討教的問題,來回思辨問答的時候,把這兩位大德都給折服了。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其中「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主線則來源於唐朝時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經。那麼這其中到底有著那些曲折歷程,使得歷史故事的玄奘最終演變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唐僧了呢?從唐朝時的玄奘逐漸演繹成神話故事中的「唐三藏」,這中間自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曲折歷程。
  • 「玄奘法師」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文/亦單shan說起玄奘,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但大家知道嗎?從現如今來看,玄奘可是佛教歷史不可或缺人之一?為什麼,玄奘法師不止西行取回了真經,進而翻譯了中國現如今大部分的「佛教經典」!
  • 濟群法師:玄奘大師的五大精神
    從《三藏法師傳》的記載來看,玄奘自少年起就志向遠大。他13歲求度出家時,因年幼不被錄取,但在面對「出家意何所為」之問時,一句「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答覆,卻使考官深嘉其志,破格錄取。僅此一例,即可見其善根深厚,非同凡響。  從出家到發願西行前,是玄奘在國內的學習階段。期間,他遊學於洛陽、漢川、成都、長安等地。
  • 《西遊記》中的唐僧:中國佛家鼻祖「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後世便稱之為「唐僧」,玄奘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玄奘這一路走來前前後後一共花了17年之久,在取經之路上學遍各種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玄奘法師的翻譯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等一些列經書,而玄奘自己根據他17年的取經之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感整理成了一部流傳至今的《大唐西域記》,本書總卷12卷,裡面記載了玄奘在110個國家的見聞,以及28個國家的山川、河流
  • 玄奘法師當年翻譯過一部經綸,可惜很少人知道,學佛人最好看看吧
    玄奘大師的哥哥長捷法師講解佛教經義,與當時的名僧並駕齊驅。因為家庭遭遇貧窮和災難,長捷法師便將弟弟玄奘帶在身邊,每天都向他傳授佛教義理,還教給他辯論的技巧。玄奘在十二歲的時候也想出家,但按當時的國家制度不能參加考試。
  • 高僧行跡|玄奘法師傳(59)——辭別回國
    玄奘法師要辭行回國,戒日王說道:「弟子正要同法師一起闡揚佛法,為什麼又急著回去呢?」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者唐三藏法師玄奘
    唐三藏法師玄奘本經是唐三藏法師玄奘的譯本,玄奘--是譯者的法號,他俗姓陳,名禕,河南洛陽人,母親早逝,父親為陳惠,本是清康的地方官,後因厭倦官宦之角逐生涯,便棄官隱居,專心學問。玄奘法師自從出家做了小沙彌之後,便與哥哥長捷法師住在一起,專心研究佛學,直至年滿二十,受了具足戒後,才離開兄長,到處遊學。又隨法常、僧辯兩位法師,研究《俱舍論》。二師不但稱讚玄奘為佛門千裡名駒,並鼓勵他遊學印度。而其本人,亦因當時宗派眾多,傳授各異,深感困惑,於是便決心前往印度求學。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傳位給太子李世民,改元貞觀。
  • 西安歸元玄奘文化促進會成立 慈光法師當選會長
    在此前召開的會員代表大會上,陝西省政協委員慈光大和尚當選為歸元玄奘文化促進會首任會長,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榮任名譽會長,銅川市政策辦公室副調研員王趙民先生、聯合國文化總署中國區常務副秘書長、世界華人華商華僑聯合總會常務副主任衛杉虎先生、揚州觀音山法融法師、浙江天目山智嚴法師等四人被聘任為首批顧問。
  • 安陽古稱相州,玄奘去印度前特意來此求教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從長安起步,路經甘肅武威,再過敦煌,一直向西域進發。公元645年正月,玄奘才回抵長安。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其間,他遊學印度各地,並且演講佛典,還跟印度學者辯證,討論佛學理論,名揚全印度。可見他去印度取經,是帶著深厚的佛學功底去的。
  • 農曆正月十五 玄奘法師譯成《顯揚聖教論》紀念日
    顯揚聖教論(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 2013年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五,是玄奘法師譯成《顯揚聖教論》紀念日。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唐太宗貞觀二十年正月十五日,玄奘法師於弘福寺譯成此論。《顯揚聖教論》,無著菩薩造,玄奘法師譯本共二十卷。《顯揚聖教論》是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最重要的論著,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也是唯識宗十一論之一。
  • 佛教:「三藏法師」唐玄奘
    玄奘天賦既高,又刻苦認真,再加上為人老成持重,因此,眾人在聽了法師講經之後,若覺得還需作進一步探討時,就常常請玄奘升座複述。玄奘雖然年幼,但解析經理無有不通,淨土寺僧眾重其學功,美其風儀,對他十分欽佩。至隋朝煬帝大業末年,國內到處兵荒馬亂,人民流離失所,一片饑饉混亂。
  • 印度人為何如此感恩玄奘
    就在這次研討會召開前不久,中國駐印度大使樂玉成先生也進行了一次跟「玄奘」有關的旅行,他說,「自己所到之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玄奘無人不曉,無處不在,沒有玄奘的旅行幾乎難以想像。」  著名的那爛陀大學遺址就與玄奘的名字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