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死之時還在擔心,經文翻譯不完!「玄奘法師」

2020-12-14 凡心問禪

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所做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文/亦單shan

說起玄奘,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但大家知道嗎?從現如今來看,玄奘可是佛教歷史不可或缺人之一?

為什麼,玄奘法師不止西行取回了真經,進而翻譯了中國現如今大部分的「佛教經典」!

在玄奘法師譯經晚年時期,曾跟譯場的助手和弟子們說的這麼一句話:「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經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意思是說:今年我六十五歲了,一定是會死在這座玉華寺裡,佛經數量巨大,我經常擔心翻不完,你們大家加把勁兒,努力一點,不要怕辛勞。

在玄奘大師的一生中,他第一次發出了這種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無法完成的擔憂之辭。實際上,由於多年勞累,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以後,他自己就覺得體力開始衰竭,甚至覺得自己行將就木。

不久,他又對弟子們說了一段話,幾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遺言:「若無常後,汝等遣我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淨之身,宜須屏遠。

僧人講死,多以無常代之。他在這裡提到了「無常」,說我無常以後,你們在送我的時候,一定要節儉,不要用很多的禮節,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裹送,把我安置在僻靜的地方,不要靠近宮室和寺院。他認為肉身是不淨的,應該遠離這些地方。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大師的弟子懇請玄奘大師開始《大寶積經》的翻譯,這也是一部很重要的佛經。玄奘大師在勉強翻譯了開頭的幾行以後,突然停了下來,他猶豫了很長的時間,平靜而凝重地看著他的弟子,神色黯然地對大家說:「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

他說:這部《大寶積經》的分量不亞於《大般若經》,我自己覺得我的體力和精力已經不足以再翻譯如此大部的佛經了,「死期已至」,不是「將至」,而是我的死期已經到了,不遠了。說完這句話以後,玄奘大師從此絕筆,停止了翻譯工作。他表示,要把此後可以預見的很少的歲月留給自己去禮拜佛像,為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做好準備。

正月初八,玄奘大師的弟子之一玄覺法師,夢見一尊莊嚴高大的浮圖突然倒塌而驟然驚醒,他擔心這個夢是自己會出什麼事的徵兆,於是趕緊就去找他的師父玄奘大師,請玄奘大師解夢。

玄奘大師非常明確地告訴他:「非汝身事,此是吾滅謝之徵。」意思是說:這跟你沒關係,而是我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徵兆。

這是對正月初八玄覺法師做夢的真實記載,我們後人沒有資格、也沒有這個道理去揣測、去枉自判斷其中的真假,因為高僧是不打誑語的,這是戒律規定的,更何況他們對玄奘大師又那麼崇敬。

僅僅一天以後,正月初九,曾經翻越過無數崇山峻岭、曾經跋涉過無數滔滔江河都不在話下的玄奘大師,居然在屋子後面跨越一道小小的水溝時摔了一跤。雖然只不過是稍微擦破了腳腕處的一點點皮而已,玄奘大師卻從此倒下,病情急轉直下。

正月十六,玄奘大師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口裡喃喃自語:「吾眼前有白蓮花,大於盤,鮮淨可愛。」說他見到了很大的白蓮,比盤子還大,非常的潔淨,非常的可愛。

第二天,玄奘大師又夢見在他住的禪房裡突然出現了成百上千的人,非常高大,身穿錦繡服裝,在他禪房裡來回穿行,院子後面的山陵之間突然布滿了鮮豔的金幡、旗幟,林間奏響了各種各樣的音樂,門外停滿了裝飾華麗的車子,車子上裝滿了各種各樣的食物,來供養玄奘大師。玄奘大師一面說:「玄奘未階此位,何敢輒受?」一面卻還在不停地進食。

弟子趕緊把玄奘大師叫醒,玄奘大師睜開眼睛,把自己剛才看見的事情告訴了隨時等候在他身邊的玉華寺寺主慧德法師,而這個寺主非常恭敬的把玄奘大師的這些描述記下來,留給了後人。

玄奘大師同時還對慧德法師說:「玄奘一生已來所修福慧,準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佛教因果並不虛也。」玄奘大師的意思是說:我在夢境當中看到的這些現象,好像表明我這一輩子所修的福慧沒有白費。我確信,佛教因果不是虛妄。

