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你聽到的這個關於心經的解讀,將會是有史以來最準確的心經解讀,應該沒有之一。
並且這個解讀沒有什麼很虛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大白話,只要有一個正常人的邏輯思維都能聽懂,所以請仔細聽完,然後以正常人的思維去理解。
為什麼敢說這個心經解讀是史上最準確的心經解讀。
因為這個解讀綜合了以下多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有佛教禪修之道,因為佛教的核心在於修行,而這個修行指的其實就是禪修。
二:大腦意識的結構和運行原理,佛教中的修行,所修的就是心,而這個心指的並不是心臟,而是人的意識,對於意識的了解能夠讓你真正的理解佛教的理論經典,並指導你的修行。
三:佛教經典內容的音譯和意譯的準確理解:這個是必須的,如果對佛教經典中的一些關鍵字詞的意思都不理解的話無法看懂心經。
四:常識和邏輯:其實真正的佛教經典理論都是建立於嚴謹的常識和邏輯上的,不過大多數人都沒能真正的看明白,只能將它神秘化,哲學化,然後雲裡霧裡的忽悠一通。
下面我們開始正式的解讀心經:首先開頭第一句.
觀自在菩薩
觀:指的是觀照,覺知。那麼觀照和覺知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我的手感覺到有些癢,我把我的注意力轉移到手上癢的感受,最大程度的感受這個癢的感受,這就是觀照。
自在:什麼是自在,不受約束,不受控制,這就是自在。當我們在觀照那個癢的感受時,會覺得好癢好難受,忍不住要去撓它。這個時候想去撓的心理和去撓的這個動作其實是受到癢的感受的影響,我們被癢這個感受所控制了,所以這個狀態就是不自在了。真正的自在是指你在觀照癢的這個感受的時候,感受只是感受,並不會受到它的影響,這就是自在。
觀自在的意思就是, 你觀照內心某個目標對象,可以是念頭,情緒或是別的感受,但是你只是去觀照覺知它,不去評判它,也不要受到它的影響,在整個過程中要保持平等心。
說到這,有些有禪修冥想經驗的人可能會說,咦,你這個說的不就是禪修和冥想的技巧?
對的,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其實就是佛教修行的關鍵所在。
但是,很多喜歡去看各種或真或假的佛經理論,而沒有任何實修經驗的人,可能不太好理解體驗,但是,有實修經驗的人,則會感同身受,因為我說的,正是他們所實際所經歷的。
菩薩:菩薩的意思是覺有情,這個詞可能很多人聽起來有點懵,感覺挺陌生的,但其實它很形象,很好理解,覺指的是覺醒,解脫,也就是指教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境界。
那麼有情指的是什麼呢?
如果你對佛教的有一定了解的話,可能會經常看到這麼一句話,一切有情眾生什麼什麼的,這個有情指的就是有情眾生的簡稱。而有情眾生,指的是所有沒有達到解脫境界的人。比如我。以及正在看這個視頻的觀眾。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個覺有情看起來好像跟菩薩不太搭邊,
其實不然,菩薩是幹什麼的,菩薩是普渡眾生的,這個渡的方法就是將你引向佛教的修行之道,引導你走向覺醒解脫。
我們常說什麼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這個菩薩並不是某個人的名字或者姓氏,它其實是一種職業稱呼,就跟我們稱呼某某老師一樣,老師是教書育人,菩薩則是傳法渡人。
不過菩薩並不是什麼人都能當的,當教師都還得考個老師資格證,菩薩自然不是隨隨便便能當的,要當菩薩,自身需要達到一定的境界,要麼要成為圓滿解脫的阿羅漢,或者是很接近這一個境界。不然你自己都沒解脫,都沒搞清楚這條道是什麼走的,你憑什麼去渡人解脫,更有可能是坑人?
