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拖了很久的約稿,可能是去年,也可能是前年,水白希望我寫一篇解讀《心經》的文章。最近寫《從必然到自由》系列文章有點審美疲勞,正好《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的中的「自在」與「自由」在含義上有幾分相似,決定換換腦子,分享一下不二關於「空」的理解。
先表明一下立場,不二十分佩服悉達多·喬達摩的學說體系,尤其是關於「空」的經典:《心經》和《金剛經》,可算得上層次很高的智慧。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旨在保證客觀地將經文解釋給大家。
總述
260字的《心經》相比於5千多字的《金剛經》,雖然篇幅上相差甚遠,但經文結構上,前者涵義相當深厚,所表達的內容要比後者更多。
《金剛經》全文主要講解了什麼是「般若」,「也就是什麼是「空」?」、「為什麼是「空」?」,但沒有詳細說如何做到「空」,只提到「如是」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因為《金剛經》核心觀點:萬事萬物本就無「自性」,本就是「空」,修習之人「一念識得自性,即可明心見性」,悟從心內尋。
這就是為什麼六祖慧能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遂即開悟,寫出偈語:「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由此看出,此經是一個「頓悟」法門的經典,主要講的是[悟],看的是的天賦,懂就懂了,不懂就換一個法門。
《心經》的內容適合各層次根器的人讀,既有[悟]又有[修]。經文不但解釋了什麼是「空」,也解釋了如何「空」,中段的[究竟涅槃]也更能給修持之人信心。
第一句「觀自在...渡一切苦厄。」像是全經總論,如果能做到"五蘊皆空"就不用往下看了,是給最有根器的人看的。後面兩句以「舍利子」開頭的是給第二等根器的人,「先破我執,再破法執」。要還是不明白「是故空中無色..無智亦無得」,這一段層層遞進介紹了如何修習。
修行法門講完,「以無所得故...究竟涅槃。」描述了修得「般若」之後的境界是什麼樣--「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然後怕大家不信,那就訴諸權威,就說過去佛、現世佛、未來佛都是按此法門修行的,最終都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大家放心。
最後,要還是不懂怎麼辦?那就什麼也別琢磨了直接念咒吧:「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呵。」念個幾百萬遍,就通了。
在總述的最後不二想聊聊一個在哲學和佛學裡都很重要的問題--「語言」和[語法]。
當佛陀還是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時,他看到一位老人在路邊死去。他問隨從,「我的父王、母后是不是有一天也會死去?」隨從回答「是的」。
「那我有一天也會死去?」,「是的」。
對於生、老、病、死的恐懼,使悉達多放棄了榮華富貴,離開了自己的妻兒。開始了艱苦的修行,有一天他在菩提樹下發願,不證悟就不再起身。四十九天以後,他證悟了,他說「我所悟的是廣大的、深刻的、無上的……,無法用語言去講述。」
悉達多可能是最早意識到「「語言」、[語法]與[認識]的關係問題」的[智者],他發現[語言]具有缺陷,[認識]也具有缺陷。
首先,語言能否正確表達出想表達的?以及通過語言,聽聞者能否正確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當想表達的意思,在現有詞彙中沒有怎麼辦?...
所以,在佛經很多語句十分具有」邏輯性」和「否定之否定」的意味,甚至是通過「前後矛盾」來表達意思,比如「非法,非非法」、「無智亦無得」。
不二在解讀《心經》的過程中,也會遇到「語言」的問題,只能說儘量做到「了義」。
下面開始正文的解讀,本次只解讀全經的第一句,第二次解讀剩下的部分,還是老樣子,最後會有一個全文的修訂版。
《心經》-鳩摩羅什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心經》逐句詳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我們先從「語言」的角度看一下這個句子:觀自在(形容詞)菩薩(名詞),行深(動詞)般若波羅蜜多(名詞)時,照見(動詞)五蘊皆空(對象),渡(動詞)一切苦厄(名詞)。
順一下語句:一位可以做到觀自在的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時候,認識到實際上五蘊都是「空」的,可以脫離一切的生、老、病、死的苦厄。
再加上邏輯:一位可以做到觀自在的菩薩,為什麼能做到觀自在呢?因為他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呢?就是教你認識到實際上五蘊都是「空」的。有什麼用呢?它可以脫離一切的生、老、病、死的苦厄。
調換一下語序:觀自在菩薩,能渡一切苦厄(結果)。(因為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原因)。這裡關鍵就在於第二句了,因為有了第二句裡所描述的這樣一個[因],所以做到了第一句中的[果]。
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個音譯詞,意為智慧的彼岸,太抽象,這句的鑰匙就在「五蘊皆空」了。
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蘊]是聚合。
一,色蘊,是一切有形態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的聚合,就叫色蘊。色蘊包含了兩層:實在物質本身由地、水、火、風四元素聚合而成;人對物質在意識上作出的反映色、聲、香、味、觸。我們可以看到在佛教的[世界觀]裡,世界是由[物質]和[意識]共同決定的。
二,受蘊,是一切感受的聚合。主要分為苦、樂、不苦不樂。
三,想蘊,是一切想法,念頭的聚合。指的是對世間各種善、惡、美、醜所產生的思維。
四,行蘊,是一切行動、造作的聚合。指的是在我們對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想法後,所作出的行動。
五,識蘊,是一切意識的聚合。一是我們對諸法產生的想法;二是執著有個「我」存在的心識;三是能夠感覺、知覺外界環境的心,也是識。
[空]並不是「沒有」的意思,這個從[語言]的角度在佛學的經文中可以佐證,如果表達的是「沒有」,會用「虛空」或是「無」。在佛學的[語境]裡,[空]指的是[變化],所表達的是「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一切都不是恆常不變的」。
五蘊皆空,意味著一切都不是恆常不變的,也就是「色」是在變化的,「受」是在變化的,「想」是在變化的,「行」是在變化的,「識」是在變化的。
根據上文,我們可以看出,受、想、行、識都是從色而來,所以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色是在不斷變化的?」首先物質本身是不是在變化的呢?這個是沒有疑問的,實在物質是在運動的,是在變化的。我們對於物質(實在之物)的認識、感受是在變化的嗎?答案也是肯定的,是變化的。
當明晰了色、受、想、行、識的本質是空,也就滅除了一切的苦、一切的煩惱。因為苦是從五蘊來,而五蘊本身是空的,那苦也是空的;而且作為感受的苦,本身也是空的。
那苦來自於哪裡呢?煩惱來自於哪裡呢?其實都是來自於,希望恆常不變。會變的非期望不變,苦不苦?煩惱不煩惱?那看清了實際沒有不變的,沒有一個可靠的,還苦嗎?不苦了。非要分別並執著這個期望的恆常不變,自然就苦惱了。照見清楚了,自然就不苦了,度一切苦厄。
到這裡不二先不繼續展開了,等到「色即是空...空不異色」的時候再展開。畢竟第一句是個最上根器的修行者看的,再多說後面的內容就不用翻譯了。
譯文:
觀世音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其深妙的時候,觀照徹見五蘊都是因緣和合的,並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除去了造業受苦的根源而無有煩惱,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煩惱生死之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