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真實義——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來直接解讀《心經》

2020-12-10 智慧文明心時代

一、《心經》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核心

《心經》是佛教界流傳極廣的一部經典,自古以來,《心經》註疏不下百家,不論是研究還是解釋《心經》的高僧大德或是智者,都非常之多。雖然《心經》版本有多種,但《心經》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最為精要的部分或是其核心,則是廣泛的共識。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來直接解讀《心經》的真實義呢?下面我們就以經解經,即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直接解讀《心經》中的關鍵思想,一是何謂「深般若波羅蜜多」?二是菩薩如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三是「無所得」的修證原理;四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意義;以此幫助我們解讀、明白《心經》的真實義。

二、何謂「深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明白地告訴我們,生死是通過般若智慧而得解脫。那麼,什麼是「深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九十八:「若菩薩摩訶薩起應一切智智心,以無所得為方便,思惟色蘊乃至識蘊,若無常若苦,若無我若不淨,若空若無相若無願,若寂靜若遠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如瘡,若熱惱若逼切,若敗壞若衰朽,若變動若速滅,若可畏若可厭,若有災若有橫,若有疫若有癘,若不安隱不可保信,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作無為;思惟眼處乃至意處,思惟色處乃至法處,思惟眼界乃至意界,思惟色界乃至法界,思惟眼識界乃至意識界,思惟眼觸乃至意觸,思惟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思惟地界乃至識界,思惟無明乃至老死,亦復如是。憍屍迦,是謂菩薩摩訶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複次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起應一切智智心,以無所得為方便,思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至純大苦蘊集已;復以無所得為方便,思惟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乃至純大苦蘊滅,如是諸滅,無我空無相無願,寂靜遠離,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作無為。憍屍迦,是謂菩薩摩訶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複次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起應一切智智心,以無所得為方便,思惟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我我所,無相無願,寂靜遠離,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作無為,憍屍迦,是謂菩薩摩訶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一「第五分甚深相品第十三」:爾時欲界十千天子,天主帝釋而為上首,復有梵世二萬天子,大梵天王而為上首,俱詣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同白佛言:世尊,所說諸甚深法以何為相?爾時,佛告諸天眾言,我所宣說諸甚深法,以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所依止無性為相。

三、菩薩如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在了知「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內涵後,又將如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二:初修業菩薩摩訶薩云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應於一切法常學無所得;如是學已,用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應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應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應住苦集滅道聖諦;應修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應修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應修八解脫乃至十遍處,應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應修菩薩摩訶薩地,應修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應修五眼六神通,應修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應修無忘失法恆住舍性,應修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應修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應修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應修一切智智。具壽善現白言,世尊:云何名有所得?云何名無所得?佛言,善現:諸有二者名有所得,諸無二者名無所得。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云何有二名有所得?云何無二名無所得?佛告善現:眼色為二,乃至意法為二,有色無色為二,有見無見為二,有對無對為二,有漏無漏為二,有為無為為二,世間出世間為二,生死涅槃為二,異生法異生為二,預流法預流為二,乃至獨覺菩提獨覺為二,菩薩摩訶薩行菩薩摩訶薩為二,佛無上正等菩提佛為二,如是一切有戲論者皆名為二,諸有二者皆有所得。善現:非眼非色為無二,乃至非意非法為無二,如是乃至非佛無上正等菩提非佛為無二,如是一切離戲論者皆名無二,諸無二者皆無所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七: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如化五取蘊中,圓滿安忍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如夢乃至如化五蘊,便能圓滿無相安忍波羅蜜多。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了知如夢乃至如化五蘊,便能圓滿無相安忍波羅蜜多?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是五取蘊無實相故,修二種忍便能圓滿無相安忍波羅蜜多。云何為二?謂安受忍及觀察忍。安受忍者,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於其中間假使一切有情之類競來訶毀,以粗惡言罵詈凌辱,復以瓦石刀杖加害,是時菩薩為滿安忍波羅蜜多,乃至不生一念忿恨,亦復不起加報之心,但作是念:彼諸有情深可哀愍,增上煩惱擾動其心不得自在,於我發起如是惡業,我今不應瞋恨於彼。復作是念:由我攝受怨家諸蘊,令彼有情於我發起如是惡業,但應自責不應瞋彼。菩薩如是審觀察時,於彼有情深生慈愍,如是等類名安受忍。觀察忍者,謂諸菩薩作是思惟,諸行如幻虛妄不實不得自在,亦如虛空,無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皆不可得,唯是虛妄分別所起,一切皆是自心所變,誰訶毀我?誰罵詈我?誰凌辱我?誰以種種瓦石刀杖加害於我?誰復受彼凌辱加害?皆是自心虛妄分別,我今不應橫起執著。如是諸法由自性空勝義空故都無所有,菩薩如是審觀察時,如實了知諸行空寂,於一切法不生異想,如是等類名觀察忍。是菩薩摩訶薩修習如是二種忍故,便能圓滿無相安忍波羅蜜多,由能圓滿無相安忍波羅蜜多,即便獲得無生法忍。具壽善現白言:世尊,云何名為無生法忍?此何所斷?復是何智?佛告善現:由此勢力,乃至少分惡不善法亦不得生,是故名為無生法忍。此令一切我及我所慢等煩惱畢竟不生如實忍受,諸行如夢乃至如化,此忍名智,得此智故說名獲得無生法忍。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聲聞獨覺及諸菩薩無生法忍有何差別?佛告善現:諸預流者若智若斷,乃至獨覺若智若斷,亦名菩薩摩訶薩忍。復有菩薩摩訶薩忍,謂忍諸法畢竟不生是為差別。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殊勝忍故,超勝一切聲聞獨覺。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異熟忍中行菩薩道,能圓滿道相智,成就如是道相智故,常不遠離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亦不遠離三解脫門,亦不遠離異熟神通,由不遠離異熟神通,從一佛國趣一佛國,親近供養諸佛世尊,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作是事已,用一剎那相應般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疾能圓滿無相安忍波羅蜜多,由此安忍波羅蜜多得圓滿故,便能圓滿一切佛法,因斯證得一切智智。

