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得來聯盟,看到就是學到,學到就是得到。得(第三聲)來~
《心經》和《大般若經》是什麼關係的?先舉個例子,就好比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孩子源於父母,是父母的濃縮。不知道這個例子恰不恰當。
《心經》的「心」字,梵文原意指「心臟」、「肝臟」,引申的含義為「核心」、「心要」,代表最精要的法義。因此《心經》是最精要的法義。
《大般若經》屬於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是唐玄奘所譯,一共有600卷,內容是佛陀在四個地方進行十六次集會所記載的經文,即「四處十六會」。這是般若經總集中最完整的作品,其中涵蓋了人們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大般若經》大概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梵本多數仍存。
此經宣稱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無二。它作為大乘佛教的基礎理論,被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在於說明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指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雖然自性空,但並非虛無,假有的現象仍是存在的。認為世俗認識的一切對象,均屬「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認識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達到覺悟解脫。
另外,此經認為佛陀有真身和法身之分,法身也就是信仰者追求的最高真理或真如,人們通過修行的六種方法(六度), 可以獲得解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有機會的話,詳細講下這六度。
《大般若經》的詮釋是以空性為主,而透過了解空性的道理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繁,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認識空性的內涵,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擊,即無上菩提的果位。因此以了解空性這點而言,《心經》的字數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卻包含了《大般若經》的全部精義。同時也完整地呈現了重要的佛教核心概念。如:五蘊、六根、六觸、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六度、究竟涅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心髓。將600卷經文變成260字實在太偉大了!但是小編還是比較喜歡讀原著的。就算是譯文也想讀最早幾個版本的譯文。這樣不太會遺漏任何內容,大家覺得讀原著好還是精要好呢?
好了,今天的解讀就先到這裡了,歡迎收看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