所以整句話,觀自在菩薩的意思是:
以平等心觀照內心,可使眾生走向覺醒解脫之道。
而對於這句話,很多版本的解讀都搞錯了,解讀成觀世音菩薩,或者是解讀成某個叫觀自在菩薩的人,這些都是錯誤的,並且錯得非常離譜。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指的是修行,什麼修行,就是前面所說的觀自在的修行。
深,深入,指修行深入到一定的境界。
般若:這個是全文最重要的關鍵詞,也是整個佛教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可以說理解了這個詞就理解了佛教。
雖然現在普遍認為,這個波惹的意譯是智慧,但實際上這個智慧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智慧,甚至這個波惹其實都不是讀波惹的。
梵文版的智慧是prajna, 一共有4個音,不僅發音完全對不上,連音的數量都對不上。而巴利語的智慧panna,看起來更像一些,並且音的數量對能對上。
另外,我們現在讀波惹的使用的普通話,形成於清朝時期,而心經成文的時期大致於唐宋左右,心經出來之後過了一千多年後才有的普通話。唐宋時期的官話,根據考證應該是客家話,所以這個智慧的音譯應該是客家話對巴利語智慧的音譯。用客家話去讀般惹(ban er), 幾乎跟巴利語一模一樣。
後來的普通話想去修正,但由於普通話本身發不出那個音,於是只能在般若和波惹之中糾結了。
了解完智慧的正確發音之後,我們來正式的探討一下這個佛教中的智慧到底是什麼,這個智慧在佛經中一直使用音譯,其根本原因在於這個智慧跟我們普通人理解的智慧是完全不一樣的,之所以稱之為智慧,是因為它是我們能找到的最接近意思的詞了。
那麼,這個智慧到底是什麼呢?指的是高智商嗎?如果是的話,那我們現在一聽到佛教,就跟聽到門薩俱樂部(高智商俱樂部)的感覺是一樣的,那佛教所謂的修行那不就成了提高智商訓練了嘛?
這麼看的話佛教對科學技術發展應該有很強的推動力才對。
這顯然不是,佛教的智慧與智商無關。
那這個智慧是哲學的智慧嗎?我們朝那個方面去看一下,會發現幾乎所有搞哲學的人都比較悲觀,如果你看到有一個非常樂觀,問他幹什麼的,如果他回答搞哲學的,那他一定在騙你,他其實是搞笑的。
有不少在哲學方面有很深造詣的人,甚至都瘋掉或者自殺了,
顯然,佛教的智慧也不是哲學智慧。
那麼,佛教的智慧是科學的智慧嗎?
更不可能是,科學誕生和發展才幾百年,而佛教起源於2500年前,時間上對不上。
如果是的話,現在的諾貝爾獲獎者豈不都成阿羅漢了。此外,好像科學界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佛教徒,並且跟佛教也不熟。
由此可見,佛教的智慧也不是什麼科學的智慧。
那麼佛教的智慧到底是什麼,與智商無關,不是哲學,不是科學。
你可以隨意發揮你的想像力,去想像這個智慧是什麼,不過我可以確定的告訴你,只要你能想像得到,都不對,因為它不是任何一種思想學說,也不是任何知識上或是概念上的東西。
佛教的智慧其實是一種意識的狀態,這意識狀態,普通人是很難理解的,只有當你真正的進入那種意識狀態,體驗到了,才能獲得佛教所說的智慧,而想要達到那種狀態,則需要通過修行才行,這個修行的方法,就是佛法。
所以,對於心經的理解,只能讓你了解佛法,並不能讓你獲得佛教所說的智慧。不過智慧既然是一種意識狀態,那我們就可以通過對意識的理解來了解這個智慧是怎樣的,但是我們要到下一句話的解讀再說,因為下一句話所說的正是智慧。
暫時先講完了智慧,我們要講下一個關鍵字,波羅蜜,或者說是菠蘿多,這個也是音譯,可以讀做波羅蜜或者波羅蜜多都行。
那它的意思是什麼呢?它的意思屬性,或者說是特質。
但又不是所有的特質都是波羅蜜,只有能夠幫助你實現覺醒解脫的才能稱為波羅蜜。
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很流氓,這個流氓是他的特質,但是卻不能算是波羅蜜,因為他無法讓你實現解脫。
佛教所說的波羅蜜是有特指的。主要有下面幾個
比如:布施,也稱舍離,有舍離波羅蜜的人好做布施,跟人分享自己東西。
忍辱:別人罵你,你不會產生嗔恨想去反擊別人,甚至氣都不會生氣。
持戒:就是不破解
精進:能夠努力的去修行。
禪定:內心(潛意識)的清靜和寂靜。
般若(波惹):也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智慧。
這麼多波羅蜜中,其中波惹波羅蜜是最最重要的,當波惹智慧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其他的自然也會有,沒有的也不重要了。
所以整句話,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意思是:
當修行深入到能擁有足夠多的般若智慧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指的是感受到,發現的意思。
整句話最重要的關鍵字是五蘊,
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就也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這個五蘊的本質是什麼?它們其實是人類潛意識中的五大工作系統。