四、「無所得」的修證原理

《心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可見,以「無所得」為方便,是般若修學的重心所在。那麼,如何來理解「無所得」的修證原理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無所住,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空,亦無所住;何以故?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無自性不可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空,亦無自性不可得。非無自性不可得法有所住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十三:以有所得取相分別而為方便,如食雜毒,初益後損。不二法中,無染無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二:「具壽善現白言:『世尊,云何名有所得?云何名無所得?』佛言:『善現,諸有二者,名有所得;諸無二者,名無所得。』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云何有二名有所得?云何無二名無所得?』佛告善現:『眼色為二,乃至意法為二,有色無色為二,有見無見為二,有對無對為二,有漏無漏為二,有為無為為二,世間出世間為二,生死涅槃為二,異生法異生為二,預流法預流為二,乃至獨覺菩提獨覺為二,菩薩摩訶薩行菩薩摩訶薩為二,佛無上正等菩提佛為二,如是一切有戲論者,皆名為二。諸有二者,皆有所得。善現,非眼非色為無二,乃至非意非法為無二,如是乃至非佛無上正等菩提非佛為無二,如是一切離戲論者,皆名無二。諸無二者,皆無所得。』具壽善現白言:『世尊,為有所得,故無所得;為無所得,故無所得?』佛言:『善現,非有所得故無所得,非無所得故無所得,然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名無所得。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於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應勤修學。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名學般若波羅密多無所得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二:「爾時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不著有所得,不著無所得,是菩薩摩訶薩,云何修行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能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若無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云何能得一切智智?』佛言:『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非住有所得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能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得一切智智;非住無所得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能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得一切智智。所以者何,善現?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無所得;一切智智亦無所得;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者,亦無所得。此無所得,亦無所得。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五:善現,乃至一切想皆為二,乃至一切二皆是有,乃至一切有皆有生死,有生死者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嘆苦憂惱。善現,諸想空者皆為不二,諸不二者皆是非有,諸非有者皆無生死,無生死者便能解脫生老病死愁嘆苦憂惱。善現,由是因緣,當知一切有二想者定無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無得無現觀下至順忍,彼尚非有,況能遍知色受想行識,如是乃至況能遍知一切智智,彼尚不能修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況能得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況復能得一切智智,及能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一十:爾時佛告諸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天子當知,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所謂變礙是色相,領納是受相,取像是想相,造作是行相,了別是識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苦惱聚是蘊相,生長門是處相,多毒害是界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能惠舍是布施相,無熱惱是淨戒相,不忿恚是安忍相,不可伏是精進相,無散亂是靜慮相,無執著是般若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無所有是內空等相,不顛倒是真如等相,不虛妄是四聖諦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無擾惱是四靜慮相,無限礙是四無量相,無喧雜是四無色定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無系縛是八解脫相,不散亂是九次第定相,能出離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能遠離是空解脫門相,無取著是無相解脫門相,厭眾苦是無願解脫門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攝淨位是三乘十地相,趣大覺是菩薩十地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能觀照是五眼相,無滯礙是六神通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難屈伏是如來十力相,無怯懼是四無所畏相,無斷絕是四無礙解相,與利樂是大慈相,拔衰苦是大悲相,慶喜事是大喜相,棄喧雜是大舍相,不可奪是十八佛不共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能嚴飾是相好相,能憶念是無忘失法相,無所執是恆住舍性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遍攝持是一切陀羅尼門相,遍攝受是一切三摩地門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善受教是聲聞乘果相,自開悟是獨覺菩提相,趣大果是菩薩摩訶薩行相,具大用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現正等覺是一切智相,極善通達是道相智相,現等別覺是一切相智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天子當知,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於如是等一切法相,皆能如實覺為無相。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十三「第二分示相品第四十七之二」:是故我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智見無礙無與等者。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五「無所得品第八」:「又問:『無所得者為是何法?』答曰:『不得眾生、壽者、人、養育、陰、界、入悉無所得。若善、不善,若染、若淨,若有漏、若無漏,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為、若無為,若生死、若涅槃,悉無所得。』」