在生命彌留之際,玄奘大師作為一代高僧,還在竭儘自己最後的精力印證佛法,這是一個高僧修行的一部分,是他的功課。

相關焦點

  • 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為什麼備受歡迎?而其他法師翻譯的卻廖無人知
    當然,對於玄奘法師翻譯這部《心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幾乎都是依照玄奘法師的版本。我們也要知道,真正的《心經》是有很多種版本的,為什麼玄奘法師的本子最受歡迎呢?後來他回到東土以後,把它從梵文翻譯成漢語以後,可以說是所有版本裡面,翻譯的最出色的一部。而且在玄奘法師翻譯過程中,他還表達出來一個特色,這是獨屬於玄奘法師,當時所立的一個,翻譯界的規定,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說,在五種情況下不翻譯,包括我們現在讀《心經》的時候,也會知道他其中這麼一個見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心經》的全稱。
  • 觀音菩薩《心經》共7個版本,玄奘法師譯本,去掉頭尾更易傳播
    觀音菩薩首位翻譯《心經》的是姚秦天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法師,法師在翻譯《心經》的時候,也把開頭與結尾去除,這樣在玄奘法師再次翻譯的時候,也秉承了鳩摩羅什法師的習慣,沒有加上開頭與結尾鳩摩羅什法師鳩摩羅什法師是在402~412年間翻譯的《心經》,玄奘法師是在649年翻譯《心經》,因此玄奘法師比鳩摩羅什法師晚譯《心經》200多年。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者唐三藏法師玄奘
    佛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有三世諸佛心要法門,法師如果受持,可以保護你平安往返。」這樣就把《心經》口授給了玄奘法師。到次日早晨,那位僧人影蹤不見,玄奘法師就打點行囊啟程。此後,有時侯路上經歷厄難,有時候沒有食物,念誦所受經文四十九遍,則迷失路徑有人來指引,想用食物會即刻出現珍果蔬菜。凡誠心祈求,都獲得回應。來到中天竺磨竭陀國那爛陀寺,在圍繞經幢誦經時,玄奘忽然見到那位僧人。
  • 玄奘法師何止顏值高呢?
    對於如此厲害人物之印象多數國人卻都還止於《西遊記》裡那個顏值高的斯文和尚。  本文僅是玄奘法師簡傳。諸君若有興致,可進一步翻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梁啓超先生曾言該傳「在古今所有名人譜傳中,價值應推第一」。現已有白話文譯版《玄奘法師傳》。  玄奘法師(600-664)是隋唐時人,傑出的翻譯家,法相宗的創始人。
  • 玄奘法師:前半生演繹傳奇,為何晚年深陷困境難以逃脫?
    據說再加上自己是得道高僧,又有留學的經歷、求學的意志力和決心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唐太宗甚至還兩次的請求玄奘和尚還俗為他處理朝政,但是都被婉言謝絕了。雖然被拒絕,但是唐太宗對於玄奘和尚還是比較優待的。比如說在西安慈恩寺落成之後,唐太宗、唐高宗兩位皇帝還為玄奘所翻譯的經文前面提筆寫序言。
  • 完成玄奘大師未盡之《大寶積經》翻譯的菩提流志三藏法師
    法師通達教典,名稱遠聞,唐高宗於永淳二年(683)派人去印度邀請,十年之後即武周長壽二年(693)到達了東都洛陽。  菩提流志三藏法師先參與譯場工作,翻譯了十幾種經典後,停止自己的譯事,和義淨三藏法師一起幫助實叉難陀三藏法師翻譯大部《華嚴經》。
  • 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玄奘與《心經》之緣玄奘法師十二歲便出家做了和尚。在誦讀佛教的一些經典之時對於當年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文有很多地方想不明白。可能是鳩摩羅什錯了,可是先聖又怎麼會錯呢?就算錯了又錯在哪裡呢?帶著這樣的疑問,玄奘法師很想前往印度看一看原始的經文到底是怎麼寫的。
  • 《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被稱做三藏法師?
    《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稱做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人中,除了赫赫有名的玄奘法師,在他之前還有一位鳩摩羅什法師。秦王苻堅派去迎接鳩摩羅什的將領姓呂,當他辛辛苦苦把鳩摩羅什接上返回到途中時,卻聽到了秦王苻堅失敗的消息,故國已經不在了。這位呂姓將軍於是在甘肅一帶自立為王,稱為西涼國。鳩摩羅什於是就在西涼住了下來。後來,風雲變幻,西涼也亡國了,鳩摩羅什於是來到了長安。
  • 《西遊記》中的唐僧:中國佛家鼻祖「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後世便稱之為「唐僧」,玄奘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玄奘這一路走來前前後後一共花了17年之久,在取經之路上學遍各種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玄奘法師的翻譯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等一些列經書,而玄奘自己根據他17年的取經之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感整理成了一部流傳至今的《大唐西域記》,本書總卷12卷,裡面記載了玄奘在110個國家的見聞,以及28個國家的山川、河流
  • 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這些故事讓玄奘西行之路變得更加曲折,但同時也豐富了玄奘法師的見聞。玄奘法師西去取經途經的地方,多是敬奉佛法、禮敬僧人之地。比如說,現今吐魯番一帶,在唐朝時名為高昌。高昌王室向來信奉佛教,聽說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取經求法必將路過此地,高昌王和王妃以及其他王室成員,早早便在城中等候著了。這天,夜色已經很深了。