首先講色蘊,色蘊在五大工作系統中,屬於信息採集系統,有五個模塊,分別是眼耳鼻舌身,以各種角度從外界採集信息,然後傳遞給大腦的意識。
以眼睛為例,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事物,是因為在外部的環境中存在光線,這些光線照射到物體的表面,發生漫反射,其中有一小部分漫反射的光進入到我們的眼睛,在眼睛的部分進行初步的處理後,生成原始的生物電信息,再傳遞迴大腦的視覺處理模塊進行處理,才形成真正的視覺信息。到這時候。這個視覺信息會有兩個去向,一個是傳遞給顯意識,也就是讓你看到外界的某個東西,還有一個去向,就是這個視覺信息會被潛意識的其它的模塊處理,於是就涉及到了其他的另外4個蘊,受想行識。
我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一個男孩子見到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在向他這邊走來,一開始他是通過色蘊看到了這個女孩子的視覺信息,接下來識蘊在處理這個視覺信息,識別出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再然後,產生了非常喜歡的感受,也就是佛教常說的貪愛,這就是受蘊。產生這些感受之後,想蘊就越起來了,你就會開始幻想:這麼漂亮的女孩子,如果是我的女朋友多好,開始幻想著如何跟這個孩子相識,成為男女朋友,及至後來的結婚.想著想著,你口水不自覺的流了下來,這就是行蘊。
大約2分鐘後,他剛給他們的第2個孩子取好名字的時候,突然回過神來,那個女孩子好像走遠了,於是下定決定克服內心害羞和恐懼,勇敢的上去認識那個女孩子,這裡面又是一輪五蘊的運轉。
可惜的是,那個女孩子通過色蘊看到了男孩子流口水的樣子,她的識蘊把他識別成一個流氓變態,對男孩產生了害怕的感受(受蘊),進而在生產了要遠離這個人的想法(想蘊)。所以,當男孩子剛去搭個訕時,女孩直接跑開了(行蘊)。
在這場並不太美麗的邂逅中,兩位的主人公的內在心理活動和行為都是在被五蘊所控制,而我們所謂的自由意志,其實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基本上已經被被五蘊完全綁架。
講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確定佛教所說的智慧到底是什麼了,是不受五蘊所影響,乃至讓整個五蘊停止這種盲目的自動運轉的能力。這兩點有什麼區別呢?早期的修行要學會嘗試著不受五蘊的影響和控制,而到了更高深的境界,目標就變成完全的控制五蘊,讓它停止這種盲目的自動運行。
我們普通人都是被五蘊所控制的,如果五蘊停止了自動運行,那又由誰來控制我們呢,這個時候,那個本我,也就是佛教據說的具有佛性的真我,將會接替五蘊來掌控我們的人生,覺醒,是意識到真正的本我是誰,以及本我的回歸,解脫:指的是從五蘊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所以說佛教中的智慧,壓根不是什麼知識概念的上的東西,它指的是你完全掌控自己的內心,也就是意識的能力,別人常說什麼佛教思想什麼的,其實這是一個比較低級的錯誤說法,思想僅僅是佛教所走的那條路上,需要控制的一個目標而已。
所以整句話,照見五蘊皆空的意思是。
不再受到五蘊的影響乃至整個五蘊都停止運轉的時候。
渡一切苦厄,這句話其實不用翻譯了,幾乎相當於大白話,但是需要解釋一下。
痛苦是從哪來的?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痛苦是什麼,某人說:我感覺到好痛苦,好難過。
這是一種情緒,是一種感受,還有什麼緊張,焦慮,壓力什麼的,說白了其實這些東西就是五蘊運行的產物而已,當你能夠不再受到五蘊的影響,甚至於五蘊都已經停止自動運轉,哪裡還有什麼痛苦。
這就是為什麼,到了五蘊皆空的時候,心經裡說出一句,渡一切苦厄。
其實佛法是非常符合常識和邏輯的,真正的佛法是可以做到像科普一樣,用正常的邏輯思維去理解的,如果你有高中生的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去看各種的科普內容,能夠清清楚楚的理解。但如果你去看各種佛和佛經的解讀,不管你文化水平多高,基本上是一臉懵逼進來,一臉懵逼出去。其原因有兩點,一是目前傳世的很多佛經,其實都是假的,有些是半真的假的魔改版,還有一些則是完全原創的瞎編。
第二點是,除非極個別的,真正實修的老禪師之外,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人能理解佛教的教義了。都是在按照自己主觀的想像,對那些或真或假的佛經再做一次曲解而已。
以後有機會的可能會做一些打假的內容。所以如果你們對這方面的內容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一波
還有,關於我的所有解讀,都是可以按照基本的常識和邏輯去徹底理解的,如果有任何疑問的,可以儘管提出來。其實,真的很有可能會有人有疑問,如果真的認真思考,想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話,會想問清楚那個本我到底是什麼,不過要完全解析清楚的話這裡放不下了,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人類意識結構的問題,以後再說吧。