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逐句解讀——五蘊皆空

2020-12-25 一合學社

這是一篇拖了很久的約稿,可能是去年,也可能是前年,水白希望我寫一篇解讀《心經》的文章。最近寫《從必然到自由》系列文章有點審美疲勞,正好《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的中的「自在」與「自由」在含義上有幾分相似,決定換換腦子,分享一下不二關於「空」的理解。

先表明一下立場,不二十分佩服悉達多·喬達摩的學說體系,尤其是關於「空」的經典:《心經》和《金剛經》,可算得上層次很高的智慧。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旨在保證客觀地將經文解釋給大家。

總述

260字的《心經》相比於5千多字的《金剛經》,雖然篇幅上相差甚遠,但經文結構上,前者涵義相當深厚,所表達的內容要比後者更多。

《金剛經》全文主要講解了什麼是「般若」,「也就是什麼是「空」?」、「為什麼是「空」?」,但沒有詳細說如何做到「空」,只提到「如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因為《金剛經》核心觀點:萬事萬物本就無「自性」,本就是「空」,修習之人「一念識得自性,即可明心見性」,悟從心內尋

這就是為什麼六祖慧能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遂即開悟,寫出偈語:「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由此看出,此經是一個「頓悟」法門的經典,主要講的是[悟],看的是的天賦,懂就懂了,不懂就換一個法門。

《心經》的內容適合各層次根器的人讀,既有[悟]又有[修]。經文不但解釋了什麼是「空」,也解釋了如何「空」,中段的[究竟涅槃]也更能給修持之人信心。

第一句「觀自在...渡一切苦厄。」像是全經總論,如果能做到"五蘊皆空"就不用往下看了,是給最有根器的人看的。後面兩句以「舍利子」開頭的是給第二等根器的人,「先破我執,再破法執」。要還是不明白「是故空中無色..無智亦無得」,這一段層層遞進介紹了如何修習。

修行法門講完,「以無所得故...究竟涅槃。」描述了修得「般若」之後的境界是什麼樣--「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然後怕大家不信,那就訴諸權威,就說過去佛、現世佛、未來佛都是按此法門修行的,最終都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大家放心。

最後,要還是不懂怎麼辦?那就什麼也別琢磨了直接念咒吧:「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呵。」念個幾百萬遍,就通了。

在總述的最後不二想聊聊一個在哲學和佛學裡都很重要的問題--「語言」和[語法]

當佛陀還是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時,他看到一位老人在路邊死去。他問隨從,「我的父王、母后是不是有一天也會死去?」隨從回答「是的」。

「那我有一天也會死去?」,「是的」。

對於生、老、病、死的恐懼,使悉達多放棄了榮華富貴,離開了自己的妻兒。開始了艱苦的修行,有一天他在菩提樹下發願,不證悟就不再起身。四十九天以後,他證悟了,他說「我所悟的是廣大的、深刻的、無上的……,無法用語言去講述。」

悉達多可能是最早意識到「「語言」、[語法]與[認識]的關係問題」的[智者],他發現[語言]具有缺陷,[認識]也具有缺陷。

首先,語言能否正確表達出想表達的?以及通過語言,聽聞者能否正確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當想表達的意思,在現有詞彙中沒有怎麼辦?...

所以,在佛經很多語句十分具有」邏輯性」和「否定之否定」的意味,甚至是通過「前後矛盾」來表達意思,比如「非法,非非法」、「無智亦無得」。

不二在解讀《心經》的過程中,也會遇到「語言」的問題,只能說儘量做到「了義」

下面開始正文的解讀,本次只解讀全經的第一句,第二次解讀剩下的部分,還是老樣子,最後會有一個全文的修訂版。

《心經》-鳩摩羅什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心經》逐句詳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我們先從「語言」的角度看一下這個句子:觀自在(形容詞)菩薩(名詞),行深(動詞)般若波羅蜜多(名詞)時,照見(動詞)五蘊皆空(對象),渡(動詞)一切苦厄(名詞)。

順一下語句:一位可以做到觀自在的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時候,認識到實際上五蘊都是「空」的,可以脫離一切的生、老、病、死的苦厄。

再加上邏輯:一位可以做到觀自在的菩薩,為什麼能做到觀自在呢?因為他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呢?就是教你認識到實際上五蘊都是「空」的。有什麼用呢?它可以脫離一切的生、老、病、死的苦厄。

調換一下語序:觀自在菩薩,能渡一切苦厄(結果)。(因為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原因)。這裡關鍵就在於第二句了,因為有了第二句裡所描述的這樣一個[因],所以做到了第一句中的[果]。