五、「深般若波羅蜜多」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意義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不思議品第六」:「佛言:『大王!如汝所說,此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諸菩薩母,不共功德神通生處,諸佛同說能多利益,是故汝等常應受持。』」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四十七:爾時佛告具壽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能示世間諸法實相。是故如來應正等覺依法而住,供養恭敬尊重讚嘆,攝受護持所依住法,此法即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無不依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供養恭敬尊重讚嘆攝受護持。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能與諸佛作依止處,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善現當知,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是知恩者能報恩者;若有問言誰是知恩能報恩者,應正答言:佛是知恩能報恩者。何以故?一切世間知恩報恩無過佛故。具壽善現便白佛言:云何如來應正等覺知恩報恩?佛告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乘如是乘行如是道,來至無上正等菩提,得菩提已,於一切時供養恭敬尊重讚嘆攝受護持是乘是道曾無暫廢,此乘此道當知即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名如來應正等覺知恩報恩。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十三: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大事故出現世間,為不可思議事故出現世間,為不可稱量事故出現世間,為無數量事故出現世間,為無等等事故出現世間。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大事故出現世間,為不可思議事故出現世間,為不可稱量事故出現世間,為無數量事故出現世間,為無等等事故出現世間。善現,云何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大事故出現世間?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以救拔一切有情無時暫舍而為大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此大事故出現世間。善現,云何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不可思議事故出現世間?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正等覺性,如來性自然覺性,一切智性,皆不可思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此不可思議事故出現世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六:天王當知,若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行智波羅蜜多。謂諸菩薩觀察五蘊,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思惟五蘊皆畢竟空,無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愚夫顛倒虛妄執著,不如實知諸蘊非我蘊中無我,不如實知我非諸蘊我中無蘊,由斯諸趣生死輪迴,如旋火輪愚夫妄執。然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實無生滅,性非無故不可說生,性非有故不可說滅。是諸菩薩於一切境,無有一法不通達者,修行此智波羅蜜多,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觀察從初發心乃至涅槃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達一切境不離一法。所以者何?真如一故是諸菩薩修此智時,不見能修及所修法,無二無別自性離故。天王,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能通達智波羅蜜多,是名菩薩修學一法能通達一切法。

《心經》也告訴我們:「以無所得故」,在般若波羅蜜多空性的境界中觀察時,所謂的智慧和果位都是沒有的,一切有為法、無為法、五蘊、十二處等等都沒有任何所得,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智慧是出離三世的唯一通道,是成佛的必備條件,十方諸佛從最初發菩提心,中間行菩薩道,直到最後成佛,無一不是以般若為先導。

《心經》還告訴我們: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還告訴我們:「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相關焦點