  • 香港佛教界觀賞電影《大唐玄奘》 分享玄奘法師的故事
    是次座談會為「一帶一路—追尋玄奘的足跡」計劃活動之一,香港佛教聯合會與香海正覺蓮社聯合主辦,得到「華人廟宇委員會之華人慈善基金」資助。觀賞暨分享座談會將連續舉行四天,每天不同的法師大德與專家學者將於觀影前蒞臨現場,分享與玄奘法師故事相關的歷史、人文、藝術和佛學心得。
  • 唐僧三藏玄奘法師
    除了在那爛陀寺跟隨戒賢論師聞法外,還在盛行小乘的迦溼彌羅國修學兩年,並先後學習經部、大眾部、正量部、薩婆多部等各種經論,廣學多聞,從不空過。歸來後,又全身心地投入佛經翻譯。除了譯出眾多唯識典籍並成立唯識宗之外,重要經論還有《大般若經》六百卷、《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等,共一千多卷,是漢傳佛教乃至中華文化的珍貴寶藏。
  •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翻譯經典的傳奇故事(宣化上人)
    玄奘法師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西元六○一年)。河南陳留人,俗姓陳氏,幼年即有過人的智慧,七歲開始讀五經,在十三歲那年,隨其二兄長捷法師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誦習經典。隋朝制度,凡是出家修道之人,必須經過考試合格,頒發證書(度牒),才有資格作為沙彌。此時,正逢洛陽度僧,玄奘法師年幼,不能參加考試。他在考場門前徘徊,望之興嘆!而被主考官鄭善果發現,認為是佛教龍象,破例特取度之。
  • 從大般若經中探尋「色不異空」在玄奘法師心目中的本真含義
    因為嚴格來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不完整的經偈,完整的經偈應當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經偈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部重要的佛家經典,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翻譯的一部佛經。260字的心經以其字數簡短的優勢而得以廣為傳誦,因為廣為傳誦的緣故,不僅僅是信仰佛教的人熟悉心經,許多並不信仰佛教的人也能說上心經中的幾句經偈。
  • 濟群法師:玄奘大師的五大精神
    從《三藏法師傳》的記載來看,玄奘自少年起就志向遠大。他13歲求度出家時,因年幼不被錄取,但在面對「出家意何所為」之問時,一句「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答覆,卻使考官深嘉其志,破格錄取。僅此一例,即可見其善根深厚,非同凡響。  從出家到發願西行前,是玄奘在國內的學習階段。期間,他遊學於洛陽、漢川、成都、長安等地。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玄奘法師帶著經文回到大唐,更沒有唐太宗的親自出城迎接,玄奘法師還要上書皇帝赦免自己偷渡之罪,後面更是多次被唐太宗和唐高宗要求丟下翻譯經文的工作來朝中做官,只是被玄奘法師堅決拒絕。玄奘法師,俗家名陳禕(yī),洛州緱氏縣(河南洛陽偃師市東南)人。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不僅中國學界對於玄奘和《大唐西域記》有著極高的肯定,外國學者,尤其是印度學者,在涉及到古代文化時,也不忘提及玄奘所作的突出貢獻。玄奘出生於士族家庭,世代書香門第,祖上曾官至國子博士。到了玄奘這一代,他是家中的第四個孩子。他自幼聰慧,八歲的時候聽父親講授《孝經》等儒家經典,已經能明白其中深意,融會貫通,之後便能通讀各類經典。由於父母早亡,十歲的時候隨二哥去到佛寺生活。
  • 玄奘法師當年翻譯過一部經綸,可惜很少人知道,學佛人最好看看吧
    既然前面有翻譯了,為什麼又新翻譯?兩個翻譯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陳朝三藏真諦法師,有於嶺南,譯成二十二卷。陳朝,我們中國朝代名詞。三藏,就是精通經律論的法師,叫三藏,這個三藏法師叫真諦法師,是印度僧人,來到我們中國以後在嶺南,把《俱舍論》譯成二十二卷的《俱舍釋論》,這是最早的翻譯。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此後,譯經家們大都以玄奘所立的定則為法式。後來,玄奘之前所譯被稱為舊譯,而玄奘之後所譯則被稱為新譯。(備註:此段記錄完全出自史料,只為忠實的反映玄奘大師的翻譯思想,不作為評判前人之意。)二、「印度」國名的漢語翻譯來自於玄奘大師「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其範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 農曆正月十六 玄奘法師始譯《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紀念日
    玄奘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3月6日,農曆正月十六,在這一天,玄奘法師始譯《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紀念日。阿毗達磨論書在小乘典籍中數見不鮮,但大乘典籍中僅有此論一部。玄奘法師所譯《集論》分為七卷,內容分「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三法、攝、相應、成就四品,後者有諦、法、得、論議四品。經錄記載,唐高宗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玄奘法師於大慈恩寺翻經院開始翻譯此論,至三月二十八日譯成。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姓陳,俗名褘,偃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