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個音譯詞,意為智慧的彼岸,太抽象,這句的鑰匙就在「五蘊皆空」了。

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蘊]是聚合。

一,色蘊,是一切有形態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的聚合,就叫色蘊。色蘊包含了兩層:實在物質本身由地、水、火、風四元素聚合而成;人對物質在意識上作出的反映色、聲、香、味、觸。我們可以看到在佛教的[世界觀]裡,世界是由[物質]和[意識]共同決定的。

二,受蘊,是一切感受的聚合。主要分為苦、樂、不苦不樂。

三,想蘊,是一切想法,念頭的聚合。指的是對世間各種善、惡、美、醜所產生的思維。

四,行蘊,是一切行動、造作的聚合。指的是在我們對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想法後,所作出的行動。

五,識蘊,是一切意識的聚合。一是我們對諸法產生的想法;二是執著有個「我」存在的心識;三是能夠感覺、知覺外界環境的心,也是識。

[空]並不是「沒有」的意思,這個從[語言]的角度在佛學的經文中可以佐證,如果表達的是「沒有」,會用「虛空」或是「無」。在佛學的[語境]裡,[空]指的是[變化],所表達的是「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一切都不是恆常不變的」。

五蘊皆空,意味著一切都不是恆常不變的,也就是「色」是在變化的,「受」是在變化的,「想」是在變化的,「行」是在變化的,「識」是在變化的。

根據上文,我們可以看出,受、想、行、識都是從色而來,所以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色是在不斷變化的?」首先物質本身是不是在變化的呢?這個是沒有疑問的,實在物質是在運動的,是在變化的。我們對於物質(實在之物)的認識、感受是在變化的嗎?答案也是肯定的,是變化的。

當明晰了色、受、想、行、識的本質是空,也就滅除了一切的苦、一切的煩惱。因為苦是從五蘊來,而五蘊本身是空的,那苦也是空的;而且作為感受的苦,本身也是空的。

那苦來自於哪裡呢?煩惱來自於哪裡呢?其實都是來自於,希望恆常不變。會變的非期望不變,苦不苦?煩惱不煩惱?那看清了實際沒有不變的,沒有一個可靠的,還苦嗎?不苦了。非要分別並執著這個期望的恆常不變,自然就苦惱了。照見清楚了,自然就不苦了,度一切苦厄。

到這裡不二先不繼續展開了,等到「色即是空...空不異色」的時候再展開。畢竟第一句是個最上根器的修行者看的,再多說後面的內容就不用翻譯了。

譯文:

觀世音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其深妙的時候,觀照徹見五蘊都是因緣和合的,並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除去了造業受苦的根源而無有煩惱,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煩惱生死之苦厄。

