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從何而來?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2020-12-25 史課郎欽泓

在佛教的眾多經典著作中流傳最廣的當然要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為什麼在成千上萬的佛教經典中《心經》會成為流傳最廣的經典呢?在《心經》的背後有著一段神奇的故事,或許這就是其中的緣由吧。

玄奘與《心經》之緣

玄奘法師十二歲便出家做了和尚。在誦讀佛教的一些經典之時對於當年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文有很多地方想不明白。可能是鳩摩羅什錯了,可是先聖又怎麼會錯呢?就算錯了又錯在哪裡呢?帶著這樣的疑問,玄奘法師很想前往印度看一看原始的經文到底是怎麼寫的。

後來,玄奘到成都掛單。一日,玄奘遇到了一個滿身瘡癤的老和尚。路人見狀皆紛紛避而遠之,唯有玄奘法師菩提心發願,上前為其清洗膿血,塗抹藥膏。後來在玄奘法師的悉心照料之下這位老和尚漸漸的康復。恢復建康的老和尚萬般感激玄奘的調治之恩,於是便將一部經書通過口傳,贈與了玄奘。

老和尚的這篇經文全文一共二百六十字,這篇經文的名稱正是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好奇,之前便讀過由鳩摩羅什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老和尚的這篇不同,鳩摩羅什傳授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有很多「如是我聞」等語。內容艱澀難懂,遠不及老和尚這篇經文翻譯的曉暢。

於是,玄奘便將經文牢牢地記在了心中。據說當日傳授這篇經文給玄奘法師的正是乃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後來為弘求佛大願,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經。在經過八百裡無人的莫賀延磧沙漠之時,多次遇險。飛禽走獸,流沙暗窟。每次在遇到危難的時候,玄奘法師就在心中默念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起奇怪,只要玄奘在心中念起經文,每當走投無路的時候,便會有人前來搭救於他;迷路時,總能找到前進的方向;飢腸轆轆體力難支的時候,便會有人為他送來食物;每當遇到毒蟲猛獸的時候,也能一次次的逢兇化吉。依仗著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神奇力量,玄奘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到達印度。

回到中原之後,為了銘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自己前行途中的支持與陪伴,於是廣泛的傳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經書。

另一個說法則是說,玄奘在取經的路上行至一處廢棄的寺廟。見一位老和尚臥病在床卻。當即便留在了這位老和尚的身邊悉心照料。當得知玄奘是要前往天竺求取經文的時候說道「不顧自身安危,一心求法,難能可貴。只是這西去路途艱險,只身前往恐怕兇多吉少。我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部,若你能持誦西去,定能護你周全。」於是老和尚便將經文傳授給了玄奘。

第二天,當玄奘起床正準備動身西去的時候,破廟老和尚全都不知所蹤。而後來,當玄奘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那爛陀寺的時候又再一次見到了那位老和尚。

這個故事也被後來《西遊記》中改編成了玄奘見到烏巢禪師之後獲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段

這兩個故事便是《心經》的來歷,其中不免有神話的部分。破除神話的色彩《心經》卻也實實在在的能給人以堅持的勇氣和戰勝恐懼的信心。其原因就是在於《心經》解釋了所謂的「受想行識,一切皆空」和「色空不二」的思想,乃是大乘佛法的總提綱,往往能夠指導人破除迷障,遠離顛倒。當一個人真的能夠破除迷障,遠離顛倒的時候便可不在由心而生恐怖。

相關焦點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者唐三藏法師玄奘
    佛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般羅揭諦,般羅僧揭諦,菩提僧莎訶。
  • 柴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柴燒系列 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260字,是《大品般若經》600餘卷中全部般若的精義所在,故名為《心經》。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自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傳譯,成為影響中國文化、世俗的重要佛學經典,此經文約義深,妙義珠識者眾。《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多。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姚秦鳩摩羅什譯出《心經》,全名為《摩訶般若蜜大明咒經》,第一句即譯為「觀世音菩薩……」。而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在西行取經途中,偶然經過一寺院,在此見到了一尊佛像,此佛像為「Avalokite vara 」,音譯為「阿縛盧枳伊溼伐羅」菩薩。玄奘在此說明:「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溼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
  • 大家都會背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
    心經的翻譯版本很多,在今天最廣為流傳的,就是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關於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到底這波羅蜜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解釋一下,這幾個字的意思,以及學心經有何用處。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 譯—原文及註解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佛典,是修學佛法者日常修誦的佛經,因其在佛經裡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進而可以說,五蘊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識,同那作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這種關係。因而也可以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舍利子!這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皆稱為諸法。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及解釋
    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經》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處所用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可謂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 從大般若經中探尋「色不異空」在玄奘法師心目中的本真含義
    因為嚴格來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不完整的經偈,完整的經偈應當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經偈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部重要的佛家經典,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翻譯的一部佛經。260字的心經以其字數簡短的優勢而得以廣為傳誦,因為廣為傳誦的緣故,不僅僅是信仰佛教的人熟悉心經,許多並不信仰佛教的人也能說上心經中的幾句經偈。
  • 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匯集大般若經之精要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其中講般若的時間最長,般若經的分量也最重,可見佛法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主。從古至今的《心經》翻譯,常見的也有好幾種,其中流通最廣的要數玄奘大師的譯本。在中國佛教中,各派都把它列入早晚課誦,可見在整個佛教經書中所佔的地位。
  • 《心經》逐句解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玄奘法師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解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解釋 心經,佛教經典。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1卷。為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玄奘所譯為通常流行本。全經260字,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義理,而歸於「無所得」(不可得),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由於經文短小精粹,便於持誦,在中國內地和西藏均甚流行。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快樂在當下——參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下稱《心經》)是我國大唐時期著名的唐三藏法師玄奘西行印度取回的一部佛陀的聖典。此經才只有268個字,卻濃縮了全部佛教的精華,被整個佛教界尊為最上乘的必讀經典,是指導佛教徒修行開悟和解脫的重要指南。這部經典不管在我國佛教的那一個派別裡,都是大眾耳熟能祥被推崇倍至的聖典,甚至被公認為是三藏十二部全部大藏經的提綱總持。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題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為唐朝炫裝法師所翻譯。唐玄奘,就是人人知道的《西遊記》中的唐生,號三藏。十歲失怙,所以到洛陽淨士寺投靠他的哥哥,長捷法師。因為長期居住在佛寺中,聽長捷法師弘經布教,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在淨士寺立志出家,法名玄奘。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分三藏(經律論)十二部經(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02《心經》中,第一句就提到了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麼,觀自在菩薩照見的空,到底是什麼狀態呢?佛經中對空的詮釋有很多種,其中普遍被人們認同的就是「緣起性空」。也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讓你一目了然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釋!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講述了什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心經》,是世尊當年在靈鷲山法會時,觀自在菩薩為舍利子開示的一部經。《心經》共有260個字,篇幅不長,卻是《般若部經》的核心內容。佛教中,對《心經》非常的重視,是許多出家人必修的一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