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為唐朝炫裝法師所翻譯。唐玄奘,就是人人知道的《西遊記》中的唐生,號三藏。十歲失怙,所以到洛陽淨士寺投靠他的哥哥,長捷法師。因為長期居住在佛寺中,聽長捷法師弘經布教,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在淨士寺立志出家,法名玄奘。
玄奘出家後刻苦專研佛學,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私自出玉門關踏上了往印度的求學徵程。歷經艱險,於兩年後抵達印度。遍訪印度各個邦國,廣求佛學。在那爛陀寺,師從負有盛名的佛學泰鬥戒賢論師。玄奘憑藉深厚的佛學造詣,在印度佛學界聲名鵲起,成為著名的學者。廣受各國禮遇。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載譽而歸,帶回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回來後在唐太宗、唐高宗的支持下,廣招天下高僧,從事盛大的譯經工作。他自己共翻譯了七十五部,其中就有《心經》。在《西遊記》裡,唐僧的《心經》由烏巢法師所授,大約別有作者的旨意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bo)若(re),是「智慧」的意思。那麼為什麼不直接譯出,而保留音譯呢?顯然,這個詞語有智慧的含義在裡面,而它本身所囊括的意義比智慧更深入,更廣博。如果直接用智慧代替,就會混淆這個詞原應有的意義。這是佛學翻譯規矩中,五種不翻譯的情況的一種,稱為「尊重不翻」。因為尊重外文原意,在中文中找不到貼切的詞語,或雖有詞意接近,卻會減弱願意。因此,選擇直接音譯。
在中文中,聰明一詞和智慧一詞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一點所有人都明白。聰明,更日常更世俗,使用頻率較高。智慧一詞,更書面化,含義也更廣泛。兩個詞的指向很不同,有時甚至是背道而馳的。般若,一詞難以用以上兩詞解釋。它更接近於道家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達到「嬰兒」的狀態。
所謂「赤子之心」,在佛學裡稱為「無漏智慧」。就是原原本本,無塵無染,遵從絕對的第一因。以上的表達還是有很大的問題的。
波羅蜜,也是梵語音譯。可以理解為「渡」這個動詞;或「到彼岸」這樣一個動賓短語。就是由證得「般若」,實現「到彼岸」的願景。當然,既可以自渡;更應該渡人。所謂「渡人渡己」,也就是儒家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思。依照佛家的說法,般若波羅蜜的意思是,證得般若(大智慧),而照見諸法實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窮盡一切人為智慧的邊際,由生死幻象的此岸而到達超脫的彼岸,獲得究竟涅槃(寂滅)的安逸。
而「多」這個字沒有實意,這是梵文中的助詞,加在句尾,有助於句讀順暢,或加深情感表達的作用。
「心」,一是指核心的意思;二是指由心而證,出於真實心的意思。因為《心經》是六百卷般若經的法門心要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