  • 柴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柴燒系列 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260字,是《大品般若經》600餘卷中全部般若的精義所在,故名為《心經》。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自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傳譯,成為影響中國文化、世俗的重要佛學經典,此經文約義深,妙義珠識者眾。《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多。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諸多經典中,有一部佛經,只有260個字,雖然這部佛經字數較少,但流傳最廣,幾乎人人都會背誦此經。
  • 《心經》:絕妙的般若波羅蜜多咒
    網圖菩薩根據不同的需要,佛所說的咒語各有不同,其數量也是極為龐大,而《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多咒,則為眾咒之王,因為它總持般若妙義,顯示般若妙用,成就般若妙行,證得般若妙果,是佛祖說法以密咒加持的典範如果說《心經》是《般若經》的心臟、精華,那般若波羅蜜多咒同樣可以說是《心經》的心臟、精華,是對般若智慧的作用功能所作的高度概括。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我們也可以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的就是如何讓自己,從此岸過河,到達彼岸。要想過河就需要過河的工具,這個工具也就是智慧,要想過河需要獲得大智慧,才能脫離苦海,到達極樂的彼岸。因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講的是空性精華。我們之所以會遭遇恐怖、災難、違緣等侵擾,其根本在於對人我和法我的執著,倘若證悟了無我空性,斷除了人我執和法我執,一切魔障就沒有猖狂的餘地了。
  • 解讀《心經》第二期:《心經》和《大般若經》是什麼關係
    歡迎來到得來聯盟,看到就是學到,學到就是得到。得(第三聲)來~《心經》和《大般若經》是什麼關係的?先舉個例子,就好比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孩子源於父母,是父母的濃縮。不知道這個例子恰不恰當。《心經》的「心」字,梵文原意指「心臟」、「肝臟」,引申的含義為「核心」、「心要」,代表最精要的法義。因此《心經》是最精要的法義。《大般若經》屬於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是唐玄奘所譯,一共有600卷,內容是佛陀在四個地方進行十六次集會所記載的經文,即「四處十六會」。這是般若經總集中最完整的作品,其中涵蓋了人們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與功效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叫做心經,它是佛門中的經典之一。這部經文是每個修行之人都會誦的一部經,它的每句經文都有很深的意思。為此,在修這部經時,師兄可以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這樣能讓自己對這部經有一定的認識。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題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為唐朝炫裝法師所翻譯。唐玄奘,就是人人知道的《西遊記》中的唐生,號三藏。十歲失怙,所以到洛陽淨士寺投靠他的哥哥,長捷法師。因為長期居住在佛寺中,聽長捷法師弘經布教,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在淨士寺立志出家,法名玄奘。
  • 大家都會背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
    心經的翻譯版本很多,在今天最廣為流傳的,就是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關於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到底這波羅蜜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解釋一下,這幾個字的意思,以及學心經有何用處。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我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一點體會
    《般若波羅蜜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 簡稱《心經》。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餘卷中的一節。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此經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這部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也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第一經典和核心。《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多。《心經》不僅是博大精深的佛教經典,也被稱為代表了高度哲學意義的宇宙觀,所以,歷代書家多有抄寫。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功德無量,但是要怎麼讀呢?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功德無量,但是要怎麼讀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個非常好的佛經,現在很多人都在念誦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們在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時候是一定要注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念誦方法的,這是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念誦方法。
  • 快樂在當下——參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下稱《心經》)是我國大唐時期著名的唐三藏法師玄奘西行印度取回的一部佛陀的聖典。此經才只有268個字,卻濃縮了全部佛教的精華,被整個佛教界尊為最上乘的必讀經典,是指導佛教徒修行開悟和解脫的重要指南。這部經典不管在我國佛教的那一個派別裡,都是大眾耳熟能祥被推崇倍至的聖典,甚至被公認為是三藏十二部全部大藏經的提綱總持。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道破宇宙核心
    但是在聽的時候,您先去聽,為什麼我這麼來解讀《心經》,應不應您的心。也就是說,按照禪宗六祖慧能的說法是,「以心傳心」,什麼意思呢?——用你的感覺來說話。你聽到之後,你的心有沒有感應。而不是用你的知識,用你的頭腦,誒,某某老師以前是這麼說的,或者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是這麼講的,那個我們不要,我們只要今天聽到之後,你會不會印心,以心傳心,或者叫怦然心動。好吧!我們來看這是《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及解釋
    佛國大光明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
  • 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匯集大般若經之精要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其中講般若的時間最長,般若經的分量也最重,可見佛法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主。從古至今的《心經》翻譯,常見的也有好幾種,其中流通最廣的要數玄奘大師的譯本。在中國佛教中,各派都把它列入早晚課誦,可見在整個佛教經書中所佔的地位。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 譯—原文及註解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佛典,是修學佛法者日常修誦的佛經,因其在佛經裡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經」:字義是線、路、徑,引申為經典。代表前人走過的路途、獨特而深入的經歷或見解,藉口述語言或文字記載來傳承後世,以供人們做為參考指引。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法藏法師解釋本經經題,以「般若」為所詮之法,「心」字是能詮之喻,即大般若內統攝要妙之義。說明這部經是統攝概括整部《大般若經》,在般若經類中,它最為尊勝,是一切般若的樞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