相關焦點

  • 心經解讀|史上最準確的心經解讀,沒有之一!破解心經的秘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確解讀,觀自在菩薩是指觀世音菩薩?五蘊皆空是指什麼?
    接下來你聽到的這個關於心經的解讀,將會是有史以來最準確的心經解讀,應該沒有之一。
  • 心經:依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會有哪幾重境界
    那麼當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民經》後,遵循觀自在菩薩的教導,依止於般若波羅蜜多,去觀照五蘊時,祈願得證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後,一下子就照見了五蘊皆空的,還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過程中漸次照見五蘊皆空的呢?佛陀當年的證悟也是有個修習過程的,因此照見五蘊皆空也絕不會是一蹴而就的。
  • 心經解讀,史上最準確的心經解讀,沒有之一!破解心經的秘密
    接下來你聽到的這個關於心經的解讀,將會是有史以來最準確的心經解讀,應該沒有之一。並且這個解讀沒有什麼很虛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大白話,只要有一個正常人的邏輯思維都能聽懂,所以請仔細聽完,然後以正常人的思維去理解。為什麼敢說這個心經解讀是史上最準確的心經解讀。
  • 《心經》全文逐字、逐句釋解
    《心經》全文逐字、逐句釋解《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心經》逐句解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玄奘法師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
  •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知道何為五蘊嗎?
    《心經》是信佛之人常常念讀的一本經典經書,其篇幅雖不長,卻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和智慧,能夠幫助我們指點迷津,化解心中的不解,讓我們遠離苦痛。而在《心經中》,有一句話曾經令人多人感覺到不解,如五蘊皆空,何為五蘊呢?
  • 照見五蘊皆空
    還有早期佛法裡面的五蘊修行境界和心經裡面的照見五蘊皆空,兩者是不是一回事情?」一、按照早期佛法知識,要如何依五蘊展開聞思修行? 二、早期佛法裡面的「五蘊」修行境界,和《心經》裡面的「照見五蘊皆空」,兩者是不是一回事情?在辨析「五蘊」修行境界和「照見五蘊皆空」是不是一回事情之前,需要對各自的概念、定義和語境作出詳細說明,否則無法直接予以肯定說「是」或者否定說「不同」。
  • 《心經》首句五蘊皆空,五蘊指什麼,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說它是空的
    《西遊記》中唐僧收了豬八戒以後,烏巢禪師傳授了他《心經》,短短的260字卻字字珠璣。唐僧在西天取經的路上,每當遇到艱難險阻時,唐僧總是默念它後,總能化險為夷。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心經》《心經》第一句中的五蘊指什麼呢,為什麼菩薩說它皆空呢?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一)
  •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要了解五蘊皆空,第一步先要了解五蘊是什麼東西(比如打仗時先弄清楚敵人是哪個,就不會亂打了),然後,在五蘊裡邊看它到底空不空,一步一步來。  「照見五蘊皆空」這句話,就是觀自在菩薩深般若波羅蜜多的一個智慧。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理解空性的智慧,用這個空性智慧在五蘊那些具體的東西上去觀照,就是觀察了。
  • 《心經》的六大好處
    《心經》在中國可謂家諭戶曉,婦孺皆知,也是中國人最喜歡誦讀抄寫的佛經之一,第二估計就是《金剛經》。前面幾次,我們已經說了《心經》的重點和精華要義。那麼,學習《心經》或者誦讀《心經》、抄寫《心經》,究竟有什麼神奇的效用呢?
  • 《心經》的精髓就一句話
    《心經》開篇的第一句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這一句可以說是全經的精髓,至於其它經文,都可以視作佛陀怕我們不明白而作為這一句的解釋,為我們明確指出修行的最高境界或終極目標。
  • 心經全文及回向.......
    心經全文及回向來源   觀世音菩薩心經全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心經禪解》:心經中蘊藏的大智慧
    摘自:淨慧法師 著 《心經禪解》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年2月 閱讀提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心經》的總綱,也是佛法的總綱。佛法沒有叫我們做什麼別的事情,就只要求做這一點點事情。但是,往往這一點點事做一輩子也做不好。
  • 怎樣才算是讀懂心經?——《心經》與生活禪(上)
    《心經》就是一部講大智慧的的經典。《心經》是讀誦最廣的一部經,也是字數最少的一部經,更是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古代的佛教大師說,《心經》是萬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心經》的意義高遠,無人能到。只有菩薩以大智慧深觀自在,自證證人,才能夠獲得《心經》所說的大智慧,到達彼岸。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在《心經》的經名中,還有開篇第一句話都提到了,般若波羅蜜這幾個字,這幾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般若在佛經中經常出現,般若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大智慧,因為佛經當中的般若,是超越世間一切智慧的究極大智慧,而我們中國文字中,又沒有對應的詞語與般若相同,所以般若並沒有翻譯,我們只能勉強把般若理解為智慧。
  • 你知道「五蘊皆空」中五蘊指什麼嗎?
    《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最廣為人知的佛經之一,目前最廣為讀誦的是玄奘大師譯著的260字版本的《心經》。那麼其中「五蘊皆空」的「五蘊」到底是指什麼您知道嗎? 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
  • 心經的修行奧秘,就在第一句話中
    心經是一部讓人感覺玄奧難懂的佛經,幾千年以來,無數人都在研究,它裡面的真正奧義,到底是什麼。作為佛陀講法的一部分,它與其他的佛經有很大區別。多數佛經,「出場」人物眾多,語句反覆,甚至偈語眾多。作為一個普通人,想要通讀都很難做到,更何況全部都背誦下來。
  •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智敏上師
    學了七十五法,知道五蘊——色受想行識裡邊,每一個蘊包含哪些法,具體有哪些東西都知道了,然後再進一步分析,要「照見五蘊皆空」。怎麼空呢?我們要了解五蘊皆空,第一步先要了解五蘊是什麼東西(比如打仗時先弄清楚敵人是哪個,就不會亂打了),然後,在五蘊裡邊看它到底空不空,一步一步來。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講述了什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心經》,是世尊當年在靈鷲山法會時,觀自在菩薩為舍利子開示的一部經。《心經》共有260個字,篇幅不長,卻是《般若部經》的核心內容。佛教中,對《心經》非常的重視,是許多出家人必修的一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